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两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及演奏分析.pdf
-
资源ID:86009011
资源大小:577.42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两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及演奏分析.pdf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两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及演奏分析 作者:李殊妙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4 年第 2 期 李殊妙 作者简介:李殊妙(1983)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内 容 提 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作为跨越巴洛克及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一生的精力都集中在键盘奏鸣曲的创作,创作出的 555 首键盘奏鸣曲,在西方键盘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奏鸣曲集中地体现出了一种新颖,独特,创新的“斯卡拉蒂风格”音乐的主题生动多变,创作手法大胆多变,在演奏技巧方面充分发挥了键盘乐器的炫技功能。因此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创作深深影响着之后西方键盘音乐的走向,同时也体现出巴洛克向古典主义过渡时期奏鸣曲的典型形式与特征。本文笔者挑选出两首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奏鸣曲K9、K242来浅析斯卡拉蒂奏鸣曲的创作特点,此外还会针对这两首奏鸣曲进行钢琴演奏技巧上的分析与诠释,借此来对斯卡拉蒂的键盘音乐创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关键词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创作分析/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4)02-0186-5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与巴洛克的音乐大师巴赫所处的时代是一致的,但与巴赫不同的是,他是横跨巴洛克及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羽管键琴家。他的父亲也是当时鼎鼎有名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斯卡拉蒂。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一生分别在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三个国家渡过,在他的创作中吸收了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写作出大量有鲜明特点的音乐。其中创作数量高达 555 首的键盘奏鸣曲更是使他成为西方音乐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这 555 首奏鸣曲有着独特的创作特点和声运用大胆、曲式结构突破创新、采用民间音乐素材,并且继承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的音乐风格,这便使得这些奏鸣曲成为西方键盘音乐中的宝贵财富。在键盘演奏技巧方面,斯卡拉蒂丰富和开拓了演奏技巧,这一点远超他同时代的作曲家。在创作中使用的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手法有:大幅度跳跃、双手交叉、快速同音反复、快速平行三六度进行、刮奏、长颤音以及不协和和弦重复等,技巧艰深之程度堪与李斯特媲美。因此可以说,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创作的 555 首奏鸣曲是音乐语言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尽管斯卡拉蒂写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但由于在历史的长河中创作手稿的大量遗失,导致至今许多作品的年代编号都未能确定。斯卡拉蒂生前仅仅出版过一部曲集练习曲3,是由作曲家的英国朋友为他在 1738 年出版的,其中包括了 30 首键盘奏鸣曲。接下来笔者便从该曲集中挑选出两首乐曲K.9、K.24,从两大方面重点对其进行分析说明。一、创作分析 1.曲式结构 斯卡拉蒂创作的奏鸣曲不仅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古二部曲式,并且还大胆采用古奏鸣曲式,可以说,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在曲式创新上有一定的价值,它为近代奏鸣曲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奠定作用。K.9 这首奏鸣曲便是典型的古二部曲式结构,全曲分为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单独进行反复。乐曲全篇是由单一个主题进行发展,并且难以划分出清晰的乐句与段落。乐曲一开始由带舞蹈性的三拍子主题构成,A 段大致可以划分成上下两句,基本上都是由一开始的舞蹈性主题脱胎而来。这两句的调性结构是由 d 小调转为 D 大调,符合古二部曲式的调性布局。到了 A1 段,并未出现新的素材,依旧是使用第一段的主题进行转调变化。第二段大致可以分为三句,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对 A 段第二乐句的模仿,调性却是在 d 小调上呈现,因此不能归为再现,但这里显现出了古奏鸣曲式的雏形。