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pdf
-
资源ID:86013135
资源大小:1.39M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pdf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选编了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行知、功能,或阐明事理。阅读说明文,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培养我们观察事物、探索世界的兴趣。太阳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让我们懂得了太阳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松鼠 以生动传神的描写及准确而简练的说明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动,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习作例文”展示了两篇说明文,鲸 介绍了关于鲸的一些知识,风向袋的制作 介绍了风向袋制作的过程。旨在进一步让学生熟悉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介绍事物。“习作”的主题是“介绍一种事物”,要求学生介绍一种事物,可以选择课本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合理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作说明文。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会写 25 个生字,会认 15 个生字,要求会认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语境理解含义。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含义,正确书写。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掌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说明事物的作用。3、学会观察事物,能够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有一种事物介绍清楚。4、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5、揣摩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谨又形象生动的特点,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会写 25 个生字,会认 15 个生字,要求会认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语境理解含义。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含义,正确书写。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掌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说明事物的作用。教学难点 1、学会观察事物,能够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有一种事物介绍清楚。2、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教学措施 1、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指导学生自己理解,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同时增加小练笔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说明文表达方法的感悟。内容上要统筹安排,把课文的学习与习作有机整合起来。2、重视课外拓展。教学时应当及时拓展课程资源,上网搜集相关的最新资料 加强各学科间的整合意识,以此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学会探究未知世界,喜欢想象,喜欢科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课时安排 太阳 2 课时 松鼠 2 课时 习作例文 2 课时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2 课时 16 太阳教案【教材分析】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摄、殖”等 4 个生字,会写“摄、氏”等 9 个生字,会写“寸草不生、日夜不停、繁殖”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学习阅读说明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了解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说明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了解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学习阅读说明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了解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教学准备】通过上网搜集,了解太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考点】1.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第一课时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识“摄、殖”等 4 个生字,会写“摄、氏”等 9 个生字,会写“寸草不生、日夜不停、繁殖”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平时应该很喜欢看动画故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故事,请大家看一下。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能来说一说?(同学们畅所欲言)3.那么,后羿到底能不能把太阳射下来呢?下面请学习科普短文太阳,到那里去寻找一下答案。(教师相机板书:太阳)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5.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6.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懂大意。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摄氏度、繁殖、粮食、煤炭、地区、杀菌、治疗 先指名朗读,正音,再集体朗读。(2)交流词语的意思。(3)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1再读读这篇课文,思考:说说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2先小组内讨论,再集体交流。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4.归纳分类,理清全文的脉络和结构:根据前面概括的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教师引导: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要看各个自然段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的属于并列的,有的属于因果的,有的属于递进的请同学们先分析各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第 13 自然段之间是并列关系,第 47 自然段之间也是并列关系,第 8 自然段是对第 47 自然段的总结。课件出示小结:4今天我们通过朗读,学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那课文具体是怎样写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作业 1课后生字描红,完成习字册。2读一读,抄写本课的词语(两遍)。3小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附板书 16太阳 第 13 自然段:远、大、热。第 48 自然段:关系密切。第二课时 月 日【教学目标】1学习阅读说明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了解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阅读说明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了解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教学难点】学习阅读说明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了解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摄氏度、繁殖、粮食、煤炭、地区、杀菌、治疗 2听写完以后,学生自行对照检查。3指名根据刚才默写的词语讲讲课文讲了什么?4过渡:那课文具体是怎样写的呢?同学们,让我们赶快走进这个故事。二、精读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课文引用了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不可信,后羿射日是一个神话传说。)3.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为了说明太阳离地球很远。)4.如果不用它做开头,用“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作为文章的开头可以吗?(可以)5.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关注后面的内容。)6.这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什么?(远)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写太阳离地球很远的词句。(板书:离地球远)(1)学生自由圈画,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3)作者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离地球很远呢?(列数字。)