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七讲俄国批判现实主义.pdf

    • 资源ID:86007507       资源大小:1.12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七讲俄国批判现实主义.pdf

    1 第七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 潘纯琳 概 述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50、60年代不断发展,70、80年代达到顶盛,20世纪逐渐衰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此外,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得到了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有力支持,文学理论与创作相得益彰。链接: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论 超链接:19世纪后期俄国巡回展览画派 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开“多余人”形象和“小人物”形象描写的先河。莱蒙托夫(1 8 1 4-1 8 4 1)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 8 4 0)为其代表作,主人公毕巧林是第二个“多余人”形象。40年代,果戈理继承并发展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形成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50、6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踏步向前,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冈察洛夫(812-1819)和他的奥勃洛摩夫、屠格涅夫和他的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和他的怎么办等。70、8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达到鼎盛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是最为重要的作家。第一节 果戈理 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俄国著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鲁迅说他是“写实派的开山祖师”。他确立并开拓了俄国“自然派”文学的新时期,且享誉欧洲文坛。(一)生平与创作 1809年4月1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米尔戈罗德县大索罗庆采村一个地主家庭,1852年3月4日卒于莫斯科。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爱好戏剧、乌克兰歌谣和民间传说。在二十2 年的创作生涯中,以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迪坎卡近乡夜话、密尔戈罗德、彼得堡小说、检察官、死灵魂等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宝库,成为十九世纪俄国写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果戈理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坛上,甚至在全世界文学领域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虽传承了浪漫主义,却也开启了写实主义的风格;多数人更将他定位为俄罗斯写实主义的创始者与领袖,因为他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均取材自日常生活,用字遣词也极为通俗,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一切,完完全全反映出当时俄罗斯社会的众生相。果戈理此种非韵文(亦即散文)的写实手法不但深深地影响了同时代的作家如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甚至其后的各派作家如契诃夫等,也都奉他为导师。新圣女公墓 始建于16世纪的新圣女公墓位于莫斯科城的西南部,起初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之地。据说,当时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娅公主在这里被囚并葬身于此,因此,有些中国人干脆就把它叫做“俄罗斯的公主坟”。到19世纪,新圣女公墓才成为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和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该公墓占地7.5公顷,埋葬着2.6万多位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二)迪坎卡近乡夜话 1831-1832年,发表具有浪漫色彩的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一举成名。十九世纪前叶仍是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激发了人们对民间文学广泛且浓厚的兴趣,而乌克兰丰富的民间创作更是许多作家灵感的来源。果戈理即为其中之一,再加上乌克兰是他的故乡,因而更是用心地大量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歌谣、传说等等。评论家索莫夫曾说:“果戈理那儿有很多小俄罗斯的民歌、小故事、童话及其它等等,是我在任何人那里都没听说过的”。的确,迪坎卡近乡夜话是一本以乌克兰民间传说为背景的故事集。果戈理以写实的笔调描绘出充满幻想、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同时也详实的描述平民百姓乡野生活的琐碎。果戈理假藉一个正直朴实的乌克兰乡下养蜂老人红发潘柯之名,讲述了八篇故事;其中“索罗钦西市集”、“伊凡库帕拉节的前夕”、“五月之夜”、“失落的信函”、“圣诞节前夜”及“魔地”的情节多在叙述卑鄙的魔鬼如何设计陷害粗心而轻率的哥萨克农夫,或是企图破坏别人的爱情,但结果总是被揭穿而计不得逞;“可怕的复仇”为描写乱伦与谋杀的史诗型浪漫恐怖小说;“伊凡费多罗维奇施邦尼卡和他的姨妈”却不再说神道鬼,而是深深刻划出乡绅地主们生活的猥琐和无聊。