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资料.pdf

    • 资源ID:86007509       资源大小:817.6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资料.pdf

    第一章 1.土地含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种种结果的自然社会综合体。2.土地既是劳动的对象,又是生产资料,但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作为生产资料。3.土地资源调查是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它包括土地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其目的是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4.土地资源评价就是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及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5.土地资源评价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等;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综合性程度不同可以 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评价、林地用地评价、城镇对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等。6.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2.是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3.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点手段和内容;4.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7.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结构;2.查清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特性;3.查清土地资源的权属和分布;4.查清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成因。8.土地调查与评价的主体指的是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负主要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即调查评价者或执行者。土地资源是调查与评价的客体。但是客体并非是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而是那些对土地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性。9.土地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子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纵向来划分,通常可分为以下基本类型:1.农田系统 2.林地系统 3.草地系统 4.水域系统 5.荒漠系统 6.市地系统 按土地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分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横向上来划分,可分为1.湿润赤道带土地系统;2.湿润热带土地系统;3.湿润南亚热带土地系统;4.湿润中亚热带土地系统;5.湿润北亚热带土地系统;6.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土地系统;7.湿润半湿润温带土地系统;8.湿润寒温带土地系统;9.黄土高原土地系统;10.半干旱温带草原土地系统;11 干旱温带暖湿带荒漠土地系统;12.青藏高原土地系统 10.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 1993 年发表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的五个标准进行:1.生产性 2.安全性 3.保护性 4.可行性 5.接受性 1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是:1.土地面积辽阔,类型多样 2.耕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 3.山地多、平地少,开发利用难度大;4.难利用土地面积大,水热条件制约严重;5.土地资源利用区域差异明显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12.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运行管理包括 1.开展教育培训 2.建立运行管理体系(这方面内容较多,可以参见书 P16)第二章 13.国外最早的土地资源评价是俄罗斯著名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的。14.土地评价作为一个学科的的形成,在世界上有两个标志:a.美国在 1940 年后为了确定 在什么地方、那些土地作为农业利用的潜力最高,那些可以开发,那些土地应作为农业所用需要保护等,在全国范围进行土地潜力评价。于 1961 年发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LCC),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土地评价工作系统。b.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了全世界统一土地评价的方法,汇总了多国土地评价成果,于 1976 年正式出版了土地评价纲要,提出了一种各国通用的、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15.我国古代的土地资源评价著作有:禹贡篇按土色、质地和水分等将土地分为 3 等 9级。周礼根据地形和土壤性质,将土地分为山地、川泽、丘陵、坟衍、原隰 5 类。管子 地贡篇根据地下水位、植被、土壤性质和生产力差异,将土地分为 3 等 18 类,每类又分为 5 种,共 90 篇。16.中国 1::100 万土地资源图是一个五级分类系统,即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17.农业生态带(AEZ)方法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了获取农业发展规划所需的资料,进行世界别是非洲热带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的过程中创立的。它是土地评价中的一个里程碑,主要定量化方法被引进到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第三章 1、土地评价的内容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质量评定、土地资源制图和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的量算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核心部分是土地资源的质量鉴定。(1)鉴别土地的质量,重要的是鉴定方法和鉴定指标的选取。(2)土地资源制图是把质量鉴定的结果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反应出不同等级土地资源的空间位置。(3)数量的量算是以土地资源图为基础,采用适当的方法,获取各等、级土地资源的数量。