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特点.pdf
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对比 西方园林艺术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例,论述了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西方造园艺术主要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代表。它们的造园艺术在不同时期都十分显著地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有些艺术风格在几个世纪中都占统治地位,有些艺术手法一直延用至今。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 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中国园林因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在形式上体现的是自然美,它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明显的规则可循,而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但树木任自然之原貌,结实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索主要遵循的是寻求自然界和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园林虽然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林,但决非简单的再现和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和典型化。这种造园的美学思想是自然拟人化。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是意境美。注意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备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及“意境”。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经过综合地分析归纳却可以找出一些浅规则。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玄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虚实相济: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一原则。一般来说,园林中的陆地面积往往比水上面积大,但每以水上面积为园林中心,其中设计手法在园林的比较中心地段开辟池沼。池沼以作不规则的为多,但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可选择池沼一向的陆地边缘建筑作为重要的中心建筑,南向池沼或北向池沼都可。例如苏州留园的涵碧山房北向池沼,苏州狮子林的荷花厅则南向池沼。在古典园林方面,以水代表虚,陆地代表实。所以水陆搭配,实际上就是虚实问题。当然虚实问题在古典园林的各个方面都可以遇到,但以水陆搭配更为突出。对比和陪衬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二个原则。临池建筑占着池面的一个方面,其隔池对面必须堆叠山岭以起对比作用。假山可左右伸展,并环绕山水参差错落地建上亭子,水榭画舫平台等次要建筑。其地位有高低,有进有退,有处境开朗,哟扑处境聚敛,变幻多端,各具特色。这些次要建筑的相互间其着对比作用,同时次要建筑又陪衬着临池的重要中心建筑。集聚和分散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三个原则。池沼或山岭四周的大小景色要参差错落,更重要的是要顾到集聚和分散。四面都集聚则觉得过实,四面都分散则觉得过虚。例如苏州的狮子林,池沼面积不太小,但假山成为半环形,占去东边不少面积,而自修竹阁到六角亭的假山又占去池面的大幅面积以致荷花厅前面的池沼分外狭窄,并和假山视距太逼近。参差又整齐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四个原则。参差和整齐相互对比,只觉的谐和和变化,是一种艺术手法。上海的徐园规模虽小但巧妙的作着平直整齐地基和高低参差湖石所砌的驳岸相对比。其池旁有船厅;池沼四周围以石栏杆和附近所设的错落湖石相映掩,在参差之中又别具一种直线条的美感。连续和阻隔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五个原则。因为不论河流还是走廊,如果一味继续延长,没有些阻隔和弯曲则既单调而有呆板,河流一味延长,没有曲折回旋之势,则失去诗情画意。扬州的瘦西湖是一条清澈的河流,这条四、五里长的小河流,极尽曲折之致,而两旁又多桥,塔,亭台,搂阁,无形中造成各种阻隔回旋,成为扬州风光汇集之所在。明暗对比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六个原则。山洞之中则有天光隐约,深邃幽暗。只有绕出洞口,便觉豁然开朗。因为只有由塞入敞,由暗转明,才能在性质,处境,局势各个方面都觉得豁然开朗的意境。所以每见园林中往往在转角尽头先用石砌塞,必须转弯穿过山洞,才觉别有洞天。平面和立体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七个原则。这就是平面要布置,也要注意立体的布置。西方的园林往往一片平坦,极目所至,都是绿草如茵,只在边缘或道旁种植些树木。这是平面式的,很少有立体的布置。中国的古典园林着都出现假山和池沼相互掩映的局面。见山假山还峰峦层叠,山壑之间最好导出一股清流,布置成为直落或跌落的瀑布,泻注在幽潭之中。另一面的池沼,则一片涟漪的碧波,极目远眺,这两种景色相辅相衬,更显得立体和平面的巧妙搭配。比例与谐和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八个原则。在这一般的布局下,才觉到和谐。主要观赏点一般都隔水对山而立,那么环绕着山水,还要布置些次要的观赏点,如亭台轩榭之累。那么这些次要观赏点和主要观赏点的间距,以及次要相互之间的间距,都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同时主要观赏点的建筑尺度以及次要观赏点的建筑尺度也要保持着适当的比例;唯有这样才能感到谐和悦目。向和背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九个原则。向南的建筑东暖夏凉,但背北的建筑却特别适合于夏季。苏州拙政园中有十八曼陀花馆和三十六鸳鸯馆,和其南面已到了园林的边缘,筑有高墙,并植有两棵浓荫的白皮松,左右相峙。由于枝繁叶茂,层叠交错,把南方的日光完全遮住,而整座建筑在各个方向又为葱绿的绿荫所笼罩,透过绿荫,参差 4 隐约地尽览园林景色。一到夏季,周围青翠碧绿,整个建筑几乎不透进一丝日光来。置身其中,宛如处于清凉的世界,这是背向建筑的特殊景色。隐和露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十个原则。所谓“隐”就是由墙体,屋宇,树木,山石隐没了景物,使人们的视线受到限制,只能在朦胧迷离之中,隐约见到其大概。只有到了另一个角度,视线恰巧配合着景物的范围和距离,景物又会重新显露在眼前;但角度不同,景物面貌也会随之而改变,能给人一种新鲜感。所以隐和露这个原则在园林中广泛运用。中国园林主要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中国的封建皇朝历代帝王多在北方,历朝历代建造大批的皇家园林。当遇到残酷的政治斗争,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了保存性命与乱世,多逃避现实,遨游名山大川,寄情以山水,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变营造宅院,以安贫乐道,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味,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边带有诗词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古代哲学“儒、释、道”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雅淡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