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元嘉三十年.pdf

    • 资源ID:85924498       资源大小:3.05M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元嘉三十年.pdf

    元嘉三十年 东西方世界大断想 作者:cinason 元嘉三十年,是宋文帝刘义隆统治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宋文帝被太子刘劭所弑,而在西方的这一年,也就是公元 453 年,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人首领阿提拉亦溘然长逝,再加上头一年被弑的魏太武帝拓跋焘,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东西方即有三位统治者暴卒,而他们在当时都分别是南北中华世界和罗马蛮族世界的杰出首领。在这三人之中,阿提拉的死无疑最具争议性。其时整个罗马帝国已摇摇欲坠,在上一年和前一年刚刚攻掠了高卢和意大利,西罗马已经残破不堪,阿提拉打算稍作休整再作征伐,于是娶了一位新娘希尔迪科(Hildico),然而就在新婚之夜的次日清晨,久久不见洞房动静的臣属们冲进房内,却发现他们伟大的首领已经倒毙在血泊之中,而在一旁哭泣的新娘正瑟瑟发抖。鉴于西方中古史料的稀缺以及对蛮族历史的忽视,有关阿提拉之死的真相在当时即已无从得知,后人只好凭借传说和想象去臆断这一宗疑案。刘义隆,407 年453 年,小字车儿,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424 年),大臣徐羡之等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刘义隆。刘义隆在位二十八年,史称宋文帝。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修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文帝元嘉之世(424 年453 年),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刘劭,426 年453 年,字休远,刘义隆长子,母为皇后袁齐妫。元嘉三十年(453 年),因巫蛊之事,刘义隆欲废太子,刘劭知道之后,遂与其弟刘浚共谋,率兵夜闯皇宫,将其父杀害,自立为皇帝,改元“太初”。刘劭因弑父篡位而导致众叛亲离,在位仅三个月即被率兵讨逆的刘骏所击溃,刘劭被俘后遭处斩,并被刘骏称为元凶。阿提拉,Attila,406 年453 年。他曾率领军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亦曾远征至高卢(今法国)的奥尔良地区,最后终于在沙隆之战被停止了向西进军。然而后来他却攻向意大利,并于 452年把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攻陷,赶走了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由 448 年至 450年,匈奴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欧洲历史中更富传奇性。在西欧,他被视为残暴及抢夺的象征,但同时相对地亦有历史记载形容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尤见于古北欧的萨迦文献记载中。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拓跋部人。423 年452 年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正平二年崩于平城,享年四十四岁。军事家,优秀的骑兵统帅。北魏泰常八年(423 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他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为谋臣。非常善于使用骑兵,并且开创了骑兵闪击战的雏形。从即位之初,便整治吏治,励精图治,先后攻灭北燕、北凉,讨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南朝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兵伐漠北高原,大破柔然,后者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始光四年(427 年),魏军攻夏都统万城(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时,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骑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诱固守之夏军脱离坚城,当夏军出城追逐时,又采纳崔浩分兵潜出袭其后之计,果获全胜。他率领北魏军队讨伐大漠部落柔然。尤其是在 429 年,他对柔然作战中取得了最辉煌的一次战果。从此,北魏在继汉武帝破匈奴之后,中原王朝对草原部落作战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他常从卒伍中选拔将才,用其所长。