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法练习题.pdf

    • 资源ID:85962434       资源大小:1.06M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法练习题.pdf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法练习题 1、18 5 1711 13 6 17 5 2、1610 5 4 9 4 16 1 3、3 10 9 0 18 1 6 10 4、4 0 1812 1717 10 2 5、1010 9 0 15 0 4 1 6、516 2 2 1312 4 12 7、13 4 6 5 1513 14 1 8、3 12 0 0 0 17 7 2 9、2 14 1110 11 4 10 4 10、14 3 11 1 3 1 13 2 11、12 0 11 0 1310 15 4 12、3 5 10 7 0 1 1914 13、11 1 17 1 16 2 16 4 14、3 4 1 14 14 2 4 12 15、12 5 14 1 10 8 1715 16、15 3 9 8 11 5 16 1 17、12 3 1712 1 17 11 5 18、2 6 19 5 7 3 12 4 21、一个十和 3 个一合起来是();18 里面有()个一和()个十。9 和 7 的和是(),差是()。22、8 比 6 多(),6 比 10 少(),()比 5 多 2.比 8 少 3 的数是()。23、在 09 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它们的差是(),它们的和是()。24、9+8=17,和是()位数,十位是(),表示()个(),个位是(),表示()个()。25、17 这个数,个位上是(),十位上是()。26、个位上是 2,十位上是 1 的数是()。27、16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8、与 19 相邻的两个数是()和()。29、大于 11 而小于 14 的数有()。30、20 里面有()个十,17 里面有()个一。31、11412 1589 4711 8817 32、()512 3()10 8()4()27 44、两个加数都是 7,和是多少?45,减数是 6,被减数是 18,差是多少?46、两个加数是和是 14,其中一个加数是 4,另一个加数是多少?47、一个加数是 5,一个加数是 12,它们的和是多少?48、一个加数是 7,一个加数是 8,和是多少?49、17 读作什么?50、被减数是 19,减数是 7,差是多少?51、小朋友看了一本书,第一天看了9 页,第二天看的和第一天同样多,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52,多多今年 7 岁了,果果今年 10 岁了,果果比多多大几岁?53、小白兔采了 8 朵蘑菇,小黑兔和小白兔采的同样多。他们一共采了多少朵?54、妈妈买来了 18 个苹果,吃了 7 个,还剩几个苹果?55、小朋友排队上车,小林前面有 3 人,后面有 3 人,一共有多少人?56、小黑钓到了 10 条鱼,小白钓到了 3 条鱼,提问题,并写出算式。57、树上有 16 只小鸟,先飞走了 6 只,又飞走了 8 只,还剩多少只小鸟?一共飞走了多少只小鸟?58、小红有 8 本书,小兰有 9 本书,小青有 10 本书,小红和小兰一共有多少本书?小兰和小青一共有多少本书?小红和小青一共有多少本书?58、小利、小明和小军在玩拍皮球,他们一共拍了10 下,小利拍了 5 下,小明拍了 2 下,小军拍了多少下?59、树上原来有 5 只鸟,飞走了 2 只,又来了 4 只,现在有多少只鸟?60、排队(按得数从小到大排一排)10+7 9-6 8+6 9+4 5+6 _、_、_、_、_。61、排队(按得数从大到小排一排)19-9 10-10 7+9 2+3 4+8 _、_、_、_、_。62、加数 7 8 9 5 7 3 7 6 11 加数 7 5 3 7 9 8 4 6 6 和 63、被减数 14 12 9 13 17 14 7 6 11 减数 7 5 3 7 9 8 4 6 6 差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一年级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拿到的第一本数学书,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好的开始。教材开篇是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关于什么是“数学”的一段平等交谈,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的对话,提出了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刚入学的孩子对数学有亲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材料,作为新学期师生谈话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一、主要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二单元 比较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第七单元 加减法 空间与图形: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统计与概率:第四单元 分类 ;第九单元 统计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其目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三、本册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一)数与代数 1、20 以内的数的认识 20 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 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 10 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第一单元第一课“可爱的校园”(第 2 页),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用“数”去进行计数,去发现隐含在校园中的数从 1 到 10 的 10 个数相对应的事物,并进行描述和交流,体会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第二课“快乐的家园”(第 4 页),丰富对 1 的认识:它既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东西;还要进一步体验 1 个萝卜与 1 筐萝卜在数量意义上的区别,从而理解用 1 也可以表示很多的同类事物。而运动衣上的数有助于克服对数的认识的片面性,懂得在一些场合数表示的是事物的顺序或代号。数具有表示顺序的这一层含义,还不断通过后面的练习,如数一数、填一填列车上车厢的序号,从 0 出发的一笔画“小熊举重”等加强体验。第四课“小猫钓鱼”(第 8 页),结合童话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0”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的意义。本单元教材始终还贯串着从0 到 10 这 11 个数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等基本活动,这些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不拘一格,富有情趣,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还会不厌其烦,而生发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这些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数学思想,也关注学生计数(顺着数、倒着数、跳着数)技能与数感的发展。第二单元“比较”(第 12 页)。