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课堂】人音版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获奖课例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pdf
-
资源ID:85927938
资源大小:2.73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双减课堂】人音版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获奖课例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pdf
【双减课堂】人音版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获奖课例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 影视金曲【单元内容综述】“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通过多首优秀的影视音乐,如纪录片话说长江的片头曲长江之歌、奥斯卡金像奖电影主题音乐辛德勒的名单、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主题歌眺望你的路途、电影天空之城主题音乐伴随着你,引导学生领会音乐在影视中的形式、作用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功能。本教案设计以影视金曲为“经”,以经验建构的层进式学习方法为“纬”,力图促进初中生从感性音乐学习经验积累到理性音乐认知能力的进阶。【单元学习目标】一审美感知:能分辨影视音乐旋律发展的手法、结构、类别、表现形式、特性及功能,指向对影视音乐个别属性的认识;二艺术表现:用适当的表演形式(律动、歌唱、阐述、信息技术等)表现影视音乐的旋律特点及情绪特征,指向对影视音乐个别属性的应用;三文化理解:理解影视与音乐内在的密切关联及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内在的、有机联系的信息,深化学生对音乐文化艺术性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性关联的认识,指向对影视音乐整体属性的理解。【单元教学安排】一课时:3 二顺序:穿越竹林、辛德勒名单、长江之歌 三要点:组成“学习合作群”,第一课时完成对影视音乐整体性感受与元素性体验(音乐感受与理解);第二课时要求实践影视音乐的情感性表达(音乐表现);第三课时实现对影视音乐的符号性转化(音乐分析)。四指向:从“浅层的感觉”到“深层的知觉”的培养,始终围绕影视音乐这一主题逐步深入。教案设计思路如思维导图所示:【单元学习评价】一评价目标 帮助学生在影视音乐学科知识的动态生成、音乐素养的个人建构以及对音乐的知觉灵敏度等方面有所发展。二评价形式(一)以目标校准“对学习进行评价”1.学习性评价 2.学习的评价(二)引导学生“对评价进行学习”三评价工具 采用 CPRD(Collect-Present-Represet-Demonstrate)(一)收集学生在给定任务过程中的作用,用于记录进展情况,包括阶段总结等;(二)给学生提供研讨的机会,在学习小组合作群中阐述自己对音乐个别属性与整体属性的认知;(三)学生利用音乐外部表征生成工具对大概念和学习活动过程的理解程度进行具体呈现,如:包括对音乐的感知阐述、尝试配乐、随乐律动、集体合唱等;(四)使用观察、访谈、测试、笔记等工具确认学生对大概念和学习过程的理解程度,引发教育性的思辨,如音乐与生活的关联等。【单元教学建议】一.重、难点解决:始终紧扣单元主题“影视金曲”,将“揭秘影视音乐”作为学习动因,在系统性、接续性的音乐活动中对大量音乐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对影视音乐整体的理解。二.基于作品特征的音乐活动设计:学生在有趣且具挑战性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参与影视音乐的元素、情感、符号等多元体验,逐步了解、理解、表现影视音乐的素养进阶过程。三.前后单元关联:学生的相关音乐学习经验集中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课“银屏之声”中。该单元透过动画片小鹿斑比主题歌爱是一首歌、电影英俊少年插曲两个小星星、儿童动画片雪孩子插曲滑雪歌与电影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为学生积累了影视音乐的歌唱经验。因此,本单元意在学生已有的歌唱经验基础上,提供更多影视音乐相关信息,学生在打开视野的同时,其音乐素养也能得到合理地锻炼。【第一课时】穿越竹林 【教材简析】穿越竹林是音乐家,谭盾为 2000 年获得第 77 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所作的一段场景音乐。