此书结合了优美的传说、神奇的幻想和现实的素描,以明快、活泼、清新、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乌克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讴歌了普通小老百姓勇敢、善良和热爱自由的性格,同时又鞭挞了生活中的丑恶、自私和卑鄙。它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被普希金誉为“极不平凡的现象”,从而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坛的地位。“迪坎卡近乡夜话使我感到惊异,它表现了真正的欢乐.对载歌载舞的民族的鲜活描写,小俄罗斯自然景色的清新画面,这种欢乐天真无邪又狡黠俏皮。它使我们捧腹,我们可是自冯维辛时代就没有欢笑过了”普希金 “迪坎卡近乡夜话在读者间唤起了最殷切的希望.它是年轻的、新鲜的、芬芳的、豪3 华的、令人陶醉的诗,如同爱情之吻一样”评论家别林斯基 这是迪坎卡近乡夜话于1831-32年出版后在文艺界所获得的评价,此书也是让果戈理从此在俄罗斯文坛上崭露头角、站稳脚步的成名作。(三)钦差大臣 在写作中篇小说的同时,果戈理于1833年开始从事讽刺喜剧的创作。1836年4月,钦差大臣 首次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德拉剧院公演。剧作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个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全部丑恶和不公正的事物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了嘲笑”。故事发生在俄国某偏僻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前来视察的消息,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斯达科夫当做钦差大臣,对他阿谀、行贿。正当市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位“钦差”、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时,传来了真正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喜剧以哑场告终。果戈理以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刻画了老奸巨猾的市长、玩忽职守的法官、不顾病人死活的慈善医院院长、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的邮政局长所有这些形象都异常真实地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赫列斯达科夫是一身染上彼得堡贵族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在当时俄国社会具有典型意义。它对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钦差大臣上演后,遭到以尼古拉一世为首的俄国官僚贵族社会的攻击和诽谤。1836年6 月,果戈理离开俄国到了德国和瑞士,写作上一年开始的长篇小说 死魂灵 。1837年3月迁居罗马。1842年5月,死魂灵第一部问世,继钦差大臣之后再次“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四)死魂灵 译本推荐:1)(俄)果戈理著,死魂灵,满涛、许庆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2)(俄)果戈理著,死农奴,娄自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死魂灵”(死农奴):当时俄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登记,而在两次登记之间死去的农奴在法律上仍被当做活人,有的地主曾经拿他们做抵押品向国家银行借款。书中主人公乞乞科夫是19世纪3040年代俄国社会中从小贵族地主向新兴资产者过渡的典型形象。他在官场中混迹多年,练就了投机钻营、招摇撞骗的“天才”。乞乞科夫决计到偏僻的省份,收购“死魂灵”来谋取暴利。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展现出一个又一个地主形象,如懒散的梦想家玛尼罗夫,愚昧、贪财的柯罗博奇卡,喜爱撒谎打架的酒鬼、赌棍诺兹德列夫,粗鲁、顽固的索巴克维奇以及爱财如命的吝啬鬼普柳什金等等。死魂灵与一般小说不同,作品从经济关系、政治交易的角度去透视社会面貌。小说围绕简单的故事情节,巧妙地将19世纪30至40年代俄国城乡社会联接下来,把一个个地主串连起来,构成了一幅具有时代特点的俄国上流社会的全景图。全景图上的中心人物是乞乞科夫,其形象生动地提示了俄国封建社会土壤里萌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同时也高度概括了英、法等国资本主义世界中“乞乞科夫们”到处钻营的规律。4 小说不借故事情节的发展取胜,而以人物刻画见长,用写实手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刻画地主群丑,使之各具个性特点,成为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说明它由情节小说发展为性格小说,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成熟;此外,在逼真描绘的同时,小说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抒情插笔比比皆是,它不仅限于人物和事件,对作家使命的思考,对人生问题的探索,对祖国前途的展望等,均融化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超链接:http:/ 死魂灵一百图 死魂灵出版后,先后有很多画家为其绘过插图,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俄国著名画家阿庚的死魂灵一百图。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插图即使在俄国也已属罕见之品。因此,当上个世纪30年代这本画集现身上海时,文化界为之震动。鲁迅先生出资翻印1000册,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出版。该书收入了阿庚所绘的全部105幅图,同时还收入了俄国另一位伟大艺术家梭可罗夫为死魂灵绘的12幅插图,共计117幅。