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问题与解决对策.pdf
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初中音乐课堂当中融入了很多中华文化元素,比如说民歌。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财富。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机的加入一些民歌等歌曲,优化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愉悦身心的状态下感知民歌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本文重点对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关键词:初中音乐;民歌教学;解决对策 1 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劳动人民个人或集体创作并口口相传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辅助劳动的功能,还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抒发出来,具有集体性、风土性、口头性等特点。口头性指的主要是民歌属于一种即兴创作艺术形式,其流传和发展主要通过即兴改编曲调产生。集体性主要指的是民歌通常没有固定的词作者和曲作者,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产生的。风土性主要指的是民歌源于一方水土,主要通过方言方式进行传唱,并且在特定区域流传,地域风俗特征特别明显。2 基础音乐教育语境下民歌的发展现状 鉴于基础音乐教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相对较弱,所以在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民歌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民歌除了指流传于民间口耳相传的传统。民间作曲作品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创作型歌曲等,在基础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民歌种类越多,就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喜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动力,使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但是很多学生由于鉴赏能力有限,音乐素养不高,可能在学习民歌时表现出没有兴趣的状态。某些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地了解一下,认为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经历不适合学习传统文化,而套用一些西方教学模式,将民歌的传统文化的教学转变为常规的欣赏课或者歌唱课,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对民歌的兴趣和学习信心1。3 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问题 3.1 教师因素 当前网络媒体逐步覆盖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接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学生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主要途径还是音乐课堂,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传递一些民族文化作品给学生,但是很多教师在学生时代就受到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教师音乐教育开设的课程与基础音乐教学实践所需无法良好匹配,教师在学生时代没有接受民族音乐的系统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歌教学时会出现一些矛盾,导致教师丧失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动力,只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西方音乐文化当中。3.2 学生因素 从学生层面上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偏好,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电视里会播放一些民乐广告、广场舞选取的音乐很多为当地民乐)学生对民歌的趣味性较为认同,但是民歌由于产生方式和一般歌曲不同,加之年代久远带来的距离感、陌生感,导致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很多学生能够接受民歌,但是态度不积极,主要是对民歌的演唱方法不了解,造成音乐课上民歌教学过程中虽然气氛较为活跃,但是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收效甚微2。3.3 环境因素 长时间以来我国音乐教学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我国的民歌作品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的流传度远远低于一些民族器乐,很多家长也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特长班,但是由于民歌学习难度大、学习周期长等,造成民族音乐文化的推广受到了限制。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较为敏锐,在很多短视频和流行音乐当中都出现了大量网红歌曲,这些歌曲成为他们耳熟能详的音乐,而民歌由于演唱难度大而无法大量登上快手、抖音等平台,造成学生不了解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的接受意愿不强烈。4 改善初中音乐课民歌教学情况的对策 4.1 增强教师民歌教学的专业技能 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初中音乐老师必备的素质,音乐学科的教学需要音乐教师学会弹奏演唱并且做好示范工作,在民歌教学中也是如此,因此现阶段的初中音乐教师需要逐步掌握民歌教学的技能,强化民族音乐的传承思想,这样才能提升民歌教学的效果。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网络课堂、远程培训、继续教育等内容越来越丰富,一线教师可以依照自身的需求对一些优质课程进行筛选,安排学习计划,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与此同时音乐教育者需要对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进一步了解媒体资源当中的一些民歌作品,如央视曾经播出的中国民歌大会等,这档节目对民歌背后的音乐故事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结合民乐手的演唱作品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不同地域民歌的特色,是非常优秀的民歌教学资源3。4.2 选取经典民歌,唤起学生音乐认知 各个区域的经典名歌有不同的特色,初中学生往往耳濡目染,对自己家乡的民歌较为熟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民歌,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民歌展现出来,通过悠扬的旋律激发起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接受音乐,实现课堂教学任务。比如江苏的学生往往非常熟悉茉莉花等曲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乐感较好的学生吟唱茉莉花,以此为基础配上一些多媒体插图或者视频展现江南水乡清新的画面和优美的旋律。使课堂氛围更为浓厚。在介绍完茉莉花之后,教师可以播放太湖美等民族歌曲,让学生分析两首歌的异同,并且通过方言来对这些歌曲进行演唱,并且让学生在课后寻找一些相同特点的民歌,让学生对民歌有深刻的了解。4.3 加强多元示范,激起学生歌唱热情 在初中音乐课堂当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在音乐课堂上需要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感悟学音乐的魅力,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对所学内容进行模仿,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对民歌的多元示范,让气氛更为活跃,使民歌的教学起到更好的效果4。比如说四川地区的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是一首脍炙人口而且节奏明快的歌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元演示,激活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伴奏演唱该歌曲,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民歌,感知民歌的节奏美,然后通过钢琴弹奏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曲调的变化以及弹唱合一的精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纤夫拉船的视频,并且边表演边演唱,让学生了解民歌是怎么产生的,对民歌产生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对民族音乐的题材进行拓展,比如说搬运号子、渔船号子等。在教师的示范下,让学生更了解民族音乐,并且回忆一下自己在劳动或者在生活中是否也会默默地哼起一些号子。通过相关案例分析采取多元示范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民歌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结束语 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对民歌进行教学,符合当前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音乐教师需要以生为本,采取经典民歌多样示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使学生重视民歌的学习,并且感受民歌的旋律美。参考文献 1 周昌印,班朝秀.贵州布依族民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000(006):138-139.2 张文君,张文婷.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策略的研究J.国际教育论坛,2020,2(6):143.3 艾艽.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歌艺术的传承与教学分析J.东西南北:教育,2020(2):0039-0039.4 周妍妍.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歌激趣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9,000(016):P.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