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转型发展思考.pdf
新时代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转型发展思考 唐震【摘 要】中国经济正步入新时代,如何把握全面开放新格局、人民币国际化、外汇管理改革、自贸区建设等全新机遇,有效应对新的挑战,是银行推动国际业务转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新时代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推动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转型发展的五大举措.【期刊名称】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4 页(P13-16)【关键词】新时代;国际业务;转型发展【作 者】唐震【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F832.33 一、新时代新机遇(一)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战略和贸易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近期国家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大幅精简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将外资备案与工商登记合二为一等新举措频出,银行传统国际业务以外贸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客户群体将变得更为丰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引进来”+“走出去”、线下+线上(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等将成为国际业务新的目标客群。(二)人民币国际化重新提速 今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导向重回本源。央行 3 号文件明确,凡依法可使用外汇结算的跨境交易都可使用人民币结算,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正式挂牌交易,CIPS 二期全面投产,央行跨境人民币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本币优先”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 2 大贸易融资货币、第 5 大支付货币和第7 大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向好、市场回暖,为境内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发挥本币优势,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三)外汇管理改革放权 近几年,随着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全口径跨境融资升级、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境内外汇贷款可结汇、内保外贷资金可回流、远期结售汇差额交割、跨境电商支付扩围、(R)QFII 取消资本金汇出和锁定期限制等一系列外汇管理政策的改革,在促进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同时,也为银行国际业务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四)自贸区扩容升级 自 2013 年起先后经历多次扩容,目前国内自贸区已达12 家。今年国家提出在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近期,广东自贸区资本项目收入便利化试点允许资本金直接境内支付,上海自贸区推出扩大金融开放 25 条举措。随着自贸区的扩权和自由港的探索建设,一方面区内企业可以享受到接近国际标准的贸易投资和跨境支付便利,另一方面也为银行拓展跨境结算、贸易融资、二级市场、国际融资租赁乃至各种“离岸”“准离岸”性质的业务带来大量机会。(五)金融科技赋能 当前,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浪潮已成为推进银行转型、重塑银行业态的重要推动力,其最初的切入点就是国际业务的跨境支付功能。区块链技术因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高透明度等特性,开始在跨境汇款、信用证、福费廷等传统国际业务领域崭露头角,为银行国际业务在单据流转及审核等方面带来诸多便利,有利于银行更好地介入贸易全流程的各环节。二、新形势新挑战(一)全球复苏分化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出现分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联储持续加息缩表,全球流动性有所收紧,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特别是近期美国违反世贸规则,发动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虽有评论认为目前影响尚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不可否认的是,贸易战将持续影响外需的稳定性。(二)汇率波动加大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先升后贬,远期结汇和远期购汇盯市管理重点不停摆动,加大了汇率风险的管理难度。尤其像今年 6 月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近 4%的情况下,银行在市值评估、履约保障管理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同样受贸易战的短期影响,避险情绪升温,人民币汇率继续承压。