(4)对比阅读: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很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很多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很多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5)交流: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种说明方法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6)“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是什么意思?(这么远,箭射不到。)方法指导: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7.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这个自然段说明了地球的什么?(板书:大得很)(2)标注出能表现地球“大”这一特点的语句。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3)互相交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地球的“大”?(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遥远的看似“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太阳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方法指导: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好处是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8.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1)这个自然段说明了太阳的什么?(板书:温度高)(2)标注出能表现太阳“热”的语句。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五百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3)互相交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地球的“热”?打比方说明:如,“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用“大火球”作比,形象地说明太阳的状态。方法指导: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生动形象的说明。课文为了说明太阳很热,把太阳比作大火球,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太阳。通过作比较说明: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气。这就把太阳很热,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们。)9.教师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时候,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老师还带来了一段使用说明方法介绍月亮的资料: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 800 天,骑自行车要 400 天,坐飞机要 200 天,49 个月亮等于 1 个地球。你能从中看出月亮的什么?(远、小)10.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课堂练习。11.谈话过渡:“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这句话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连接上文,引起下文。)从这句话你了解到什么?(上文介绍了太阳离我们很远,下文介绍它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第二部分中来进行了解。方法指导:过渡句(1)概念:过渡句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联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内容上这个句子和上下两段都有联系。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最好还是根据内容判断。(2)位置:过渡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自成一段。(3)运用:本文介绍了太阳和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两方面的内容,作者在第二部分开头用一句话把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指名分节朗读这一部分课文。这一部分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1)默读 47 自然段,独立思考。(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3)选代表交流汇报。(4)教师小结: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2.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互相交流读懂了什么?(1)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板书:动植物 人类生活)(2)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3)“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4)“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方法指导:作者为什么用“好像”,把“好像”去掉行不行呢?作者开始列举了太阳和动植物的关系密切,是因为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大家都能理解。可是煤炭埋在地下,从现在看不需要太阳,追究煤炭的形成是离不开太阳的,这里用“好像”准确的说明了煤炭的形成也和太阳有很大关系。3.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1)互相交流,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板书:雨、雪的形成)(2)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3)课件出示: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其中的水蒸气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4)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雨雪形成的资料。(5)汇报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4.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2)交流:风是怎样形成的?5.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板书:预防和治疗疾病)6.读课文第八自然段。(1)第八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什么?(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2)这一自然段是怎样来进行说明的?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3)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太阳与动植物的生长矿物的形成;自然界风、云、雨、雪的形成;预防治疗疾病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世界。)(三)反复朗读,熟读课文。三、总结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文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太阳,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人类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度,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可爱。四、作业 1.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浏览。2.练习写太阳的自述,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使文章通俗易懂。附板书 远 列数字 作比较 特点 大 列数字 16.太阳 热 列数字 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 形成雨雪 关系密切 形成风 杀菌 教学反思: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了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说明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但要具体说出说明方法的作用,还是要更多的练习才行。17 松鼠教案【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太阳一课有很大不同。文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松鼠的特点,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呼唤我们人类去关注动物世界的生存状态,激发我们人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会认“驯、矫、歇”等 8 个生字,会写“鼠、秀、玲、珑”等 11 个字,正确读写“松鼠、乖巧、清秀、玲珑”等 13 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理清课文的文脉,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2知道松鼠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松鼠的哪些习性。3.了解本文运用的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模仿课文第 4 自然段,写一种动物的活动过程。