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他在生活中,朴素节俭,威武豪迈,刚毅自律,直爽坦率,喜欢听取古弼,高允等忠臣们直言不讳的进谏,但是在晚年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在位二十九年,正平二年三月被宦官宗爱(时任中常侍)暗杀。从名字上看,这位新娘似乎是一名日耳曼少女,于是人们便联想到了十六年前勃艮第人与匈人的一场大战,严格地说,那是匈人以同盟者或雇佣军的身份在替罗马人打仗,旨在消灭莱因河畔日益壮大的勃艮第人。大战异常惨烈,在日耳曼人中留下了极其恐怖的印象。勃艮第人伤亡惨重,几至全军覆没,首领也被杀死,而领导那场大战的匈人的首领并没有留下名字,于是人们便附会到后来神秘死亡的匈人之王阿提拉身上,认为阿提拉其实是遇刺身亡,而那位日耳曼少女很可能正是当初遇害的勃艮第王的遗孤或族人。这种联想也反映到了神话传说和史诗中。在日耳曼人的传说埃达(Edda)中,阿提拉(Atli)以一位强有力的统治者和暴君的形象出现。他一方面公正严明,是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君王相对于当时腐败的罗马皇帝,另一方面却又残暴嗜杀,不信上帝;勃艮第人在与匈人的战争中失败,王国被匈人灭掉,国王贡达哈里也死于阿提拉之手,然而国王的妹妹克琳希尔德却设法嫁给了阿提 日耳曼人,古代占据中欧和东欧广大地区的部族,自称德意志人(Deutsche),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分布在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的地区,从事游猎、畜牧为主,长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其语系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部分日耳曼人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出现了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少数军事贵族往往占有更多土地,军事首领及其亲兵以征战为职业,战利品通过抽签方式来分配,首领分到的战利品常常多于亲兵。此时的日耳曼人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随着罗马帝国陷入危机,日耳曼人从北方多瑙河一带不断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展开袭击。罗马帝国后期(三世纪至五世纪)分布在莱茵河以东的日尔曼各部族,主要包括法兰克人、伦巴德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汪达尔人等,以及迁到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北岸的哥特人。四世纪末,日耳曼人各部族在来自东方的匈奴人的压力下,相继卷入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洪流,从而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那些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纷纷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日耳曼人王国,其中著名的有:419 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714 年亡于阿拉伯人);439 年,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534 年亡于拜占庭帝国);568 年,伦巴德人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伦巴德王国(774 年亡于法兰克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在同当地土著居民(凯尔特人)不断冲突的过程中,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逐步融合。在整个日尔曼人的王国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勃艮第人,属于东日耳曼民族的部落,可能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移居到丹麦的勃恩霍姆岛,然后又向欧洲大陆迁徙。勃恩霍姆岛在古丹麦语中称为勃艮第霍姆,就是勃艮第岛。古代关于维京人的诗歌说他们是从勃艮第来的,因此被称为勃艮第人。早期罗马帝国的历史,包括塔西佗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及勃艮第人的来历。根据六世纪哥特人的历史记载,在四世纪时,勃艮第人被哥特人击败,移居到莱茵河西岸,建立一个王国,和西罗马帝国对峙。但五世纪时,第二个勃艮第王国的国王冈多巴德和威尼斯主教关系良好,他的儿子西吉斯蒙德归依了天主教,可能当时许多勃艮第人信奉了基督教。勃艮第人可能受到匈奴人很大的影响,匈奴人妇女在婴儿时期就把头束紧,以使头变长为美,在勃艮第人的墓穴考古中也发现匈奴人的饰物和头部变长的妇女骨骼。勃艮第人虽然从属于罗马帝国,370 年,西罗马帝国曾将勃艮第人列为可以资助的部落,以对付日耳曼蛮族阿拉曼尼人,但勃艮第人并不受统一的指挥,经常侵掠罗马帝国的高卢省。