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df
-
资源ID:86001717
资源大小:1.73M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35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df
第 35 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的。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 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2)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思维诊断(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014江苏,10D)()(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4)有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5)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化能合成作用等()(6)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题组一 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分析 1.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 E 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 D 增多,F 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 D、E、F、B D在 AC 过程中碳主要以 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 FB 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形,A、B、D、E、F 均有箭头指向 C,则 C 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A、C 之间为双向箭头,A 为生产者。A、D、E、F 均有箭头指向 B,则 B 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 ADEF,故 E 减少,短时间内 D 增多,F 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2.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a 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 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 a、b、c、e 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abce 答案 D 解析 a 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b、d、g 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c 代表捕食。e、f 代表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夏季植物正常生长,abce,D 错误。技法提炼 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 A、B、C、D 各代表哪种成分。图 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 和 B 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 AC 判断:C 为消费者,剩下的 D 为分解者。图 2根据 A 与 C 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 是生产者,C 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 的箭头都流向 E,可进一步判断:B 是初级消费者,D 是次级消费者,E 是分解者。图 3根据 A 与 E 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 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 C,所以 C 是分解者,剩余的 B、D、F 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 EFDB。题组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 B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载体 C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 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的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该系统中所有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4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 C 解析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的总和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归纳提升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形式 以有机物为载体 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图示 题组三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的应用实例分析 5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答案 C 解析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分解者;能量流动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6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 B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沼渣、沼液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营腐生生活的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疑难辨析 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辨析(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10%20%。(2)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概念: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3信息传递模型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只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答案 不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能发生信息传递。(2)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什么特点?答案 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4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5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思维诊断(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发生()(2)孔雀开屏属于信息传递中的物理信息()(3)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5)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题组一 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和应用的分析 1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的真菌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答案 B 2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信息传递。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只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 B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信息传递既有双向的,也有单向的 D信息传递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答案 A 解析 信息传递既可以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A 错误。技法提炼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判断方法(1)从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题组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 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答案 C 4如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 C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所以说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均能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整种间关系。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学信息,所以 C错误。归纳提升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 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 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 的动力 生态系统 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的 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5两种类型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 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 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 联系 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思维诊断(1)下图每种生物的数量不是决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说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是相对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3)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012安徽,30(4)改编)()(4)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2013海南,29(3)改编)()(5)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低()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基础的分析 1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A种群数量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分解力弱,生产力强 C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 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 答案 C 解析 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组成成分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热带雨林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均较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多,故生产力强,分解力也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紧密联系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度都较快。2图 A 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 B 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 A 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 B 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 A 是负反馈调节,图 B 是正反馈调节 答案 C 解析 图 A 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丙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而图 B 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易错警示 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比较 比较 项目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调节 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 分析 题组二 运用曲线模型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答案 A 4下图中的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和),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 T 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 S。TS 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依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干扰时,T 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 BS 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C在一定干扰范围内,TS 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如果有同样的 T 值,则所受干扰程度一定不同 答案 B 解析 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即图示的 T 值就越小,反之,T 值就越大,故 A 项正确;恢复力稳定性越大,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越短,即图示中 S 的距离越小,故 B 项错误;由于 TS 值越大,就意味着 T 值和 S 值均大,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力性就越小,故 C 项正确;由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若所受干扰程度相同,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 T 值要小于草原生态系统的 T 值,若有相同的 T 值,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所受的干扰程度肯定大于草原生态系统,故 D 项正确。疑难辨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4 个易混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3)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辨析: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网络构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要语强记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呈负相关。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探究高考 明确考向 1(2014江苏,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 D 解析 A 项,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是由于 N、P 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过多,引起植物大量繁殖,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B 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C 项,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每个营养级约有 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被分解者利用。D 项,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2(2014天津,3)如图 a、b 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 3 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 A 解析 A 项,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项,题图 a、b 分别表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两者的营养结构不是由 3 个营养级组成的,如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如:农作物昆虫蜘蛛鸟猫头鹰,不只由 3 个营养级组成。