此曲采用了人生吟唱、萧、弦乐器多层次的音乐织体,创设了一种轻柔飘渺的意境,糅合了东方的人文内涵,对场景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起了重要作用。【学情分析】一认知能力:七年级的学生对影视与音乐的关注度不低,但对影视音乐的发展历史、作用、配置方式、音画关系、特征等没有具体的了解或深入研究过;二.思维能力:此时的学生观察能力接近于成人,他们能较为准确的洞悉影视内容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和情怀;三.表现能力:大部分七年级的学生是能做到乐于表现、积极表态的,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自身音乐基础不扎实而在音乐课上羞于表现。【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在音乐活动中关注音乐与画面、音乐与剧情发展之间的关系,积累对影视音乐整体性感受与元素性(旋律与节奏)体验的经验;二难点:用大、小鼓为“夜斗场景”配乐,表现危机四伏,刀剑相加的气氛。【教学准备】磁性贴板、大鼓、小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主题一:对比感知 识配乐之灵气(一)活动目标 视听对比,初感影视配乐之妙用;信息接收,了解影视音乐发展史。(二)活动步骤 1.影视赏析:世界上第一部恐怖片魔鬼庄园无声影视片段;2.钢琴伴奏:学生观赏视频时,教师适时地为以上默片伴奏,Summer;3.矛盾感知:学生感受恐怖氛围的默片与欢乐的的钢琴音乐不和谐的搭配产生“心里排斥”之感;4.提问:看完有产生什么感觉吗?(音乐情绪与影视画面内容不搭);5.影视再赏:给魔鬼庄园配上一段合适的惊悚配乐,学生感知。6.提问:现在有产生新的感觉吗?(一丝恐惧)7.介绍背景:这段电影片段是 1896 年,由法国人梅里埃创作的世界上第一部恐怖片魔鬼庄园。刚才我们一同经历的,就是影视音乐发展的历史沿革。1895 年 12 月 18 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 14 号大咖啡馆中首次售票公映了电影,人们惊喜万分,但留有遗憾,于是他们邀请了钢琴家为电影做现场伴奏 8.板书揭题:正如库特伦敦所说:“音乐给无声电影以血脉、灵魂和含义。”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影视音乐的奥秘,去探索它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魔力给电影以血脉、灵魂和含义。(三)活动评价 通过初次赏析,检测学生对音乐与画面是否拥有匹配的感知能力;通过再次赏析检测学生对音乐与画面的和谐感是否具鉴别能力;通过变化的音乐,检测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程度。(四)设计理念 导入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引出主题。本环节利用视听对比、兴趣激发、审美关注,巧妙导入新课、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主题二:想象联想 享配乐之仙气(一)活动目标 聆听辨别,探究配置方式(音画对位);讨论思考,初识音画作用(背景气氛、突出主题)。(二)活动步骤 过渡语:大家知道吗?在 20 年前,2000 年的时候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因为引人的故事情节,演员精湛演技,当然还有作曲家谭盾为该片创作的15 首配乐与影视画面的完美结合,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现在,我们先来听一听其中的第八首场景音乐。1.听辨色调:聆听卧虎藏龙场景音乐穿越竹林音乐片段,感知音乐 传递的色调;2.提问:音乐带你置身于何种场景?3.器乐探究:出示图形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条图形谱,边聆听音乐,边随旋律行进方向律动;4.提问:你听到了哪两种乐器声音?(萧与大提琴)5.师生合作:教师用“u”唱萧的部分,学生用“deng”演绎大提琴的断奏;6.提问:中国的萧吹奏的线条状旋律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心境?西洋大提琴演奏的点状的旋律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平静、危机);过渡语:作曲家谭盾,将中西乐器融会贯通,制造了多层次的旋律音乐织体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意境。7.复听音乐:聆听音乐,对音乐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与联想;8.