(三)监管环境趋严 外汇管理局在减政放权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在真实性及合规性审核上的职责。特别是近两年外汇局对外汇违法违规行为的检查力度和惩处强度不断加大,监管手段更加严厉,呈现出“处罚高限化”、“钱、人、业务并罚”、“通报公开化”等特点;监管领域更为广泛,囊括了跨境担保、转口贸易、个人分拆结售汇、利润汇出、境外投资等诸多领域。(四)反洗钱压力大 近年来,国际国内监管部门有关合规反洗钱的监管标准越来越高,尺度越来越严。一方面对中资银行在反洗钱管理的体制机制、政策流程、操作系统、人员培养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对银行国际业务客户营销与维护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五)同业竞争激烈 人民币存款竞争胶着之势加速向外汇存款领域延伸,商业银行纷纷设计推出“靠档计息”、“分段计息”等更为灵活的外币存款产品。为打造新的收入增长点,中资同业聚焦外汇交易业务,通过加大优惠力度、采取阶段性补贴、创新期权组合产品等手段来提高价格优势,同业竞争的价格战、产品战在国际业务领域愈发白热化。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薄弱点(一)战略定位弱化,资源保障不足 在中资商业银行的总行和一级分行层面,普遍对国际业务较为重视,但在经营行层面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国际业务的战略性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未能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下国际业务在满足客户国际化、多样化和综合化服务需求,以及对银行提升跨境金融服务实力,促进经营转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业务经营上,表现为对国际业务发展缺乏差异化政策安排,特别是在信贷、资金、考核、机构、队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资源保障程度与国际业务贡献度不匹配。(二)客户基础薄弱,服务覆盖面不广 近年来通过持续扩面提质营销,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客户数量不断增长,客户层次有所提升。但作为国际业务主体客户的贸易融资客户占对公法人贷款客户的比重、国际结算客户占对公存款客户的比重仍然不高,客户分布基本停留在传统外贸行业,对“走出去”、服务贸易、跨境资金池、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的客户挖掘还有不少空间。(三)优势产品单一,综合服务水平不强 近几年,商业银行先后推出了多项国际业务新产品。但不少曾经的创新产品,或随政策和市场变化而“昙花一现”,或因内部政策和风控偏向,难以大面积推广而“不成气候”。目前来看,特别是在经营行层面,国际业务仍以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传统产品为主,贸易融资业务又过分依赖于个别拳头产品,保值增值、融资融信、投贷联动等跨境金融综合化服务能力尚显不足。(四)操作系统落后,IT 便捷度不高 国际业务相关系统无论是与银行人民币系统,还是与监管部门系统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以某商业银行为例,一是国际结算、外汇交易等业务的系统回单仍需在柜台打印,而人民币业务早已使用自助回单机;二是跨境人民币业务未有效对接监管系统,靠手工录入跟不上业务发展;三是对公网银仅满足企业即期结汇,而跨境汇款、境内汇划、结汇、单证等多项线上服务功能尚未完全实现。(五)境外机构数量少,“以外促内”作用不大 截至 2016 年末,中国 2.44 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3.72万家,分布在全球 190 个国家(地区)。而同期中资商业银行境外一级分支机构仅 200 多家。2017 年末,境内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两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境外服务网络分别延伸至53、45 个国家(地区)的 545、419 家机构。与中资走出去企业数量和全球覆盖面相比,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数量仍然偏小。四、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一)强化顶层设计,提高国际业务战略定位 一是稳步推进全球化布局。商业银行应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沿线区域以及主要国际性、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今后境外机构布局的主要方向,综合运用自主申设、直接控股、收购等方式推进国际化布局。二是充分发挥境外机构功能。进一步增强现有境外机构的经营力量,拓展境外代理行网络渠道和合作领域;发挥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的优势,积极争取获得更多的清算行资格;利用海外筹资、资金交易等平台优势,打造全球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三是优化资源保障。应在考核引导、客户准入、资金定价、行业限额、经济资本等方面给予国际业务差异化支持,加大资源的匹配和保障程度,重点补齐当前国际业务在信贷和资金等资源支持上的短板。四是发挥集团合成优势。加大总分合成、境内外合成、(自贸)区内外合成、行司合成,聚集全行之力做大做强国际业务。五是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配足配强国际业务客户经理、产品经理、操作人员“三支队伍”,适度引进海外高端金融人才,支持境内员工境外参训,建立境内外常态化交流机制,提升国际业务团队作战能力。