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pdf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从创设教学情境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借助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外读物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展开了分析。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传统文化 一、引言 小学德育教育要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依托,教师要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提高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感恩思想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教育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双减”教育政策、核心素养育人理念的不断落实,现代化的中小学教育重心要向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倾斜。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发展,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哲理,可以为德育教育活动提供指导,核心素养在德育教育中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传承、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通过积极创新,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品质、道德观。此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原动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德育思想教育为主流,重在强调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有所成就,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也与实现小学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式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构建与学生认知规律、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心理诉求相符合的教学场景,丰富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注意力,从而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性格特点、学习水平,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去理解课程内容,在熟悉的场景中展开思考、感悟,以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我们的节假日这一单元学习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节假日包括哪些,在相应的节假日中都需要做什么事情。教材中列举了周末、暑假、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在创设情境时候,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中秋节在什么时候?大家都怎样过中秋?中秋节前后的月亮有什么变化?在传统文化中月圆代表什么?等问题。通过设置浅显的、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和交流,结合相关问题,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过中秋节时都要做些什么,然后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在中秋节当天,人们都要团聚在一起,吃月饼,吃团圆饭,再在其中穿插一些与中秋、月圆相关的诗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热爱和向往,并让学生回答除了中秋节之外,还有什么传统节日,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二)借助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课堂内容的丰富度,通过视频、图片、音频、动画、微课等多种形式呈现课堂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自我管理意识薄弱、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的特征,兴趣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动力,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搜索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展示,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例如,在讲解“可爱的动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讲解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和自己家养的宠物,描述不同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也可以讲述在电视中常见的动物。学生在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征时展开思考。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动物的照片和视频,最后展示一些我国濒危保护动物的相关资料,告知学生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给动物的家园造成了破坏,有些动物已经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在此过程中向学生逐步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让学生产生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传统文化理念。(三)通过课外读物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介绍相关课外读物,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给学生推荐讲解、推荐与弘扬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在增强学生道德观、法制观念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传承。例如,在讲解“我们神圣的国土”时,学生虽然有了“热爱祖国”的概念,但是对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的哲理认识并不清晰,热爱祖国的概念相对比较模糊,不知道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怎么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我国大好河山和不同地区的美景,向学生推荐描述祖国风光、万里长城的书籍,让学生摘抄印象深刻的句子,并结合生活实践和阅读展开思考,写出读后感,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利用阅读、写作增强文化底蕴,体会爱国情感的内在含义。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实践,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在做好学科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中华文化传统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周志琦.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28):72-74.2汪秀明.浅析激励机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2(28):156-158.3柴春兰.如何在小学有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J.学周刊,2018(35):79-80.9132.2018.35.048.4孙振杰.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2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