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论文.pdf
初见惊艳,再见,期望依然秦腔的昨天与今日 一、初见,便有西北汉子的铮铮情怀秦腔的起源 秦腔起源于遥远的秦代的秦地歌唱,诗经中有“秦风”这一部分,古代的诗又都必须唱出来,因此这是秦腔最早的元祖,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臣窃闻大王好为秦声,请击缶。”“秦声”即为“秦风”的后续形态,而当时打击成乐,一般都需有歌舞。可见,秦腔是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秦腔发展到成熟形态的声腔演出的戏曲剧种,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明末清初,不过,仅凭现有的资料,已可认定它是相当古老的剧种。明代万历间(1573-1620 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清人陆次云在圆圆传中云:“李自成入北京,召陈圆圆歌唱,自不成惯听吴歌,遂命群姬唱西调(西调音乐范围相当广泛,这里的西调,一般认为是指西秦腔),操阮筝、琥珀(据考证实为月琴),自成拍掌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说明到明代末年,秦腔已更为成熟。或许是因了陕甘人民耿直豪放、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加之较早地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并且有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二、秦腔的发展高潮 从康熙中叶到乾隆末期这段时间是中国戏曲,包括秦腔竞争发展的重要时期。戏曲研究者用“花雅之争”来描述这一时期戏曲的总格局。秦腔之所以在明末清初走向成熟的原因之一,便是那个时期已经有了固定的加班演出,有的是当时戏剧名家的家班,有的是为了生活而登台的江湖班社。清康熙中叶以前,昆山腔在宫廷中占主导地位,但从乾隆 55 年开始,以魏长生为代表的秦腔艺人进入北京,凭借戏班扎实的 1 基本功和剧目深厚的生活气息,以及胡琴的“善于传情”,魏长生及其戏班一鸣惊人。秦腔不仅使雅部昆曲更加落寞,并一度压倒了京剧。魏长生在北京演出获得成功后,于乾隆五十三年(1783 年)带着秦腔班,经河北、天津、山东到达扬州,演剧一出,赠以千金。他在扬州连演四年,使扬州出现了“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的动人局面。之后他又两次入京,人气旺盛,秦腔在清中叶以后,不但几乎演遍全国,它在广东的支派“西秦戏”,还在清末到新加坡、印尼等国进行演出。魏长生的一生是漂泊流离的一生,他最后因酷暑晕倒在了舞台上,一病不起。他虽然倒在了舞 台上,但却把秦腔的种子撒播到了各地,发芽开花并结出果实来。除了魏长生,还有其他秦腔大师如高朗亭等,也在这一时期进京,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三、易俗社与民国时期的秦腔 辛亥革命后,一些领导人认为“人民知识闭塞,国家无进步之希望”,所以在他们的筹措下,一个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易俗社建立了。1912 开始,易俗社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方式进行秦腔艺术教育,培养演员甄别旧剧,编写新剧,进行艺术改革。培养了大批秦腔艺术人才,先后演出的双锦衣 卧薪尝胆等新戏,深得群众称赞。1924 年,鲁迅来西安讲学时曾多次观看了易俗称社演出的双锦衣,还亲手写了“古调重弹”四字,制成匾额赠给易俗社,并把他在西安讲学的部分讲学费捐赠该社,以资助戏曲改革。易俗社一开始就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目为特点,所以那时戏剧的主题一般都是宣扬民主、科学、爱国主义,针砭当时的社会恶习,如女子缠足,吸食鸦片等。在改良民风方面,西安易俗社过取得过很大的成绩。四、秦腔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的延安,成立有民众秦腔剧团,边区其他各分区也成立了秦腔剧团,如关中八一剧团。这些剧团编演了大量反映当时人民斗争生活的秦腔现代戏,如好男儿 查路条 中国魂 血泪仇 一家人等,与鱼腹山 打虎计等历史剧共同使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解放后,秦腔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和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挖掘整理出版了秦腔传统剧目汇编三十一集(共二百二十多个剧目),而且在推陈出新和反映现实生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改编整理和新创作的历史剧如赵氏孤儿 法门寺 柜中缘 拾玉镯和新编现代戏西安事变等,从思想到艺术,比以往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高。1958 年,陕西省文化部门曾组织秦腔等西地方剧种汇报演出团赴京演出扩大了秦腔的影响,通过艺术交流促进了秦腔艺术的进一步提高。1981 年西安市还组织赴日秦腔演出团,到日本京都 演出游西湖 柜中缘 会阵招亲 2 等戏,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促进了中日友谊的发展。五、秦腔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选自秦剧断桥中白素珍唱词 这四句唱词,相信表达出了很多人对秦腔现状的忧虑心情。昆曲大胆革新,创造出青春版的 牡丹亭,使受众面大为扩大;东北二人转借春节联 欢晚会红遍全国,滑稽戏名扬海外;国粹京剧早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但是秦腔呢?