411 年,勃艮第国王扶持了一个罗马傀儡皇帝乔维努斯,以他的名义侵入莱茵河东岸,436 年被罗马军队联合匈奴人击垮,残存的勃艮第人迁移到日内瓦湖畔,向西发展,逐渐控制了现在法国境内的罗讷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起第二个勃艮第王国。534 年,被法兰克王国吞并,勃艮第人逐渐被融合。只是保留了这个词,成为法国西部的公爵领地,逐渐成为地名。以后所称的勃艮第人只是指这个地区的居民或勃艮第公国的臣民,并不是原来勃艮第民族的人。目前法国东部和瑞士法语区的人可能比较多地保留有勃艮第人的血统。东北亚的北匈奴在被汉朝军队击败之后西迁,其后是否成了入侵欧洲的匈人尚无定论。肯定这一想法的人认为,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河中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吐火罗斯坦),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即是白匈奴。在三世纪末,这个几乎消失了的民族,或者一个新兴的草原民族,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欧洲文献里他们被称为匈人(Hun),中文又译匈奴人。匈人于 350 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伊朗人国度。埃达,又称伊达或伊达斯,冰岛史诗,中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北欧文学经典,也是在古希腊、罗马以外的西方神话源头之一。“埃达”一词在古代斯堪的那维亚语里原义是“太姥姥”或是“古老传统”,后来转化为“神的启示”或“运用智慧”。北欧神话中英雄的后裔,即今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及德意志东北低地的日耳曼民族。五世纪左右,日耳曼人大致分布在莱茵河、多瑙河地带,与罗马帝国相邻。约在五世纪中叶,当时基督教在整个欧洲盛行,由于其在政治强力打击,日耳曼人的神话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而渐渐付之一炬。七世纪左右,随着一批北上的移民移至冰岛等处,日耳曼人的神话在冰岛地区反而保存下来了。至今保留的较为完整的有冰岛史诗埃达以及日耳曼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等。拉,最终她用提尔之剑杀死了阿提拉,为哥哥报了仇。关于这把剑的传说也是很精彩的:提尔(Tyr)是日耳曼人的战神英语中的星期二就是根据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武器是剑,传说谁得到提尔之剑,就能每战必胜,可是他自己的性命终亦必死于此剑。据说此剑藏于祭祀提尔的庙中,忽然有一天不见了,后来经过许多时候,出现在一个罗马人维特里乌斯(Vitellius)手里,因而他就毫不费力,成为罗马皇帝。可是他不善用此剑,终于又为一日耳曼武士所得,以此剑杀了维特里乌斯。日耳曼武士持此剑所向无敌,老年后将之藏于地下。其后,有人在地里发现了此剑,遂献给当时的皇帝匈人阿提拉,阿提拉对之奉若神明,认为是天赐神剑,必能保佑每战克捷,于是在此剑指挥之下,阿提拉连战连胜,驰骋于整个欧洲,只是他最终还是被此剑所杀。而在日耳曼人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则是另外一种情形。阿提拉的名字换成了日耳曼的拼法艾柴尔(Etzel),艾柴尔大王也不再是克琳希尔德复兄仇的对象,相反倒成了她藉以替夫报仇的强大靠山,正是凭借匈人的帮助,克琳希尔德才杀死了谋害她前夫西格弗里德的凶手哈根和他的主人她哥哥勃艮第王贡太,而她本人最终也被艾柴尔手下的东哥特王狄特里希杀死。传说虽然不可尽信,但也能折射出不少湮没的历史。可以肯定的是,阿提拉是非正常死亡的,尽管这很可能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匈人帝国的内部矛盾。为了进一步的分析,我们需要弄清匈人帝国的来龙去脉;不幸的是,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实在有限,许多问题至今仍处于假说阶段。首先,匈人到底是怎么来的?欧洲的匈人(Huns)真的就是亚洲的匈奴人(Hsiong Nu)吗?在近代以前东西方交流不多,人们尚未注意到这一问题,最早将 Huns 与中国史书上的匈奴联系起来的是十八世纪的法国学者德基涅,随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为人所重视,发表的文章也日益增多,遂形成了与蒙古学、突厥学并列的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匈奴学。目前在学术界为多数人所赞同的意见认为:四世纪出现在欧洲的 Huns 应该就是中国历史上在二世纪初远遁不知所之的北匈奴的一支,因此时下国内的书中一般都持该观点,并把 Huns 译作匈奴;但是,反对的意见也有不少,主要是因为上述观点的可靠证据着实太少,从二世纪到四世纪有两百多年的空白无法填补,只凭一些只言片语的推断很难完全令人信服。我以为,假如把 Huns 认为纯粹是西迁的北匈奴,甚至认为 Huns 的首领也是匈奴北单于一系,那显然是太过狭隘、缺乏证据的臆测;但若将之视为“匈奴别部”、“匈奴别支”或“匈奴之苗裔”,就如中国的正史在谈到羯、突厥、铁勒等族的来源时所记载的那样,则未尝不 提尔,北欧神话里的战神,巨人希米儿之子。