提问:此段音乐让你进入到了什么样的故事中?9.音画赏析:观赏穿越竹林视频片段,关注音乐与影视画面的配置方式;10.提问:画面内容呈现了什么?音乐情绪是怎么样的?(危机 v.s.幽静而又危险);11.提问:打斗的画面性质属于刚直还是柔和?配乐的声音性质又是怎样的?(刚 V.S.柔+刚);12.教师小结:介绍影视音乐表现形式中的音画配置方式一:音画对位(1)画面中演绎的内容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之间是一种对比的关系;(2)指画面和声音性质相反,存在强烈反差,声音和画面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3)音乐与画面形成类似音乐中两个声部的对位关系,时而同步,时而不同步。13.提问:你觉得这段清雅、幽静、又略带危机感得音乐对这个影视片段起了什么作用?14.介绍作用:(1)背景气氛(特定基调静谧的危机);(2)突出主题(片段场景在竹林,音乐悠远、空灵之感符合作者对影片的的主观态度)。(三)活动评价 通过聆听感知色调,检测学生是否对音乐有整体性、浅层的感知力;通过对旋律的哼唱与律动,检测学生对音乐的把握能力与表现能力;通过对音乐描绘的故事画面的想象与表述,检测学生是否对配乐的作用有所理解。(四)设计理念 多感官参与音乐活动,从听觉入手,尽可能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调动学生的视觉、动觉、听觉,建立起音乐感知。在进一步的音乐实践中经历感知深化,进而在下一步有能力做到对音乐的全面体验,达到“悟”的审美境地。主题三:合作配乐 感鼓乐之大气(一)活动目标 体验配乐,亲测配置方式(音画同步);多纬体验,总结其他作用(描绘作用)。(二)活动步骤 1.视频赏析:观赏电影卧虎藏龙静音模式的夜斗视频片段;2.提问:你会用什么样的节奏为这样的场景配乐?为什么?(紧凑/疏散)、(紧凑节奏来表现紧张的打斗片段);3.聆听音乐:聆听夜斗音乐片段,关注主奏乐器(鼓);4.大鼓练习:出示节奏 1,邀请一位学生用大鼓实战练习,其余二分之一的学生共同学习打击节奏,以击打音乐凳代替;5.节奏创编:邀请另外二分之一的学生为小鼓创编一条 2/4 拍的节奏并板书,选出代表演奏小鼓,其余学生击拍双腿代替;6.合奏练习:看指挥示意,大、小鼓先后敲击;交替敲击;整齐结束。7.按图视奏:结合影视画面打斗片段,教师指挥,学生合作演奏,为影视画面 夜斗场景配乐;8.提问:我们刚才创作的音画配置是同步还是不同步?(同步);9.完整赏析:欣赏有声版夜斗;10.提问:你认为这段音乐为影视画面增添了哪些魅力?/音乐在此段影视场景中的作用是什么?11.教师小结:描绘作用(烘托画面的情绪气氛,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的节奏特征)。(三)活动评价 通过对视频信息、音乐节奏的捕捉,检测学生是否专注,能否感知画面动作与音乐节奏之间的联系;通过节奏创编和为电影配乐,检测学生的对场景音乐的了解程度与是否拥有即时运用及表现的能力。(四)设计理念 学生有了相关的元素体验,建立了丰富的音乐感觉促进学生对影视音乐概念、配置方式、作用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衔接,认识才更加清晰。主题四:拓展升华 识配乐之生气(一)活动目标 聆听观赏,掌握影视音乐分类(配乐、歌曲)评价测试,分辨音画配置方式、探究影视音乐作用(结构统一、推动剧情、抒情作用)拓展欣赏,了解影视音乐的无穷魅力。(二)活动步骤 1.拓展赏析: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片头,主题歌伴随着你;2.提问:这首歌曲叫什么?3.解释分类及作用:配乐(主题音乐、场景音乐)与歌曲(主题歌、插曲);结构统一(在情节发展中起纽带作用,使整部电影完整统一,让观众获得前后贯穿的感受)。4.测试评价:观赏万能的指挥家视频片段;5.提问:(1)音画配置方式是什么?(2)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如何?/音乐源自画面内还是外?(音画同步;画面外,叫做画外音);6.测试赏析:欣赏Nearer My God to Thee,学生思考音画配置方式、音画关系和作用;7.教师板书:音画对位、画内音乐,推动剧情(音乐参与情节发展)、抒情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与心理变化)。过渡语:学到这里,我们似乎说不清是音乐成就了影视,还是影视成就了音乐。它们就像黄金搭档一般,被奇妙地组合在了一起,擦出了美妙的火花。有时,音乐与影视的结合,甚至产生了超出它们本身的,更加深刻的东西。比如:动画导演宫崎骏和作曲家久石让就在音乐与影视的合作中收获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般的友情。8.升华欣赏宫崎骏在音乐会上给久石让献花视频欣赏;9.结语:愿你一生有音乐与影视相伴,下课!(三)活动评价 通过对拓展内容的欣赏后师生的问答,检测学生是否能自主的提炼影视音乐的其他作用。