从 1958 年巡回十三省演出至今再没有跨越五省以上的大型交流活动。秦腔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总体来说非常不规范,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号召力,而且各自有各自的说法,艺术形式得不到统一,导致听众减少,利益减少。然而时代发展的趋势是人们的逐利之心愈发强势,从而出现年轻人不再学习秦腔、传承断线的现状,秦腔的传播受到抑制的恶性循环。以上秦腔的令人心忧的现状,笔者大致总结原因如下:1.环境原因 1.1 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冲击 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到现代化进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传统的中国开始慢慢从睡梦中觉醒。我们不能不说近代化给我们带来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的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后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文化完全呈现出了多元化局面,不仅有中国自己的文化,还有来自国外的文化,真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但是,在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慢慢受到排挤和批评。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部分具有消极意义的成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批判的继承,可是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与如何做,有两种极端:要么就是在封建思想的桎梏中无法自拔;要么就是全盘西化,把自己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而全部把外国的文化不管好坏全都拿来。往往能够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引进外国先进文化上做的有点欠缺。鲁迅先生早就写过拿来主义,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站在文化的前沿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导航。确实是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像很多传统优秀文化一样,秦腔也免不了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命运。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民族艺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表现出了无奈的 3 哀叹。只要我们再把问题作进一步的考虑,就不难发现,秦腔文化艺术的生存的土壤已荡然无存了。“秦腔这一古老的剧种,虽仍有地域文化风情的价值,但却成为一种与农业文明相联系的精神情感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在农村社会的转型和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中,它也走向自己的衰落,并与传统思维方式、传统观念的衰落同步。”1.2 社会文化需求的转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再不是传统文化独占鳌头的局面了。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多的同时,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如果只靠传统文化来驾驭今天社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了。所以,像秦腔这样的传统文化再也不能满足社会文化多样化的需求。民主、科学和自由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主题。就像陶立志先生所说:“当今文化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大众化、娱乐化、融通化和智能化发展动势,大多数传统艺术都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驱动,功利观念、浮躁情绪与票房价值严重地影响像秦腔这样的传统艺术的常态发展。”从秦腔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上来说,秦腔剧本内容弘扬正义,反对奸诈,赞颂真善美而批判假恶丑,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体利益。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从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上来说,健全人格体制,弘扬道德规范,强调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秦腔在这些方面的价值固然是值得我们肯定。但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秦腔文化却难免带有封建文化的落后思想。封建伦理在秦腔文化中处处可见。例如等级差别,三纲五常等,这些伦场秩序束就成为人们思想发展的障碍。1.3 政府对秦腔文化遗产的忽视 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度被炒的沸沸扬扬。