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特点.pdf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 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假设游浮云,矫如惊龙 o王 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欣赏的.总之,他把 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 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 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 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 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 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 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 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O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 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 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 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 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 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 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 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 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元明以来,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中 发挥,变得繁复而玄妙,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廛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廛擅长 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廛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 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 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 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 昂美容.又如美女登 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 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 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 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 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 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 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 篝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所以,要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征,首先要分辨传世的王书哪 些“近真、哪些“失真 O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不少,真迹一件没 有.传摹传 刻的王书有各种书体,同一种书体的作品,面目又不 尽一致,而且有的书迹未必可靠.比方他的正书,唐朝以来声名最 著者是?乐毅论?、?黄庭经?和?东方朔画赞?.其中?乐 毅论?、?黄庭经?南朝梁时已被认为是“逸少有名之迹 但是,比照楼兰出土的魏晋墨书真迹以及传世的王书?快雪时 晴?、?平安?、?何如?、?奉橘?等行书帖中的楷笔,就能 发现这三种细楷刻本的笔画“单廓,体态已失魏晋人笔下的古厚 之气.归纳王书的特征,其实也有方法,那就是将传世的王羲之 书迹 无论正书、行书还是草书,作求同存异的归纳,其共 性特征便可明了.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1.用笔按锋直引,迅牵疾掣;2.笔势遒劲爽利,环转纵引;3.笔画锐方硬,沉稳厚重;4.字态势巧形密,雄秀天然.这样的归纳,借助了前 人的术语,似乎还有些抽象模糊,这里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 步的说明:结体欹侧.王书的结构是“斜划紧结,特别是他的行草书,因了笔势的纵引,偏旁部件之间形成了大小、上下、偏正的关系,字态欹侧,富有顾盼的情调.西晋草书已见斜势,但结构是“横斜 的“宽结,还不能与王书“欹侧的“紧结等观.南朝羊 欣说:张芝字形不如右军,这是称王书以“今妍 胜张芝 的“古质,而“今妍 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结体的欹侧.