(二)拓宽客户群体,夯实国际业务发展根基 一是从传统外贸向“货贸+服贸”转变。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大力拓展贸易背景的真实、上下游关系稳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传统外贸升级企业,做好配套的结算和融资服务。把握经济服务化趋势,新旧并举拓展服务贸易客户。一方面聚焦海外工程、涉外运输、境外旅游等三大传统行业,另一方面加大对服务外包、出国留学、文化出口等新兴行业的关注,挖掘新增长点,改变目前服务贸易业务市场份额偏低的现状。二是从传统外资企业向“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投资客户转变。加强与当地商务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获取招商引资动态,积极争取将资本金账户开户、增资、结汇、红利汇出等全流程业务全部落地。加强与当地发改委、商务厅等政府部门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对接,第一时间获取当地企业境外投资、跨国并购、对外承包、海外发债(上市)等前期准备和审批信息,前瞻性地做好“走出去”项目承接准备、跟踪与营销服务,从源头抢抓优质“走出去”客户。三是从传统行业客户向新业态行业客户转变。积极关注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企业的发展态势,加大对跨境电商、支付机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优质市场采购客户、跨境供应链等新业态客户的营销力度。(三)加大产品创新,增强国际业务服务能力 一是紧扣建设贸易强国发展的目标,做大贸易融资业务。顺应国家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的战略要求,结合各地外贸结构推动进口、出口贸易融资平衡发展,提升贸易融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积极创新推广贸易融资组合产品,打造覆盖本外币、内外贸、境内外全方位的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加快研究制定适合轻资产企业的信贷政策和营销指引,创新服务贸易专属融资类产品。二是坚持“本币优先”,做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抓住央行跨境人民币新政契机,推介客户优先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不断深化跨境人民币与结算清算、融资融信、现金管理、金融市场、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产品的组合运用,积极开展离岸人民币产品创新,全方位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竞争力。三是紧盯汇率双向波动,加强外汇资金交易类产品应用推广。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新常态,在巩固远期、掉期等传统交易产品的基础上,重点推广人民币期权和区间型远期、日历价差、加速远期等组合类期权产品。加大“交易+结算+融资”产品组合运用,更好地发挥外汇交易产品的保值避险和资金增值功能。四是服务自贸区自由港建设,加快自贸项下产品创新运用。结合各地自贸区特色,积极开展自贸区金融产品创新试点和复制推广,重点加强跨境电商、本外币跨境资金池以及平台类自贸区特色产品营销,强化自贸区业务与境内区外、境外业务以及跨境业务的联动。五是大力拓展资本项下产品。积极推广债务类全口径跨境融资产品,重点营销人民币、表外、中长期等额度节约型业务;加快发展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产品,积极开展熊猫债、(R)QFII、(R)QDII、债券通的托管、结算和结售汇等业务。(四)依托科技赋能,布局国际业务线上渠道 一是增强系统本外币一体化。如将国际业务的客户回单传输到自助回单机,客户可与人民币业务回单一同自助打印。二是增强系统内外部兼容性。商业银行应将内部系统和人行 RCPMIS 系统、外汇局服务平台等进行对接,实现跨境人民币数据自动采集报送,实时查询企业货物贸易名录状态以便利外汇业务办理。三是完善网银国际业务功能。优化对公网银结汇功能,增加对公网银的外汇买卖功能,实现境内外币批量汇款功能。四是对接新业态线上需求。优化跨境电商系统,推动跨境电商服务由基础支付结算向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转变;完善全球现金管理系统,提供更加便捷化的跨境资金集中运营服务;积极研发线上融资产品,满足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及上下游企业的在线金融需求。五是布局“金融科技+跨境服务”。加快推进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金融科技在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领域的运用,丰富服务场景,改善客户体验。(五)紧绷合规之弦,严守国际业务风险底线 一是以提高外管政策执行力为重点,防控合规风险。持续做好外管政策传导与执行,重点加强内保外贷、转口贸易、预付延收等业务的尽职检查以及反洗钱合规审查,防控好外汇合规风险和跨境反洗钱风险。二是以审核贸易背景真实性为重点防控信用风险。加强客户准入,关注企业动态,充分利用外管、海关等信息平台,防止企业以虚假贸易或构造贸易套现或“套信”。此外还可通过有效发挥风险参与、出口信保等风险缓释手段的作用,全面提升信用风险防控水平。三是以关注汇率走势波动率为重点防控市场风险。针对汇率双向波动加大的新常态,一方面应做好客户培育和市场引导,严格落实盯市制度,加强衍生业务履约保障管理,防范汇率风险向信用风险转化。另一方面,对涉及异币种担保或用信的业务,可采取汇率锁定、追加担保等措施,控制风险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