果戈理在死魂灵出版时曾暂时回国,1842年6月重又出国,大多住在罗马,但经常往来于意大利、法国与德国之间,主要为了治病。他始终希望通过人道主义、通过道德的改进来改造社会,晚年更陷入博爱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他在死魂灵第二部中虽然继续对专制农奴制社会作了一些批判,却塑造了一些理想的、品德高尚的官僚、地主以及虔诚的包税商人形象。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果戈理感到这些正面形象苍白无力,后将手稿烧毁。1847年发表与友人书简选,宣扬君主制度、超阶级的博爱和宗教神秘主义,为专制农奴制的俄国辩护。同年,别林斯基写了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严肃地批判了果戈理的思想错误。1848年春,果戈理在朝拜耶路撒冷之后回国,定居莫斯科。附录:参考文献 1)(俄)伊佐洛图斯基果戈里传,刘伦振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2)(俄)尼斯捷潘诺夫果戈里传,桑达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3(俄)果戈理著,果戈里文论集,彭克巽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4)(俄罗斯)阿庚绘死魂灵一百图,吴石牧译,朝华出版社,2005年。思考题 如何理解果戈理“含泪的微笑”第二节 陀斯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富天才、最有个性,同时也最有争5 议的一位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变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他的性格,这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反映。链接:三套车 (一)生平与创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最富天才、最有个性,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他于1821年11月11日生于莫斯科。父母均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莫斯科一家私立寄宿学校完成中学学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其间对文学发生浓厚兴趣。1843年获准尉军衔,即被派往彼得堡工程兵团工程局绘图处任职,由于志在文学,供职一年即退职,专事文学创作。1846年,陀氏发表穷人,小说以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和对主人公心理的细腻刻画而引人注目。继穷人之后,陀氏在四十年代还写了女房东、白夜等小说,这些作品继续表现出心理刻画上的卓越才能。陀氏一生经历不凡,长期受政府迫害以及贫穷、疾病的折磨,家庭生活也不顺利,直至前妻病逝,1865年与一位速记员结婚后才得到家庭幸福,并逐渐还清债务。1881年1月28日,陀氏病逝于彼得堡。因在一次集会上宣读别林斯基的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得罪当局,与其他三十多位成员一起被捕并判死刑,后意外改判至西伯利亚服苦役。近十年的流放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其思想体现于1861发表的死屋手记里。陀氏于六十年代重返文坛,其时正值农奴制度改革前夕,他和哥哥一起先后创办时间和时代杂志,宣扬他们的观点。曾两次到西欧治病和访问,密切关注俄国和西欧的各种思潮,形成其独特的世界观,创作了大量重要作品,如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和卡拉玛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 三大师(1820)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欧洲三位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的一部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品。他在书中写道:“让我们环顾一下周围吧,街道上,小店里,低矮的房子和明亮的大厅里,那儿的人们在想些什么呢?要做幸福的、满意的、富裕的、有权势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之中,有谁追求这些呢?一个也没有。他们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甚至也不想停留在幸福之中。他们永远向前奔走他们自己对这个世界一无所求”!(二)罪与罚 译本推荐: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朱海观、王汶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小说以惊险、凶杀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把赤贫、奴役、酗酒、犯罪等现实生活图景和对于犯罪心理、社会思潮、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出农奴制改6 革以后,俄国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所发生的动荡和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世界观转折后存在的尖锐矛盾。小说第一部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斗争,剖析了他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过程,然后以可怕的杀人场景结束。其余五部则用以详细描写惩罚罪犯的过程,如此,小说的重点在于“罚”。作者对“罚”也赋予双重的含义,即肉体上的罚和精神上的罚,其中又侧重于后者。此一处理为引入索尼亚的基督教精神带来契机,而主人公走向新生的精神历程,则表达了作者的反抗暴力革命而带之以宗教救世的思想。