2、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是路线调查法和典型调查法 3、土地资源评价定量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 简写为 AHP)评价(详见 P42-43)在土地评价和研究工作中它可以解决两类问题:在评价和规划过程中确定多目标的排序;在评价某一地块时可以将它的多用途优化为单一用途。AHP 的基本步骤:建立问题的递阶层结构(AHP 最重要一步);构造两两比较法判断矩阵(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之后,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相对权重;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聚类分析评价法(详见 P4749)聚类分析评价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元统计分类法,它可避免传统分类法的主观性和任意性的缺点。但也应指出,当对土地诊断数据处理不当,一味追求方法的新颖时,有时的分类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聚类分析就是根据土地诊断指标(变量)的属性和特征的相似性或亲疏程度,用数学方法把它们逐步地分型划类,最后得到一个能反应土地质量各因素之间、因素与评价结果之间亲属关系的客观的分类系统。(1)聚类分析的数据处理 聚类分析是根据变量的值予以分类,它涉及通过各种来源和手段所得到的有意义的土地资源数据。由于因素(或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和数量变化幅度的差异,可能突出某些量级大的变量对分类的作用,而压低甚至判处了某些量级很小的变量对分类的影响,为此,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变换。数据的对数变换 土地质量数据的标准化(2)聚类分析的统计量 将土地评价工作由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类,就需要选择合 适的数量指标作为分类的一句。聚类分析的依据,就是将个地点要素间或特征值(变量)间的相似程度或相关程度作为分类统计量。常见分类统计量:相似系数:描述土地资源数据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指标 距离系数:以点之间的距离来表示两个扬鞭、两个要素之 间的相似程度的统计量。4、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点此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和监察验收等四个阶段。(1)准备工作 a 组织准备 b 制定工作计划 c 资料准备 d 用品准备(2)外业调绘 a 路线调查 b 制定工作分类系统 c 室内预判 d 境界、土地权属界和地类调绘 e 补测 f 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 a 转绘 b 量算面积 c 编图与图面整饬 d 成果整理(4)检查验收 5、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评价程序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室内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和成果整理。(1)室内准备工作 a 商讨(评价的目的;评价地区的基本情况;确定对成果的要求)b 资料收集 c 评价系统的准备(拟订系统;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指标)d 拟定工作方案 e 队伍组织 f 后勤保障准备(2)野外调查与制图 a 调查研究 b 制图(土地系列制图;遥感调绘制图)(3)成果的整理与提交 a 资料的分析处理(样品分析;资料整理)b 评价系统的订正 c 图件整饬 d 面积量测 e 编写评价报告 评价任务的来源、目的及意义;区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描述,即提供区域概况信息;评价原则、土地质量评定指标和评价系统的分析与论证;各类土地特征描述、利用的适宜性以及既能获得较好的产出效益,又 保持持续利用所需的经营管理技术;按照为每类土地预定的利用方式,对环境效益的预估以及经济和社会 效益的预测;土地环境退化所采取的措施;土地利用现状评述以及对其不合理利用所应采取的措施;各类资源的数量;区域土地合理利用结构的建议;f 鉴定验收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和原则(一)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 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是土地用途,它强调土地利用分类依据不同地域单元上的人类活动,即土地利用地域单元的功能或用途。(二)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 1、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性。不同的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生产利用方式和结构特征。2、地域性。各地土地资源在利用方面由于受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多层次系统性。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具有由大到小、有高级到低级的差异。分类要从大类分起,逐级细化;层次清楚,从属关系明确;同一地类只能在一个大类中出现,不肯呢个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大类中。4、实用性。类型建明、标准易于判别、含义力求准确、命名尽可能与习惯称谓一致。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1937 年,金陵大学教授卜凯(Buck)编著的中国之土地利用是我国第一本涉及土地利用分类的著作;40 年代初,老一辈地理学家任美锷教授,在组你尝试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时,综合地将土地利用分为了 5 大类。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途径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一般程序(一)面积量算(p64)(了解)1、面积量算原则 (1)图幅为基本控制。是指一切量算工作最终都要吻合于图幅的理论面积,这样使得部分面积的可靠性最高。(2)分幅进行量算。面积量算工作一幅一幅进行,有利于分布在不同图幅的单位汇总出可靠的面积,也有利于同图幅内相邻单位量测面积的闭合工作。(3)按面积比例平差。除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外,其他同一级内各部分面积都应参加量算、平差。闭合差允许误差,重新量算;反之,平差。(4)自下而上逐级汇总。逐级将分布在相邻图幅上的同一单位的面积汇总成整体面积。2、量算方法(1)解析法。利用平面几何求积公式计算土地面积的方法。(2)图解法。量算分割成简单几何图形的图,运用标准量算工具,分别计算后汇总。要求对同一几何图形利用不同要素量算两次。(3)方格法。将方格膜片放在测算图形上,数出网格数,乘以平行线距离。每个图形应当蒙图和查算两次,蒙图时改变透明方格纸方向。(4)求积仪法。用手扶跟踪图形轮廓,自动读数。使用同样的求积仪必须对统一图形量算两次。(5)计算机面积量算方法。即智能型图形数字化仪法,系统由硬件设备系统和软件系统。3、面积量算步骤(p66)(1)控制面积量算:查取图幅理论面积 确定量算工具单位面积值 确定控制区界限 量算步骤 计算与平差。(2)碎部面积量算:求积图斑划分 求积图斑编号 碎部图斑的量算 第三节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p74)概念: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的调查,以保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准确可靠的现势材料。