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第一课“动物乐园”(第 12 页),从情境图中把同一类的动物排队,与其它动物相比较,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前者学生有一定经验,后者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配对”活动的过程,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产生“怎样表示两个数大小关系”的学习动机,并掌握用抽象的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单元后续的“高矮”“轻重”两课,经历的是对实际的量的比较活动,从中获得直观、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解决同一类问题有多种方法。如从“高矮”一课的主题情境图中,凭肉眼观察可以说出盲人高、小孩矮,但搀扶盲人过路的两个小孩谁高谁矮,光靠肉眼无法判断,不容易直接观察,需要讨论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又如“轻重”一课,用手掂一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难分出轻重时,就需要用天平称一称,看天平向哪边沉那边的东西就比较重。教材所提供的比较高矮、轻重的方法,都切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所设计的习题中,有些不能靠直观就能得出答案的,就需要借助想像、思维和推理的力量。教学时应注意:1、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2、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获得一个比较的结果。3、在比较观察中,要组织学生交流,倾听,反思等活动。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第 68 页),结合“捆小棒”(数 10 根小棒,把它们捆成 1 捆)的活动,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进而摆一捆加几根的小棒表示比 10 大的数,再介绍计数器并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同一个数。实际上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计数器上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有了这一概念,人类才解决了用有限的数字表示无穷的数的问题。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赋予新的内容,如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勇于表达,乐于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有时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入学起,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可以先采用 2 人合作的学习形式,到后半学期,再逐步扩大为 34 人一组,建议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孩子搭配),要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布置活动要明确,分工要合理,指导要具体,评价要及时,逐步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2、加减法的处理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含义。教材不以 10 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几枝铅笔”(第 22 页),教材呈现的数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算式解释和应用”为主线;情境也逐步复杂、开放,从一幅情境图列出一个算式到能列出多个算式;赋予同一个算式的意义也愈加丰富,如 235 还表示 2 个桃子与 3 个桃子合起来是 5 个桃子,2 个女孩与 3 个男孩合起来是 5 个小孩,2 把椅子与 3 把椅子合起来是 5 把椅子等等。本节教材穷尽了所有 5 以内的加法算式。第二课“有几辆车”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两数相加所得结果与这两数的顺序无关”的初步体验;并提供 5 以内加法算式的应用与复习的机会。又如第 26 页“摘果子”的情境图中,有 5 个果子,摘下 2 个,还剩下3 个。这个过程可以用减法表示,523,使学生体会到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减法计算。但不要求学生叙述这些程式化的语言。第三课“摘果子”(第 26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要让学生经历用画图的方式描述减法算式意义的过程,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交流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十课“乘车”的情境,为学生理解 3 个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提供了较好的现实背景,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抽象列出连加或连减的算式,并初步经历与认识连加连减运算的一般顺序。第七单元第二课“搭积木”(第 70 页),为学生提供学习“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与“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地解读“搭积木”的两幅图,从中分别列出算式:13215,16214;再让他们用“摆小棒”的方式检验所列的算式是否正确。用“摆小棒”检验上述的数量关系时,应强调凡是十根小棒就要捆成一捆(逢“十”进“一”),用“捆”和“根”为计数单位来表示算式中的两位数;形成这种带着位值意识摆小棒表示数的技能,是学生后面能够自主探索 20 以内加、减法的各种算法的必要基础。10 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 10 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 20 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 以内的数的合成分解与 10 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第三单元第四课“小猫吃鱼”(第28 页)的“练一练”中,创设“5 只小鸡跑向两处觅食”的情境,问“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讨论5的组成和分解的问题,同时也是解释和拓展5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模型)的应用的过程。本单元第七课“可爱的企鹅”、第八课“分苹果”,都创设了类似的情境分别讨论 8,9 和 10 的组成与分解;从第五课至第八课,还把进一步体验有关数的组成与分解及其无意识记忆寓于练习或游戏活动之中,其用心也是为了逐步达到熟练 10 以内加减法口算的目的。(2)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例如教材中的摆一摆桃子图,做一做划掉圆圈,就是通过操作活动,计算出得数。(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保证基本计算技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里要值得一提的是数的组成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数的组成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如 3 和 2 组成 5,也就是 3 和 2 合起来是 5,也就是 3 加 2 等于 5,同一种含义,不同的说法。