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左传.pdf
文献学作业 校勘古文 学号:1102404011 姓名:杨丽芳 左传校勘 这是以四部丛刊初编春秋经传集解为底本,阮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为对校本,景刊唐开成石经春秋左传为参校本,结合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敦煌写本春秋经传集解、春秋左氏传集解、春秋左传杜注 等残卷,文选 李善注、原本玉篇残卷以及其它后世典籍征引左传的相关材料,对左传白文进行了系统校勘,今择取六则,整理成文,以就正于方家。文中左传引文皆据四部丛刊本。第一则:纳桓叔 左传桓公二年: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纳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纳”,十三经注疏作“立”,景刊唐开成石经作“纳”。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下简称“阮校”)未出校记。按:“纳”有“立”义,即国君即位之义,但是和“立”又有不同。公羊传庄公六年:“其言入何?篡辞也”。何休注曰:“国人立之曰立,他国立之曰纳。”更为重要的一点不同是:“纳者,内弗受也”,这句话在谷梁传多次出现,分别见于谷梁传僖公二十五年、谷梁传宣公十一年等处,就是说被“纳”的国君一般都是不受国内人欢迎的。比较这些对“纳”和“立”理解的区别,虽说桓叔是依靠晋大夫潘父的力量登上君位的,并非“他国立之”,但更非“国人立之”,且桓叔的即位是不受国人拥戴的,很快晋人就立了孝侯,杀了潘父。因而,此处用“立”远不及用“纳”确切。用“纳”,还能与下文“不克”以及“晋人立孝侯”形成照应,凸显“纳”和“立”的意义差别。另,考之其它文献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亦有可资旁证者,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潘父杀昭侯,纳成师(笔者注:成师即桓叔),不克。”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平王三十二年亦载此事:“晋潘父弑其君昭侯,纳成师,不克。”第二则:而使行 左传 文公十六年:尽以其宝赐左右而使行。“而”,十三经注疏 作“以”,景刊唐开成石经作“而”,敦煌写本斯 85春秋左传杜注亦作“而”。阮校曰:“石经、宋本、淳熙本、岳本、足利本右以作右而。按:“以”有“而”义。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第六礼论:“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念孙案:“以犹而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周易下:“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引之谨案:“下以字 而也”。左传此处十三经注疏作“以”,亦是“而”义。今据阮校、景刊唐开成石经以及敦煌文献此处从“而”。第三则:结之 左传襄公十二年:齐侯许昏,王使阴里结之。“结”,十三经注疏作“逆”,景刊唐开成石经从“结”。阮校:“毛本逆作结,是也。案十行本初刻是结字,后改误逆。”按:杜预注:“阴里周大夫结成也。”公羊传桓公三年:“古者不盟,结言而退。”又淮南子泰族训:“待媒而结言,聘纳而取妇”结言,即用言辞缔结约定,“王使阴里结之”之“结”当和“结言”之“结”义同,即“缔结婚约”。“逆”,本义是“迎”,进而引申有迎娶之义。而左传襄公十五年始言“刘夏逆王后于齐”,这里只是齐侯许婚,王使阴里去迎娶,显然于义不通,故作“结”为是。原本玉篇残卷“糸”部“结”字下引左氏传亦作“结”,可证。第四则:有疾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有疾而废之,而立明。“疾”,十三经注疏作“病”,景刊唐开成石经作“疾”。阮元未出校记。按:杜预注、孔颖达疏皆释“恶疾”。说文疒部:“疾,病也”;“病,疾加也。”“疾”、“病”二字可互通。考察左传全篇,除此一处外,“有疾”另出现 21 次,“有疾疢”出现 1 次,“有疾病”出现 1 次,未出现“有病”的用例,以此判断,此处当作“有疾”。第五则:任其大节 左传昭公元年:荣其宠禄,任其大节。“大”,十三经注疏作“宠”,景刊唐开成石经作“大”。阮校:“石经、宋本、淳熙本、纂图本、明 翻岳本、闽本、监本、毛本宠作大,不误”。按:“大节”,指基本的纲纪,引申为关系存亡安危的大事。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何晏集解:“大节,安国家,定社稷。”除此一处,左传中“大节”一词还出现了 5 次,而“宠节”一词从未出现过,考察先秦两汉的其它常见典籍,“宠节”一词也未曾见到。据此,笔者判断此处当从“大”,“宠”可能因涉上文“宠禄”之“宠”而致误。又襄公二十九年:“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任其大政”和“任其大节”结构相似,可为“任其大节”的旁证。第六则:不废旧绩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废”,十三经注疏作“费”,景刊唐开成石经作“废”。阮校:“补案费当作废。”按:说文广部:”废,屋顿也”,即房屋倒塌,进而有废弃之义。而“费”,说文贝部:“费,散财用也”,侧重指称钱财的耗费。再来考察“不废”和“不费”,左传除此一处外,“不废”还出现了 12 处,皆表达“不废弃”之义,且其中左传哀公二十年的“不废旧业”和这里的“不废旧绩”意思十分接近;而“不费”除此一处外,只出现了 1 次,表达“不浪费”之义。先秦其它文献中表示不废弃、不衰败的“不废”一词也很常见,如周易系辞下有“其道甚大,百物不废”,国语晋语有“而其世不废,至于今”。综上,这里应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