核心任务:更新调查通过对实地发生了的变化加以调查、记载,在此基础上更新原有相关部分资料,从基层资料起并按汇总系统自下而上逐项更新有关资料,从而形成新的与实地变化状况相一致的资料。一、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技术特点 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现状调查的关系(p74)两者区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种普遍性的调查,在此之前没有进行过此类调查,通过该次调查建立起土地资料档案,建立起调查制度。更新调查是对已有土地资料更新为目的的调查。两者联系: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整个土地资源调查的开端,而更新调查是进一步的延续,是为了使得原来的调查成果更具有现势性,更为全面、规范、实用。四、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三)文字报告 分类: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报告,主要针对更新调查工作情况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阐述;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主要针对土地利用分类成果数据的变化、分 布的准确性、合理性及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 1.土地类型: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不同的、相对均一的地域组合单元。2.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这些土地单位构成一个土地等级系统或者通俗的说形成一个土地单位等级阶梯。处于同一级别的土地单位,不仅在土地的综合属性上有相对一致性,而且在土地利用性质上也有相似性。3.土地分级系统简介(了解)1)英澳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 2)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 3)美国、荷兰的土地分级系统 4)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4.土地分类: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的共通性或者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土地分类技术要点(1)土地类别应构成一个有逻辑性的土地等级系统;(2)土地分类只能在同一级别土地单位上进行;(3)需一定的分类指标才能进行土地类型的分类 指标: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 与分级相比:分级要求上下兼容;而分类则要求同级互斥,否则遇到一块土地不知该分到哪个类型。5.土地类型的命名 采用要求:科学、简明、准确。目前不统一,主要有 3 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被(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优点:直观,可直接反映土地的特征和分类标志。缺点:名称烦琐。使用普遍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田等。优点:简练、形象、生动,便于使用和理解。缺点:同样名称的在不同地区可能指不同的土地类型。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6.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空间结合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等不同类型。从科学、实用和简明的角度出发,我们将土地类型结构归纳为以下三类:空间结构: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又称土地的空间组合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一定的格局或者图式。土地空间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最直观表现的形式,它反映出土地类型群体关系在空间上的有序性。土地空间结构根据其内部土地类型的组合形式,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A 递变型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一定的系列,如:丘陵或山地内部自下而上的层状组合;海积平原中沿海岸带的条带状组合等等。B 重复型组合 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的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分散的复区。如:遭受冲沟切割的台地区,分布有浅凹地的草原等等。在实际研究中,常用一些形象化的名称去对土地的空间结构进行描述和分类。比如梅成瑞在宁夏北部干旱区的研究中,根据土地类型的组合及地貌、土壤和水文条件的差异,在该区划分出四种土地结构:带状结构:分布于河套平原及清水河谷底。东起黄河,西至贺兰山麓,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浅色草原土土质平原,中盐化和重盐化土质平原,轻盐化土质平原和灌淤熟化土平地,草原淡灰钙土土质平原和沙质平地,洪积沙砾戈壁等土地类型。环状结构:封闭洼地及小型山体周围的典型土地结构,物质能量交换明显地具有由高向低转移的特征。例如兴仁堡盆地,周围低山丘陵区为丘陵半荒漠地,山麓为低盐淡灰钙土土质平地,它们成环行带状分布,盆地中心为盐湖。扇状结构:见于贺兰山东麓沿断裂带构造线与平原交界处,地貌为 100 多个大小不一的洪积扇连接而成的洪积扇群。树枝状结构:低山丘陵土地类型组合的典型特征,由丘陵和沟谷两种土地类型组合而成。空间结构应当注意的是:土地的空间结构往往随地而异,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土地空间结构往往不甚明显。在丘陵山区,由于受地形和水系切割的影响,土地空间结构则比较明显,常常可以根据地形和水系的排列形式加以识别和判断。数量结构: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实际上是指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确切地说,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同一级土地类型之间在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在实际研究中,常常用一些指标来表示这种对比关系。(103-104 各种数量指标)第六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1.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1、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2、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3、针对性与因地制宜相结合;4、当前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3.中国 1:100 万土地资源图项目研究中制定的全国土地资源评价分类系统,该分类资源系统由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类等、土地限制性和土地资源单位 5 级组成。4.评价因子选择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性步骤。评价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方法主要有三类:1、GIS 与空间差值模型集成法;2、GIS 与多元统计分析模型集成法;3、因子分布图数字化赋值法。5.