(四)设计理念 最后的活动环节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教与学。学生在多元体验式学习中,关注、深入且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创新发展,从而获得对影视音乐的直接经验。【作业设计】观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关注主题曲,会哼唱,将听到的音乐用旋律线方式画在纸上,在课时二中分享。【第二课时】辛德勒的名单 【教材简析】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为小调式,引子是 3/4 拍,主题音乐为 4/4 拍。旋律以犹太民歌中的“la、mi”两个音为发展动机,以大跳音程、旋律级进下行、波浪形进行为主,表现了犹太人对本民族经受的历史错误的悲痛与省思。【学情分析】经历了课时一穿越竹林的学习,学生通过整体性感知和元素性体验的学习方法对影视音乐的历史发展、配置方式、作用及与人的相关性有了大致的了解。本课作为前后课时的过渡桥梁为学生对影视音乐感性认知逐步上升到理性分析能力发展搭建有效的平台。【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在递进的音乐活动中感知、表现、理解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的艺术审美特征,内涵的音乐文化及存在价值;二难点:理性分析具象的音乐特征及表述抽象的音乐情感。【教学准备】彩色带、钢琴、课件【教学过程】主题一:听说读写 辨旋律进行(一)活动目标 小组分享,了解影视背景;合作探究,知晓旋律进行;承上启下,促成乐理分析。(二)活动步骤 1.作业分享:分四小组,各小组代表分享影片内容与观感;2.聆听主题:学生边听赏主题音乐辛德勒的名单,边对照自己画的旋律线;3.旋律探究:找出组员一致认为最符合旋律进行的作业范本,并派代板书演示;4.提问:(1)这样的旋律线呈什么形态?(波浪式);(2)为什么大家没有画成平行线或上行的直线呢?(音乐起伏大,高低错落明显,整个状态呈级进下行。)5.知识梳理:旋律进行的方向大致有四种,平行、上行、下行和波浪式进行。(三)活动评价 通过组员间分享作业,检测学生是否主动完成任务并了解影视内容;通过聆听主题片段,检测学生能否正确感知旋律进行的大致形态。(四)设计理念 从整体性的音乐感知到元素性的音乐理解,本环节试图以音乐元素旋律为支点,撬动学生情感性的音乐理解能力这根杠杆。学生发展了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后,音乐分析和音乐情感表现能力也须提高。主题二:元素体验 知旋律发展(一)活动目标 完整聆听,把握主题音乐结构;对比聆听,初识旋律发展手法。(二)活动步骤 1.听觉入手:聆听教材提供的音响,关注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旋律出现次数;2.提问:你听到主题旋律出现几次?每次感受都一样吗?(三次、不一样/一样);3.对比聆听 1:听辨第一次与第二次音乐主题;4.提问:这两次演奏的主题一样吗?(有重复,但小提琴音高变化由中到高);5.知识梳理:这两次主题出现的音乐调性均为 d 小调,第二次为第一次的高八度反复,这样的旋律发展手法叫“重复”,即音乐素材的再现,可分为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此处为变化重复。6.对比聆听 2:听辨第二次与第三次音乐主题;7.提问:第三次主题和第二次主题之间的关系是变化重复吗?(像是/不是,小提琴第三次的演奏音区更高了)8.知识梳理:第三次主题出现以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再度响起后,小提琴先在低音区徘徊,而后随着七连音的快速上行,导出了主题第三次在 a 小调再现,最后以带和声小调特征结束在#G 音上。9.追问:这里不只是变了音区的重复,而是转变了什么?(转调)10.知识梳理:带有转调的旋律发展手法被称为“变奏”,即在原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节奏变化、转调、加花等装饰性的手法发展原主题材料。(三)活动评价 通过聆听与提问,了解学生能否感知主题音乐音高的变化;通过引导探究,检测学生是否能在对比旋律过程中关注旋律调性的变化。(四)设计理念 元素性体验就是作品美感的体验,或称为典型特征的体验。该作品的美,体现在旋律的波浪式进行与级进下行为主带给人忧伤的情绪,表现出人们内心的痛苦、纷争与期盼。元素性体验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更加深入。主题三:多元体验 促情感表达(一)活动目标 进阶律动,感知音乐情绪;讨论分享,表达感知内容;旧识启新,了解音画平行。(二)活动步骤 过渡语:有人说“音乐运动”与“情感运动“具有外表同行同构的特征。比如,旋律中音高的上下变化会让人产生情绪的积极或消极变化。