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pdf
2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1、介绍宴集序的特点,分析创作缘由。2、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兰亭”的文化意义。教学重难点:1、体会兰亭盛会描叙中作者丰富的情感。2、如何理解作者的悲痛情感。3、知人论世,探讨创作缘由。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篆体“序”导入,介绍序的体裁特点,重点介绍“宴集序”。文序、赠序、宴集序 二、兰亭集会的盛况 (1)盛在人、景、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借修禊事也为名,王羲之与诸位好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盛在情 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用了一个“信”,来强调这份发自内心深处的性灵之乐。三、分析兰亭集序的创作缘由。(一)研读三四节文字,思考作者的悲慨之情;(朗诵:情感生成)1、因何而痛?缘何而悲?2 痛:a.所之既倦;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瞬間),已为陈(旧)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况(人的寿命)修(长)短随化,终期(至)于尽。2、背景挖掘 A、魏晋时期的生命观 投影 宗白华语:“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风流”B、文人雅士王羲之 晋书本传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万里,遍游东中诸郡,穷渚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王羲之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生命意识觉醒的人,他的敏锐,他的自由,他的智慧都源于他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也正因为他的敏锐与丰富,他在参加聚会时,才会比一般人更多了些思考,多了些悲慨。“生命意识的觉醒”四、总结作者的创作缘由 兰亭聚会就是一群有着生命意识觉醒的人在表达着对生命意识的思考,他们在直面人生的悲剧性,发现理智无法做出解答时,内心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于是,他们或者走向宗教,或者借助艺术寻求安慰,在审美的陶醉中体验那超越时空的“其致一也”。文学最本质的意义是观照生命。五、延伸:“兰亭”的文化意义“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这是初唐的王勃在滕王阁序的结尾处的话语:王勃用两个例子来证明了美好的景致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也难以再遇。感慨美好的光景不可多得!在这里,兰亭指的是兰亭集会;梓泽指的是金谷园会。王勃感慨的话语,不正是暗合了王羲之的感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2 六、作业 1、熟读成诵全文;2、“兰亭”生命意义的思考。附板书:兰亭 集序 王羲之 文化意义 盛会 缘由 (生命意识的觉醒)课后反思:佳作赏析,本身就是自我人生观的一次提升。兰亭集序作为千古名篇,它收录到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意义本就不在于书法的珍贵,大谈王羲之的书法是从根本上背离了选录的苦心。我在上此片第一课时,着重从序入手,分析王羲之在山水自然中想表露的志向和生命的关照。为第二课剖析中心句“死生亦大矣”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教书十载,愈加明白书中的广博难以一时明了,但每次的讲授中,自己亦会多一些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