以凶杀案的情节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其进展跌宕起伏,往往出人意料,至于陀氏何以喜用这一手法,巴赫金有过精辟的论述;“精神苦刑”似的心理刻划,把人物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层层剖析他们的灵魂,醉心于描写病态心理,强调直觉主义,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三)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贡献:复调小说 1、音乐术语:复调(Counterpoint)“复调”本为音乐术语,又称“多声部”,由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复调音乐的体裁:卡农、创意曲、赋格、经文歌、复调尚松、坎佐纳等。2、文学批评术语:复调小说(Polyphony novel)首次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的是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依尔巴赫金,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1929)中,用“复调”来描述陀式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对话的特点。巴赫金在1963年更名再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进一步发展了“复调”理论,使原理论体系更趋完整和系统。复调型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复调型小说所追求的是把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展示世界是许多具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的人在观察或活动的舞台,是众多个性鲜明的独立自主的声音在交流和争鸣的舞台。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说最充分地体现了生活中这种对话关系,是一种“全面对话的小说”;而历来的一切小说都是“独白小说”,即人物的性格、心理、行为等都完全受作者意识的支配,作品中只能听到作者单方面的声音。巴赫金所说的“对话”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物对白,而是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在他看来,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对话,人们都生活在一种可以独立、平等地对话的关系之中;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是对话关系,即所谓“两个声音才是生活的基础,7 生存的基础。”对话一旦结束,生活也便完结了。复调小说则不同。它所展示的是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作者并非处于全知全能的权威地位来主宰人物,评价人物,而只是作为与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同等价值的一方来参加各种意识与声音的对话。可见,对话”是复调小说的理论基础。在复调小说中,对话性特征不仅表现在关于主人公的观念上,而且在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一种体现着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矛盾对立的“对位结构”,它涉及到小说结构和人物关系结构,巴赫金称之为“大型对话”。在大型对话中,作者以“小说对位法”组织情节结构,使“不同的声音用各自的调子唱同一个题目”,从而形成能够展示生活的丰富多样和人的感受的复杂多变的多声部现象。这种结构上的复调特征,后来就被发展为多主题结构。与“大型对话”相关联,巴赫金还提出了复调小说的“微型对话”,主要表现于人物的心理结构之中。所谓“微型对活”是指对话关系渗入到小说的细部,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对白之中,极而言之,就是“在被认识和理解的人类生活的一切表现中倾听出对话关系来”。微型对话能够更深刻地显示出人物的复杂性,显示出人物心理的多层次性。巴赫金还提出了复调小说的“未完成性”概念。他认为,生活是无限的,对话也就永远不会结束,因而复调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与结构在原则上就是非封闭性的,“未完成性”的。复调小说的对话性、未完成性等特征体现了它的美学追求使小说的表现对象具有更强的客观性,以便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用“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更加真实、更加深入地反映现实生活。当代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运用并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提出了“文本的复调”,并在他自己的小说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昆德拉在探讨小说的新发展以及可能性方面,提供了富于创见的思路和启发。附录一:参考文献 1)(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2)(苏)格罗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王健夫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3)曾嘉炼狱圣徒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附录 4)(法)安德烈纪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沈志明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6 6)(奥)茨威格著三大师,申文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 附录二:创作年表 1844-1846。