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pdf
-
资源ID:85996356
资源大小:360.0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pdf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0.12.31 【字 号】淮政发2010256 号 【施行日期】2010.12.3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 正文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淮政发2010256 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为抢抓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意见。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构筑具有淮安特色新型工业化体系的目标,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集聚为关键,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一批重点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使新兴产业成为淮安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极,把淮安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全省新兴产业基地。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实现“双倍增”。到2015 年,新兴产业销售规模超过1000 亿元,实现“双倍增”。-项目投入超千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兴产业完成项目投入超过 1000 亿元。-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 2%;建设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 20 个以上。-产业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培育 20 户销售收入超 10 亿元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5 个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新兴产业基地。三、发展重点 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未来产业发展导向,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加大培育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升级,将我市打造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新盐都”、中国“凹土之都”、新能源产业基地、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苏北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高地和全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区。(一)新材料产业。依托现有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非金属新材料为重点,全力建设特钢产业园、盐碱科技园和凹土科技园,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非金属新材料,加快培育微电子与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重点开发生产核电用钢、风电用钢、高速列车用钢、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高压锅炉管坯钢和高等级无缝钢管。推进钛、镍等贵金属复合材料的发展。到“十二五”末,形成300 万吨新一代优质特钢、150 万吨高等级大无缝钢管、2万吨金属复合材料的生产能力,建成全省最大的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环氧树脂、聚氨酯、改性尼龙、碳纤维、有机硅单体、硅橡胶等化工新材料。利用光气、岩盐资源优势,加快发展TDI、MDI 产品。到“十二五”末,形成20 万吨树脂、10 万吨聚氨酯、10 万吨改性尼龙、30 万吨TDI/MDI的生产能力,成为省内最大的化工新材料基地,打造中国“新盐都”。凹土新材料:以高效开发利用凹土资源为目标,以加快研发高附加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主导产品为关键,重点突破纳米技术,拓展凹土应用领域,加快建设凹土科技产业园,促进凹土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到 2015 年,形成销售 50 亿元的凹土产业,建成“中国凹土之都”。(二)新能源产业。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强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高新产品开发,形成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核电、天然气发电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打造淮阴区太阳能利用产业基地、盱眙县新能源产业园、金湖县太阳能电池集聚区、楚州太阳能屋顶发电示范区、淮安工业园光伏科技园等示范集聚区。光伏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太阳能光伏产业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快永江新能源、金太阳电力多晶硅切片、兴荣单晶硅等项目建设,打造从太阳能电池材料、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到太阳能系统应用的产业链条。风电产业:重点在沿湖区域、丘陵荒山地带建设风力发电场,加快推进龙源风电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风电叶片、风力发电变速齿轮、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控制器等风电设备及控制部件。天然气发电、核电及生物质发电:加快国信集团燃机发电项目建设进度,有序推广秸杆发电,扩大生物质发电规模,加快推进盱眙核电项目,确保“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到“十二五”末,形成 600MW 太阳能电池片和1000MW 电池组件、100MW 太阳能发电、300MW 风电、50MW 生物质发电、1200MW 燃气发电的规模,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三)新医药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大力促进新药产品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建成全国重要的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精神系统类、消化系统类新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集生物医药、保健品、医药物流、健康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健康产业基地。化学药制剂:以天士力帝益药业、双鹤药业、涟水制药为龙头,向“专、新、精、特”方向发展,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新药研发能力,重点研制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消化系统类及精神系统类新药;加强对传统药物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加强优势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中药制剂:以正大清江药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强中药新剂型、新型给药系统以及中药材、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的技术开发,推进现代生产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重点发展高效、速效、长效和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新剂型。生物制药:以神华药业、诚意药业为龙头,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加快产业化步伐,研发色氨酸、真菌原料药等高端生物药品。医疗器械:以西格玛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心脑血管支架,提高全市医疗器械和药包材的技术含量。(四)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培育节能环保设备产业链。以国宝空调项目为龙头,加快推进电动汽车项目,研发高压变频调速、静态无功补偿等节电装备,与变频调速等技术结合的水泵、电机等节能机电产品。推动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和专用芯片、大功率器件的产业化,加快 LED 产品的系列化、规模化。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进中再生苏北环保科技园(盱眙)的建设,进一步发展余热、余压发电,加大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加快研发生产环保设备、环境检测仪器和环保材料,发展环保产业,努力打造全国节能环保示范基地。(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优先发展软件服务业,将软件服务外包的层次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向业务流程外包(BP)推进;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着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内容业务;加速发展信息传输服务,积极构建“无线城市”;以打造“智慧淮安”为总体目标,推进十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软件园区建设和发展,加大软件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一个核心区、四个特色区”。一个“核心区”即省级淮安软件园,四个“特色区”即以服务外包为主的淮阴软件科技产业园、以物联网应用为主的洪泽安芯智能港、以动漫制作为主的清河动漫科技产业园和以软件研发为主的浙大网新科技园。到 2015 年,引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数达到 150 户以上,争取 200 户以上的软件开发企业获“双软”认证,20 户以上企业通过国际 CMM/CMMI 认证,营业收入达 200 亿元以上;培育 100 户物联网应用企业,集聚销售过千万元的物联网产业企业 30 户以上,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 50 亿元。