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pdf

    • 资源ID:85974380       资源大小:991.5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4.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pdf

    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翟瑞青【摘 要】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学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面临着转型之痛。根据自身现实条件,构建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摆脱专业发展现实困境的必由之路。应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闻、文秘、语文教育学等模块化培养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化改革,并在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法、实行导师制下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以科研带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To promote the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applied and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basic trend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 development background,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fession is faced with the pain of transformation.Therefore,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constructing a new training mode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pecialt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only way to free us from current predicament.This thesis gives a deep thought about the students enroll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pecialty,the mode reform in the News Specialty and the Secretarial Specialty,the Language Pedagogy Modular Specialty for carrying out talents training patterns,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reforming assessment methods,and also about how to put the mentoring student career development planning into practice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wit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 页(P1-5)【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 者】翟瑞青【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G642.3 一、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背景 2014 年 5 月国务院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中指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1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与传统老本科院校相比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成为趋势,在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位处新建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面临着转型问题,且比其它本身应用性就比较强的专业的转型来讲,显得更加困难和紧迫。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新中国建立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较早设立并勃兴的一个专业门类,其专业设置着重培养知识面比较宽的专门人才,承担着为多个行业输送人才的任务,毕业的人才工作在各个行业和领域。所以说“该专业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新闻与广告、编辑与出版、播音与主持、戏剧与影视等各类文化艺术学科的重要基础。”2曾经一度成为各高校争相设立的专业。尤其是高校招生恢复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宽广。但是,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后,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对汉语言文学培养的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现实要求其所培养的,已不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人才”。3同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应用型专业门类应声而起,专业分类逐渐细化。那些原来由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专业逐渐从中剥离出来,如秘书学、广告学、新闻传播学、对外汉语、戏剧与影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等。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应用性专业门类成为高考学子趋之若鹜的报考目标,一些传统的专业如汉语言文学等这些基础性很强,但没有明确就业目标、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较低的专业,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弱,现实处境也越来越尴尬,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的严峻形势。可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专业,同时又是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最基础性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以培养中国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提升精神文化品格为终极目标的专业。面临着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困境和尴尬局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因时因地考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出路和学生的就业前景。因此,突破困境,转变观念,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二、普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当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即毕业生质量)反馈给社会,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时候,学校应当以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标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4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几年共有三个层次的高等学校对此进行探讨:第一类是介于名牌大学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的学校。他们希望在固守原有基础学科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向一流大学看齐。如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谭德兴发表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载于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 12 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魏学宝、沈仕娟发表的固守本色 突出特色石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之探索(载于石油教育,2011 年 12月 15 日)。相比而言,这一类学校招生压力小,相对呼声最弱,表明他们改革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第二类是新建本科院校。他们已经注意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还不是从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入手,只是在枝节上进行探讨,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增加实训课程以便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改变考试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代表性的文章有湖北长江大学文学院章芳、何世龙的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困局及原因分析以长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载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浙江万里学院余丹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载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 年第 6 期),绍兴文理学院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仑的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载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台州学院陈灵强、徐凯、王欣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及转型策略(载于台州学院学报,2013 年第 2 期),邯郸学院刘聪颖的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载于毕节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第三类是高职院校。他们迫切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把重点完全放在了“工具性”上,可以说完全打破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有的基础学科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又很难完成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培养,学生的基础无法打牢。代表性的文章有上饶职业技术学院童志强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载于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年第 20 期),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周剑的构建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载于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 年 7 月 1 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彭翠萍的刍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载于文学教育,2013 年 2 月 15 日),仙桃职业学院王小梅的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问题(载于群文天地,2012 年 7 月 25 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靳瑾的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载于教育教学论坛,2013 年 4 月 10 日)等。