【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 8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知道松鼠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松鼠的哪些习性。了解本文运用的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模仿课文第 4 自然段,写一种动物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通过上网搜集,了解松鼠的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考点】1.了解本文运用的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第一课时 月 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 8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理清课文的文脉,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文脉,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有没有喜欢小动物的同学呢?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呢?(生自由发言)2.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小动物,请看视频。3.这是什么动物?(生:松鼠)对了,松鼠。看了视频后,你觉得它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能用你的话来说一说吗?4.同学们说得很精彩,那么,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笔下的小松鼠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7 课松鼠。5.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6.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懂大意。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松鼠、乖巧、清秀、玲珑、歇凉、追逐、警觉、触动、光滑、狭窄、勉强、脱落、梳理 先指名朗读,正音,再集体朗读。(2)交流词语的意思。玲珑:精巧细致。清秀:指美丽而不俗气。(3)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1再读读这篇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哪些方面?可分为哪几段?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2先小组内讨论,再集体交流。第一部分(1):介绍了松鼠的性格、习性及外形特征。第二部分(2):介绍了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着重介绍了松鼠驯良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分(3、4):从行动和打窝两方面写松鼠警觉、乖巧的特点。第四部分(5):写了松鼠的繁殖、换毛、爱干净的特点。3.再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4今天我们通过朗读,学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那课文具体是怎样写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作业 1课后生字描红,完成习字册。2读一读,抄写本课的词语(两遍)。3回家观察一种小动物,了解它的特点。附板书 17松鼠 松鼠的外形特征。驯良的性格特征。警觉、乖巧的特点。繁殖、换毛、爱干净的特点。第二课时 月 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知道松鼠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松鼠的哪些习性。了解本文运用的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 物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模仿课文第 4 自然段,写一种动物的活动过程。【教学重点】知道松鼠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松鼠的哪些习性。了解本文运用的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小动 物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模仿课文第 4 自然段,写一种动物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分条写下来。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1)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2)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3)性格特征:驯良 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松鼠的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4)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智慧:横渡溪流。警觉: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聪明:储备食物过冬 轻快: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丰富的感情: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它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叫声。聪明、勤快:松鼠搭窝的经过(5)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4.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5.“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子?(中心句。)方法指导:找中心句(1)概念:中心句是能够高度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2)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3)作用:(4)运用:本文第一句话总结概括了松鼠的特点美丽、乖巧、驯良惹人喜爱,是文章的中心句,只要抓住这句话,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松鼠的特点。二、品读释疑(一)探究说明方法: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板书:漂亮)(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qio)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2.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板书:驯良)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把松鼠比作飞鸟,形象地表现了松鼠的行动敏捷。)方法指导: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运用:请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完成填空。远看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一条长龙)(4)“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这句话中的经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经常指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过来也说明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3.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板书:乖巧)举例子: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举例子: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作比较: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4)“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中作者用那么那么写出了松鼠爪子的特点。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吗?如:天上的星星那么 ,那么 。(多 明亮)4.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举例子准确说明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二)探究说明顺序: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松鼠搭窝的过程的,在原文中标注出来。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板书:乖巧)(1)用了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 指名学生读这一段,感受松鼠搭窝的顺序。像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还有很多,“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等,能换上这组词读读课文吗?(学生自由试读。)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评价时指出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还”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2)用词准确: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一起读一读松鼠搭窝的过程,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三)总结全文。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小动物作文的方法?