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划分单元最为常见的方法主要有 5 种:1、以土壤类型(土属或土种)图的图斑为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图的图斑为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为评价单元;4、以一定大小的栅格为评价单元;5、利用评价因子空间数据库,借助 DIS 进行两两叠加并经拓扑分析后形成的最小图斑为评价单元。6.限制因子判断法原理 该方法实际上反映了土地质量的最小-最大原理,其基本方法是选取若干个限制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各限制因子均按其对各类适宜性限制程度及其规律进行指标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指数赋值;然后对照所指定的分级标准及其指数赋值逐一评定被评价单元各个限制因子的级别;最后以限制因子评定的最低级别来确定评价单元的适宜类。第七章 农用地分等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等别的过程。农用地定级指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级别的过程。农用地分等的目的: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及其分布;3)提高农用地的管理水平;4)为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科学核算农用地生产潜力提供依据;5)为征地制度改革、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粮食安全保障等提供科学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 按照国家农用地分等规程的规定,农用地分等的工作对象是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易农未利用地,暂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按照国家农用地定级规程的规定,农用地定级的工作对象式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暂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保准样地是指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在农用地分等对象所在区域内,农作物产量水平最高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单元。设置标准样地的原则 1、分层设置原则(1)标准样地分国家级、省级和县级分别设置;(2)国家级标准样地分省布设,每省设置 10-15 个;(3)省级标准样地分县布设,每县设置 5-10 个;(4)县级标准样地分乡(镇)布设,每乡(镇)至少设置 1 个;2、生产条件最优原则 标准样地是区域内气候、地形、土壤、灌溉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条件等综合条件最优的分等单元。3、稳定性原则 标准样地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分等单元。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因素法、修正法、样地法。第八章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1.城镇土地的形成:城镇土地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未利用的土地或农业用地改造而来的,是城镇景观替代自然景观或农业景观后而形成的土地利用方式。2.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经历了由渔猎到农业的革命,未利用土地开始变为农业用地,农业生产需要定居,出现了农牧业村舍,产生了乡村聚落。第二次,城镇的出现,定居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未利用土地开始变为可利用土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乡村聚落逐渐演化成城镇。第三次,世界性的城镇化过程,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建筑用地,城市土地规模不断的扩大,城镇土地的形成与扩张是城镇化的空间表现形式。3.城镇土地的特征:(1)、使用功能的工程比 (2)、空间区位的特殊重要性 (3)、开发经营的高度集约性 (4)、用途变更的极端困难性 二、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的确定 1.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的确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进行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的选择,然后进一步对各因素因子赋予权重。2.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选择原则:目标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3.城镇土地等的划分原则:(1)、城镇土地等按照综合分值分布状况划分,不同土地等对应不同的综合分值区间;(2)、城镇土地等划分数目要适当,根据不同区域的行政级别、所包含的城镇数量、差异复杂程度而定,一般为 3-8 等;(3)、任何一个综合分值只能对应一个土地等;(4)、等别划分应体现相同等别内土地质量的相似性、收敛性以及不同等别间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离散性。三、土地级别的划分和验证 1、土地级别划分的方法:(1)、总分数轴确定法。(2)、总份频率确定法。(3)、总分剖面图法。第九章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一般是指区域土地在一定物质生活标准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土地的人口承载量。二、土地承载力的内涵:1、生物生理性的土地人口承载量 2、食物消费水平的土地人口承载量 3、土地的极限(理想)人口承载量 4、土地综合承载力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内容:1、各类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包括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资源之间的比例,水资源与土资源的配合,天然草场、饲料与牲畜数量的协调等。2、资源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之间的平衡关系。3、不同土地资源类型内部光、温、水、养分等诸因素的平衡关系。4、人口需求与土地资源生产力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5、通过上述层次的反馈机制研究,寻求提高承载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探讨人口适度增长、资源合理利用、能源保证供应、环境有所改善、经济以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四、土地生产潜力研究是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核心。五、土地生产潜力的三大类计算方法:趋势外推法、潜力递减法、经验公式法 六、生态足迹计量分析的重点是生态足迹计算。