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役的抗日历史典故.pdf
第 1 页 共 7 页 三一文库()松山战役的抗日历史典故 松山血战,战况惨烈,世所罕见,见证了中国人的顽强和无畏;松山民众自发保护战场遗迹的行动,也书写了中国人继承这种精神的决心。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松山战役的抗日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松山战役的抗日历史典故 一场扭转滇西战局的会战 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是远征军滇西战役的重要战场。从 1944 年 6 月 4 日远征军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算起,共计历时 95 天,这次战役的胜利将战线外推,打破滇 2 7 西战役僵局,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1942 年,日军占领松山,并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在松山上修建了坚固的准要塞式防御工事。同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松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松山不克,滇缅公路就不通。1944 年 6 月 4 日,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 71 军新 28 师进攻松山,一直到 9 月 7 日攻占松山,前后共计历时 95 天,大小数百次战斗。远征军先后投入 10 个团 20000 兵力,以伤亡 7763 人(其中阵亡 4000 人)的代价,最终基本上全歼防守松山的日军“拉勐守备队”,毙杀日军超过 1250 人。松山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 3 7 反攻序幕。从此,通过滇缅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将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源源不断地向龙陵战场送去,整个滇西战役形势立即逆转,也加速了日军的溃败和灭亡。一场人与堡垒的战争 29 日上午,“访问团”一行刚刚抵达松山战役主战场遗址,抗战老兵廖沛霖就带领“访问团”向一块墓碑走去。记者看到,这块由龙陵县人民政府 2004 年 10 月 20 日重立的“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墓碑由 5 块石碑组成,包括 103 师长所写的“松山阵亡将士公墓志”,以及在松山战役中 103 师阵亡官兵的名单,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上面的阵亡官兵名单已经不很清晰了。“战友们,我来看你们了,顺道给你们带了点我家乡的东西。”廖沛霖一边说一边在墓碑前拿出了专门从乐山带过去的白酒和叶子烟,“访问团”在墓碑前祭拜起来。4 7 “我由于前期被日军炸伤了,所以没能和战友们一起参加松山战役。”廖沛霖告诉记者,他当时隶属于第 71 军新 28师,这只部队正是松山战役前期进攻的主力部队,投入兵力达到 6900 人左右。“如果不是因为受伤,我肯定会和战友一起上战场。”廖沛霖告诉记者,第 71 军在松山战役中的伤亡官兵达到了1700 余人,由于第 71 军伤亡惨重,第 8 军接替了第 71 军继续进攻松山。“这是一场人与堡垒的战争,好在最终人把所有的堡垒都‘端’掉了。”廖沛霖这样形容了当年的松山战役。记者在现场看到,沿着当年日军修建的补给车道两旁,以及松山山体中,至今仍保留着众多日军当年修建的工事,包括众多的暗堡、单兵掩体、五连体堡垒、散兵坑、藏马坑、5 7 地堡、交通壕、战壕、物资隐蔽处等。廖沛霖告诉记者,日军占领松山后,花了两年时间,至1944 年 5 月,于远征军反攻前夕完成了松山地区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在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马鹿塘编成了 7 个据点群,每个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共有子母堡 40 多座,堡垒互为侧防。“当时日军的堡垒很坚固,能够承受炮弹和飞机的轰炸,这就让远征军的进攻更加困难。”廖沛霖说,为了攻下松山,远征军战士几乎是用身体和堡垒在作战,每前进一步就必须攻下一个堡垒,而这也是松山战役远征军伤亡重大的重要原因。一个农民的远征军博物馆 在“访问团”重访松山战役的途中,我们不但遇到了专 6 7 门从重庆前来松山观看、了解松山战役的杨国渝女士,更见证了一个农民对松山战役远征军所作的贡献。在滚龙坡对面,一个松山抗战收藏博物馆显得格外引人注意。博物馆的主人叫杨明传,今年 53 岁的他是当地一位普通农民,收藏关于松山抗战文物 20 多年了。“最开始我只是想为远征军的战士们做点什么,后来就想到了收藏他们所使用过的东西,让这些东西去述说那段历史。”杨明传告诉记者,经过 20 多年的不断努力,他收集到了远征军以及日军使用过的手枪、步枪、炮弹、钢盔、被单、草鞋、子弹箱、徽章等物品。2013 年 2 月 10 日,杨明传的松山抗战收藏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来的人很多,我很高兴,我觉得自己为远征军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杨明传告诉记者,每次有人前来参观,7 7 他都会向他们讲述松山战役的悲壮和轰轰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