真是这样的吗?我们一同来探究。1.提问:同学们在刚才整体聆听时感知的大致情绪是冷色还是暖色?为什么?(冷色;感受到悲伤的情绪);2.知识梳理:主题音乐冷色的悲伤情绪因为旋律的波浪式进行和变化重复及变奏的发展手法渲染出了不同的情感。过渡语:老师这里有三种冷色调的色带,一条是单一的忧郁蓝色,一条是由左至右浅到深的藏蓝色,另一条是由左至右深到浅的黑色。请每人拿起色带随小提琴的演奏,徐徐地由左至右抽动你手中的色带。3.情感捕捉:每人分到不同的色带,随乐缓缓律动;4.提问:如果你手中的色带分别代表小提琴演奏的三次主题音乐表达的不同情感,你会将它们如何配对?为什么?(答案丰富而主观,如第一次是忧郁蓝色带表现了犹太人认为现实对他们很残酷;第二次是由浅到深的藏蓝色表现他们的精神感到痛苦;第三次是由深到浅的黑色表现他们在黑暗中渐渐看到光明和希望等);5.小组研讨:四小组各组员讨论并总结,代表发言讲述配对结果及原因;6.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折射了大家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因为每个人对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但你们都捕捉到了犹太人深沉的痛苦,体悟了他们在特殊时期的特别情绪。过渡语:由此可见,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为电影创作主题音乐时注重的是“情”而非“景”。音乐将浓重的笔墨放在了表现人物复杂而沉重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电影画面本身。7.提问:所以这样的音乐与画面配置方式是音画同步,还是音乐对位?(学生讨论);8.知识梳理:我们在上节课中接触到了音画同步和音乐对位两种常见的配置方式。但像 辛德勒的名单 这样的主题音乐表达的内容与影视画面所演绎的内容各自独立,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相互支持却不紧密联系的关系,我们称这样少见的方式为音画平行。9.提问:像这样多次以不同乐器,变化出现在影片中的主题音乐对整部影片来说有什么作用呢?(深化主题的作用等)10.课堂结语:边播放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片尾部分,教师边陈述结语:“作为影片的主题曲,这首乐曲没有如常规操作出现在片头,而是被安排在影片结尾完整呈现。画面上获得自由的犹太人手挽手,共同走向光明之地。我们惊喜的发现,影视画面也从黑白渐变为彩色。你听,我们熟悉的主题曲再次响起。音乐给人以温和平实的怀旧色彩,它不是对残忍经历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仿佛把人有带回到那个灰暗的生命不能自主的年代,又使人越发觉得今日美好时光的可贵。(三)活动评价 通过刺激学生的联觉反应,检测其是否能大致把握音乐的“色调”进而知晓其是否有正确的感知能力;通过彩色带的运用,检测学生是否能理解音乐与影视内容、影视人物之间的关系。(四)设计理念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音乐教学要达成表现和体验需要借助有形思维。教学中,可以通过可见的物品来说明和呈现不可见的内涵;通过讲述来表达说不清的意蕴,使音乐全面而深入的诉诸学生的五官感觉和综合知觉。【第三课时】长江之歌 【教材简析】长江之歌是一首 G 大调。4/4 拍,中速,旋律激昂,情感热烈而亲切的歌曲。结构呈 ABA三段体式,为影视音乐体裁。歌曲三个乐段各有四个乐句组成,A 段旋律明朗、从容描绘了长江一泻千里的风采;B 段为 A 段的对比性乐段,其旋律流畅,赞颂般的歌咏了长江伟大;A段 为 A 段的再现,旋律激昂;最后的延绵的尾声则是主题动机的拓展,歌咏对长江无尽的赞美之情。【学情分析】经历前两个课时的音乐活动体验,学生不仅对影视音乐信息有了概念化的了解,且能够初步对影视音乐的旋律进行理性分析。本课试图将学生积累的整体性感受(音乐感受)、元素性体验(音乐理解)和情感性表达(音乐表现)进阶到符号性转化,即关注音乐读谱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递进的音乐活动中感知、表现、理解长江之歌的审美特征,内涵的音乐文化及作为主题曲的价值;难点:为 A乐段创编三度音程关系的二声部并合唱。【教学准备】纸、笔、钢琴、课件【教学过程】主题一:借景寻情 了解歌曲内涵(一)活动目标 记录景色,知晓歌曲内容描绘;分享讨论,明白借景抒情目的;引发问题,刺激审美感知动力。(二)活动步骤 开场语:同学们,经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影视画面为观众呈现了“景”,而影视音乐向观众传递了“情”。上节课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的作者更是透过音乐着重描绘了影视人物的情感。