七、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对生物、水体、空气、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八、土壤环境容量:亦称土壤对污染物的负载容量,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即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污染环境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九、水环境容量:水体环境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量。第十章 1、土地生态评价是以土地生态类型为基础,着重进行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为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国土开发和环境综合整治服务。土地生态评价应在一般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生态补充评价,这些生态特性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与土地生态系统的现实生产力对比;自然结构与功能同目前土地利用结构功能的适应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条件的影响。2、土地适应性分析是由美国宾夕法泥亚大学的麦克哈格教授提出来的。在他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土地适宜性是指由土地的水文、地理、地形、地质、生物、人文等特征所决定的土地对特定、持续用途的固有适宜性。3、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土地生态系统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等生态系统过程,形成和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包括具体的物质产品(如食物、医药产品、矿物质等)和无形的效用(如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循环过程的调节、美丽的风景等)。4、土地生态风险是指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或保护过程中,由于对系统认识不充分,导致土地及与之有关联的系统结构异常,物流、能流、信息流等受阻,使生态环境恶化,并最终波及人类自身利益。通常的土地生态风险包括泥石流发生、水土流失、区域性降雨减少,山体滑坡、人居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变化、疾病流行、生物多样性丧失、森林覆盖率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等。5、土地污染主要由人类干扰引起。按照土地组成要素,土地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类型,土地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土地污染重点研究土地污染的类型、程度及其影响。6、根据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动机,可将评价分为三种形式:源驱动评价、效应驱动评价和暴露驱动评价。源驱动评价的特征是已知风险源,但暴露和响应都未知。效应驱动评价的特征是现场已观察到效应,但暴露的范围和风险源都处于未知状态。暴露驱动评价的特征是风险源是未知的,但已观察到异常的暴露,效应尚不能确定。第十一章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一些学者关于集约利用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观点:1、投入程度观;2、产出效益观;3、利用强度观;4、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的介入;5、其他观点。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从土地利用成效角度出发,土地集约利用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1、土地产出的高效化。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土地利用实现最佳的产出投入比的过程。2、土地布局和土地结构的合理化。考察土地集约利用的效果不应仅考察单一的土地利用方式,而应当将研究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一并考虑,实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高效协作。3、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益应当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三、评价标准的设置: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指标特征和区域自身特征,采用不同方法设置不同区域评价指标的标准值。1、采用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规范标准;2、采用国内临近区域内同规模、同类型区域的最高水平值;3、采用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趋势确定的合理水平值;4、参照发达国家相关标准;5、专家咨询;6、对区域内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四、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模型:重点是基于协同论的评价模型。协调度 C 函数表示为:见 P238(11-7)协调度 C 介于 01 之间,当 C=0.8 时,协调度极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高度协调;当 0.6=C0.8 时,土地集约利用系统比较协调;当 0.5=C0.6 时,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基本协调;当 0.35=C0.5 时,土地集约利用系统不太协调;当0.2=C0.35 时,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不协调状态;当 C0.2 时,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极不协调状态。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的应用。土地集约利用成果的应用领域几乎涵盖了从规划编制与管理、用地管理、市场管理到资产管理、地价管理(含税费管理)等城市用地管理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1、评价结果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性;2、评价结果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指导性;3、评价结果促进政府对土地市场的有效调控;4、评价结果有助于土地资产和地价管理。十二章 1、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时空尺度性 A、时间尺度 可持续强调的是人类世代,其本意就是时间上的延续。B、空间尺度 土地利用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类进行的,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单元会导致决策者的总体目标存在差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会完全相同。(2)、系统的整体性和开放性 (3)、主体多元性和目标多样性 (4)、系统的动态性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的内在机制:(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土地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然性。