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pdf
-
资源ID:85946497
资源大小:673.9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地方高校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pdf
地方高校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志红;刘春卿【摘 要】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与探索.安徽工业大学在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载体平台,大力开展优质生源培育计划,并开展硕博连读选拔,着力提高博士生源质量.进一步做好本硕博教育贯通,需要在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机制和培养方案,完善培养过程上加强探索.【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1【总页数】3 页(P83-85)【关键词】地方高校;本硕博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培养质量【作 者】张志红;刘春卿【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研究生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安徽工业大学 研究生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G643.0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分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教育阶段,1实施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各阶段根据全日制正常年限设置一般为本科生 4 年制,硕士生学术型 3 年(专业学位 2 年)制,博士生阶段基本也要 3 年及以上,因此一般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按部就班完成学业,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基本需要 10 年及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这种人才培养阶段划分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的发展。2从 20 世纪 80 年末开始,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始在某些学院和专业中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进行贯通式本硕博连读培养,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使这些高校的研究生规模和比例大增,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一)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是指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出优秀学生,在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时直接将其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贯通起来,即通盘考虑设计这些学生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硕士、博士)的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制定统一连贯衔接的培养方案和科研训练,使所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更加科学精深并具备较强的科研素养,在后续的博士生教育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3-4因此,国内部分高校特别是“985 工程”和“211 工程”的一些高校就积极开展探索实践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着力从本科阶段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此模式一般 10 年内可完成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培养,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增强了人才培养的目的性,而且还在课程上做到了连贯且不重复。不但为学生打好了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还能提前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基础科研辅助训练,为其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帮助。2(二)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我国目前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形式主要分为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目前国内进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的比较成熟模式主要为:一是直博生,但此形式只有在 2010 年以前已在教育部备案开展招收直博生工作的高校才能进行,地方高校一般都不能开展此项工作;二是先进行接收“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以下简称推免生)的招生方式,具体是在大四上学期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接收本校或者外校的推免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然后再在硕士期间进行硕博连读选拔转读博士,这种模式在我国 985、211 高校中较为普遍,具有教育部批准的推荐免试权的地方高校也都采用。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都面临着生源质量欠佳的问题。具体体现为:从报考来源情况来看,大多工科学科一志愿报考生源数量不足,每年都靠调剂完成招生任务;从招收的考生的综合情况来看,其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外语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无法同本校或同级兄弟院校的优等生相比;从招收的生源情况来看,本校推免生流失严重,优秀本科生基本是选择更好的学校作为一志愿报考或直接出国留学,报考生源大多是学院类型的二本院校和独立学院的考生;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整体情况来看,国家一流大学的很多优等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都乐于选择出国深造,地方高校的优等生选择去国内一流大学或出国深造,正由于这种层层递减现象的存在,优秀生源流失已经成为普遍问题。5 地方高校生源大多来自地方,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生源质量问题。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并对其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进行更好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优化优秀人才获取更高学位的周期,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会,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许多地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也都在积极探索实施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衔接与贯通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安徽工业大学近年来紧紧围绕提升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主线,树立本-硕-博教育的系统观,深化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改革,将本科阶段学习与研究生阶段学习合理衔接与贯通起来,灵活管理,优化人才培养周期。(一)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好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促进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加强校际之间进行研究生优质生源交换和选拔,实行硕士、博士阶段进行产学研合作和国内外联合培养等,构建好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如:出台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计划实施方案、关于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实施办法、中外合作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境内外攻读学位项目管理办法、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境内外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综合评定实施细则、安徽工业大学资助研究生出国(境)交流的暂行规定等管理文件,开展本硕连读和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探索等。(二)建设载体平台,促进本硕教育衔接 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出发,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创新能力试点班和挑战杯等各类竞赛等载体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为大学生后续的研究能力提升提供基础训练;通过卓越工程师项目构建工程类本硕教育的衔接。(三)大力开展优质生源培育计划工作 2010 年我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展选拔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学校自2011 年起在研究生创新计划中设置了优质生源培育计划项目,要求各学院对每年的推免生进行个性化、精细化指导。加大研究生导师直接指导准研究生的本科学位论文(设计)的力度,让他们尽快在做本科毕业论文同时与研究生阶段学习研究对接起来,在有余力的情况之下合理安排先修部分研究生课程,利用暑期围绕研究方向进行科研活动等,做到研究工作起步早时间长,为培育省级优秀硕士论文打下良好基础,而且也可缩短时间提前毕业。6(四)开展硕博连读选拔,着力提高博士生源质量 我校 2013 年获得冶金工程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授予权,2014 年开始招生博士研究生。为激发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积极性,提高博士研究生质量,2016 年开始实施硕博连读选拔。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是适应新时期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新要求的需要,其目的就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平台,为其今后的成长提供有力条件和保障。地方院校要进一步做好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探索。(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机制 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旨在培养个性突出、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地方院校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可以按“3+1+2”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和“1+3”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分两个步骤进行。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大学前 3 年,按照本硕连读的本科阶段课程设置进行培养。入选学生在第一阶段所学部分专业课比其他学生增加了学时,提高了理论深度,减少研究生阶段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叠。此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以完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基础实验和实践训练等环节为主。其二是大学第 4 年获得推免生资格确定在本校就读硕士研究生。第一学期根据自身爱好和兴趣双向选择导师,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第二学期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自于导师的研究领域,实现本科生阶段与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无缝对接。其三是获得研究生学籍的学年。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和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具体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籍的,在学完硕士课程后,根据个人意愿,综合素质与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可在第二或第三学期申请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通过选拔获得资格按照博士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科研训练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二)科学制定本硕和硕博贯通的培养方案,完善培养过程 本硕和硕博连读培养是把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前后贯通,避免课程设置上的重复,重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要将本科的专业计划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科研训练等方面进行合理衔接,构筑平台课程并实施课程的模块化和系列化,不断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4(三)强化科研训练环节,培养良好科研素质 以各类工程等实验室为支撑,以大学生创新实验或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各类大赛为载体,以学术前沿讲座为先导,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和导师引导的科研训练体系。通过科研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学生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加大科研引导 在本科阶段,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形成贯穿四年的学业指导、科研训练、成人成才“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导学。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学生提早接触科研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在大四毕业设计阶段,加大研究生导师直接指导准研究生的本科学位论文(设计)的力度,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早期工作的引导。(五)完善本硕博贯通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才能行之有效。要建立本硕教育衔接机制,如打通本硕选课管理分块模式为一体化管理,1不断探索教学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改革,在学院实施本硕连读试点班制度并建立淘汰和分流机制等。(六)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知识获取能力 通过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从灌输式学习变为自主式有选择的优化性学习,引导崇尚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间。(七)加大国际交流与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际交流对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掌握学术前沿、提高学术成果产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过程中更需要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加大国际交流与培养的力度,以开阔本硕连读和硕博连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等。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在许多地方院校都是刚刚起步,要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不断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并制定完善的配套制度,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