传说他是契约的担保人,盟誓的临护者。当其他的神同芬里斯怪狼开玩笑、把它捆绑起来的时候,提尔作为信用的保证人将手臂伸进狼的嘴里。狼发现搁绑它的众神实际上是设下圈套,立即咬断提尔的手臂。从此提尔成了独臂神。但他身佩宝剑,总显得威风凛凛。古代按剑盟誓的习俗即起源于北欧人对战神提尔的崇拜。许多传统的剑舞,都是为纪念战神而编导的。奥鲁斯维提里乌斯日耳曼尼库斯,15 年69 年,罗马帝国的皇帝之一。在 69 年的“四帝之年”中,他的部队击败了皇帝奥托,奥托自杀,维提里乌斯进入罗马城,成了该年的第三位皇帝。但在 69 年年底,支持维斯帕先的部队进罗马,维提里乌斯兵败被杀。尼伯龙根之歌,著名的中世纪中高地德语叙事诗,讲述的是古代勃艮第国王的故事,大约创作于 791年792 年,作者不详。作者融合了很多异教的故事题材和源自五世纪口头英雄传说,以此为材料创作了这篇史诗。后来这首诗散佚,现行版本的尼伯龙根之歌是大约 1190 年1200 年间由某个奥地利作家重新编纂的,但是大体内容与原诗相同。人们把这篇史诗称为德语的伊利亚特。因为它和希腊著名史诗伊利亚特一样,追溯到极远的上古时代,把渺远的神话中遗留下来的历史片段和历史人物结合起来,成为了一部体现本民族品格的伟大诗作。虽然不及伊里亚特著名,但在弥漫于其中的悲剧性却胜于前者。这部史诗里充满了对命运的悲剧、对罪行不可避免的报偿、对正与邪光明与黑暗力量无止境的力量交锋的描写。这个故事和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一个更加原始的故事 Volsunga Saga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Volsunga Saga 主要描写 Sigurd 和他的祖先的历险,和这里的故事有很多细节十分相似;这里主人公的家谱也一直上溯到北欧神话中的奥丁大神。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南下附汉的为南匈奴,留在漠北的为北匈奴。和帝时(91 年),北匈奴被东汉和南匈奴击败,一部分西迁,其余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后被鲜卑所并。羯,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匈奴的一个分支。源于小月支,曾附属匈奴。魏晋时散居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与汉人杂处,从事农业,受汉族地主奴役,被称为羯胡。信奉“胡天”。晋时,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为五胡十六国之一。旧时用羯胡泛称来自北方的外族。可。匈奴曾经征服了许多国家和部落,这些国家和部落的分布应该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撰史者的眼光之内,尤其越往西北我们所知越少,很有可能西迁的 Huns 的主体正是活动于那些地域的部落,而由于他们从前曾受匈奴统治,因此仍以 Huns(匈)自称。所以,凭着先入为主的假想去苦苦地构拟北匈奴西迁的详细经过未必是可取的。首先应当分别弄清 Huns 和匈奴各自的详细情况:语言、风俗、信仰、部落组成、政治传统等,这样再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或许就可以发现一些 Huns 来源的端倪。正如西迁的 Turks 虽然早就不是公元六到八世纪在漠北和中亚建立帝国的那一族人却仍然被叫做突厥人一样,我们也不妨把西迁的 Huns 就叫做匈奴人,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匈奴人在欧洲的活动以及匈奴人的伟大领袖阿提拉的功业。四世纪中叶,中华世界仍然是一片大乱,迁到南方的晋国的统治已经基本上稳定下来,北方则继续保持着群雄争霸的局面。属于羯胡一系的匈奴人此时由于不停的内乱已经使他们的赵国分崩离析二十年前他们伟大的领袖石勒曾经一战告捷,消灭了西面的属于屠各一系的匈奴人的赵国。匈奴人的式微给别族带来契机,未来将统一北方(虽然短暂)的秦国的建立者 突厥,中国古代民族。先世源出于丁零、铁勒。南北朝时铁勒原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突厥是铁勒的一部,以狼为图腾。五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以善锻铁被柔然称为“锻奴”。六世纪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遣使向西魏献方物。546 年合并铁勒部五万余落(户),势力逐渐强盛。552 年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西濒西海(今咸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可汗廷帐在东、西两部之间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汗国官制有二十八级。税法规定对普通牧民、黑民(战争中归附者)“征发兵马、科税杂畜”。历法以动物纪年。五世纪始创制突厥文,亦名鄂尔浑叶尼塞文,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最古老的文字。1889 年在鄂尔浑河发现 阙特勤碑 和 毗伽可汗碑后,始为世人所知。据新唐书、旧唐书的突厥传,前一碑文的汉文为唐玄宗撰。