(2)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的内在机制 a、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土地可持续利用强调的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生态化,使土地利用系统产生由无序到有序、低级无序到高级有序的演化,并生成更高的系统结构和功能。b、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达到某一“临界限制”时,通过涨落发生非平衡相变,在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同时,由原来的无序混沌状态变为时间、结构和功能上的新的有序稳定状态,形成耗散结构分支。4、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5、1979 年,地理学家吴传钧首次提出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即人地关系的概念。6、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系统分解法、评价指标筛选方法、评价指标确权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等。(了解)第十三章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 第一节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概述 1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含义和特点::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就是指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治理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调控,依据土地资源调查的相关规程,通过综合运动 3s 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及综合处采用室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现对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生产力、空间布局、利用方式及其动态变化的观测、调查和分析的手段。2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特点:监测成果的多样性、监测体系的层次性、技术要求的区域性、技术手段的综合性。(具体可见 P261)第二节 基于 3S 技术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方法 1.“3S”是指: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 GPS)。2.遥感的分类(1)根据传感器工作平台的高度不同,遥感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2)按所利用的电磁波光谱段分类可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类型。(3)按研究对象分类,可分为资源遥感和环境遥感两大类。(4)按应用空间尺寸分类,可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3.遥感应用于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发展趋势(1)遥感监测的方式、方法和监测内容不断深化和细化。(2)监测从宏观走向微观、从辅助手段走向常规手段,监测工作更紧密地服务与土地资源管理。(3)监测区域为经济相对发达、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比较频繁的地区,从过去单独的城市和 近郊县为主跨行政区域的组团型经济共同区域转变。(4)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承担单位,并建立项目监理制度。4矢量结构、栅格结构和层次结构是 GIS 的三种基本数据结构形式。5.GIS 的功能(1).空间数据的录入(2)空间数据的查询(3)空间数据的分析 5.GIS 应用于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特点(1)数据库的复杂性(2)数据处理的动态性(3)数据量庞大性 6.GPS 系统包括三部分:GPS 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GPS 信号接收机。7.GPS 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测距交汇确定点位。8.GPS 的主要特点:(1)全天候工作,且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2)GPS 信号覆盖面遍布全球,不受地理空间的影响。(3)地点、定时、定速、精度高,。(4)速度快、节省时间、操作方便、效率高。第三节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案例 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退化的动态变化具有以下特点:(具体可见 P278)(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2)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转换(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改良(4)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自然演替 第十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图件的编制 1、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包括: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等图件。2、底图内容的选取 底图内容包括:居民地、境界、水系、地貌、道路。3、制图综合的主要方法 (1)分类分级:地图上专题要素的质量差别通常是以分类来体现的,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或用途的改变。地图能够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少,这就需要通过合并或删除来减少它的类别。同样,合并相邻级别,可扩大分级的间隔范围,从而减少分级的数目,达到综合的目的。(2)化简:表示专题要素的重要特性,删除不重要的细部。内容取舍 形状的简化 详见 P284 4、土地权属界线图的编制 编制的内容和方法:详见书 P286 5、数字地图制图的基本流程:(详见书 P288)(1)编辑准备阶段 (2)数字化阶段(3)数据处理和编辑阶段 (4)图形输出阶段 6、地图数字化与图形要素编辑 (1)地图数字化 是将模拟形式转换为数字方式的主要途径。跟踪式数字化仪操作步骤为:初始化控制点输入;确定图形显示窗口;跟踪数字化编辑;保存。扫描式数字化仪操作步骤为:扫描图形预处理;扫描模式设置;分辨率设置;调整亮度及对比度;设置扫描范围。(2)图形要素编辑 对于通过数字化输入到计算机的数据,都会出现误差,我们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检查,并在图上进行一些地图内容的添加。编辑内容包括:图形修改、增加、删除和拼接。

    注意事项

    本文(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资料.pdf)为本站会员(g****s)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