笔势纵引.所谓“纵引,是指上字的末笔向下字首笔引发,笔势在字与字之间贯穿,形成牵连映带.王羲之写草书、行书的 笔势是顺势疾行纵引,纵快飞移的笔势钩连于字与字之间,从而 突破了以往草、行书 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使一些笔画的姿 态及其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异的情调,从而出现“字群结构,笔 势的“赋形功能便凸现出来.用笔明快简捷.汉末赵壹讥讽张芝的弟子姜诩 孟颖、梁宣孔达作草书“不思简易之旨,“反难而迟.王羲之用 笔是“按锋直引,迅牵疾掣,获得了草法“易而速 的旨趣.他用“直引的笔法写楷书,比钟繇的翻笔之法来得简易.王羲之的书法博涉多优,精于多种书体,故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书圣之称.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楷书上,王羲之在楷书上的成 就与奉献主要表现在“变古形 O楷书书体是在隶书嬉变过程出现 的,这种书体早在汉简书迹中就出现了变形,东汉民间已开始流行.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不断加以研习,使之完善.范文澜说:“书 法自东汉以来,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魏钟繇始创真书,独辟新境,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仅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更重要处还在于 脱出钟繇的书法境界又自创新境.钟繇的楷书还保存不少隶书的 形态,“左右波挑,纵向的笔画较短,不少字呈横方形,笔画之间 结构尚未定型,结体也比拟松散.王羲之“变古形,就是对钟繇 的楷书风格进行大胆的变革,他将钟繇字体的横张改为纵展,使结 体更为匀衡大方.王羲之对原有楷书笔法也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内和“一拓直下的特点.就横而言,王羲之的楷书在提笔 处有按笔,收笔处不着重折笔重按,在运笔速度上缓前急后,笔画 趋于简化明快,均匀大方.笔法上的改变使字的体态更显得遒劲潇 洒.王羲之书法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尽字之真态.王羲之所书的楷 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对后世影响很大.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开一代新风,树百世楷模,他那深邃自然的 意蕴,不激不厉的风规,勾魂摄魄的魅力,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的书法家,一直到现在,仍然受到广阔书法爱好者的喜爱.王羲之的今体之所以大受欢送,是由于“妍媚的体态美 观好看,而且投合了“爱妍而薄质的社会风气,前人已有论列.我认为,王书能够在东晋时代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还在于王羲 之的用笔简捷明快,易于摹学.这一点,历代的书论家居然不置 一词,大概是“神化王羲之书法的风气遮蔽了人们的思考.王羲之用笔的六大特征一、具有楷书用笔习惯 这里所说的楷书,不是特指哪一个朝代的楷书,而是立足当 代纵观整个书法史就所有楷书和其它书体相比拟而言,楷书的用 笔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 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开展演 变时期,王羲之擅楷书,楷书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乐 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等.楷书和篆隶书相比,线 条的中段没有篆隶书沉实、厚重,但起笔和收笔要比篆书、隶书 精致、丰富、谨严;在横折的处理上,楷书以转折为主,相比拟于 篆书和隶书绞转笔法的使转,虽少了厚重和沉实,但多了几分爽 利,特别是向下折笔的笔势为行草书翻开单个字的结构、增强连 带形成字组合和字群,以致整幅作品的贯气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转折用笔在篆隶用笔习惯的根底上,又为王羲之的行草书创 作提供了另外一种丰富的借鉴和参考.从某一种角度而言,如果王羲之不精研楷书笔法,不把楷书 中处理横折的转折笔法借鉴到行草书中来,也许王羲之就不能把 行草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获得书圣的美誉.在王羲之之前,张 芝擅章草,章草的字是个个独立的,字与字之间没有连带贯气,字与字之间只是从作品整体上有气韵之间的照应.而到了王羲之 为什么开展成了今草,原因就在这里:由于转折笔法的介入而改 变了字中横折笔画“势的方向,由原来使转笔法“势的方向 是向右斜下而改变为垂直向下或是向左斜下.见前文图七:这种 垂直向下和向左斜下的笔“势是非常有利于行草书体增强字结 构的翻开、增强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增强字组合和字群组合,为 从上往下书写、从右往左展开的行草书的贯气得到了笔势上的强 有力支持.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承前 启后.他之所以能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就在于他擅篆隶、精楷书,致力于开展的又是行草书,真草隶篆行所有书体的笔法 他都精熟,因而他能总结他之前所有书体的用笔经验、优势为他 所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他的笔法成为集真草隶篆行诸书 体笔法大成者.大量借鉴楷书的用笔习惯,注意起笔、收笔笔法 的丰富、精致和做到位,增加了横折时的转折在王羲之的?奉橘 帖?