C 项,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虽然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但其也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D 项,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外来人为的物质输入。3(2009福建,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通过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来实现的,其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受到破坏后越难以恢复,故恢复力稳定性越差,所以 A、B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每种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着其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选项正确。4(2014新课标,31)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 4 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此外还具有信息 传 递 等 功 能。碳 对 生 物 和 生 态 系 统 具 有 重 要 意 义,碳 在 _ 和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的形式进行。答案(1)(2)捕食 消费者(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解析(1)根据生态系统中相邻两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 10%20%和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理论进行分析:戊含有的能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含有的能量较多且相差很小,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含有的能量较少,处于第三营养级;丁含有的能量最少,处于第四营养级。由此可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2)根据食物网可以看出: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戊是生产者,甲、乙、丙和丁都为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在生物群落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而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的形式进行。练出高分 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D无机环境中的 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 A 解析 由图中的箭头可知,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乙、丙是消费者,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量地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染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而不是分解者的呼吸增加造成的;物质是循环的,因此图示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可以来自生物细胞的呼吸,也可以来自化石染料的燃烧。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氮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能量流动,属于信息传递,属于物质循环。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故选 B。3.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 D 传到 A 和 F BDABE 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图中包含了 7 条食物链 DB 和 F 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C 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D 是生产者,A、B、E 是消费者,F 是分解者,DABE 构成了一条食物链,B 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故碳从 D 传递到 A 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A 错误;食物链中不含有分解者,图中有一条食物链,C 错误;F 是分解者,B 和 F之间没有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D 错误。4下列关于几幅曲线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图中光作为物理信息,对同一植物的萌发作用具有两重性 B乙图中若 c 为生产者,则 b 可代表该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 C丙图中因工业污染,改变了黑化蛾与地衣之间的竞争关系 D丁图中若 A 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 可能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答案 C 解析 光是物理信息,甲图显示,光对种子萌发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乙图中若 c 为生产者,则可能 a 以 c 为食,b 以 a 为食,因此,b 可为次级消费者;丙图显示了大气中 SO2含量对地衣和黑化蛾种群数量的影响,并没有显示地衣和黑化蛾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起初以草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后来由于出现了灌木和乔木,草本植物因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其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随着演替的进行,整个植被的生物量会逐渐增加。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 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 答案 B 解析 B 项错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个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畴。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B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 D退耕还林等措施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C 解析 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果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就会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退耕还林使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改变了以前以农作物为主的简单的营养结构,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7.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a 为抵抗力稳定性,b 为恢复力稳定性 Ba 为恢复力稳定性,b 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答案 B 解析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因此,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且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也呈负相关。8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 该生态工程通过“加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该生态工程中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充分地利用了废弃物,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增加了经济效益;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不能循环利用,也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只能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该生态工程是在人的参与下建立的,因此该生态工程离不开人的管理。9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 20 年间 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图甲中成分 A 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 CO2 B 图甲中缺少 ACO2的过程,图甲中 D 为分解者 C每年的冬季 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过程大大减少,并且过程增加 D每年夏季 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 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 CO2的排放量都大于 CO2的吸收量 答案 B 解析 图甲中 A 为生产者,D 为初级消费者,C 为次级消费者,B 为分解者,A 在碳循环中主要吸收大气中的 CO2;生产者也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释放 CO2;冬季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吸收 CO2的能力降低,且煤、石油的燃烧量增加,导致冬季 CO2浓度升高;每年夏季 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略有下降,而每年的 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 CO2的排放量都大于 CO2的吸收量。102010 年 11 月在坎昆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 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坎昆会议制定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 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 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 2 摄氏度,请据此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资料中所说的“X 气体”主要是指_,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_的特点。(2)上图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_;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_,过程表示_作用;若过程和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越高。(3)假设过程、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 2 所示的食物关系,若 E 种群的能量为 5.8109 kJ,B 种群的能量为 1.3108 kJ,D 种群的能量为 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 10%,则 A 种群 的 能 量 是 _kJ;此 过 程 体 现 了 生 态 系 统 的 能 量 流 动 具 有_的特点。(4)请再列举两项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_ _。答案(1)CO2 全球性(2)生物群落 生产者 分解者的分解 抵抗力(3)3.0107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缺乏、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任意两项即可)解析(1)全球“X 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 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 2 摄氏度,因为 CO2是温室气体,所以资料中所说的“X 气体”主要是指 CO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2)图 1 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所以过程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若过程和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3)假设过程、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 2 所示的食物关系,若 E 种群的能量为 5.8109 kJ,B 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 种群的能量为 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 10%,则传递给 C 的能量为5.810910%(1.31.5)1083108(kJ),故传递给 A 的能量为 310810%3107(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11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 3 km 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到 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可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材料二 在防治害虫上,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其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1)材料一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信息,而不是_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2)材料一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_。(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_,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答案(1)化学 物理(2)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3)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解析(1)昆虫的性引诱剂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材料一中,由于玻璃瓶的阻挡,阻碍了性引诱剂的传播和接收,但并没有阻挡视线,结果雄蚕蛾没有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2)信息传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材料一中,性引诱剂有利于雌雄蚕蛾的正常交尾和繁衍。(3)“迷向法”能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这将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从而降低其对作物的危害。12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 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过程表示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用字母表示)。(2)图甲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 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 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kJ。(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 1/4 调整到 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 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kg。(能量传递效率按 20%计算)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2)含碳有机物 CO2(3)负反馈(反馈)自我调节(4)2.46108(5)2 解析(1)由图甲可知,A 是二氧化碳,D 是生产者,B 是初级消费者,C 是分解者。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 D、B。(2)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物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的形式传递。(3)蛇的数量减少,导致蟾蜍因缺少天敌而增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又逐渐趋于稳定,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4)(6.81091.310820%)(20%)22.46108(kJ)。(5)改变前:1 kg 蛇消耗草为 3/4(20%)31/4(20%)2100(kg);改变后:1 kg 蛇消耗草为 1/4(20%)33/4(20%)250(kg),所以改变后与改变前相比节余的 50 kg 草可流向人,故人比原来增重了 5020%20%2(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