它们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教材把数的“分”和“合”作为加减法练习的形式之一。而不要求学生去背诵每个数的组成与分解。计算要形成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根据儿童的特点,要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练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材练习加减法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一般的式题计算外,还有富有童趣的练习形式。例如,第 39 页第 6 题,小动物找家,要想让小动物找到家,就要正确进行计算,在学生喜欢的情境中进行计算,会提高计算效率。另外在活动中练习加减法,如第 33 页数学游戏:“我出 1”,“我出 5”;“我出 3”,“我出 4”。实际上就是练习 6 和 7 数的组成。又如“凑成 9”,“分苹果”就是练习 9 和 10 的“分”和“合”。(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第三单元的第四课“小猫钓鱼”就开始加减混编了,从篇幅看,混编的占六成。加减法提早混编的好处有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 28 页),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希望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4)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根据课标的精神,应用题不独立设章节,那么是不是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呢?不是的,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首先,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两头都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这样彻底打破了应用题的类型和套用公式。例如,第 23 页家庭情境图,图中信息很丰富,可以提出很多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又如第 29页,这幅小朋友聚会图,“差几个杯子?”“差几把勺子?”利用生活经验,小朋友的人数比杯子数多 1,差 1 个杯子,541,小朋友的人数比勺子数多 2,差 2 把勺子,532 不必转化成相同单位。再如,第 42 页“在操场上”,按照传统的说法,是求差应用题,过去讲这类应用题,讲得很复杂。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经常遇到这类问题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实际操作,来加以解决,学生在学习“比较”这一单元时,研究了“比多少”,知道“8比 2 多”,“2 比 8 少”,现在就是要解决“8 比 2 多几”的问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一一对应后,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要解答的问题,8 比 2 多 6 用算式表示就是 826。学生在看图列式时,列出不同算式怎么办?例如,第 38 页第 4 题,从图中看出:船上一共有 6 人,船棚外有 2 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列出 624,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有的学生列出 426,642,但是他知道船棚内有4 人,应该算他是对的,但在一年级我们不要求学生写答句,因此要求学生在 4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或做一个大家约定的标记,说明他知道船棚里有 4 人即可。(5)提倡算法多样化。在 2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教材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20以内进位加法,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因此一般采用凑十法,至于拆小补大,还是拆大补小,这要看具体题目,例如,第七单元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 72 页)中的,95?,可以把 5 分成 1 和 4,9110,10414,也可以把 9 分成 5 和 4,5510,10414;如果学生想到 10515,推出 9514 也是可以的;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第 78 页)退位减法,教材呈现了 4 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都是可以的,通过交流和反思,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等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前两节学习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两节学习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上述 4 节教材的编写仍然坚持把学习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相结合,而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这些问题所列出的算式而言的。例如,需要列出算式 95?并掌握它的某种算法,才能获得“有几瓶牛奶”的问题的答案。计算 95?有的算法比较直观,有的算法比较抽象。学生通过数数得出结果 14 是允许的,但如果不去探究别的算法,他们的运算技能就得不到发展。而发展学生的运算技能必须让他们亲身经历各种算法的抽象过程:先拿出 9 根小棒与 5 根小棒,再摆这些小棒,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有几根。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摆法,每一种摆法都揭示了某种算理(或策略),都能够用抽象的算式描述它的算法过程。学生一旦悟出“摆法”“算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才可能独立地探究、发现教材没有呈现的其他算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几棵树”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探究、体验 86?的算法多样化,并交流他们各自算法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教材还提供了基于应用前面已经发现的数学规律的算法:9615,推出 8614,既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推理,又开拓了算法多样化的途径。教学时应注意:(1)通过形式多样经常的有效的练习由“逐一计数逐步过渡到按群计数”,形成基本计算技能。(2)逐一计数是 1 个 1 个往上加或 1个 1 个往下减,这是最朴素的计算方法,但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过渡到按群计数。