(1)可以先写动物的外形,再写动物的生活习性。(写作顺序)(2)写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可以从它们的活动、住、吃、游戏、玩耍、睡觉等方面来写。(3)无论写外形还是生活习性,重点是用词要准确,把他们的特点写具体。2.掌握了这些方法,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养的小动物,特别要注意它们的生活习性。本单元学习结束后,你就能写一篇非常好的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文章了。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你喜欢的小动物的作文,写完后同桌互改。3.推荐阅读:请你认识大白鲨、蝉。附板书 17.松鼠 外形特征:漂亮 性格特征:驯良 松鼠 行为特征:乖巧 生活习性:干净 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说明文的写法,我把描写松鼠活动的句子展示在大屏幕上,带领学生品读,如“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聪明伶俐 惹人喜爱 落在窝里。”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出为了把松鼠搭窝这个过程写清楚,作者准去地运用了表示先后的词语“先、再、然后”和描写松鼠搭窝动作的词语“搬、放、编扎、挤、踏”,由于有了这样的词语,句子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读者读的时候就能清楚地了解了松鼠搭窝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学生语言赏析、说话片断练习的时间就有些少了,这样也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太少。朗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习作例文教案(第五单元第 课时 总第 课时)【教材简析】鲸 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它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多种说明方法这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风向袋的制作是一篇说明文。介绍的是风向袋的制作方法,属于说明书类型的文章。本文的最大特色是分条叙述,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形式。【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说明文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2.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事物,学习通过分条的方式介绍制作事物的过程。3.运用所学的方法学习写说明文。【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说明文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难点:1.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事物,学习通过分条的方式介绍制作事物的过程。2.学习写说明文。【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1)1.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生自由答。2.对,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鲸。板书:鲸 3.关于鲸,你们知道哪些知识?(出示课件 2)生自由回答,畅所欲言。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读文章。(出示课件 3)1.文章介绍了鲸哪些方面的内容?2.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的?找出相关的句子。生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明确 1.为了让人们对鲸有很好的认识,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鲸进行了介绍:(出示课件 4)2.理解句子,把握说明方法。人们见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出示课件 5)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突出鲸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总结: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鲸大的特点。板书:作比较 作比较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出示课件 6)“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找出这句话中的数量词。“十六万吨、两千吨、四万吨、十七米、十几头。”数字、数字,还是数字,这里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板书:列数字)列数字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师总结: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使被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突出,让人了解得更清楚。为了说明事物,还有很多种方式,现在我们就学习另一种。3.请同学们读风向袋的制作解决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8)作者是怎样介绍风向袋的制作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出示课件 9)总结: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风向袋的制作过程,作者采用分条的方法进行介绍。这样条理更加分明,能让读者很清楚地了解风向袋的制作过程。在介绍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板书:分条论述 列数字 三、整合 我们读了这两篇文章,也明白了每篇文章的侧重点。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0)这两篇文章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从这两篇说明文中,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出示课件 11)师明确:鲸侧重于介绍事物的特点,让人了解这种事物;风向袋的制作侧重于介绍事物的制作过程。四、学以致用(出示课件 12)师:我们学习了这两篇课文,了解了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仿照这两篇文章的写法,写一个小动物。生当堂写习作,并交流。(出示课件 13)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文章,看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突出了动物什么特点。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师及时做出评价。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14)1.介绍一种事物,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点。2.制作一个万花筒,并把制作过程介绍给大家。【板书设计】形体特点 -作比较 列数字 鲸 种类 生活习性-风向袋 分条介绍-列数字【教后反思】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鲸的图片,这些图片有静止不动的鲸,有正在呼吸的须鲸和齿鲸,还有正在进食的齿鲸和须鲸。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观察这些图片的时候发现了哪些不同的地方?小组交流一下。然后出示问题:课文也给我们介绍了鲸,那么课文有时是怎样来介绍须鲸和齿鲸的不同特点的?文中的须鲸和齿鲸的特点和你们在小组内交流的一样吗?为什么?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先让学生用心阅读课文,对风向袋的制作过程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风向袋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同学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被动学习,为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动手作好铺垫。下次还要更多关注例文是如何写的。习作五:介绍一种事物教案(第五单元第课时 总第 课时)【教材分析】“介绍一种事物”是部编版第九册第五组教材的作文题。本组教材选编了三篇说明文和一份说明书,分别是太阳 松鼠 鲸和风向袋的制作。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学生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生的具体运用做好知识准备。要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一种蔬菜或一样电器。为了让孩子们既能生动形象地把事物特点、用途、好处、使用方法等方面有顺序地介绍清楚,又能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假设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说明文,同时让孩子们有章可循。【教学目标】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2.学习有序观察,并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3.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一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要突出这种事物的特征。2.在介绍事物特征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教学难点】能按一定顺序写作,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恰当运用到习作中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