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582 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638 年和 659 年,东西突厥先后统一于唐。680 年,南迁的东突厥之后北返复国,建立后突厥汗国,745 年亡于回纥。突厥各部乃大多附于回纥,一部西迁中亚,另部南下附唐。铁勒,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546 年突厥灭高车尽降其部众,铁勒诸部遂广泛地散布在从东到西直至黑海岸边的整个草原上。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事农耕。605 年611 年间,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唐初漠北铁勒诸部中以薛延陀与回纥最强,共建汗国,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646 年,唐灭薛延陀汗国,于铁勒诸部分置羁縻都督府、州。后突厥汗国兴起,重受突厥统治。744 年,回纥灭后突厥建汗国。840 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迁徙。室韦鞑靼人逐渐进据蒙古高原。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族逐渐消失。石勒,274 年333 年,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后赵明帝。319年建赵称王,333 年病逝。从奴隶到皇帝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一人,能够统一中国北方的大部,在文治上也有若干建树,且有统一中国之志,确是个杰出的帝王。唐朝诗人司空图有诗:“石勒童年有战机,洛阳长啸倚门时。晋朝不是王夷甫,大智何由得预知。”屠各,匈奴部落名。后汉至西晋杂居西北沿边诸郡。据唐长孺先生考证,屠各应是休屠各的省称,也有省称休屠的。据汉书地理志之记载,武威在西汉初本是匈奴休屠王居地。休屠各入居边郡远在南匈奴之先,虽然同是匈奴,却有所区别。魏晋以后屠各的分布一在太行山东麓,二在凉州,三在秦陇区域,四在并州,五在渭北,其中北周之后,秦陇屠各方不见于史。氐人苻氏开始积极经营关中,慕容鲜卑人的燕国则已经对中原虎视眈眈。就在汉人冉闵夺取了石赵的政权、发出“杀尽胡人”这一恐怖的种族灭绝的口号声中,有一支匈奴人由于前已论及的原因我们暂且就把 Huns 叫做匈奴人出现在了欧洲人的视野之内。这支匈奴人属于哪一部落以及他们为什么迁入欧洲我们都已无法知道,我们仅仅知道他们不大像是欧罗巴人种,而且特别善于骑射。在首领巴兰勃(Balamber)的率领下,这支匈奴人首先灭掉了黑海以北顿河流域的阿兰人。阿兰人一部分加入匈奴人的联盟,一部分躲入高加索山,另一部分则向西逃窜。游牧民族似乎有一种对猎物死追到底的习惯,或者说这也可证明匈奴人同后世的蒙古人有某种密切的联系十三世纪时奉成吉思汗之命的哲别和速不台为了尾追败逃的花剌子模算端摩诃末不惜从中亚过里海越太和岭(高加索山)直入钦察、斡罗思。匈奴人便继续西进,于是同日耳曼人相遇。日耳曼人遍布于罗马帝国疆界以北,最东端的是属于东日耳曼人的哥特人,此时哥特人正由其杰出领袖被称为“哥特人的亚历山大”的赫尔曼纳里克(Hermanaric)领导,在南俄草原上称霸。然而,他们却根本不是马劲矢疾的匈奴人的对手。公元 374 年,两军相遇,哥特人一败涂地,赫尔曼纳里克绝望自杀,哥特人一部分加入匈奴大联盟,一部分疯狂向西溃逃,由此,便掀起了西方民族大迁徙的序幕。氐,中国古族名。原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游牧。从东汉起陆续内迁,主要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广大地区。从事畜牧、农业。魏晋时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历史上曾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国。其来源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说氐羌同源而异派;另一说氐羌虽自古关系密切,然而从来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目前以持第一种意见者居多。这种意见认为,殷代和西周,氐族还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甲骨文中虽有“氐”一词,但作絜带征发之意,而并不作族称。春秋战国时,开始以氐作为族称,但仍多以“氐羌”并提。可见氐族虽已出现,但与羌族的关系仍极密切。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自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这是关于汉代氐族第一次的简要说明。魏晋时氐族得到进一步发展,显然已较羌族更为先进。氐族最终形成单一民族,是由于有些羌人部落从高原迁徙河谷,由游牧转向农耕,并在与四周汉族日益频繁的接触中受汉族先进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以致其语言经济文化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致。慕容,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氏。