在学习计算的单元要练习,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进行计算练习,通过经常有效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逐步达到基本要求。关于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的编写意图与上述进位加法类似,不同在于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例如,学生要求独立解读“买铅笔”的问题情境,独立列出算式,并探究其算法,学习用数学语言或文字(口头或书面)描述各自的算法,在小组中进行充分地交流。“飞行表演”除了练习巩固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法外,还应用了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提供减法算法的思路(事实上这一思想在教材第 5 页的练习中已经开始渗透),即在较大的集合(与被减数对应)中找出与另一个集合(与减数对应)一一对应的子集,这时较大集合的余集就对应着所得的差。应该让学生体验这样的数学思考过程,那么,学生面对类似第 81 页第 2 题时,就可能会用更简捷的算法算出谁多和多几只。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算法多样化是思考策略的多样化,群体的多样化。因此算法不是越多越好,通过交流对算法进行分析、归类、反思,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适合他的方法。加减法的应用在一年级上册都是用图画呈现的,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由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就可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一般来说,要从这幅图的整体观察,列出算式。例如,第 23 页第 2 题,同学们打乒乓球这幅图:学生列出 415或 325 都是可以的。但有的同学从这幅图的一部分来考虑,左边有2 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右边有 2 个小朋友打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列出算式 224 也是允许的。我们要处理好提倡和允许(尊重)之间的关系。不必让所有学生都要列出这个算式。对口算速度的要求不要“一刀切”,允许一些学生逐步达到要求,平时给予适当关注,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树立信心。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认识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第 90 页“小明的一天”代表了小学生一天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儿童对钟表的认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要联系生活实际,多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交流,认识钟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二)空间与图形 教师一是要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顺序,通过组织“玩一玩”,使学生具体感受物体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再抽象出立体图形,介绍名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第五单元就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第一课“前后”(第 56 页),首先,要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惟一,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如果你坐在第三排,那么你的前面有两个同学。所以,如果只说 5 号车在 2 号车的后面,不能确定 5 号车的位置,同时还要指出 5 号车在 3 号车的前面,那么 5 号车的位置才被惟一确定。其次,第 57 页第 3 题,汽车从公园出发,下一站是哪一站?如果不明确行车的方向,还不能确定下一站的位置;明确了车是往动物园方向开的,所以下一站一定是太平路,不是火车站。第二课“上下”(第 58 页),用上、下来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学生一般不会搞错。但用上、下描述三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时,也有与上述类似的问题要引起注意,第 59 页第 5 题,就涉及确定 3 个女孩上、下的相对位置,这个问题对学生有挑战性,需要结合简单的数学推理。学生早已具有眼前、背后、头上、脚下的空间经验,学习“前后”“上下”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人体是左右对称的,所以识别左右比较难。第三课“左右”(第 60 页),先结合人的行为习惯中不对称的动作来识记“左”和“右”,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第四课“教室”,结合现实的生活空间,如在教室里、家里,综合运用前面三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物品的位置与顺序的描述活动,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第一课“物体分类”(第 64 页),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而教材只呈现按大小和形状的标准分,因为它们都是几何研究的对象;把物体按形状分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物体形状的抽象过程。这一课主要的任务是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要注意物体、几何体(长方体等)和立体图形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是对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而建立的数学模型,所以不能说“课本是长方体”,应该说“课本的形状是长方体”;立体图形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示三维物体或几何体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本课为了直观地辨别物体的形状,除了分类活动外,还通过由实物或模型说出它的形状、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第二课“你说我摆”(第 66 页),是为五、六两个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发展空间观念设计的。这个数学活动,对“说”的和“摆”的都有一定的要求:说的一方要清晰、有条理地描述眼前几个几何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以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摆的一方则要根据听到的信息,一边在头脑里建构空间图形的表象,一边用相应几何体的模型把它摆出来,为了避免面对面操作左右正好相反的干扰,可以组织相邻或前后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活动。双方还要就摆的与说的是否一致,进行交流和评价。