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幅看似简单的画探索色彩鉴赏的深度学习由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一课所想.pdf
-
资源ID:85957614
资源大小:251.5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从一幅看似简单的画探索色彩鉴赏的深度学习由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一课所想.pdf
从“一幅看似简单的画”探索色彩鉴赏的深度学习由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一课所想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美术教育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从小开始的应试“双基”教育,学生反而更加容易忽视对美的欣赏与洞察的能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彼埃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一课的色彩构成教学实例,结合当下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以及核心素养等热门话题,探索美术教育中色彩鉴赏的方法。关键词:美术教育、色彩鉴赏、教育理念、核心素养 伴随着新时期经济、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推动起各高校对于美术教育教学的重点关注,在这重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美术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单纯的“知道”和“大概了解”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习美术发展需要,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学习色彩的鉴赏方法,拥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教师,理应结合自身所处环境以及学生的需求,合理的制定美术教学策略,优化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在吸引学生兴趣同时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学校美术教育的学习是要带着思考,从“大概理解”走向“深度认知”一直以来,中国的本土教育更注重于两个方面,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称“双基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思想,知识的刻板化、教育的单一化等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一一显露了出来。“大概理解”这种表浅的学习方式或低水平认知现如今仍然屡见不鲜,这就会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呈现出“知识散乱零碎化”的学习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框架,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展示“表演”,与学生的高水平认知、思维理解和探究能力关联甚远。而当前,“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是对素养系统,社会复杂能力的高度概括,具有根本性和领统性的成分。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到中国美术课程之中,“美教育人”的理想如何付诸于实践?学生又如何从“大概理解”到“深度认知”?我认为教师除了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坚定的目标外,还需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智慧。“一堂好课,应当是有声音的、有温度的,应当有学生的高度参与。老师不要放任自流,不能把课堂当作戏台,也不能变成念经堂。”这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的话,一直让我记忆犹新。所以在色彩分类这一课鉴赏课中,荷兰画家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红、黄、蓝的构成给了我一线启发。本课主要学习的是色彩原色鉴赏,让学生去理解原色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在创作表现上。因为原色的纯度、饱和度最高最鲜艳,所以原色的搭配组合经常会带给人们以醒目、跳跃、震撼的强烈色彩感受。通过理解原色带给人们的奇特效果,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色彩在画面中的作用,也可以灵活的运用在生活中。深度认知的学习与浅显理解的学习区别就在于深度学习涉及了更为复杂的思维以及行为活动,大多是针对在真实生活情境下用学科观念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从“大概理解”走向“深度认知”,美术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单调的美术知识传递例如干讲色彩构成原色的定义照本宣科。走向深度的带着疑问探索出的艺术感知和理解。二、提升学生对色彩知识的认知是美术课上的“深度进阶”色彩作为绘画艺术的生命,对学生而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正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五彩斑斓且丰富多彩的,所以生活在这的我们更容易忽略对色彩的洞察力,使得色彩的认知也只停留在浅显的表面。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要想法设法提升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力,去加深对的理解色彩,让他们能够去欣赏分析不同色彩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例如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一画,以提问的方式锻炼了学生们对原色的认知力。看似简单的画真的简单吗?在这幅 45cm*45cm 作品里,粗重的无彩色线条管控着七个大小各异的矩形,从而构成非常简洁明了的结构体块,画面主导着右上方艳丽夺目的红色,面积巨大且饱和度高,左下方的一块蓝色和右下方一点黄色,有效的与四块白色配合。现在再看这一幅画,就会发现画面中的每一个构成要素都是精心推敲过的,十分谨慎的安排在了恰当位置,使得整体画面恰到好处。“但是仅仅因为一两个色彩构成要素,这幅画就卖到了八千多万?它又没有梵高的向日葵、罗中立的父亲那样惟妙惟肖,传神生动”讲台下的同学开始议论纷纷。同学提出的疑问就是对探知力的“深度进阶”。高中阶段的学生会有自主思考判断能力,一味的灌输色彩知识点会失去一堂课的活力,也会丧失学生们对探求新知识的兴趣。美术课程设计与评价中,美术核心素养需要通过不断学习,采用一些新的课程理念方法。如美国课程与教学理念专家麦克泰和威金斯共同提出的“重理解的课程设计”,对教师的要求就是需要多种策略方便学生的理解,并且帮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链,而不是简单的告知。在深度学习中,区别于低水平认知,我们学习色彩这门课时观察的不仅仅是一幅画,也不仅仅是画的内容本身,作者的生平,他的风格和创作的观念,都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领悟该作品的造型表现形式,以及画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关注作品的时代意义与价值。三、如何上好一堂高中美术鉴赏课,学习将“浅显”的色彩进行知识迁移。就学生而言,美术学习的结果绝对不是依葫芦画瓢,创造一幅所谓简单的作品,而是将学习内容进行导向应用,养成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运用美术思维的能力。在这堂红、黄、蓝的构成一课里,学生进行思考时将艺术家人生经历、艺术作品形成的特色、创作风格的形成、时代和社会对艺术审美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标准。所以,如何上好这样一堂鉴赏课,美国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研究“深度学习”方法到现在仍具有学习作用。在他提出的六大行为要素: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结合此课教学事例,我们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1.记忆:蒙德里安是谁,他生平的经历是什么样的?2.理解:结合蒙德里安的个人经历去理解他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画?3.应用:蒙德里安运用的色块,直线在他的情感表达里起了什么作用?4.分析:蒙德里安为什么会想到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础元素?为什么能创作出红、黄、蓝的构成使之成为“风格派”创始者之一?他对艺术的追求是什么样的?5.评价:蒙德里安对后来的艺术创作者们有怎样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时代意义与价值?6.创造:如何借鉴蒙德里安的色彩构成方法进行“再创造”?综合以上 6 个问题,我们将学习内容嵌入学生的理解体验中,本课的实训课堂要求用“线与原色完成一幅有独特造型的平面形态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照本宣科硬“灌输”给学生的美术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作者的人生经历,更能积极踊跃的加入到学习中去。对学生而言,美术学习也绝不仅仅是创作一幅临摹的所谓作品,而是养成关注生活,运用美术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俗话说得好:“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在我看来,老师将一幅“简单的画”通过层层递进的深入讲解,学生从大概理解到深入了解,因“问题”而不断思考,分析,判断一幅画的价值,运用色彩元素传递感受的一堂课,才是能更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堂课。参考文献:1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1.2郭华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J.基础教育课程,2019(2):12.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学教法,201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