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pdf
-
资源ID:85955429
资源大小:1.01M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必修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pdf
部编版历史上册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历史纲要导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 更迭与民族交融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科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 通达时空观念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时间,383 年的淝水之战,494 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史料实证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分裂割据,东晋与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解释 明确历史解释研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开发,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 唯物史观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家国情渗透家国情怀感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部编版历史上册 怀 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时间 建立者 国号 定都 220 年 曹丕 魏 洛阳 221 年 刘备 汉 成都 229 年 孙权 吴 建业 2.西晋建立 266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五族内迁(1)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2)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学习聚焦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是西晋的短暂统一。特别提醒(1)魏国的建立者不是曹操,所以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而是生活在东汉末年。(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 部编版历史上册 1东晋的建立和“士族”的形成(1)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3)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的政权更替(1)420 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2)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 4 个王朝,合称“南朝”。4 个王朝均定都建康。3江南的开发(1)江南开发的原因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江南开发的表现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的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部编版历史上册 融。学习聚焦 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特别提醒 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宗贝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2.淝水之战(1)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2)由于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3.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 4 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 439 年统一北方。部编版历史上册(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学习聚焦 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知识拓展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知识拓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部编版历史上册 然改革。思维升华 我国古代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之间相互通婚;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等等。探究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卷五十四(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提示: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2)材料二反映南方经济哪些发展?并指出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发展: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部编版历史上册 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材料一摘自史记货殖列传,反映了西汉“楚越之地”即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论从史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江南的发展为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江南开发也使长期的南北经济不平衡的状况逐渐消失,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深化拓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江南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持续时间长,而南方相对安定。(2)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破坏了城市和自然经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入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探究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部编版历史上册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提示: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提示:表现: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影响:孝文帝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社会繁荣,为隋唐盛世出现打下了基础。材料一反映北魏统一北方后,从平城迁都洛阳。材料二反映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已经汉化,肯定了孝文帝改革的成功。部编版历史上册 材料三指出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从史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孝文帝重点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3)北魏孝文帝迁都是整个改革的关键,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社会改革。深化拓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鲜卑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成为趋势。(2)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3)措施: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迁都后,进一步改革,主要内容: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等;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4)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部编版历史上册 规范解题 例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与题干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不吻合,B 项可排除。并不是南方老百姓饮食习惯变化的原因,C 项可排除。该选项与题干主食格局的变化无关,可排除。答案:A 审题干:我国老百姓主食呈现“北麦南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面食也摆上了老百姓的餐桌,要求分析判断其原因。验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各民族相互交融,饮食、服饰、文化等相互影响,故选 A 项。部编版历史上册 随堂检测 1 三国演义讲述魏、蜀、吴三国鼎立,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曹丕 尝试解答 _A_ 要注意区分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2.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A庶族 B士族 C党人 D博士 尝试解答 _B_ 应围绕“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特殊的社会阶层”分析判断。3.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十六国”时期的民族交融突出表现在()“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 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A B 部编版历史上册 C D 尝试解答 _A_ 注意分析判断符合“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民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尝试解答 _B_ 分析判断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即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5.“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在“淝水之战”中,被击败的一方是()A东晋 B前秦 C成汉 D北魏 尝试解答 _B_ 从“淝水之战”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分析被击败的一方。6.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建康 部编版历史上册 尝试解答 _B_ 注意分析判断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课时作业 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其中自称汉朝皇族的刘备建立的政权是()A魏 B蜀汉 C吴 D西晋 解析:刘备建立的政权仍沿用汉的称号,史称蜀汉,B 项正确;魏是曹丕建立的政权,A 项错误;吴是孙权建立的政权,C 项错误;西晋是司马炎所建,D 项错误。答案:B 2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史称“五胡内迁”。其中不包括()A匈奴 B鲜卑 C羌 D越族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包括匈奴、羯、氐、羌、鲜卑等,不包括越族,D 项符合题意。答案:D 部编版历史上册 3如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可知()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 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A B C D 解析:从材料中的“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可知,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且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西晋虽然被少数民族所灭,但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不符合史实,错误。由此可知,A 项正确。答案:A 4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部编版历史上册 解析:材料反映了东晋政权依靠南迁的世家大族维护统治,这是门阀政治发展的体现,A 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导致分裂割据,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对皇权有一定的冲击,君主专制受到削弱,C 项错误;D 项中的“合理”说法错误,排除。答案:A 5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 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西晋能够从政治上把全国统一起来,必须有经济实力高于南方这个基础做保障。从当时全国总的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重心在北方,故选 A 项;选项 B 表述的历史现象出现在北魏;选项 C 的表述与历史不相符合;选项 D 也易排除。答案:A 6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晋武帝 部编版历史上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向汉族学习,其中就有改穿汉服,故选 C 项。答案:C 7“(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 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 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推崇,故选 A 项。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术界一直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 1907 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部编版历史上册 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 1913 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 和 1928 年初中本国史(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解析:第(1)问应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问要注意分析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材料二认为孝文帝改革“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指出评价的不同。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2)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