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帖中的三个“白字、“如字右边的“口、“橘字右下局部、“百的横折等充分表达了王羲之借鉴楷书用 笔的特点和风貌.另?奉橘帖?还是“书贵瘦硬始通神的典型代表.莫将这 里的“瘦误认为纤细,而是遒劲、内敛、爽利的一种表现.周 汝昌先生曾讲“看看传世的?兴福寺碑?俗称“半截碑集右 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摩的?奉橘帖?等名迹,便悟 右军的 瘦是何等境象.?奉橘帖?之所以能传达如此的风骨 和气韵,和王羲之大量借鉴楷书的转折爽利用笔不无关系.二、具有篆隶用笔习惯 篆书用笔最大的特征是笔笔中锋,所有的转折几乎都接近于 平动使转,没有转折像祁三公山碑等个性风格独特的篆书碑帖除 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隶书用笔的主要特征是横 折几乎都是绞转笔法,转折很少或没有;横直线较多,横直线之中 由提按、绞转笔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较多.篆书和隶 书共有的用笔特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注意线条 中段的充实、厚重.在书论中,我们经常讲的古法、古质,“法 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线条的中段里.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有一段关于笔法和线条质感的精彩 论述,他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 不可企及者,那么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 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侔 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 两端而玩其中截,那么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之后,遂难言 O 在这段论述中,包世臣通过碑和帖的比照至少给我们五个方 面的信息:一是古人用笔比我们高明的地方是线条的中段,而不 是起笔和收笔.他这里的古人,应该是指至少唐以前,或是魏晋、六朝时期.二是线条的起笔和收笔由于有明显的动作,比拟容易 研究清楚,但是线条中段如何做到“中实、“丰而不怯、实而不 空,就有些困难和不可捉摸了.三是使线条中段充实、厚重的办 法是“骨势洞达,这一点比拟难以捉摸,他也确实阐释得比拟含 糊.四是他把碑和帖进行了比照,碑帖最本质的区别是:碑的中 段中实,帖的中段空怯.五是包世臣认为,由于笔法上的原因,线条中段的充实之美从武德以后就没有了.包世臣认为“骨势洞达是解决线条中段中实的方法,笔者 觉得阐释的还是比拟玄.结合上边提到的篆书、隶书的用笔特点 和习惯,特别是篆书和隶书相比拟于楷书、行草书等书体,其之 所以能做到线条中段充实和厚重,主要有两个举措:一个是使用 绞转笔法;一个是用笔速度比其它书体缓慢.这些都是篆书、隶书的用笔特点.另外,注意分析?姨母帖?、?初月帖?两个帖中很多字的线条中段局部会发现,每个字线条 的中段都很充实、厚重,特别是?姨母帖?中开篇的“十一月十 三日六个字的每一个点画都特别扎实,线条中段饱满、厚重、古朴;还有?初月帖?中“十二日山阴五字、“道忧悴、“羲之 报等字的每一个点画都用笔迟涩、有限制,有绞转用笔的扭拗 动作,使得线条质感结实、质量很高,绝无一带而过的苍白和空 怯.三、具有篆隶遗韵特点 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 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东观余 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 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 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 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由于王羲 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 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我们可以发现,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 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开展到这一时期应 该出现的正常结果.而且从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汉简、楼兰残纸 等墨迹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些残纸、断简的墨迹中几乎都保存 着丰富的类似于王羲之这样具有“篆籀意的绞转笔法,见图十 四.可见当时很多人在使用这样的笔法,也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们 一种比拟普遍的用笔习惯.由于,这样的绞转笔法虽然在形成的 墨迹形态上有粗糙、精致之别,上下之分,但在用笔上却没有本 质性的区别.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师和其本人都擅长隶书或章草.关于 王羲之的学书经历和书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之说最为著名.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予少学 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 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 于从兄治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 篆,妙接丞相.