下面,请你聆听这首我国的纪录片 话说长江的主题曲,思考和记录这首歌曲描绘了关于长江的那些景色,表达的又是什么样的情感?1.捕捉景色:听赏纪录片话说长江片头曲片段,记录所思,小组讨论;2.分享记录 长江的源头从容涤荡之景;长江的状态蜿蜒奔流之景;长江的历史一泻千里之景;3.提问:你认为这首歌曲的创作意图仅仅是为了向我们展现这些壮丽的长江风采吗?(不是,是为了借景抒情);4.提问:歌曲的哪一部分能证明是“借景抒情”?(歌曲后面部分,24 小节到最后一小节)过渡语:可见整首歌曲内容分为“描绘长江与赞颂长江”,为的是借描绘长江的风采,抒发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那描绘长江的部分乐段旋律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三)活动评价 通过赏析视频片段、记录和分享,检测学生是否能关注歌词内容;通过视频赏析后的学生表达输出,检测是否能够体会音乐内容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情怀。(四)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能力需要出发。在前一课中,学生已经知晓影视音乐常被作为借景抒情的手段。在此知识基础上,测试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并开启解决新问题的大门。主题二:以旧启新 渐获音乐新知(一)活动目标 视唱为主,梳理音乐结构的设置;对比分析,了解音程的基础关系;聚焦探究,认识旋律发展可能性。(二)活动步骤 1.结构对比:依然采用四个小组共同合作的方式,安排前两小组视唱 A 乐段、后两个小组视唱 B 乐段;2.提问:这两个乐段一样吗?(乐句数量都是 4 句,但其他元素不一样);3.知识梳理:这两个乐段除了乐句数量相同,就其旋律来说就有明显的对比,我们称它为 A、B 乐段。“对比”是旋律发展的手法之一,即在原材料之后引出新材料,构成对比的乐节或乐句,以展示较为复杂的乐思或主题。(教师讲解并板书);过渡语:那到底是哪些细节存在强烈对比呢,我们逐个乐段的分析,先来看 A 乐段。4.旋法对比 1:学生视唱 A 乐段,关注每一乐句之间的关系;5.提问:A 乐段中这四个乐句之间有什么关联吗?(乐句一、三相同;乐句二、四相似)6.追问: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两种旋律的发展手法,“重复”和“变奏”,你觉得以上乐句之间的关系是重复还是变奏?(重复)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重复?(乐句一、三是完全重复;乐句二、四是变化重复);7.旋法对比 2:学生视唱 B 乐段,关注每一乐句之间的关系;8.提问:B 乐段的四个乐句还是重复吗?(不是)有一样的地方吗?(乐句一、三前一小节节奏相同);9.追问:那它们的旋律发展又用了什么手法呢?(教师引导,色块标记两个乐句,分析对比音程关系,发现呈三度关系);10.音程模唱:唱准三度音程 si-re、do-mi、re-fa;11.知识梳理:像这样的旋律发展手法我们称之为“模进”,即同一音型在不同的音高上的反复,分为完全模进(转调)和自然模进(同调)。模进的方向有上行和下行,音程关系有二、三、四、五度模进,B 乐段显然采用了“三度上行模进”手法。12.情感捕捉:随琴歌唱 A、B 乐段,捕捉乐段表达的情感(A 段自豪;B 段赞颂);13.完整表现:随琴歌唱全曲,突出各乐段间不同的情感表达,感知 A段更加强烈的情绪与结尾处对长江绵延不断的无限赞叹。14.结构总结:A+B+A+尾声。(三)活动评价 通过分组视唱,检测学生是否能自主了解 A、B 乐段的强烈对比性;通过探究乐句关系,检测学生对音级是否敏感及对音程关系的把握程度。(四)设计理念 初中阶段是音乐学习的初、中级阶段,教师需要通过图示符号来帮助学生强化音高概念、音乐结构,让学生直观感受音程的远近,音乐的架构,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主题三:符号转化 呈现音乐理解(一)活动目标 声部创编,强化音乐情感表达;合唱表现,呈现综合素养提高;图文辅助,梳理单元知识内容。(二)活动步骤 过渡语:在同学们刚才演唱的 长江之歌 中,我听到 A段的情绪还不够热烈,我们是否能借用三度模进的手法试着为 A段创编二声部旋律,为歌曲增添对长江更加炙热的赞颂之情。1.创编声部:四个小组中每位学生自己先创,而后与组员讨论创编合理性;2.分享成果:各小组分享一个乐句的创编,教师板书呈现,如:3.声部练习:全体视唱二声部,而后熟唱二声部;4.表现和声:分声部合唱 A段,突出热烈赞颂之感;5.完整演唱:跟伴奏音乐完整歌唱与合唱,表现歌曲情感;过渡语:作为主题歌长江之歌在电视片话说长江的片头、片中、片尾反复出现,让人心潮起伏,回味无穷。至此,我们在“影视金曲“这一单元,三个课时中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发展历史、作用、配置方式、音画关系和特征等,我们一起来回顾。6.回顾所学:学生边回顾,教师边 ppt 出示知识点;7.