将淮安打造成江苏一流的省级特色软件产业基地、苏北地区物联网重要中心城市、全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区,成为苏北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第一高地。四、工作重点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特色园区集聚、科技创新引领和龙头企业培育四大工程,促进产业规模“双倍增”,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一)项目带动,加快新兴产业上规模。实施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带动工程,即每年实施新兴产业重点项目20 项,以大投入和大项目拉动支撑新兴产业迅速做大做强。重点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一批体量大、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克关键技术,实施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鼓励现有企业扩大规模,推进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国宝空调、2180MW燃机发电项目、30 万 KW 风电项目、永江新能源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强与中广核集团的合作,加快推进400 万 KW 核电项目,确保“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二)打造基地,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按照产品有特色、发展有空间、示范效果好的要求,加快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一批特色园区建设,形成集聚示范效应,推动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打造特钢产业园、盐碱科技园、盱眙凹土科技园三个专业园区,将其建设成为我市打造特钢产业基地、“新盐都”和“凹土之都”的产业摇篮;新能源产业重点打造淮安工业园光伏科技园、盱眙县核电产业园、风电示范区、淮阴区太阳能利用产业基地、涟水县太阳能屋顶发电示范区、金湖县太阳能电池集聚区等低碳产业示范区;新医药产业重点建设天士力淮安生物医药产业园,围绕建设知识产权高地和人才高地,着力打造以缓控释为核心技术的固体制剂制造、抗肿瘤固体制剂和靶向制剂等七大平台,五年内达产 50 个品规新药;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建设国宝空调淮安科技城,将其打造成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及物联网应用产业重点打造“一个核心区、四个特色园区”,形成“一核多区”的产业布局。“十二五”期间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太阳能光伏、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形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配套齐全、在全省有影响的新兴产业集群。(三)构建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校,通过政府资助,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建设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 20 个以上,建设一批公共创新机构,形成结构合理、设施优良、运行高效的支撑体系,确保每个新兴产业、每个产业基地都有创新平台。以淮钢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建立特钢产业研究院,重点开发超洁净轴承钢生产技术、中合金及高合金钢生产技术、无缺陷钢材生产技术、高等级无缝钢管生产技术、大型锻件生产技术等,发展新一代高性能特钢材料。以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和江苏省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重点开展盐化工新材料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以中科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为平台,加大对凹凸棒土的开发应用和成果转化研究。以留学人员创业园、淮安软件园、淮阴软件园为载体,发挥“孵化器”作用,加快推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各县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四)培育龙头,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突出重点、内引外联,着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其带动力,集聚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培育 20 户以上销售超 10 亿元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加快现有优势企业发展。集聚资源和要素,鼓励现有重点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加速创新和改造步伐,壮大企业规模。着力扶持和推进国宝空调、淮钢特钢、安邦电化、天士力帝益药业、玖川纳米材料、天一超细金属粉末、国信生物质发电、金太阳、永江新能源、维尔新材料、淮工深蓝软件、红光仪表等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加速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加大专业招商力度。围绕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瞄准行业领军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吸引、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或与本地企业联合协作、并购重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确保每个园区都有一批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能力。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机制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支持,负责新兴产业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政策落实、监测分析、督查考核等。2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计划,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导向,排出一批产业集群、产业链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引领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各地区要结合各自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有针对性地找准新兴产业培育方向,明确定位,科学布局,走园区化、基地化发展道路。3加强协调服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落实各项政策,全力推行“101%服务”,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4加强监测考核。建立健全新兴产业的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和评价制度,研究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准确地反映产业发展信息,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制订、分解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并将其纳入各地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新兴产业发展成绩突出和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调动全社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二)强化政策保障 1加大财政扶持。全市工业、科技方面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科研开发、人才引进、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等。2加大金融扶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强与省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合作,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组建淮安市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公司,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项目优先提供贷款担保。3加大要素扶持。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前提下,市年度用地计划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争取省“点供”土地指标。在水、电、气等方面优先保障新兴产业。加强市场培育,研究促进新兴产业产品开拓本地市场的扶持政策。(三)强化人才保障 1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实施“百名创新英才”引进计划和“千名技术人才”培育计划。每年引进或柔性流动来淮工作的高层创新人才达到 100 人。依托我市高教园区,鼓励我市高等院校面向新兴产业领域优化专业设置,逐步形成“定制式”人才培养机制,每年培养新兴产业的各类人才达到 1000 人。2建立完善的留人用人机制。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档案和企业人才需求档案,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个性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服务。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人才津贴和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资助,提供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保障措施。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家和高层次技术人才到知名高校和国外学习培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产业整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六、本意见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解释。淮安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