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pdf
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 非智力因素理论研究从 1990年 Salovey发表开发情商一文正式开始,2000年以美国为主的研究同时在各领域展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 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 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 EQ)的作用要占 80。Daniel Goldman,Harvard University psychology professor,in his book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lears that a persons success includes 20%intelligence factors(also known as IQ)only,and 80%non-intelligence factors(also known as emotional intelligence,EQ).美国学者保罗?韦地博士调查了9 万名幼儿心目中喜欢的教师后,归纳出好教师的 12 种素质:(1)友好的态度;(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3)耐性;(4)兴趣广泛;(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性;(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1)宽容;(11)颇有方法。在这12 种素质中,半数以上是对教师非智力因素品质的期盼与要求。这其中包括学校领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说:“所有智力水平上都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其他基本能力,但是,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2、国内研究现状 自从非智力因素的学说进入我国以来,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试图将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开展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湖北武昌王萍老师进行的音乐学科智力与非智力教育实验、章兼中教授的直接拼音英语入门“十字教学法”direct phonetic alphabet method”and“ten words teaching method”in English teaching 都体现了非智力的学说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将多媒体教学引用课堂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3)教师为幼儿创设民主谐的氛围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4)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已有研究,部分值得我们借鉴,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但我们也认为其中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如: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缺乏知识的“学以致用”,即知识的生活化。虽然研究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但忽略了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不同评价致使幼儿对幼儿失去兴趣。在创设民主的氛围中并没有细化教师的“教学、交友、交心,”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意志品质的形成。一、国外情况简介 二十世纪初,随着智力概念的提出和心理测验的蓬勃发展,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Alexander,W.P.)在其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Intelligence,concrete and abstract)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rs)这个概念。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lligence concept and psychological tests booming,the concept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emerged.In 1935,American psychologist Alexander.W.P.proposed the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concept in his paper Intelligence:concrete and abstract,for the first time.亚历山大发现在智力测验中,有些起作用的变量被忽视,它们包括个体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坚持性以及企图成功的愿望等等,这些因素和一般智力因素一起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在亚历山大的启迪下,美国另一位心理测验大师韦克斯勒(Wechsler,D)于 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概念。测验的直接经验使韦克斯勒越来越重视非智力因素的研究,1950年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他认为,一般智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各种智慧能力之和,还应包含有其它的非智力的因素。据他的观点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气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还应该包括先天的、认知的和情感的成份。一般来讲,心理学界将韦克斯勒的这篇文章,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并作科学研究的标志。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位测量学家却没在非智力因素测量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在智力测验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渐渐发现,智商对人们活动结果的解释力往往是有限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学生学业活动中,IQ 与学业成绩也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R 0 5 左右)。而智商与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成就相关则更低。于是部分心理测量工作者试图探索一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智力”,Epstein 和 Meier 认为“应用性智力”是一种由非智力因素构成的“建设性思维”(Constructive thi nking)。他们设计了“建设性思维测验”(简称“CTI”),所测内容包括:情绪控制、行为控制、思维定型、迷信思维、内在乐观性、否定思维。他们认为通过 CTI 所测得的是一种“与智商相关很小的非智力形式的智力”,正因如此,我们也可以把 CTI 看作一套“非智力因素量表”。Epstein等人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发现,智力量表和 CTI 量表并非对智力的不同测量技术,它们测量的是不同的能力。除了 CTI 以外,对非智力因素进行测评的工具,目前在国外颇具影响,使用较多的是 Tracey和 Sedlacek(1984,1989)设计的非认知问卷(NonCognitive Questionnaire,简称NCQ)。NCQ主要测查了与大学生学业成功相关的8 个因素,即:1 自信(positive selfconcept or confidence)2 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估,特别在学业方面(realistic selfappraisal especially academic)3 正确理解和对待种族歧视(understands and deals with racism)4 目光远大,而不鼠目寸光(prefers longrange goals to shortterm or immediate needs)5 借助权威(availability of strong support person)6 成功的领导经验(successful leadership experience)7 乐群(community involvement)8 在某一领域所获得的知识(knowledge acquired in a field)各因素下面的项目数量不等,问卷共计 27 个项目。国外 NCQ 问卷主要是将它用于同 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等测验一起来增强对大学生学业成就预测的预测力。因为研究者发现标准测验如 SAT和 ACT 在对白人大学生(White Student)学业成绩的预测中具有较好的预测力和预测效度,但对非白人或非传统学生(Nontraditional Student)的预测力较低。究其原因发现诸如 SAT 这类的标准测验是以白人大学生作为常模样本来设计的。按照斯腾伯格(Sternberg)(1985,1986)提出的三种类型的智力理论,人的智力有三种类型,即合成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在一个有结构的和定义完好的上下文中解释信息的能力。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变化的情景中解释信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智力(Contexual Intelligence):是指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及操纵、谈判系统的能力。事实上,象 SAT 这样的标准测验只测验了个体的合成智力,传统的高等教育的入学系统也都倾向于使用代表了这种智力类型的标准化测验,Sedlacek的 NCQ 问卷就主要设计用于测查个体的经验和情景智力。