相传王羲之还跟其叔父王廛学书.王廛,“高朗 豪举“性居傲,文学艺术修养极深.他曾对王羲之说:“吾诸 事缺乏法,惟书画可法.从上边所引的书论中可以梳理出王羲之书法师承的一条大体 脉络: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 王廛,得众体之妙.二十岁以后,师师之所师,正书、行书宗尚 钟繇,草法效法张芝.无论 是卫夫人还是王廛,特别是后期王羲 之所师法的钟繇和张芝都分别是当时隶书、楷书和章草的顶级大 家,还有王羲之自己提到的师法众碑,说明王羲之深受其之前代 隶书、章草和诸碑的影响.见图十五,王羲之?姨母帖?,帖中很 多字的结体直接取法隶书,以横向取势,线条质感拙朴天真,浑 穆高古;用笔上凝重厚重,不计起笔收笔的精致与严谨,突出线条 中段的中实之美,横折以使转为主,尽显篆隶遗意.而王羲之本人又特别擅长真草隶篆行诸体,在大家熟知的王 羲之专擅行草书、?兰亭序?获得“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外,王羲 之还尤其精研隶书、楷书和草书.孙过庭讲:“元常专攻于隶书,伯英独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黄山谷云:“真行章 草藁,无不曲当其妙处,往时书家置论,以为右军真行皆入神品,不知冯何便作此语 o宋陈思?书小史?谓其“擅行、隶书 O可 见王羲之不仅是向擅长隶书、章草的钟繇、张芝学习,受到他们 的影响,在后人看来,特别是书法艺术成就极高的孙过庭、黄山 谷都评价王羲之在隶书、章草等方面也是非常专精的,因而在王 羲之的笔法和书风中具有篆隶遗韵也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四、用笔速度迟涩 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速度几乎不影 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O 包世臣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之故,原不关乎 迹象刘熙载言:“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 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不期涩而自涩 矣.所以说,要想得到像北朝人线条中段中实的线条质量,用笔 要迟涩.如何才能迟涩,无外乎使用绞转笔法,增加笔锋与宣纸 的摩擦力,增加反复短距离折笔的动作.这里包世臣所说的“五 指齐力应包含使用绞转笔法时手指捻动笔管和手上的扭拗动作 之意.周汝昌先生在?永字八法?一书中引用清人王应奎的?柳南 随笔?中有一段话:“而吾友顾文宁所藏松雪?黄庭?墨迹,盖临 右军本也;用笔颇以侧取致,以瘦标骨,以涩见古一一与石刻迥然 不同.可见,只有迟涩,才会有古质.周先生又进一步解释说,涩,就是不滑溜的意思.二物接触 而发生运动,滑,就是摩擦力小;涩,就是摩擦力大.但书法艺术 中的涩又不仅仅是自然而生的涩力,更重要的是书写之人运笔时 有意识或精熟之后无意也成习惯用涩行一一有意的涩.涩行涩 进,既要向前行进,又要限制勿滑勿溜.羲之本人深得迟涩之真髓.他讲:“凡书贵乎沉静仍下笔 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后文又强调“每 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在当代书坛很多学习二王书风的 人,用笔速度感觉都很快,收不住笔,也留不住笔,线条像溜冰 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苍白无味.正如王羲之所说的一样,创作一 件作品要十迟五急,急的是思考、心思,稳健、迟涩的是用笔,只有笔笔限制、笔笔到位,特别是带着一定的艺术审美情境和状 态去运笔创作,有一定审美心态、审美风格的介入,有因思考的 迟涩,有有意识的留驻,才会在线条里表现出丰富的内蕴.五、转折处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在横折的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特别是与后世书 家比起来,王羲之的横折处理根本以绞转使转为主、转折为辅,而后世书家除 了唐代的颜真卿还有时使用绞转使转以外,其他书 家在横折的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少之又少.?初月帖?、?姨母帖?,在王羲之的这两个帖中,特别是?姨 母帖?中所有字涉及到横折的地方,像“月、“日、两个“顿、“首、“顷痛、“自、“因等字的横折没有一个使用转折 笔法,几乎都是绞转笔法的使转.由于这一笔法源自于篆书、隶 书笔法中的使转,所以使得横折的线条扎实厚重,古朴浑穆.同 时,这一笔法除了使线条具有扎实的质感以外,还使王羲之作品 在横折上很少“圭角,保证线条在气息上郁勃充溢、饱而不漏.这一特征也是区分王羲之与后世书家笔法的重要标志.前文 论述过,采用平动使转和绞转使转笔法的横折角度一般都大于 90 度,采用转折笔法的横折角度一般都小于等于 90 度,因而圆转一 些的使转在气象、审美上代表的是宽博、内敛,方折一些的转折 在审美上代表的是劲挺、锋芒.综观王羲之的作品,在横折的处 理上王羲之使用绞转使转笔法比转折笔法多,这也符合王羲之书 法艺术整体审美风格的中和、中庸之道.王羲之有的帖由于在整 体审美风格取法上的原因,用转折笔法比绞转使转笔法多,如?奉 橘帖?,那是特例.六、用笔精致细腻、丰富多变 在前文的论述中,如王羲之?初月帖?与陆机?平复帖?的 笔法比拟分析中,还有很多地方都提及,包括上边分析的王羲之 笔法五个方面的特征,都是这一观点的论据,也都说明王羲之在 用笔上的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变,更多的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是一种 随机赋形、随形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