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长江三峡》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pdf
-
资源ID:85924765
资源大小:267.1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长江三峡》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pdf
1 长江三峡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3.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教学重点、难点: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 192 公里,其中峡谷段 90 公里。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中的瑰宝,古往今来,闪耀着迷人的光彩。(简短的导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峡的了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文本的研习。)作者简介:刘白羽(1916-2005)现代作家,北京人。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营造氛围,以便于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和热情。)解题:课文题目为长江三峡,那么,“长江三峡”为哪三峡呢?各用哪几节文字描绘的?可直接导入段落。-第 2 节描绘瞿塘峡;第 3-5 节描绘巫峡;第 6-9 节描绘西陵峡。二、基础知识 字词正音:瑰(gu)丽 启碇(dng)夔(ku)州 对峙(zh)秭(z)归 万仞(rn)崆(kng)岭 万壑(h)汨(m)罗 美髯(rn)草坂(bn)绛(jing)紫 停泊(b)滟滪(yn y)缥缈(pio mio)婀娜(nu)层峦叠嶂(zhng)词语释义:1.瑰丽:异常美丽。2.绛紫:暗紫中略带红的颜色。绛:大红色。3.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4.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5.对峙:相对而立。6.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7.草坂:长满草的山坡。8.怪诞:奇怪,古怪。成语积累:1.雷霆万钧: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2.层峦叠嶂: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形容山峦重叠。2 3.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蒸,升腾;蔚,聚集。4.莽莽苍苍:形容郊野景色迷茫,也指无际的原野。5.峨冠博带: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和束着宽宽的衣带。6.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三、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朗读本身就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文章要放开让学生朗读。)四、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交流。线索:以“江津号”的航程即游踪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第三部分(第 35 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第四部分(第 69 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本环节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五、文本研读:1.分析第一部分:齐读第一段。提问: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明确:这句话起统摄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通篇所写景物,全在这“雄伟”“瑰丽”四个字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兴奋、激动的心情。(对于修辞手法,学生可能会答不全,比喻很容易看出,但通感的手法因为见得少,学生不一定会想到。)2.第二部分分析:大声自由朗读第二段,品味写景的文字,与同桌交流体会。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明确: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3 3.第三部分分析:快速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明确: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 5 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坂、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草坂,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学生不仅要理解文字的意思,还要有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才能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否则就只能看到优美的文字,无法感受美好的情感。)4.第四部分分析: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明确: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泄滩:凶险在漩涡多。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作者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告诉我们: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以上教学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能动性,教师主要是加以点拨。)六、写作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例句,体会修辞的效果。(1)比喻: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有暗喻,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借鉴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七、拓展阅读 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三峡(节选)进一步感受长江三峡那独具魅力的风光名胜和意 4 境,加深对三峡的印象。(这一教学环节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鉴赏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增强领悟鉴赏散文的能力。)八、课堂总结 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裂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九、布置作业:1.完成创新设计相关练习。2.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游记。教学反思:语文教学 任重道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本课的导入时,我让学生说说对三峡的了解,以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惜当时条件有限,如果是现在,有多媒体教室,配上直观、精美的三峡风光图片,图文并茂,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本课教学中主要以问题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随机应变地补充一些问题,说白了其实还是“满堂问”。经过反思,我发现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满堂灌”是大同小异的。第一,这些问题不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发出来的问题,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这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变教师问为学生问。在课堂上,教师要极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走进学生,提倡师生、生生合作;为学生提问搭建平台;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走进文本,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因为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师的讲解,有点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处就显得不够流畅。板书太少,这也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总以为学生听明白就可以,怕板书浪费时间,但有时板书能加深学生的直观记忆。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正是有了“困”,才有了我们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学后有所思,教后有所感。语文教学,任重道远,不满足,才会有进步,相信以后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