该问卷通过在大学生当中,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大学生(Minority Student)中广泛地应用,表明它在预测各类学生群体的学业成就中都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国外学者也以此问卷为蓝本,在 African Americans(Boyer&Sedlacek,1988;Sedlacek&Adamsgaston,1992);Caucasians and African Americans(Tracey&Sedlacek,1984,1985,1987);Asian Americans(Fuertes,Sedlacek,&Liu,1994);StudentAthletes(Sedlacek&Adams-gaston,1992);Medical Students(Fogleman&Saeger,1985)等学生群众中做了大量的实证工作。二、国内情况简介 在我国,1981年吴福元教授在广州心理学会议上首先正式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同年李志在陕西教育(1981年第 12 期)上也曾撰文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燕国材在智力与学习(1981年 2 月版)一书中也提出了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尤其是燕国材在光明日报(1983年 2 月 11 日)上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后,引起了我国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各方学者纷纷撰文,各抒己见,掀起了一场关于非智力因素的讨论和深入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非智力因素说从启发人们更新教育观念的角度来讲,它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从理论转化为应用技术的角度来说,它还处于不断的摸索和尝试阶段。如果按照以测量工具这一标准来划分的话,这段时间国内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借用国外相关量表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实证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 1985年到 1987年。由于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结构及组成因素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所以测试非智力的工具主要借用卡特尔 16 种人格测验量表,简称16PF。阶段二,自编非智力因素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从 1988年开始。随着量化研究的深入,借用国外相关量表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这是因为非智力因素无论就其内涵还是外延都与人格因素不是一回事。我们研究非智力因素的目的是想探索它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而 16PF却与学习活动的关系不甚密切。我们是想测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判断其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对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和咨询,而 16PF侧重于人格特征的一般测查,尚未把非智力因素同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考虑问题。兹将两阶段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罗列如下:1 最早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专门测量的是丛立新(1985),他采用美籍华人刘永和修订的卡特尔 16 种人格测验A 本对高中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测查。由于考虑到测验目的是检验非智力因素状况在学生学业成就中的影响,所以只采用 16 种人格因素中的 10 种,即 C 因素(稳定性)、E 因素(恃强性)、G 因素(有恒性)、H 因素(敢为性)、Q1 因素(实验性)、Q2 因素(独立性)、Q3 因素(自律性)、L 因素(怀疑性)、D 因素(忧虑性)、Q4 因素(紧张性)。前七个因素以高于平均分数为优,后三个因素以低于平均数为优,然后将五个或五个以上因素为优者划入非智力因素优秀者,将四个或四个以下者划入非智力因素不良者。2 吴福元(1987)采用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修订的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作为评价工具。考虑到测验非智力因素的目的是探索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故将卡特尔 16PF测验所测出的 16 项特质的数据与高考入学成绩求相关,然后将那些在统计上有意义的特质因素挑选出来(除聪慧以外,因为聪慧性直接与智力因素有关)。通过统计检验,最后将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紧张性和怀疑性作为影响学习成绩的非智力因素。3 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洪德厚等人(1988)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实际工作,包括促进超常儿童健康成长的经验和某些儿童发展中遭受挫折的教训,几经筛选、归并,确定了六项因素,即抱负、独立性、好胜心、意志坚持性、求知欲、自我意识。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六个分测验,每个分测验由 20 道测题组成,汇总后构成了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CANPI)。该问卷是为了鉴别智力超常儿童和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可用来测查、鉴别和诊断常态儿童非智力个性心理因素的发展情况,适用对象的年龄为 1215 岁的中国男女少年。4 上海徐汇区中学生心理辅导研究课题组在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相关的研究中采用祝蓓里、卢寄萍主修的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国修订本(CPQ)和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问卷来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5 马加乐等人(1990)通过理论分析、抽样调查、统计检验等方法选出了与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并且处于同一层次的十项因素,即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坚持性、自制性、独立性。然后对每一具体因素收集测题,最后汇编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问卷,这是一自陈量表,包含了 55 道测题。经运用发现问卷有一定的信效度。6 以徐崇文为组长的上海黄浦区“初中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发展与教育”综合实验课题组克服了单一的自陈式测量的许多缺陷而自编了 非智力心理测量量表。该量表采用了自陈、投射和评定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7 冯云英、楼珠群(1996)在以实证方法研究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时,也编制了非智力因素的问卷。问卷包括了对人态度、学习态度、自我意识、情绪、成就动机、竞争性、开拓性等因素。8 李洪玉、阴国恩(1997)在研究小学生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关系中,也编制了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是一个由 115个项目组成,包括 11 个诊断量表和 1 个效度量表的自陈式量表。11 个诊断量表分别测量学生的成就动机、交往动机、认识兴趣、学习热情、学习焦虑、学习责任心、学习毅力、注意稳定性、情绪稳定性、好胜心和支配性等 11 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除学习焦虑量表外,被试在其它某个分量表上的得分越多,说明他这种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越高,反之则低。每个诊断量表都有 10 个项目组成,效度量表由 5 个项目组成。该问卷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9 成子娟、侯杰泰、钟财文(1997)编制了一套小学生非智力因素问卷。问卷共含五大类问题,即自信心、独立性、有恒性、自律性、情绪稳定性,由42 题组成。该问卷的特色在于问卷题目含学业及非学业的内容,故问卷有学业性非智力因素、非学业性非智力因素、一般非智力因素之分。结果显示学业性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解释能力大大超过非学业性部分,这说明细分非智力因素为学业及非学业部分在预测学习成绩时非常重要。“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识因素,是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于1935 年在其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在亚里克山大的启迪下,韦克斯勒于 1943 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之概念。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又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此文被心理学界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的标志。70 年代末,非智力因素概念基本上被国际心理学界所接受。进入 80 年代以来,对非智力因素及其与智力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也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大量研究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