该曲的结构图如下:与 K.9 不同的是,K.24 有着完整的古奏鸣曲式形态,在调性结构的布局上都趋于成熟。乐曲的主部主题是由一串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经过一连串级进的上行音阶后,进入了与主部形成对比的副部,副部的结构比主部庞大,是一般奏鸣曲的典型特征,可分为三部分,副部是由规整和弦伴奏的舞蹈主题,副部则是类似于主部主题的快速十六分音符而副部总综合了多种织体形态,在这三部分中调性不断在变换,最终在主调 A 的属调 E 大调上稳定下来,进入类似于华彩段的结束部。古奏鸣曲式的展开部与再现部是链接一体的,这时的展开部并未像成熟时期的奏鸣曲式一般,将呈示部的主题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分裂展开,形成强烈的戏剧性,而是简单的在不同调性上呈现了主部与副部。最后该曲简短地再现了副部,此时调性回归到了主调 A 大调上,体现了奏鸣曲式中最重要的调性回归原则。该曲的曲式结构图如下:2.创作特点 伟大的钢琴大师霍洛维茨曾说过:“作为一位作曲家,不知他来自何方,他在运用和声以及节奏上的新颖以及令人难以置信的大胆,使他成为这一世纪中最具独创性的作曲家之一。”在前文中提过,斯卡拉蒂的创作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尽管是用简单的古二部或者古奏鸣曲式,乐曲篇幅较短却不落俗套。在上面分析的两首乐曲中有许多创作特点值得笔者分析说明。乐曲 K.9 的音乐主题是具有强烈的民间音乐性质的,乐曲的主要主题(例 1)是节奏分明的三拍子主题,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得全曲充满着世俗的欢乐气息。但是由于左手的伴奏织体使得乐曲不失如宫廷小步舞曲那般的优雅之感。从装饰音运用方面看,该曲大量运用了颤音、波音为乐曲增加了几分活泼、华丽的气息,使得乐曲在进行时显得略有波澜,毫不“死板”。在上文中分析过该曲是典型的古二部曲式,在调性上也是谨遵传统布局的,但和声运用方面却有着独具匠心的一面。斯卡拉蒂喜欢在创作中将大小调性交替使用,这样既体现了和声功能又形成了调性的色彩对比。该曲从 26-46 小节的和声变化非常有特点(例 2)。26 小节是在 F 大调上,一小节后离调到 g 小调,不久后又分别转调到 d 小调及 g 小调上,之后又回到 F 大调。这一系列的调性变化,使得原本单一的主题变得生动有趣,在听觉色彩上造成有丰富的变化。此外,高低音声部的节奏交错也是该曲的一大特色(例 3)。如图所示,高音部的节奏是附点四分音符再加上三个八分音符,而低音部的节奏正好与其相反,这样的安排便在听觉上给人造成一种交错感,使得音乐不枯燥且有前进的动力。K.24 相比 K.9 整体篇幅较长,使用的也是更为复杂的古奏鸣曲式。在这首乐曲的创作中,最具特色的手法莫过于“短倚音和弦”的运用。这种手法就是在和弦中加入类似于倚音的不协和和弦,造成不协和的音响色彩。如在呈示部的副部中,左手的伴奏织体由最初的单音,逐渐变成双音、三音和弦,大量的不协和的单音加入,使音响变得更加丰富和戏剧性(例 4),这种把非和声音的单音加入和弦中的做法在当时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和声布局方面斯卡拉蒂也做出了有意思的处理。呈示部副部中的调性便是一小节变换一个调性,在第 7 小节为 e 小调。第 8 小节的旋律是第 7 小节低二度的模进,调性转为 D 大调,第 9 小节再次低二度模进,调性转为 c 小调,第 10 小节依照前面的做法调性转为 b 小调。在副部中调性的走向是 e-D-c-b,与旋律的走向一致形成调性模进,这是古典时期作曲家创作的常用手法。在节奏运用方面,斯卡拉蒂也显现出了超前的一面,让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独立的节奏(例5),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段旋律进行中有三到四个声部,而每一个声部的节奏都不相同,第一个声部是八分音符的进行,第二个声部则是四个八分音符为一组,第三个声部则进一步缩小为四个十六分音符,最下面的声部则是较长时值的四分附点节奏。这种节奏形式的写法便显露出 20 世纪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复调节奏。二、演奏分析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除了在创作手法上有一定创新外,在键盘的技术革新方面也是同时代作曲家中的佼佼者。18 世纪键盘技术仅仅局限于“手指运动”手臂和身体通常保持静止。而弹奏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不仅需要手指的快速跑动,并且由于高低音区的变化多,常常需要双手交叉、快速同音反复、手臂大幅度起落等高难度技巧。因此在演奏时要将手指与身体的律动结合。上文中分析的两首乐曲是取自于曲集练习曲,表明斯卡拉蒂在当初写作的原意是使这些曲目有着很丰富的技巧训练价值。可惜直到斯卡拉蒂离世多年后这些“练习曲”的训练价值才被人们逐渐认识,下面,笔者就从演奏方面来对以上的两首乐曲进行分析。1.演奏技法 K.9 中最突出的技法便是平行三度音程的快速进行,这是斯卡拉蒂奏鸣曲创作中最常见的技巧之一。如例 6 所示,该曲中出现过两次平行三度的进行,在演奏时音乐必须整齐流畅,对于双手手指的触键及力度一致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演奏这一处时要依靠手腕的运动将重量平均的送到每一个指尖上,在整齐演奏的同时又要明确区分出两个声部,左右手的配合要一致不能偏废其一,以便保持两个声部旋律的完整性。快速音阶经过句也是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例 7 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现了钢琴演奏中的传统技巧快速音阶进行。但在该曲中音阶的进行长度很短,仅仅是作为经过连接而存在的。在处理这一类技巧时手指触键一定要均匀,弹奏出的音符需具有颗粒性,不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音阶换指的技巧一定要非常娴熟,这样才能把音阶处理的更加完美。