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双方要交换说与摆的角色,进行合作,体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第 67 页第 4 题,能够看懂立体图形中有几个正方体,是需要空间想像力的,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正是因此,这道看似简单的练习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三)分类与统计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数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本册教材把分类归到统计的领域。不论是第四单元“分类”,还是第九单元“统计”,都要重视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通过活动,体验分类方法。积累分类和统计活动的经验。第四单元第一课“整理房间”(第52页),从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做的事情整理房间,体验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的必要性。本课练习的分类对象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并且给定了分类标准;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对照答案,进行讨论交流,体验分类结果在相同的分类标准下是一致的。第二课“整理书包”(第 54 页),这也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了分类标准可以多样化,可以按课本和练习本进行分类,把数学书和语文书放在一起,数学本和语文本放在一起;也可以按学科进行分类,把数学书和数学本放在一起,把语文书和语文本放在一起。本课要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重新整理一遍自己的书包,然后交流各自分类的方法,再跟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学会整理书包。本课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再互相对照各自分类的结果,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样的。第九单元“统计”教学,一是要借助有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二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第 94 页“最喜欢的水果”(第 94 页),一(1)班要举行元旦晚会,需准备一些水果,小明调查了全班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这就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然后每个同学选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用图片表示,进行分类排队(班额人数多的可以分小组进行,再在全班进行归总),就形成一幅象形统计图,使学生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然后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问题。每种水果各有几个,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全班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联欢会上就可以买这种水果。统计“最喜欢的水果”这项活动包括调查、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以及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其中每个环节该如何进行,可以让学生共同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选择简单易行的办法加以实施和体验。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是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必要手段,也是比较和分析数据的信息资源,但无论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都不是统计的目的,目的是做出相应的预测或决策,解决面临的问题。所以,统计活动的重心不应该放在如何制作统计图表上,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统计图表让学生填补完整,着重对填补完整的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释和应用。这样才能体会统计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 1、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查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学生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把握”到“图形把握”,再到“符号把握”等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如,对 10 以内的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把握;通过“数数”比较动物乐园中各种动物的多少,是动作把握;进而通过有序地排列两种动物的头像,从而用眼就能进行“配对”比较,看出谁多谁少、多多少或少多少,这是图形把握,它是对动作把握的概括;对图形把握的进一步概括就是符号把握,即形成数学语言,用抽象符号表示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运用它进行数学思考与交流。所以,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结合具体情境对材料(学具)的直观操作尤为重要,但是不能为直观而直观,直观只是手段,抽象才是目的。2、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交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描述是所有水平上进行数学概念交流的一种重要方法;描述包括把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转化成一种新的形式,把图表或实物模型转化成为符号或语言。例如,教材中大量以图形或图文形式呈现的问题情境,都要转化为语言来描述,它包括问题的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这种描述是帮助学生审视或提炼问题的必要手段。第 34 页“跳绳”,如果学生从这个情境中只问“跳绳的共有几个人?”这还不是一个问题的完整描述,因为没有指出已知条件。“有 3 个穿黄衣服的小朋友与5 个穿其他颜色衣服的小朋友一起跳绳,跳绳的共有几个人?”这样的描述才构成一个问题。学会像这样描述问题,才能从同一个“跳绳”情境中提出关于 8 的所有的加法问题来。前面说到用“摆小棒”探索 20 以内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的每一种算法策略,都可以用相应的算式表示它的算法过程,也是进行数学描述很典型的例子。3、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因此,要紧扣活动的目的来设计安排活动的程序和步骤,使活动既有序又有效。例如,“跳绳”是学习 8 的加法的数学活动,其目的是经历由“跳绳”的问题情境抽象出所有 8 的加法算式,并掌握 8 的加法。