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pdf
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很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将难以生存,如果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走出去就会死在国内,走慢了也会死在国内,与之相关的 1 亿人就业就会是个大问题。如果这些顺利转移到工资较低地区,依托于加工,就可能会做好品牌和研发,也容易转向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中间产品、机器设备;随着加工环节转移出去,总部可以留在国内,都是白领工人,工资水平高,而且关键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要从国内运去,给国内产业升级创造了空间。我国可以进一步在世界产业链、技术链之内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促使原先劳动密集型工业成为高附加值的工业(林毅夫,20XX)。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总是有需求的,因此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将逐步变为从国外进口,而我国的出口结构将逐步转向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等产品,这将导致未来作为中间环节的物流业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物流业对制造业发展所提供的基础性支持作用,不仅对我国制造业能否实现产业升级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物流业本身的升级发展也是重要的机遇和挑战。过去我国投资的基础设施很多是城市之间的,而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都极端欠缺(林毅夫,20XX)。与之相对应,我国的物流拥有全国性点的已经较多,但是在城市内物流服务效率与质量依旧有待提高,而物流市场规模的扩大所依赖的城市化是物流业提升物流服务的前提。在未来,我国城市化率将会从现在 53%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发达国家 70%80%的城市化率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将会影响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同时为城市物流系统的升级提供基础与支撑。由于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且对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将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二者如何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从 20XX 年开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下简称“两业联动”)就成为了理论和实践探讨的热点。.研究问题的提出 在两业联动相关文献中,关于两业之间相互促进作用的关系认识和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相关研究结论之间依旧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之处和部分研究的空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两业联动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是什么,即:实施联动行为的主体是谁?以往文献中对两业联动主体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制造业物流外包(王佐,20XX)、两业共生(王珍珍、陈玉功,20XX)、两业协同(邹筱、张世良,20XX)和集成运作(董千里等,20XX)等观点11,20-22,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本文认为:首先,联动发展这一经济现象被关注的时间与学者提出的研究基础理论在时间上并不一致:制造业物流外包与两业协同,在传统的产业特性下就已经非常普遍,但是两业联动这一经济现象被重视的时间却较晚,从传统理论视角认识新阶段两业联动的主体问题难免陷入误区;其次,由于实施联动发展微观主体的不明确,导致对联动问题的研究对象边界和研究着力点并不清晰。两业联动是在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到现在,两业之间渗透越来越深,合作越来越紧密的发展阶段才提出来的,那么,传统的两业合作方式和新阶段的两业关系之间有何异同?从此问题出发,找到新的微观经济主体,是深刻认识两业联动问题的逻辑起点。本文提出联动主体是集成物流服务商,这一微观主体是研究两业联动问题的逻辑起点;其作为新兴的物流业态,协调制造业与传统物流业,推动两业联动的发展。但是,其产生、存在的理由和对两业发展的影响却不明确。通过统一数理模型分析与论证两业联动的宏观经济现象与问题,是本文的逻辑起点和第一个努力方向。.第二章 文献综述 引言 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两业联动发展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而目前这一研究结果还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经历了重大变迁,而以既定经济和制度环境为背景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从规模经济、成本节约等角度研究两业联动,对于由于组织结构改变所导致的物流业形态变迁却无法解释,而这正是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另一方面,研究形 态变迁的制度经济理论,往往从物流外包、专业化经营等角度进行解释,但这只能解释局部经济现象。本文致力于从总体上为我国两业联动的长期发展过程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为了能够把两业联动的相互促进的内在经济机理研究清楚,本文将两个促进关系分开进行研究,即: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机理(集成物流服务商的出现及发展)、制造业促进物流业发展机理;为了研究其持续发展,进一步研究了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推动两业联动长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两业联动研究文献结论之间矛盾和研究空白进行综述,进而得出两业联动发展的动态性、阶段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第二节对本文研究主题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三节对以集成物流服务商出现和发展(本文 节问题)为代表的物流业形态变迁的方式促进制造业发展(问题),制造业对物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问题)进行综述;第四节对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综述;第五节为两业联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问题);第六节进行小结,对本章主要工作进行评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基础与方法 以往对联动发展经济机理理解不够深刻的原因在于,对迂回生产理论的应用不深刻。