书信体小说穷人 1846 小说双重人格 1847 小说女房东 1848 小说脆弱的心 1849 小说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 1859 小说舅舅的梦 1860 小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1861-1862 小说死屋手记 1863 小说冬天里的夏天印象 1864 长篇小说地下室手记 1865 长篇小说罪与罚 1868 长篇小说白痴 1871-1872 长篇小说群魔 1873-1881 作家日记 1875 长篇小说少年 1876 小说温顺的女性 1877 小说一个荒唐的梦 1879-1880 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 第三节 安东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 1860-1904)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代表。在俄国和世界,契诃夫以小说和戏剧的巨大成就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他的名字已深深印刻在百多年间每一位读过他作品的人的心里。9 小说创作领域,在俄国他与列夫托尔斯泰齐名,在世界和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伯桑比肩;戏剧实践方面,“莎士比亚第一,契诃夫第二”举世认可。契诃夫逝世100周年的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契诃夫年”。契诃夫名言:天才的姊妹是简练 作品风格独特,言简意赅,他的那句名言“天才的姊妹是简练”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俄国作家米哈尔科夫说:“契诃夫的惊人天才在于,当他讲自己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这也是在说我们。”高尔基说,这就是契诃夫作品“最可怕的力量”。(一)生平与创作 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契诃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儿童,我却没有过童年”。契诃夫曾向自己的一位同道说过一段话:“那就写一个年青人的故事吧。他是一个农奴的孩子,当过店铺里的伙计,唱过诗,念过诗,也做过大学生,从小就学会了尊重权势,赞赏别人的主意、吻教士的手,为每一小块面包向人道谢,还时常挨打,上学时连一件外套也没有,也时常打架,虐待动物,也喜欢和阔亲戚一起吃饭,并且对人、对上帝做出一些不必要的伪善,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微贱。写他怎样逐渐从自己身上拔出了农奴的根性,怎样有一个好日子,他突然觉得在他静脉里流动着的已不再是农奴的血液,而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血液”这几句话正是契诃夫自己生活的素描。1 1 转引自安东巴夫洛维奇契诃夫,载于中国戏剧,1954年第7期,第21页。契诃夫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但他一直十分热心于公益事业。例如,由于他的努力,在塔列日、诺伏肖尔基和梅里霍沃三个村庄里造起三所相当好的学校。又如,契诃夫不断给一些地方图书馆赠送书籍,收到他的赠书的有萨哈林、彼尔姆、谢尔普霍夫和塔甘罗格等 地的图书馆。众所周知,契诃夫是学医的,他本人曾以戏谑的口气说过,医学是他的“发妻”,而文学则是他的“情妇”。契诃夫医生在梅里霍沃和雅尔塔等地常为穷苦农民诊病和撮药,而在一八九二年霍乱流行期间,他主持梅里霍沃医疗站的工作,控制二十五个村庄、四个工厂和一个修道院的病情,在短短三个月内经他诊治的病员达一千人左右。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契诃夫毕生实践了他的一个崇高信念:“为公共福利尽力的愿望应当不可或缺地成为心灵的需要和个人幸福的条件。”(二)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 1)(俄)契诃夫著,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2)(俄)契诃夫著,变色龙: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0 3)(俄)契诃夫著,契诃夫小说全集,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契诃夫汲取了前人的精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短篇小说杰出的巨匠。在他以前,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用这样简短的文字反映出如此丰富深刻的生活,塑造出如此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主要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套中人”别列科夫 在今天,“小公务员”、“变色龙”、“套中人”等形象仍然能在全世界找到“对号入座”者,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提起契诃夫,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给“天堂爷爷”寄信的小万卡,由于一个喷嚏溅到长官身上而郁郁而终的小公务员,因为一条狗而尽显奴颜婢膝本色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以及“套中人”别列科夫,他不仅力图把自己的身体、思想等藏到套子里,而且还力图将周围的一切都做上套子,直到他的雨鞋和雨伞 库克雷尼克塞是苏联最著名的三位一体的漫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油画家和插图画家。他用水墨画为契诃夫的小说作插图。契诃夫的小说充满幽默、辛酸、挖苦和讽刺,别有情趣。插图中不少人物或变形或夸大,具有漫画成分,和原作十分相配 (三)意识流小说的始祖 契诃夫第一个在作品中呈现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特色风格,所以我们后来看到20世纪意识流的大师佛洛斯特、詹姆斯乔伊斯都是受到契诃夫的影响。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11 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契诃夫的这一作品特色,对整个文学的发展影响非常深远,他是意识流的始祖。(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契诃夫就是变色龙、套中人,就是那些讽刺短篇。但事实上,在契诃夫短暂的44年生命中,他创作的大量优秀剧作堪与其小说成就交相辉映。19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契诃夫将创作重点转向了戏剧。