为此,可按如下程序组织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观察情境提出加法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必要时老师可提出其中的一个问题作示范);在进行活动的同时,老师逐一把 8 的所有算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组织学生观察这一列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桌两人可以互相讨论);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老师进行点评小结;思考回答:如果 448,那么 26?为什么?学生会用第一个数学等式,求出另一个是非常有趣的,可以体验上述规律的应用价值。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具有思考性的,避免提那些无需思索就能轻易回答的问题。像“你从跳绳的情境图中看到了什么?”这类问题谁都能说上几句,甚至没完没了地竞答,学生是主动参与了,但却偏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也浪费了课堂许多宝贵的时间。4、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如果一堂课看不到有一段时间学生聚精会神地做练习,那么就可能对这堂课掌握“双基”的效果感到不安。教材中的练习题要安排在课内做的,但一般不要采取集体作业的方式,要给学生独立读题、审题、思考与解答的机会;这个环节也是教师能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和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获得反馈信息的良机;在这个过程中,不要随意去打断学生的思维,学生练习的快慢不可能一致,不要采取一题一评的反馈方式把练习时间搞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自主作业的进程;要给做得快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有事做;对全班练习的反馈,最好的方法是揭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思路、方法或答案,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判断、选择,去识别优劣和正误,不能只关注结果的对或错。对口算的练习,从第三单元的教学伊始,就应该化整为零、常抓不懈,只是要善于变化练习的形式,不让学生疲而生厌;事实上教材也提供了把口算练习结合在游戏之中的很多素材和范例,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五)本册教材的评价建议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地“做数学”。例如,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发展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不仅包含对基数和序数的概念的体验,也包含对数的关系的丰富认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或描述同一个数,比如说数 6,能说出它比 5 多 1,它比 7 少 1,它等于 42,它包含 3个 2(两个两个地数,数 3 次得 6)或者 2 个 3(三个三个地数,数 2 次得 6)等等。又如,用于记数的位值概念也是从数数的经验中发展和抽象出来的。数数目大于 10 根的小棒,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也可以分成十根十根的一组,再十根十根地,接着一根一根地数;要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和体验才能建立起初步的位值概念。对位值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数概念理解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步骤。一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与具体材料的操作结合在一起的,应鼓励他们应用这些材料表达他们的概念知识。所以评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纸笔的考试。学生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也是属于概念理解的范畴,但对它应结合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评价。学习第三单元时,学生初次获得对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同时由于教材的加、减法混编,使他们一时还辨认不清“减法”的情形所对应的意义,表现在学生解决被称为减法的问题时,往往列出加法的算式,或者虽然列出的是减法算式但结果却不写在等号的右边。例如,“有 9 只企鹅,其中一群有 4 只,躲在冰山背后的另一群有几只?”有的学生列式是 945,有的是 954,甚至有的列 459。如果学生能够对算式中表示答案的数,做个记号,那么后面两种列式也是对的;事实上上述 3 个算式表示的是同一个数量关系。到了学习第七单元,学生初步理解位值概念,对加减法有了进一步体验后,才能形成加、减法的概念,弄清楚两者所对应的意义与算式。所以对学生加减法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的评价,应注意过程的阶段性与评价的恰当时机。至于对 20 以内的口算技能的评价,更要靠平时观察,关注学生个体什么时候摆脱了用手指计数的依赖,则学生的口算技能以及抽象思维才有了质的发展;相应的口算练习应有效地促进这一发展。2、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一个完整的问题结构必须包含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如果只问“参加跳绳游戏的人有几个?”还不构成一个可解的问题,因为它少了已知条件。所以,评价时要注意培养、完善学生口头描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基础。其次,要注意评价学生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例如,第 40页练一练第 1 题:“哪两盘合起来是 10 个?连一连”,学生做这一道题时有三种表现:盲目无序地一边数一边凑“十”;估测数目,再数一数加以检验;数出每盘的数目并用数注明,问题就变成把能凑成 10 的两个数连起来。事实上,这是思维与策略发展的三种不同水平的表现。这样的评价不但要结合过程,而且具有个性,更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别化的帮助。3、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像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谁喜欢问“如果将如何呢”这样的问题?谁喜欢问什么种类的问题?以及对数学作用与价值的认识,等等。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中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四、本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增加了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教材的钻研,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同时,教学时要以小标题的形式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2、如果按照教纲的要求,整册教学课时为71 课时,每节新课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法练习题.pdf)为本站会员(g****s)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