邹筱、张世良(20XX)在综述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了格鲁伯、沃克(1993)的观点,认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继承了古典经济关于分工思想,进一步提出了迂回生产学说,因此,两业联动发展的关系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如下阐述:物流业从原先制造环节中实现专业化分工,作为一种中间投入,迂回化地再投入到最终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中去,使得最终制造环节的生产效率大大提升10,29。庞春(20XX)指出交易服务中间商是直接交换双方的迂回生产30;集成物流服务商的出现是物流业的迂回生产(李毅斌,20XX)31;制造业产品提供的物流生产设备也是物流业生产的迂回;申亮,董千里等(20XX)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非线性调节物流业发展,指出其也是物流业生产的迂回。如下将对迂回生产作一综述32,33。迂回生产理论对两业联动发展机理有着重要的解释力,因此首先对其进行理论综述。庞巴维克(1889)提出迂回生产理论,迂回生产就是先生产生产资料(或称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其认为先制造生产工具,再生产产品的“迂回生产”办法,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生产工具和资本品制造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也就成为分工深化的必然要求。迂回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迂回生产的过程越长,生产效率越高。现代生产的特点就在于迂回生产11。这种迂回生产效应使得经济之间的联动成为典型特征,这是两业联动的理论基础。人们之所以迂回地生产中间产品,是因为可用来提 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如果一种产品的生产效率能因为中间产品而提高的话,我们就称其为有迂回生产经济效果。迂回生产经济效果有三种类型。类型 A 同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中间产品的数量有关;类型 B 同迂回生产链条的每个联结中的中间产品种类数有关;类型 C 同迂回生产链条汇总联结的数目有关。中间产品的存在对解释从分工中出现是必要的(杨小凯,20XX)34。.第三章 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机理.37 引言.37 文献回顾.38 理论模型与经济机理分析.41 实证检验.48 本章小结.54 第四章 制造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经济机理.55 引言.55 理论模型与经济机理分析.57 模型假设.57 模型求解.58 实证检验.61 变量定义和统计性描述.61 面板门槛估计结果.62 实证分析.63 本章小结.64 第五章 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65 引言.65 制度交易效率影响因素的经济机理分析.66 物流业促进制造业非线性发展的实证检验.70 本章小结.74 第六章 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技术交易效率门槛效应及其临界条件 引言 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获利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物流业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交通基础设施情况,那么在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差异的前提下,分析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就显得尤为必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是技术交易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具有典型外部性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此实现反经济周期的调控目标,这种带有明显阶段性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过程,对物流业的影响是否也应该表现出阶段性?以往的研究并未考虑交通基础设施阶段性的发展情况,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物流业从制造业实现分工,发挥专业化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制造业获利能力,这一机制的良好运行必须依赖有效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交易费用的降低。陈宪、黄建锋(20XX)指出,只有在分工收益大于因分工而产生的交易费用时,这种分工才能实现并延续下去12。顾乃华(20XX)引入地理距离等变量,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挥外溢效应的渠道,并利用城市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对理论推演的假说进行了检验18。进一步,梁红艳,王健(20XX)分析了物流和工业的地理距离等四个关键因素,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都很好地支持了降低交易费用在这一运行机制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19。.结论 本文以集成物流服务商出现为特征的物流业形态变迁背景下两业联动发展为研究主题,以两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为主要内容,将数理模型论证方法与面板门槛实证检验方法相结合,对两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两业联动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是集成物流服务商。由其协调的制造业与功能型物流服务商之间的贸易模式是两业联动发展的典型模式与特征。集成物流服务商是交易效率逐步提高、物流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产物:随着制造业与物流业分工逐步深化,双方之间需要专业的协调者(集成物流服务商)来迂回地完成贸易活动,其内生于经济分工;本文给出了不同固定学习成本条件下,集成物流服务商实现分工的临界交易效率条件。此分工结构的产生和物流业形态的变迁,导致了制造业和物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真实收入的同时提高,制造业劳动力向物流业的跨部门迁移、物流服务与制造业产品相对价格的降低。这一研究结论,明确了两业联动相关政策关注的市场行为主体,以往对制造业和物流业的扶持政策应该减弱一些,应重点扶持集成物流服务商的发展,促进集成物流服务商、制造商和功能型物流服务商之间的进一步专业化及发展。物流业对制造业发展存在“由负转正”的非线性作用。首先,我们通过理论模型证明了物流业促进制造业非线性的发展过程:当交易效率较低时,只有功能型物流服务商在经济活动中实现了专业化,其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有限;当交易效率持续提高,集成物流服务商才会从原先的运作业务中实现专业化分工,物流业从低到高的形态变迁才得以实现,由集成物流服务商协调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水平会进入一个较高发展水平阶段。其次,我们通过实证检验了上述结论,对实证结论作出如下解释:当交易效率较低时,物流业的发展可能来自于某些政策的偏误,此时反而会对制造业产生负向的影响;当交易效率逐步提高,物流业的发展对制造业促进作用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