在 18 世纪的钢琴音乐创作中,装饰音的运用虽不如 19 世纪肖邦作品中的那样华丽,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斯卡拉蒂作品中的装饰音犹如锦上添花般的存在,较为零散。K.9 中的波音就像平静湖面上出现的涟漪(例 8)。在弹奏波音时,需在基于本音的基础上往上弹奏它的二度音,然后快速的回到本音。这种弹法便要求两音在两个手指之间要迅速转换,干净利落。因此我们在弹奏中可以利用手腕的左右转换来带手指的快速换动,当然幅度不能太大以免影响速度。K.24 篇幅较长,速度较之 K.9 也更急速,并且出现了一些更为坚深的技巧。在该曲中快速进行的华彩句频频出现,这是历来钢琴音乐中的典型技巧。正如例 9 所示华彩句是由一连串三十二分音符构成,在急速下行之后又上行,并且左右手是在交叉中进行的。弹奏华彩句时除了注意最基本的快速均匀,具有颗粒性之外,换指和控制好音符时值方面也是值得注意的,在换指时要注意手指与手腕的配合。左右手交叉进行的弹法几乎贯穿了全曲,乐曲的主部便是典型使用双手快速进行交替演奏的技法(例 10),尽管是相同的音,但用双手交叉的方式弹奏,则赋予相同音符不同的效果。因此要求演奏者双手有着迅速交叉的能力,并且两手转换并不生硬,在弹奏时尽量用指尖触键,减少触键面积以便加快速度。在前文中提过斯卡拉蒂在创作中显现出了 20 世纪的复调节奏一只手演奏多个声部。如例 5 所示,右手需弹奏的是中间两个声部,而左手相应的是弹奏最外面的两个声部,这种弹法便使得双手的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形成了四个声部的效果。在弹奏过程中需形成交响乐的思维四个声部代表四种乐器,双手要将各个声部控制好,做到和协进行并互相交融的效果。2.演奏方式的诠释 在将两首乐曲中重要的技巧分析后,再来着眼于乐曲的演奏方式。K.9 这首乐曲尽管速度为快板,充满着典型三拍子的舞蹈风格,因此弹奏时要处理的活泼但不失宫廷舞曲的优雅。在该曲的第 5-7 小节中出现了一连串以三个八分音符为一组进行的旋律(例 11)。在这里为了能使乐曲更具律动感,弹奏时需用连奏法弹奏三个八分音符一组的前两个音,最后一个音符则作跳音的处理,这种弹法使得该曲更加具有舞曲的热情。在弹奏时除了上述的种种技巧,歌唱性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演奏时音与音之间应采用连奏法,触键后不要立即离开,尽量使用指肚弹奏,以便保持音乐的连贯和柔和性。此外,K.9 创作手法是主调方式的,左手作为伴奏织体的和声非常明显(例 12),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加入切分踏板,尽管这一用法是在浪漫派的钢琴音乐中大量使用的。斯卡拉蒂的创作处于巴洛克洛可可风格时代,巴洛克规模宏大的音乐结构也开始让位给了纤细精巧小型乐曲,因此斯卡拉蒂在创作中不免带有洛可可的华丽风格。像在前文中提到的装饰音的运用是典型华丽风格的体现。如例 13 所示,在 K.24 的第 7-10 小节中,装饰音有规律的出现在每一小节的重拍中,这种加入装饰音的做法避免了乐曲的呆板,赋予了它更多的活力。因此在弹奏中每一次装饰音的出现都应进行不同的处理,以便在相同的旋律中带来不一样的变化。此外仔细观察这几小节的装饰音本身也构成了一条旋律线,所以在弹奏时千万不能忽视这些赋予乐曲魅力的倚音。由于 K.24 的结构形式是典型的古奏鸣曲式,这就意味着该曲在主、副部上有着强烈的戏剧对比,在弹奏中应注意到主部是快速、激烈的,而副部则是轻快活泼的。最后在节奏处理方面,由于 K.24 的结构较大,不像 K.9 篇幅短,节奏变化丰富。该曲在 25 小节之前是快速进行的,但在这之后由于变换成个性鲜明的切分节奏型(例 14),在这里需将节奏进行放慢的处理,以突出异域的音乐风格。总结 斯卡拉蒂对键盘艺术的巨大贡献全部凝聚在他的 555 首古钢琴奏鸣曲中。这些作品在钢琴艺术史上的重大意义远远超出了钢琴教材的范畴。它们对日后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对钢琴技巧的发展,乃至对整个钢琴音乐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1。本文仅仅是挑选出两部风格不一致的作品来进行分析,虽然不足以代表和总结斯卡拉蒂这位大师多元化的精彩创作,但通过这些分析使我们对这一类型钢琴作品在形式结构,技巧运用上有了基本的认知,在日后遇到类似的乐曲时便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也为研究斯卡拉蒂的钢琴创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唐纳德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M.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卡尔莱默尔、瓦尔特吉泽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姜丹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于青.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风格与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6 6徐彬.通过四首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看其演奏技巧与特点D.中国音乐学院,2011 7于萍.试析如何更好地演奏D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J.凯里学院学报,2010 8卞钢.重识斯卡拉蒂新技法“练习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 9鲍丽.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演奏特点与教学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 (责任编辑 张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