端午节是我国人民为纪念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并且是有史可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为什么韩国人能将端午节申请为他们的专利呢?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那么,面对秦腔衰落的趋势,我们也会担心:在以后秦腔又被哪个国家申请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呢。其实从端午节被韩国人申请为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事例上,就能想到国家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忽视。对秦腔来说,如果国家能在这方面予以保护和支持,秦腔也许不会沦落到今天结局。我们宣扬和谐社会,我想如果政府能从文化的角度去着手,做好文化导向和社会价值取向,我们的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甘肃要在兰州建设甘肃秦腔历史博物馆,这确实是件好事。近年来,又有振兴秦腔的热潮,但到底会有多少功效呢?秦腔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的关注和支持。2.自身原因 2.1 市场供应不平衡:4 城里人不爱看,乡下人想看看不到,这就是目前秦腔演出的现状。秦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此,千年来它从精神内涵到表现形式都迎合着农民、农村和农耕的需要。对许多习惯城市生活的人来说,不免会存在着理解和接受的障碍。比如,秦腔花脸唱起来高亢激昂,声音很大,在广袤的关中平原露天大草台上,一声中气十足的“震天喉”显得韵味十足,但是当它在城市剧场里演出的时候,很多人却要“以绒塞耳”,觉得太过粗鲁。2.2 演艺人员的表演艺术水准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秦腔现代化生存的更大威胁来自于演员自身素质。演员、戏迷之间缺少有互相了解地机会。老一辈艺术家他们经常深入到广大戏迷中间,去了解戏迷们的需求。到戏迷这块沃土中,汲取营养,去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所以,当这些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个艺术形象时,使观众觉得,这个人和事是真实的,使观众相信,这些人和事曾经发生过。而当代的秦腔戏曲工作者,明显的其作品与现实完全脱钩。并未通过广大戏迷观众的检验,也就失去了观众的支持。这样下去,秦腔的观众越来越少也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现在的演员几乎不再像我们之前从电影了看到的那样勤奋的练功了,长此下去演出台上忘词、动作不灵活这些都势必让观众有些失望,观看人数减少也是必然。2.3 秦腔美学品位 有人说秦腔是农民的艺术,是农民的摇滚乐,固然粗犷苍凉是其本质,是其看家特色,有着很高的美学品格,不能轻易改掉,但城市化的进程,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变迁,以及现代城市影视艺术的冲击等,时时刻刻都在改变着秦腔受众的口味,感情的丰富和纤细化是总倾向,他们肯定不满足一成不变的“黑脸一吼”。似乎秦腔只能限于文化层次比较低的人群,可供选择的多元娱乐方式对秦腔的发展构成竞争关系,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秦腔却依然一板一眼,无法走出自我,最终孤立了自己,失去了观众。2.4 剧目的大量消失 秦腔剧目相当丰富,据说传统剧目就有3000或5000多本,而以陕西省艺术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各路秦腔剧目统计,也有2740本之多。据有人粗略估计,从西北省市秦剧团到民间的社班演出以及电视媒体播放的剧目,本戏不到一、二十本,折子戏充其量也只有三、四十折,就连建国后经常演出的剧目都失传了。这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或剧团所演出的相比,数量悬殊。近年来,像“十大样板戏”、三打祝家庄、四杰村、八大锤这些具有相当水平的剧目再也不上演了。不论从剧本的文学价值,还是表演技术来说,都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可是,现在就是看不到了。剧目的大量消失是秦腔艺术的一大损失,这就必然失去了观众基础。2.5 剧本创作的艰难 经典剧目的消失、演员的主观条件的限制固然对秦腔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剧本创作也未 5 能起先锋作用。有人认为,秦腔无非就是那么多的剧目,那么多的板路,看的时间长了,就觉的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因此,也就厌倦了秦腔。“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不仅要掌握时代的脉搏,还应当倾听接受者的声音”,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剧本的再创作。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剧本作为戏曲表演的底本,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的,它就是要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这样才能体现社会文化的真正价值。