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其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鲜卑,中国古代东胡系民族,匈奴别部,居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后汉书中乌桓、鲜卑传都说他们因住乌桓山、鲜卑山得名,孰不知乌桓是聪明之称,鲜卑是瑞兽皮带之名,与山无关。据考证,“鲜卑山”意为“祥瑞山”或“神山”。“鲜卑”一词,表达了鲜卑族期待“吉祥、美好”的意向。冉闵,约 322 年352 年,也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汉族。350 年,建立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冉魏政权。为今人所广为人知的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汉民族的抗胡英雄,以勇猛著称。在大混战中,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352 年,为慕容儁所执后斩于遏陉山,后被追封为武悼天王。阿兰人,古代占据黑海东北部草原的游牧民族。在一世纪罗马的文献中首见记载。他们专门饲养马匹,经常袭击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高加索各行省。约 370 年阿兰人被匈奴征服后,只有一部分留在奥尔良和瓦朗斯附近定居,大多数都迁往非洲。据说接受匈奴统治的部分是高加索奥塞梯人的祖先。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晋武帝时代,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乞伏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与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宗源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与“蒙古”是同名异译,在蒙古语中意为“永恒的火焰”。漠北诸部中,黄金家族(纯洁出身的蒙古人)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北宋时,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居住于今日俄罗斯联邦赤塔州和蒙古国东方省地区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西部蒙古诸部则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哥特人,也译作哥德人,是东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分支部族,从二世纪开始定居在斯基泰、达其亚和潘若尼亚。五到六世纪时,分裂为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残存的哥特人把前所未有的恐怖一路带向西方,汹涌的多瑙河将其一分为二,渡河进入罗马帝国内部避难的西哥特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动起义反抗罗马人的残酷掠夺,将前来镇压的皇帝瓦伦斯也烧死在一所茅屋里(公元 378 年)。然而匈奴人的威胁仍然十分严重。为了更好的自我保护,西哥特人在选出的领袖阿拉里克(Alaric)的率领下,一面躲避匈奴人,一面摧毁巴尔干半岛和亚得里亚海沿岸的罗马势力,进而开始把目标指向罗马本土。与此同时,有一部分匈奴人死追一伙由拉达盖斯(Radagais)率领的东哥特人,深入潘诺尼亚平原(今匈牙利),从而惊动了居住此地的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迫使他们进一步向西迁移,但是却被帝国边界的罗马大军阻拦,无法冲破;拉达盖斯和阿拉里克遥相呼应,东西哥特人准备夹击罗马,在此紧急情况之下,帝国统帅斯提利科(Stiliko)迫不得已,火速招回了莱茵河畔漫长边境的高卢驻军,来保卫意大利。这一来,便等于放弃了高卢等省,挤在边界的诸蛮族遂一拥而入: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进入西班牙,法兰克人、阿勒曼人和勃艮第人则在高卢步步推进。在这一时期,匈奴人的主体仍在哥特人故地即南俄草原上,进入罗马帝国的只是极小一部分,但是,已经让日耳曼人及罗马人惶惶不可终日了。如果没有外部的压力,匈奴人应该是不会轻易离开南俄草原的。然而从五世纪初开始,从 西哥特人,三世纪时居住在罗马帝国的达西亚省(现在的罗马尼亚)。被允许住在帝国疆界内以后,他们开始反抗罗马人,并开始了战争流窜。410 年洗劫了罗马。418 年在图卢兹建立了西哥特王国。从 418年到 507 年,其疆域包括了西班牙和高卢的大部分领土。他们于 511 年在武耶被法兰克人打败,退到西班牙。711 年,他们的基督教国家(先是信仰阿利乌斯教,但从 589 年改信天主教)最后在那里被从北非侵入的穆斯林教徒消灭。阿拉里克一世,395 年被推举为首领,乘罗马帝国分裂之机率西哥特人起事,进军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受阻后南下攻入色雷斯和希腊半岛,劫掠雅典、科林斯、迈加拉和斯巴达等地。