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4及参考答案1.pdf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 1 认证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并回答下列问题。一、用各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篇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答: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 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简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陆人龙的醒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以及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二、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那些新变?答:在爱情观念上: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比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2、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 60 多岁的老头,就用了 4000多字。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 5000字的篇幅。3、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 三、前人认为话本、拟话本小说“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从汉魏六朝到唐朝以前,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缺少艺术性,但已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两大主题: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描写鬼神怪异的小说)和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描写人物的逸闻琐事的小说,也称轶事小说)。唐朝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繁盛为小说创作注入了活力,使其脱离历史记载或说神论鬼而成为着眼世俗生活的文艺创作。唐代小说为志怪小说的变异,虽也是依传说而作,有猎奇之意,但“施之藻绘”,“扩其波澜”,“篇幅曼长”,“记叙委曲”,“实唐代特绝之作也”,被称为“传奇文”。唐代传奇小说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传奇小说到宋代逐渐衰落,平话取而代之。“然在市井间,则别有艺文兴起。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这些白话小说由说书人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并形成了文字形式的“话本”。在宋以前,中国小说多为文言短篇,宋代话本的出现使白话长篇小说也跻身主流。中国小说发展史自此呈现出文言和白话交相辉映的态势。宋代的话本经过后世文人加工变成了后来的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至元代和明代发展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话本小说带有说书人的语言风格,以描绘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见长,所以深受欢迎,流传甚广。同时,宋代文言短篇小说进一步发展,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传奇体,这是唐传奇文的余绪;二是志怪体,这是志怪小说的延续;三是笔记体,这是志人小说的演化。明代小说承袭了宋代小说的题材和形式,也延续了志怪、志人的脉络。明初,历史题材的神异小说、英贤小说、武侠小说盛行,它们是以流传下来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八仙过海”、“封神传”、“杨家将”、“白蛇传”等故事为蓝本进行加工创作的小说;同时,“人情小说”(或称“世情书”)兴起,描写“悲欢离合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其中著名的是金瓶梅;及至明末,出现拟宋代的话本小说而作的通俗小说,描摹“世态人情之岐”。四、结合作品分析话本、拟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法来安排情节的。答:所谓“巧合”,就是偶然性。偶然性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经过提炼加工,就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比如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刘贵与崔宁的财物正好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而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这里的“巧”表现了社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试想,如果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刘贵怎能如此戏言?陈二姐又怎么会轻易信以为真?如果没有“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社会舆论,崔宁和陈二姐又怎会被“错绑”、“错杀”。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听众和读者既因为始料不及而不断称奇,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频频叹服。作业 2 同学发言摘要一:本来是一群受了冤或是不想受朝庭压迫再或是为生活所迫与朝庭对立的人,个个都为了个义字敬仰自己心中的大哥,谁曾想自己的大哥一心要报国,为了个忠字,逼着这帮兄弟替他完成这个心愿,可最后的结局确是让朝庭来了个卸磨杀驴。同学发言摘要二:全本水浒传描述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小说以宋江为的中心人物,通过宋江悲剧的一生,以及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被逼上梁山的过程,表现出身下层的忠义之士,想替天行道而不能替天行道的悲剧.”这种悲剧自宋公明谋求招安开始,并逐渐加浓,到了征方腊时,随着水浒英雄们的或死、或伤、或坐化、或归隐,这种悲剧情绪就弥漫开来,让人不忍卒读。同学发言摘要三:水浒传是一部人物命运的悲剧,无论是中下层官吏还是平民均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生性醇厚,乐于助人,与世无争。