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厢记》为例分析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pdf
-
资源ID:85964904
资源大小:151.78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以《西厢记》为例分析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pdf
古代文学 1 以西厢记为例分析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 河夕 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它们不仅在题材上相互袭用、相互改编、相互借鉴,而且在形式体制、艺术精神上也有着密切的关联,都追求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写意化的精神旨趣、抒情性的意境创造、戏剧性的情节结构等。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记述了张生在蒲州普救寺与姨母郑氏相遇,恰值兵乱,由于张生的保护,才使姨母一家幸免于难。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莺莺一见倾心,于是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为了掩饰自己“始乱终弃”的负心行为,把莺莺说成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小说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而西厢记记述了崔相国逝世,老妇人郑氏携女儿莺莺与丫鬟红娘扶柩回故乡安葬。途中停灵于普救寺内,暂在西厢居住,莺莺携红娘到佛殿散心,与赴京赶考路经此处的张生相遇,一见钟情。恰值守将叛乱,兵围普救寺,老夫人悬赏:只要能退贼救难者,就许莺莺为妻。张生请来好友白马将军解围。老夫人却变卦,幸亏红娘私下为二人传送音信,二人私下结合。事发后老夫人被迫认可婚事,但又逼张生赴京赶考,得官则结婚,落第则不相见。张生一举及第,并及时粉碎郑旦的阴谋,与莺莺终于喜庆团圆。小说的结局是一个悲剧,戏曲却将结局喜剧化。从情节设置来说,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自此后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结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等均受其影响。西厢记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节结构的套用,才子佳人先是一见钟情、继而拨乱离散、最古代文学 2 终得到团圆的情节发展貌似成为一种定式。二是主题思想的继承,才子佳人小说继承并肯定了西厢记中男女青年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追求自由爱情的思想主题:郎才女貌、一见钟情、婚姻自主、忠于爱情、坚贞不屈、有情人终成眷属。三是人物形象的模仿。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从戏曲总的方面来说,戏曲对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一般都加以肯定,元杂剧中的关羽、张飞等都是文学中赞美的人物,民众对其已形成定向,所以后世不得不围绕此标准进行创作,否则就得不到民众的认同。戏曲中“好人好报,坏人坏报”的结构模式,“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的发展,历史上不团圆的,戏曲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这既蕴涵着受压迫者敢于向邪恶势力抗争的无畏精神,和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的批判意识,以及善必胜恶、美必胜丑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愿望。寄寓着民众的理想:若不能实现于现实生活中,也要存在于人心及民众信仰的天理中。处于生计艰难、心理疲惫的民众通过幻想来取代现实情境,满足自身的美好愿望。文人发迹故事的书生无一例外地都能高中状元、诗文发迹,小民遇到青天大老爷,雪枉申冤,惩治恶人,但根本不现实。同时西厢记中也写了莺莺的许多梦语,活现出一个大家闺秀慢慢蜕变的过程。此后许多小说和戏曲也以梦境来预示结局和将来。如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的结局,以梦衬托出现实。唐传奇、宋戏文、金院本、元杂剧一脉相承。“传奇作而戏曲继”,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间在故事题材方面有密切的交流关系,但综合说来,二者间的这种交流关系呈不平衡的状态,戏曲对小说故事题材的依赖相对要大一些。从戏曲的取材情况看,很少是专为戏曲这一体制联系到舞台表演而独出心载,多为取用现成的故事,甚至同一故事被多种戏曲作品反复敷演,如相如、文君故事。“惟其需要故事的发展,不得不借重于话本的力量;惟其需要加入唱词以增强美听的价值,不得不借重于其他的讲唱伎艺;而讲唱伎艺之于话本,往往如血肉之不可分离。故南戏和北曲杂剧的成立,主要即是宋金杂剧院本和讲唱伎艺的相互结合。”古代文学 3 无论立足于小说角度还是立足于戏曲角度所进行的二者比较观照,都是进行反思自身的过程,它们各自为显示出各自的个性和风格、理解对方的个性提供了参照系统。这一联系首先会使我们注意到二者的共性,但目的却是要在宋杂剧与话本的关系参照系中去观察宋元以来戏曲的个性发展状况,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在形式体制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共同具有艺术特性,在彼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相互推动的作用。戏曲与小说虽不是同一文体,也有很大区别,但产生于同一土壤,具有同一根本,渗透互补,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