397 年占领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伊利里亚,迫使东罗马皇帝阿卡狄乌斯任命他为该地总督。此后曾五次攻入意大利。其中 401年、403 年两次进攻均为西罗马统帅斯提利科所败;408 年、409 年两次围攻罗马,取得赎金后退兵;410 年第三次围攻罗马,在城内奴隶配合下于 8 月 24 日攻陷该城。在城内劫掠三天后率军南下,企图渡海前往西西里和北非,因遇风暴未成。回军途中病逝。东哥特人,原住在黑海草原西部地区,四世纪后半期形成部落联盟。375 年东哥特部落联盟被匈奴人击溃后,随匈奴人向西推进,居住在潘诺尼亚。453 年匈奴王阿提拉死后,东哥特人乘机摆脱匈奴人的统治。488 年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493 年526 在位)在拜占庭皇帝芝诺的怂恿下出兵意大利,围困拉文纳,久攻不克;遂和当时意大利半岛的统治者奥多亚克订约,共同治理意大利。493 年狄奥多里克在宴请奥多亚克时背信地杀死了他,收编其余部,建立了东哥特王国,以拉文纳为首都。其领土包括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达尔马提亚和布罗温斯。东哥特王国没收了奥多亚克及其拥护者的土地,罗马大地主须向东哥特人缴纳领地上三分之一的收入。只有部分地区,东哥特人获取三分之一的土地。狄奥多里克对罗马人实行妥协政策,保存原来罗马的法律、政治制度和城市管理机构,并让罗马一些贵族担任要职。东哥特人信仰基督教阿利乌派,但对罗马教会并不加以迫害。狄奥多里克亲罗马的政策招致部分东哥特贵族的不满。他死后,外孙阿塔拉里克(526 年534 在位)即位,由其母阿马拉珊萨摄政。阿马拉珊萨继续执行狄奥多里克的亲罗马政策,被反罗马派的东哥特贵族的代表人物西奥达哈德囚禁而死,政权遂落入西奥达哈德(534 年536 在位)之手。535 年,拜占庭士丁尼一世乘机对东哥特王国发动战争,战败东哥特国王维蒂吉斯(536 年540 在位),于 536 年占领罗马,540 年占领拉文纳。东哥特新国王托提拉(541 年552 在位)具有军事、政治才能。他把从罗马贵族领地上逃跑的奴隶和隶农编入军队,没收罗马贵族的土地,减轻居民的赋税,从而得到了国内人民的支持,多次在对拜占庭中取得胜利,一度收复大半失地。553 年在塔金那一役托提拉战败身亡。554年东哥特王国被拜占庭。此后,东哥特人即不复以一个民族存在于世。潘诺尼亚,约前 35 年前 14 年被罗马人征服,并划为一个行省。395 年罗马军团撤出后,潘诺尼亚行省不再存在。896 年,这里曾成为阿尔帕德大公领导下的匈牙利人(马扎尔人)侵袭欧洲的基地。现在中欧的大平原潘诺尼亚平原的名字即得自罗马行省潘诺尼亚。汪达尔人,为古代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曾在罗马帝国的末期入侵过罗马,并以迦太基为中心,在北非建立一系列的领地。汪达尔人的名字可能来源于西班牙的省份“安达卢西亚”,汪达尔人在入侵北非前曾在那里居住。苏维汇人,古日耳曼人的一支,骁勇善战。罗马帝国后期,苏维汇人成为冲击帝国边境的一支力量。409 年,一部分苏维汇人同汪达尔人、阿兰人一起经高卢侵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半岛西北部建立了苏维汇王国。585 年,被西哥特人所征服。法兰克人,五世纪时入侵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他们统治现为法国和德国的地区,建立了中世纪初西欧最大的基督教王国。史料推断,匈奴人的主体逐渐开始向西迁移,来到了潘诺尼亚平原。促成这一事件的原因,似乎可以向东方去寻找。原来,此时的蒙古高原正在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就是柔然人社仑败于魏国的拓跋鲜卑人,向北逃窜,却意外地征服了漠北。其时漠北的部落以铁勒、鲜卑为主,也有一些匈奴余部如拔也稽部,社仑的征服不可能涉及全部,那些不甘屈服的部落便很可能向西迁移,从而引起亚欧大陆上多次出现过的连锁反应,也波及到了南俄的匈奴。对于匈奴人来说,这些东来的部落是入侵者,虽然强大的匈奴联盟足以抵抗这些游牧的落难者,但终归需要承受持续不断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匈奴人也许感到以前追踪日耳曼人时深入过的那一片平原还算可以,也许抵挡不住拜占庭和罗马巨大财富的诱惑,于是他们胁迫一部分部落加入匈奴联盟,匈奴人的主体便继续西迁,来到了亚欧草原的最西端潘诺尼亚平原。那留在南俄草原上的匈奴人,在阿提拉帝国崩溃后才活跃起来,他们接纳了从中欧腹地撤回的匈奴余众,后来再度西迁,参与了今日保加利亚人和匈牙利人的形成过程。从这批匈奴人的部落名称推断,当初受柔然压力西迁的铁勒鲜卑部落中很可能就有步鹿孤、壹斗眷、屈突等,他们在西史中以保加尔(Bulgar)、乌提格尔(Utigur)、库特里格尔(Kutrigur)等闻名。在东方史料中,步鹿孤是北魏内入诸姓之一,后改为陆,是一个铁勒鲜卑混合部落拓跋鲜卑属下的内入诸姓大多是鲜卑匈奴铁勒的混合部落,至迁往西方成为保加尔人之后,势力大盛,纵横于伏尔加河、顿河及多瑙河之间,建立强国若干,并将部落名称留给了保加利亚,此是后话不提。柔然,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与其并存的还有敕勒。当时,正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往往泛称之为“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北狄”等。