他有着舒适的家庭,但高衙内看上了林夫人,为霸占林娘子,高俅连同高衙内设计了卖刀买刀献刀之计,给林冲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打为囚犯刺配沧州。即便如此,他仍苟且偷安,委曲求全,在野猪林,鲁智深救了林冲之后要杀欲谋害他的董超、薛霸两个差人,林冲却加阻止,从这里可以看出林中性格的复杂性。后来如果不是“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教头”也不会“风雪山神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才手刃仇人,辗转投奔梁山落草为寇。可见林冲的反抗并非是起初就出于自愿的,只不过是没路可走而已,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官吏,一步步沦为草寇,不可谓不是悲剧。自己观点:就水浒传全书来看,宋江等人的起义造反的背后是封建王朝弊端的清晰反映,也是当时社会人没为你生活的深刻反映。水浒传中人物的刻画,让读者既体会到他们身上反抗暴政和强权的斗争精神,更体现在人物抗争过程中命运的悲剧想。总的来说,水浒人物悲剧性的命运有着众多的原因,包括社会的,自身的,历史的等等。宋江的愚忠和梁山义士的愚义是个人方面的原因,其悲剧的产生还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这样,从手握朝纲的的高俅、蔡京、童贯、杨戬,到称霸一方的江州知府蔡九、大名府留守梁世杰、青州知府慕容彦达、高唐州知府高廉,直到横行乡里的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祝朝奉,乃至陆谦、富安、董超、薛霸等爪牙走狗,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把整个社会弄得暗无天日,民不聊生,不反抗就没有别的出路。于是一批忠义之士不得不“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7(第三十七回)。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解释了“奸逼民反”的道理,是很有意义的。书的开头写的是高俅遭际端王,他因善于踢球而得到皇帝的宠信,从一个市井无赖遽升为殿帅府太尉,于是就依势逞强,无恶不作。端王当了皇帝,高俅因而做得殿帅府太尉。端王和高俅都是浮浪子弟,当了皇帝,当了太尉,天下怎能不乱。金圣叹认为“未写百八人,先写高俅,乱自上做也。”忠义之士不在朝野,在朝野的却是一群浮浪子弟,奸佞之人,朝廷如何不乌烟瘴气,是非不分?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官场如此,民间又何尝不是这样!鲁智深因不满郑屠欺霸良女而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因看不惯蒋忠霸占施恩的快活林而醉打蒋门神;杨志因气不过泼皮牛二的蛮横无理而失手将其杀死;宋江因愤慨阎婆惜吃里扒外出言相要而将其手刃,其余上梁山之人大多如此,不在话下。社会风气日下,官场贤能被疏,民间男盗女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走投无路或是无法生计的人聚集到一起,共谋梁山大业,也是必然了。就是这种情势造就了梁山,而成就梁山“功名”的正是这样可悲的社会现实!水浒众多人物身上都有着类似的悲剧性。人物在和命运抗争中,面对黑暗势力的压制和压迫,人物能够奋力的去反抗,但在如此强大的势力面前,人物的命运又似乎显得那么渺小和单薄。很多人物在最后的命运都是凄惨的.而在这许许多多的人物悲剧命运中,我们不能不感叹人物自身的遭遇,又不能不为这苍凉的世态而惋惜、痛恨。在这样的状况下,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命运发咋矛盾特征使得人物不得不与命运斗争、挣扎。为了生存,采取暴力手段的方式在面对封建势力的残酷打击后又显得微不足道。这便是悲剧的根源.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 3 答案 三、红娘形象之我见 在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家生婢女”红娘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剧中的红娘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心直口快,泼辣爽直,重情重义。可以说,西厢记没有红娘,情节将惨淡无光,而崔、张的婚事也可能只是个泡影罢了。红娘形象代表了正义、智慧和力量,也代表了在当时社会前提下女性理性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萌动。红娘性格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她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她的正义感,这也是她性格中最闪光的地方。剧中一开始就说她是相国之女莺莺的贴身丫鬟,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是,在莺莺和张生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时,她主动站了出来为两人穿针引线。比如在“酬韵”一折中,莺莺和张生隔墙吟诗,红娘催促道:“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此时连张生都怨她“不做美的红娘忒浅情”。但是,当两个人历尽坎坷即将成婚之时,老夫人的赖婚,激起了她的不平和正义感,于是她更加义无反顾的帮助,尽一切力量将两人撮合到一起。当张生绝望不知所措时,红娘主动为其出谋划策,让张生在夜晚趁莺莺在后花园烧香时通过琴声以明心志,并且不再催促莺莺回去,而且借口“瞧夫人一会”,有意让出空间让他们充分的交谈。当莺莺请她去看望张生,她没多作推脱就答应了。她感谢张生一封书信救了“俺一家儿性命”,她同情莺莺、张生婚姻的受挫,她更为夫人的“失信”而不平。显然,红娘是一个恩怨分明,重情重义,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奴婢,而不是一个惟命是从、唯唯喏喏的丫鬟,这也是她最终违背夫人之命,热心帮助莺莺、张生走向团圆的根本原因,也是她个性之所在。红娘的正义还表现在她充满反叛精神。按常理来说,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应该算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 看守 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提醒“主子”,反而“推波助澜”,还成为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是一个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老夫人严词,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对真情的尊重,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红娘的可爱之处还表现在她机警聪明,有高度的警惕心和保护意识又富于同情心,她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矛盾期”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在为崔张二人撮合过程中,她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于是她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而张生是个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书生,在追求莺莺时不时流露出狂热的态度,他的深情和弱点都呈露在外面。