三、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想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在不破坏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有知识结构体系的前提下,能够适应当前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大趋势,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需要高校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应该打破常规,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针对以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成绩评价方式单一、学生适应社会慢等种种弊端,我们认为,要想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树立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学业有专攻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基于这一思路,我们从社会需求和地方性综合大学特点出发,强化厚基础的传统优势,但突破以往综合性强的弱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上,或以培养这类人才为主体,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为此,必须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制定符合专业实际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打破原有基础学科的特点,要改变以往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实行专业招生、模块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5因此,首先要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吻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突破以往课程体系架构,压缩和调整专业课和基础课时,引进和移植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分类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之后,开始两年半的时间重点让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夯实打牢专业基础知识,最后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可以利用相关专业的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学生进行分流式模块化培养,使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高度融合,即将汉语言文学的通识基础和其他专业理论或技能协同并进与发展,从而让学生形成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又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合理、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一般而言,现在各高校的院系专业设置不可能只有一个专业孤立存在,而是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由多个相近或相关专业组合而成。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院系,一般同时又有广播电视新闻学、文秘、广播电视编导、对外汉语等专业。如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设置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同时又有广播电视艺术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文秘三个专业,另外还有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学等相关师资力量。这样就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模块化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的学科之外,还可以向中小学教师、行政管理、新闻记者、编辑与出版、播音与主持艺术、文秘等方向发展,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从事诸如宣传、记者、编辑、文秘、行政管理、教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工作。当然除此之外,我们更加鼓励学生向报考汉语言文学各个方向研究生这一更高教育层次迈进,并为他们提供课堂教学之外更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这也是我们格外重视的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开设的模块包括:专业拓展模块(考研模块)、文秘办公自动化模块、广播电视模块、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块。同时,一些主干课程自身也要做相应的改革,如以史论为主的文学史,应相应地减少史论或概论的讲解,增加经典作品的鉴赏与解读。第二,强化实践教学,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展,注重理论培养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侧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教学环节,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相对理工科而言比较少,且侧重学术性的理论分析,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知识传输模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试讲等师生互动模式。比如文学和文艺理论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学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直接分析和鉴赏,这样既巩固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同样,语言类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对语言基本知识和现象的理解,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写作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写作的基本技能。在学生作业布置和批改方面,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布置不同类别的作业,并与学生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强化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和兴趣,提高教师的指导力度。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实际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人才评价标准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必须从重视理论传授向重视实践环节、从学术型人才培养向社会人文工作者培养转化。在重视理论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增加实训课程和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训课程包括:写作训练(包括论文写作、文学创作、公文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演讲与口才、办公自动化、公关礼仪等。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成立文学社团、艺术剧社、记者团开展活动以及举办朗诵会、文学经典阅读月、暑期社会实践、秘书周等活动来完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方面的实验教学中心、文秘编辑室等现有的实验条件与设备,以及各种报纸等平台,发挥学生的实践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以便提高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能力。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有效解决其他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上手快、后劲不足,或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上手慢、后劲足的问题。第三,实行导师制,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一般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年,尤其是第一个学期,可能会进入一个迷茫困惑时期。当然,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刚经过高度紧张的中学学习阶段和压力极大的高考过程,进入大学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另一方面是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全不同,刚经过中学“填鸭式”教学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第三个方面是学生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职业该如何规划,尤其是面对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无法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如此状况,教师必须及早介入,建立导师制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路径。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专业辅导,可以引导他们尽快掌握大学学习方法,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兴趣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确立今后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这一目标和方向进行努力。第四,改变以往单一的课程成绩评价方式,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评价方法与模式。打破以往课程考试一卷定终身的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方式,把出勤、课堂表现、课堂讨论过程中的提问和回答问题情况、课程论文等等都作为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形成学生的课程成绩。课外作品作为实践内容算入学分中。第五,以科研促教学,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必须有科研强有力的支撑,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高校行列站稳脚跟而不被甩在后面,就必须尽快提升科研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重要的功能之一,而且,当一所高校的教学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就进入了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区,科研是突破瓶颈区的唯一通道。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教师自身对所教授对象的理解与深化,避免理解的浅层化与表层化,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知识和理论,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创造性地阐释所教授的对象。如果不进行科学研究,那么我们慢慢就会变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陈旧内容的复制机器,很难紧跟学术研究的前沿,不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了。第六,教学方法的改进也同样是当今必须考虑的问题。时代在进步,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讲解和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使授课变得更加便捷、直观、形象,但是,也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超越现代化设施自身音频、画面的限制,继续发挥教师传统授课方式的优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结论 新建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这个核心,依托相关专业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就业目标明确、具有具体实践性课程模块的课程群,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完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第二课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三化”,即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建设推进第二课堂改革。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纳入到学生毕业的总学分,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现有效链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参考文献: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R.2014.2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2).3刘传霞,潘晓生.关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4).4王文胜.夯实基础 分向培养 注重实践论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丽水学院学报,2008,(4).5孙永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建设,2014,(1).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pdf)为本站会员(g****s)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