课堂结语:经历了三节课,听赏了多首影视音乐作品后,相信大家以后在欣赏类似作品时就会想起这次我们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整体性感受音乐,接着用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音乐元素达到理解音乐的程度,而后再表现音乐情感,能对音乐做出较为理性的分析,最后做到对音乐较为全面的了解。这些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就是你平时可以用的方法。(三)活动评价 通过声部创编,检测学生是否能理解三度音程关系;通过合唱,检测学生表现和声的歌唱能力,通过回顾知识,检测学生对影视音乐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四)设计理念 追求综合发展的课程价值。从音响探究到音高探究,再到音乐创编,学生亲历了对影视音乐“模糊到清晰”、“形象到概念”、“体验到认知”的学习过程,为将来自主欣赏与应用相关音乐所需的素养打下夯实的基础。【单元教学反思】以上三篇教学设计比较清晰地呈现了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一)提供具时序性、接续性的音乐活动。厘清课时顺序、知识的序列和能力的序进,实现学习内容的有效接续。比如:在学习方法层面,体现整体性感受与元素性体验并行、元素性体验到情感性表达渐进、情感性表达到符号性转化输出;在内容甄选方面,单元中共五首作品,本教案设计中共涉及到了四首,它们被合理利用,主次分明,而又有机结合地编排;在能力序进方面,呈现从“音乐感受与理解”到“音乐理解与表现”,再到“音乐表现与分析”的关系。(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平衡关系。课堂上,教要有过程,学要有经历。确定了一个教学目标,教师就要设计出与之匹配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譬如:在穿越竹林一课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在各个音乐活动中领会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形式及无可代替的功能;在辛德勒的名单一课中教师充当知识的梳理者,而在长江之歌一课中,教师则退居“二线”,只抛出问题,基本由学生自主合作化解音乐难题,对音乐进行分析、感知、表现与理解。(三)聚焦素养,目标集中。单元整合的教学设计目标集中,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到对音乐知觉能力的进阶。例如: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落实呈现都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直达最后素养提升的目的而设置。【单元设计亮点】一.实推“单元大概念”的教学目标 本教案设计以单元主题“影视金曲”出发,聚焦中心性、持久性与可迁移性设置“大概念”,结合目标推动教与学的进展,如:(一)了解影视音乐的“奇”:明了与其它功能性音乐的区别,并能找到辨别的方法;(二)理解影视音乐的“形”:知晓相关概念,能用适当的方式(唱、奏、媒体技术等)尝试为影视片段配乐;(三)化解影视音乐的“象”:领会其独特魅力,能对其抽象的音乐形象做出具象的阐述;(四)自解影视音乐的“美”:观看影视作品时能自发地对影视中的音乐有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二.实践“经验建构”的教学活动 本教案呈现的音乐活动设计具建构性。即聚焦主角“影视音乐”,又以“多元性学习体验方式”为线索统筹规划,将影视音乐的各个相关音乐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点”通过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三个课时中的各个小型音乐活动之中,并得以落实、解决,进而实现 2022“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即“认识不同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以及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一要求。三.实现“素养进阶”的教学评价 学生在经历一个完整的大单元学习后,其音乐素养理应有所精进。本教案设计主要通过以上提到的评价工具CPRD 以目标校准“对学习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对评价进行学习”。力求从“学会”到“会学”,甚至“会用”的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