于是红娘又不得不警惕着张生。同时,做为这场婚姻的一大障的老夫人,红娘依旧需要谨慎着,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心丫鬟夹杂在小姐,张生,老夫人三者之间,她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这也是她能在相国府应变自如,独善其身的诀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此的一个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的丫鬟形象是带着理想化成分的。剧中说她是个丫鬟,但是我们却很难看出真实的尊卑主仆身份,放眼望去几乎“人人平等,富有民主”,说她是丫鬟,她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主子小姐一会儿叫她“小贱人”,一会儿改口叫她“姐姐”;老夫人骂她“小贱人”,但是一番理论过后,又不得不服软的说“这小贱人也道的是”,马上又肯定了她。如此的一个敢与老妇人抗衡,与小姐戏弄的“放肆的大胆的”丫鬟形象在当时实难找的到。这不得不说是作者理想化的塑造,更进一步来说是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或者叫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期望和呼唤吧!在西厢记的时代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十分艰难的,千百年来她们一直处于一个依附从属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条更为沉重的制约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然而,在红娘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礼与法”道路上探求个体的人生价值,主宰自己命运的真实情况。她是这个社会正义的化身(即使有理想成分),是这个社会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元代女性理性的觉醒以及主体意识萌动的现状,而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 4 一、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古代小说戏曲的重要题材,请用各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部关于这一题材的古代小说戏曲作品。1.梧桐雨,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名作,是一部宫廷爱情悲剧,全名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描写唐明皇、杨贵妃两人爱情故事的历史剧,以浓郁的抒情性、醇厚的诗味和文辞的华美著称。这一剧本取材于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题目取名也来自其中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雨为末本戏,正末为李隆基。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2.长生殿。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长生殿融合进唐以来叙述、咏叹天宝遗事的文史、传说等许多材料,剧中出现的许多人物、情节大都是有根据的。上半部表现出尊史重真的精神。他“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剧作重在唐明皇杨贵妃的“钗合情缘”(长生殿例言),但却做了如实的描写,写出了封建宫廷中帝王与妃子的真实关系、真实情况。皇帝有无上权力,也拥有众多的嫔妃。唐明皇钟情于杨贵妃,也就意味着许多女人的被冷落,如剧中曲文所说“莫问他别院离宫玉漏长”!(定情)唐明皇可以随心所欲召幸别的嫔妃,乃至密召杨贵妃的姐姐幽会。(亻幸、恩)杨贵妃本能地表现点妒意,便被谪出宫,只好自悔骄纵,借献发传情感动君心。(献发)她始终怀着“自来宠多生嫌衅,可知道秋叶君恩恁为人”的心态,为讨得唐明皇的欢心,运用了女人的一切条件和手段:美貌、温顺、眼泪、投其所好谱曲、献舞,直到公然干涉唐明怨)洪昇在长生殿中真实地展现了封建帝王与妃子的情爱生活,也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度艺术真实的宠妃的性格。这是洪昇在文学史上作出的卓越贡献。二、洪升的传奇长生殿和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的结局安排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两个不同结局的看法。答: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结局是: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明皇返回京师,梦见杨贵妃在长生殿设宴,请他赴席,却被窗外梧桐叶上的雨声惊醒,想起正是昔日的欢会带来今日的凄凉,可以说梧桐雨结尾凄凉,从一定程度上寄托来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结局是:贵妃死后,唐明皇因思念贵妃,派临工道士觅魂,于蓬莱仙岛找到了杨贵妃,明皇与贵妃经过忏悔之后,八月十五被引进月宫在月宫团圆。可以说长生殿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写到团圆收煞,本身属于正剧,也表现出作者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赞颂。三、关于长生殿主题的各种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答:我赞成“双重主题说”。我认为作者写长生殿,对于政治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以兴亡之感,写出儿女之情。一面要写国家兴亡之感,一面要写儿女离合之情。告诫后人,爱美人更要爱江山,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一时的纵欲而抱恨终生。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1、作品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长生殿前面几处主要写实,是现实主义的。后面几处,主要是依据民间传说,借助浪漫主义想象,描写作者和部分人民的理想。杨贵妃被赐死之后,各种传说蜂起,有点传说杨贵妃根本没死,由宫女当贵妃自缢而死,而杨贵妃的真身逃到东海蓬莱,一说到了日本,故有后来的方士觅魂、月宫团圆的说法,这其实是人们出于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而产生的一种良好愿望。显然,其虚构中也包含有现实主义的成分。这样剧作构思奇特、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情节完整,故事性强,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