“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败多胜少,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所以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关于柔然人的来源,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诸说。如魏书蠕蠕传提及蠕蠕为“东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梁书芮芮传均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而南齐书芮芮虏传则以为是“塞外杂胡”。此外,欧洲历史著作中有称柔然为“阿哇尔人”(Avars),其实为八世纪中叶由亚洲迁到欧洲的柔然人,并在今巴伐利亚东部建立了阿瓦尔汗国。788 年796 年,阿瓦尔汗国在与法兰克国王查理进行了八年战争后覆灭。实际上,柔然最盛时(约 410 年425 年),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服属。在柔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其它民族成分。根据魏书、北史及其它南北朝至隋唐有关史书记载,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共有六十余种,其中属于柔然的民族、部落有郁久闾氏、俟吕邻氏、尔绵氏、约突邻部、阿伏干氏、纥奚部、胏渥氏;属东胡鲜卑的有托跋氏、丘敦氏、无卢真氏、树格干氏、尉迟氏、谷浑氏、匹娄氏、勿地延氏、莫那娄氏、叱豆浑氏、库褥官氏、温盆氏、树黎氏、乌氏(乌洛侯);属于敕勒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罗氏(部)、达簿干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东部高车等;属于匈奴余部的有拔也稽部(一说属敕勒)、贺术也骨部、乌洛兰氏;属于突厥的有阿史那氏;属于西域诸胡的有龙氏、高氏(一说为汉人)、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侯医垔等。此外,柔然内部还有一些汉人。由上可知,柔然主要是鲜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因此,东胡之裔、鲜卑一支、匈奴别种之说,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就柔然统治者的世袭贵族而言,无疑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柔然一个归附北魏的首领阿那瓌曾对北魏孝明帝元诩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认可。故有的史书直称柔然可汗社为鲜卑社或河西鲜卑社。说明柔然、拓跋、突厥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与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贵族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分道扬镳,出现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郁久闾社仑,勇猛而有谋略。他率众攻杀匹侯跋(当时柔然的另一部),北渡大漠,征服高车和匈奴余部,控制了东起大兴安岭,西逾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雄据漠北。402 年正月,他自称丘豆伐可汗(意思为驾驭、开拓之王),建王庭于弱洛水(今蒙古共和国土拉河畔),仿照汉制建立军法,以千人为军,军置一将,以百人为幢,幢设一帅,学习布阵,兵士冲锋在前者踢以虏获,临阵退却者以石击首处死。开创了一个奴隶制国家。丘豆伐可汗看中原北魏王朝势力强大,采取了与中原各政权通好,集中力量征伐漠北各部落的国策,臣服了丁零、铁勒、敕勒等许多邻近部落,基本上统一了漠北。丘豆伐可汗在位后期,其弟郁久闾悦代和郁久闾大那图谋发动政变,改立郁久闾大那为可汗,事情败露,两人逃奔北魏,被北魏封官厚待。410年,北魏进攻柔然,柔然战败。五月,丘豆伐可汗在败退途中病死,在位九年。匈奴主体迁至中欧后,对日耳曼蛮族和东西罗马帝国的威胁更加严重,他们以潘诺尼亚为基地,四处出击,征服了从多瑙河、莱茵河到波罗的海的几乎所有蛮族部落,并不时侵扰罗马帝国诸省,许多影响今日世界民族格局的迁徙即是在此时造成。而当阿提拉家族崛起后,这种活动达到了最高潮。初入欧洲的匈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部落联盟,相反,他们在不同首领的麾下各自为战。随着同罗马帝国的接触日益加深,匈奴人的集权观念逐渐形成,开始涌现出一些著名的首领,并逐渐朝称王称帝的方向发展,然而,这一过程步履维艰,匈奴首领的统治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且极易受到掠夺战争胜负的影响。在进入潘诺尼亚之前,被匈奴征服并强迫加入的蛮族部落主要有阿兰和哥特。

    注意事项

    本文(元嘉三十年.pdf)为本站会员(g****s)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