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pdf
-
资源ID:85944892
资源大小:242.4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pdf
1 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Yongdrol K.Tsongkha(宗喀.漾正冈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一)亚洲的水塔 为世界屋脊的吐蕃(青康藏地区)高原,她在地理和文化上包括了现在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和不丹、锡金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面积约 300 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 2%。吐蕃高原是东亚、东南亚、南亚各大江河如黄河(藏语称 rMa Chu,即玛曲)、长江(藏语称 vBri Chu,即支曲)、澜沧江(藏语称 rDza Chu,即杂曲;入东南亚称 Mekong,即湄公河)、怒江(藏语称 rGya Mo rNgul Chu,j 即嘉姆恩曲;下游称 Salween,即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Yor klungs gTsang Po,入南亚称 Brahmaputra)、印度河(藏语称 Seng Ge gTsang Po,即辛格藏布,意译狮子河)等的发源地,也是上述河流的一些重要支流,还有恒河等的主要支流的源头地。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的水塔。显然,如果吐蕃高原的生态与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河流被污染,也将直接殃及上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上述江河流域生活着亚洲的约 80%近 20 亿的人口。强调维护吐蕃高原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高原本身,而且对上述各大江河流域、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和环境保护也有着重大意义。(二)现实世界中的香格里拉 吐蕃高原在藏文中有个通用而极富诗情画意的美称,叫“喀瓦坚”(KhaBaCan)、“岗坚”Gangs Can)或“岗迥”(GangJong),意译“雪域”、“雪乡”或“雪国”。高峻的雪山,壮丽的冰川,碧绿的湖泊,辽阔而充满生机的草原,点缀山麓河谷间的农田,清澈纯净的河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英勇智慧、淳朴善良,以慈悲为怀。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编号 P.T1286)赞普世系谱中称颂吐蕃高原曰:在天之中央 在地之中心 世界之心脏 雪山围绕 2 一切河流之源头 山势高耸 土地纯净 地域美好 人知为善 心生英勇 风俗纯良 快马可以奔驰在辽阔大地上。公元八、九世纪间曾游历吐蕃的阿拉伯学者赞叹:“当一外国人进入吐蕃,他就会有一种愉快而幸福的感觉,直到其离开为止”。以后,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拓展,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的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吐蕃高原则还保持着它“佛天净土”的一些原色,被誉为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现实世界中的理想王国“香格里拉”(Shangrila)。堪称人类与其他有情众生和平相处、协调发展的典范。尽管近几十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普遍使用,人为的植被的破坏(主要是在不宜耕种的草原上“开荒”等所致)、对原始森林掠夺式的砍伐,对野生动物的毁灭性捕杀等对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多少个世纪以来,吐蕃高原的生态环境之所以维护得比较好,固然有多种因素(如人口比较少),但其中藏族传统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最为明显的。(三)可持续发展的农牧业文化 吐蕃的传统农牧业是与高原生态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牧业文化。吐蕃的农牧业已有持续数千年的发展。以牧业为例,藏区各主要牧区已有持续四、五千年游牧的记录。牧民逐水草而居、住牦牛毛帐篷、以牛粪为主要燃料、用畜产品从农民、商人那里交换一些面粉等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吐蕃牧民对他们居住的环境和资源的消耗是很有限的。尽管高原上野生动物很多,但传统的农牧民很少将它们猎取作为补充食物(遑论狩猎取乐了)。农牧民的传统肉食只限于他们饲养的牛羊猪。猎人、屠宰手、乃至制作刀具利刃的工匠,因为他们的营生直接或间接与“杀生”有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受到歧视,传统社会中他们的地位远在乞丐之下。这也是为什么包括大名鼎鼎的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在他们的其他原栖息地不能立足而灭迹,却唯独能在藏区生存下来的一重要原因罢。现在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在阿坝藏羌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东部。3(四)有情生灵的庇护神 佛教于公元四世纪初中叶,吐蕃王朝第 28 代赞普拉妥托日年赞(Lha Tho Tho RisNyanbTsan)时自印度传入吐蕃,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第 33代赞普松赞干布在位时它已成为吐蕃一种很重要的信仰了。以后依教授、传承乃至见地的不同出现了宁玛(rNying Ma Pa)、噶当(bKavgDamsPa)、噶举(bKavbGyudPa)、希解(Zhi Byed Pa)、萨迦(SasKyaPa)、格鲁(dGeLugsPa)、觉囊(Jo NangPa)等藏传佛教诸流派(吐蕃传统的本波教在与佛教的竞争中吸收佛教的内容,佛教也吸呐本波教的某些成分,本波教渐与佛教靠近)。还形成了延续近前年、到 20 世纪才渐次解体的政教合一体制。藏传佛教作为吐蕃各地人民的基本信仰,佛教的一些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成为高原人民追求的终极目标。佛教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使人们趋向爱惜万物生灵、敬畏和保护大自然。藏传佛教尊崇万物的众生平等观、对生灵普遍的爱惜和慈悲观,因果报应与转世思想,缘起论,戒杀(戒杀为诸戒之首,对一佛教徒最起码的要求)等戒律、求生美好世界的理想等对高原生态的维护和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五)神山圣水保护区 公元前五、六世纪以前,吐蕃本波教(Bon Po)和基于其他原始信仰的神山圣湖圣水系统已形成。公元七世纪以后的藏传佛教将之纳入自己的系统。从上部的岗底斯山(GangsTiSi)、玛旁雍措湖(MaPham gYumTsho)、中部的亚拉香波山(gNyan Chen Thang Ha)、羊卓雍措(Yar vBrog gYu mTsho)、到下部的赤雪嘉姆措(KhriShod rGyal Movi mTsho,即青海湖)、阿尼玛卿雪山(Gangs Ri Ma Chen)、陇山(Klungs)、以及其他那些分布其间的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神山(几乎每个部落、村寨都有自己的“拉则”Laytsi 即神山)、神泉、圣河、圣湖,它们成为由特定的“神灵们护卫着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事实上的自然保护区”。神山神水是人们重要的朝拜礼敬对象。在这些地方不能兴砍伐、猎杀、开采、捕捞之事。否则以亵渎、冒犯神灵、批坏传统,遭人责“神”遣。本文摘自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