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去界定它:剧本创作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社会背景为题材,进行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从而进行文学化的艺术过程。综观中国近代历史,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中国一直是在战争与动荡中走过来的,这就是中国近代的社会现实。依据文化的本质功能,就需要反映这个现实。因为这样才能跟上历史的发展和现实文化的需要,能赢得 社会的认同和反映人们的精神意志。秦腔在这方面还是做了些,那就是现代戏的创作,如 祝福,血泪仇等。可是另一方面,从秦腔的艺术内容来说,现代戏却有失秦腔艺术的本质内涵。虽然现代戏的唱腔、曲调是没有问题,但它却失去了秦腔的美术、作功等重要内容,秦腔似乎就是用长袍水袖来表现艺术的。如果现代戏可以代替秦腔的话,那么,现代戏和歌剧除了音律上的不同又有什么两样?所以,秦腔艺术的独特性就体现在这里,它就不需要把故事情节活生生的摆在观众面前,而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实现的艺术形式。从这两方面来看,这二者确实有很大的矛盾。这就必然影响秦腔艺术的发展。那么,面对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的,同时要将秦腔艺术推向前进,我们是革新剧本呢,还是演传统戏?如何去做,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六、吾辈将上下而求索,换你雄风重振秦腔发展的探讨 任何一个剧种从诞生到现在,其发展道路与形式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一个大体的规律:即都是 从最原始形态到一个小的鼎盛时期,但世殊事异,都需要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但其最本质的东西不能更改。秦腔在这道路上曾经有一段迷茫,不过现在它已坚定地继续前进,希望以后秦腔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将其精华代代相传。秦腔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演员。创新意识不仅是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的标新立异,更是演员能把自 己融入到角色中去,形成自家的唱派风格,逐渐拥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其次,一定要加大剧作家的培养。适应时代潮流和当代人们审美观念的剧本,才能吸引源源不断 的观众。再次,扩大听众范围。以东北小品为例,应当是秦腔在地方先火起来,再由地方扩散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当然,这一切都应该保持秦腔原有形体。能体现秦腔特色的演唱形式不可滥改,例如基础的行腔,拖 6 腔,过门这些格式不可更改,改了就不是秦腔了。不论一种文化是否流行,传承都是重要的,它是现实民族特色的一种力量。珍惜现存文化遗产 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严肃对待秦腔以及其他形式非物质文化形式的保护问题,否则,秦腔真要成 为西北之绝唱了。1.1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秦腔艺术要真正发展,总是反映传统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它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还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创造。毕竟,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情感节奏也和过去不一样了,秦腔当然也必须顺应这个变化。秦腔艺术是面对广大观众的,是群众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秦腔必须以当下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来调整戏曲里过时的程式,只有这样,它的新的生命价值才能诞生。但是,调整并不是意味着要彻底更新舞台,完全改变过去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的,而是说要在保留秦腔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上的某种更新。比如同样是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年轻人表现出的特质也和中老年人不一样。因为老艺术家往往会受到传统艺术表现模式的局限及旧有理念的制约,而年轻艺术家虽然也接受这些东西,但他们内在的生理、心理气质会自然而然让他们对表演形式有种革新,这种革新往往是不自觉的,虽然还是传统的表演程式,但其中却蕴含了新的活力。1.2 演员的自我创新意识 年轻的表演艺术家在进入艺术表演境域的时候,需要自觉地形成自我创新意识来充实艺术的活力。这种自我创新意识不仅要求熟悉传统的基本表演程式,而且要自觉考虑我演这个角色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创造它。这样的意识逐渐加强后,戏曲的更新就会是自觉自发地自我推动。1.3 培养秦腔剧作家 秦腔现今新创作的剧本少,好剧本尤其缺乏,因此,政府方面应加大对秦腔剧作者的培养力度,自觉地、有计划地选拔、培养一批创作人才,让他们熟悉了解秦腔,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下,进入特定的艺术境域中思考。秦腔不能不演传统剧目,如果没有传统剧目的支撑,就无所谓秦腔了。但是同时不能忽视了新创剧目,特别是表现现代生活的剧目的创作。剧作家和文学作家有不同,文学作家是个体奋斗,只要有才华有毅力,就可以不断埋头创造,创造的文学作品只要写得好,就可以发表,就会被社会认可。