主要戏剧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在含义。1896年,契诃夫完成剧本海鸥的创作,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后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契诃夫在戏剧方面确有实力,语言相当口语化,又会表现时代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无疑也归功于契诃夫小说的成功,没有名气垫底,他那些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本很难被观众超前接受。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与古典主义戏剧相比,契诃夫的戏剧则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风貌。古典主义所推崇的一切,几乎都被契诃夫所“忽视”,甚至象是故意作对似的。古典主义戏剧主要表现情感与意志(理性)的冲突,而契诃夫戏剧主要表现普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的痛苦与梦想;古典主义戏剧取材的是古希腊的历史、神话,而契诃夫戏剧则是古典主义所不屑一顾的“卑俗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古典主义戏剧的主人公是君主英雄,而契诃夫戏剧的主人公是极为平凡的普通人,他们也不是某种道义的化身。在相当长时间里,在世界舞台上人们似乎将契诃夫遗忘掉了。然而,国际戏剧界突然惊讶地发现契诃夫穿越时空、记录了人类永恒困惑的价值后,契诃夫成为继莎士比亚后世界戏剧的又一座丰碑。在欧美戏剧繁荣的国家,“没有一年不演契诃夫,就像不可能不演莎士比亚一样”。事实上,在欧洲和美国上演最多的经典剧作家中,莎士比亚无疑排名第一,而第二位则非契诃夫莫属。从上世纪70年代起,当今世界上最具盛名的戏剧大师布鲁克就将樱桃园与哈姆莱特一并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在全世界演出。这就意味着,一位最优秀的戏剧导演必定要同时与两位戏剧创作大师对话,一位是“传奇性戏剧”的“泰山”莎士比亚,另一位则是“散文性戏剧”的“北斗”契诃夫。越来越多的戏剧专家认识到,契诃夫的戏剧是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端。契诃夫戏剧不同于欧洲传统戏剧的特点在于,其戏剧动作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在的心灵里,在生活常态的潜流里。尤其在他的后期剧作中,他扬弃了对于戏剧人物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因而,他的戏剧人物很难用传统戏剧的“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来区分。契诃夫戏剧的一个意义更为重大的创新特征是:在戏剧冲突的构建上,以“人与环境的12 冲突”取代传统的“人与人的冲突”的戏剧冲突模式。英国的JL斯泰恩在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美国现代的每一个剧家都时不时地与契诃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或方法有牵连”。同时,契诃夫的小说也影响了一些杰出的美国作家,比如雷蒙德卡佛。美国人从契诃夫那里学到了更细致微妙的洞察力,更深奥交错的题材,更难以捉摸的情感,以及更辛辣、诚恳、真实的意图。(五)樱桃园赏析 樱桃园是契诃夫的最后一部剧作,也可以说是他呕心沥血的绝笔。无论从思想探索的角度还是从艺术探索的角度,都带有总结性的意义。其戏剧散文化的努力,以及其浓郁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均在此剧中展露无遗。在今天,当新的物质文明正以更文明的方式吞食乃至吞食着旧的精神家园时,这个剧本的文化精神含义越发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它成了当今世界各大导演竞相排演的一个著名剧目。契诃夫称樱桃园是一部喜剧,力图使它充满喜剧色彩,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建者之一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维斯基,读过剧本后,在致契诃夫的信中却说道:“这不是你说的喜剧,或轻喜剧,这是悲剧,尽管你在最后一场确实指出了一条通往美好世界的道路。斯坦尼斯拉维斯基决定把樱桃园当做悲剧来上演,这引起了契诃夫的抱怨,认为斯坦尼斯拉维斯基把这部剧变成了一部感伤剧。其实,樱桃园融合了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包含了痛苦和幽默。这部喜剧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独特的融合用喜剧人物阐释出悲剧的主题。”带阁楼的房子 何多苓,四川美术学院“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八十年代初以春风已苏醒、青春等作品为代表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油画史上的特殊的地位。那一时期何多苓的作品是抒情的、诗意的、神秘的、不可知的当下何多苓的作品更具个人化,在写实主义的自身语言模式中努力探求一种当代的可能性。画面神秘、耐人寻味、灰色的色彩微妙而复杂,灵动性的笔触准确的把握了造型,细微的层次感,微妙的灰色和彩色交织,无形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六)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 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附录:1、参考文献 1)(俄)契诃夫著,契诃夫小说全集,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2)童道明著,我爱这片天空:契诃夫评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4年。附录:2、在线阅读 13 http:/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2)重新认识契诃夫的戏剧成就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七讲俄国批判现实主义.pdf)为本站会员(g****s)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