而剧作家不行,剧本要上舞台,不是个人能完成的,它必须经过个人奋斗、社会选择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剧作家相互探讨,并在实践和剧本间互相调节促进进步。1.4 扩大受众范围 我认为有两种思路可以扩大听众范围。7 1.4.1 开拓新的领域。我认为可以利用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游客众多的优势,把戏曲节目与陕西旅游文化相结合,在景点中融入秦腔的元素,进而可以潜移默化地让游客熟知秦腔。长此以往,秦腔在全国的知名度会提高。1.4.2 另外。考虑到现今青春版牡丹亭的受欢迎程度,我认为当代青年的文化修养普遍已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亦持有好奇的学习态度。这是潜力巨大的市场。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年轻受众,通过给他们提供机会接触一些优秀的剧目,让他们首先对秦腔有所了解,然后再通过了解慢慢喜欢上它。七 愿君安好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秦人”,对秦腔的感情或许是旁人所不能体会。小时也曾嫌秦腔“粗鲁”,好像平地一声雷般炸起,令尚是孩童的我一颤。渐渐长大,渐渐听习惯了老师时不时唱起秦腔,尤是站在山顶望向脚下沟壑漫漫的山沟、迎面刮来夹杂黄土的风抑或是向在远山的人大声呼喊时,秦腔自然而然盘旋在脑海。那仿佛理所应当般的自然,仿佛生产于骨髓中般浑然贴切。秦腔是从天而降的黄河水,它跌宕起伏,迤逦绵延,奔流不息。它滋养了沿岸无数秦人的心灵,咆哮着秦人内心的感慨与不平,倾泻着秦人满腔的热血和激情。一字一句,就好比那河中的浪花朵朵,在厚重的黄土高原上迸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响。陈国和:秦腔:乡村文化的溃散评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小说评论,2007 焦文彬:秦腔史稿,1987 年版 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 2003 年 1 月出版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年版 王国杰:焦文彬教授的秦腔情结,当代戏剧,戏剧人生 陈国和:秦腔:乡村文化的溃散评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小说评论,2007,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年版 姚姊: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当代戏剧?演员手记 8 陶立志:评秦腔艺术发展中的一种倾向,师大教工,2007,(2)秦腔唱法研究/张伦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88 页.-(陕西振兴秦腔艺术丛书/叶增宽主编)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中国 ISBN 中心,1995.-19,953 页.秦腔研究论著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秦腔音乐概论/王正强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参 考 文 献 1 投资千万元改造窑洞群 延大翻修窑洞大学N西安晚报 2 陕西延安推重磅政策 力促住宿餐饮业发展N中国日报 3 遵义旅游业绩不凡 08 年综合收入超过 80 亿元N遵义日报,2009-02-04 4 遵义旅游去年综合收入超过 80 亿元N经济信息时报,2009-02-12 5 省旅游局八大举措助力延安旅游N三秦都市报,2011-06-19 6 2005 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延安市统计局,2006 7“十一五”延安市旅游业成就辉煌R陕西统计局,2011 8 2011 年延安市政府工作报告R延安市政府办公室,2011 9 戴贵兵遵义市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R,2011 10 延安市 2011 年 1-6 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R延安市政府办公室,2011 11 2011 年全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汇编R延安市政府办公室,2011 12 延安市旅游营销奖励办法Z2009 13 李智勇优势视角理论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分析以延安旅游业为例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 14 张国全关于延安红色旅游的调研报告J2011 15 王红艳论延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J2009 16 王元元加快延安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J 17 陕北游 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 感受红色之旅华商网 18 贵阳遵义游客满意度全国排序大幅提升新华网,2011 19 2010 年国内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调查排名找驴网,2011 20 遵义市:2010 年将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64 亿元新华网,2006 21 专访延安市旅游局局长赵熙盛腾讯旅游,20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