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教案.pdf
-
资源ID:86030251
资源大小:323.9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教案.pdf
1/8 2020 年春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10.我们当地的风俗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我们当地的风俗 课时 3 日期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热爱家乡,愿意关心家乡的风俗活动。2行为与习惯:养成主动参与家乡风俗的行为与习惯。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家乡的风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参与迷信活动。4过程与方法:在情景体验、调查交流中,了解家乡风俗变化。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家乡风俗,体会风俗所蕴含的意义。难点:理性对待风俗的演变。课前准备 1器材:调查表。2课件:教学媒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片,组织学生交流:这是什么?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民俗认为红色是传统喜庆色,蛋,谐音“诞”。在我国许多地区,婴儿出生以后,父母报喜时必须要带上红鸡蛋。一来红色可以增加喜庆气氛,二来人们认为红色可以辟去灾祸,保 学生交流 同桌交流 观看多媒体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发喜蛋和剃胎发的风俗,让学生说说感受,初步感知每个地方有和生活相关的风俗,同时结合迎新春的各种风俗小视频,进一步提升学生生活经2/8 佑孩子安然无恙。民间有传言称,满月后给宝宝剃胎毛,日后宝宝的头发会长得既黑密又漂亮。)2师:在生活中人们会形成一些传统风尚、礼节和习性,像发喜蛋、剃胎发等我们把它们叫做风俗。3同桌交流,哪些风俗伴我成长?4观看多媒体:迎新春,组织学生交流新春风俗,谈感受。5 师小结:风俗伴随我成长,风俗就在我们身边。出示课题:风俗就在我身边 交流感受 验,感受这些风俗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引入新课。活动一:十二生肖交流会 1出示“十二生肖”,介绍生肖;起源、取数、排序。2组织学生组内交流:我喜欢的生肖故事或传说。3组织观看多媒体“十二生肖民俗”:老鼠嫁女、鞭牛打春、画虎于门等。4师小结:十二生肖是我们熟悉的风俗之一,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板书:文化象征 同桌交流 大组交流 从起源、取数、排序等方面充分了解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的生肖,同时结合与生肖相关的大量民俗,了解生肖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关心家乡的风俗活动的意愿。3/8 活动二:尊老敬老风俗介绍会 1组织阅读活动园尊老敬老风俗介绍会,说说知道了什么?2组织同桌交流自己家里或身边尊老的风俗。3情境再现:自己家里或身边尊老的风俗。4师小结:生活中,伴随着我们成长有许多风俗,其中不少体现了尊老的传统美德。板书:体现美德 学生交流 组内交流 利用生活中的尊老风俗,让学生自由交流,在讲述一个个尊老故事的过程中深化传统美德,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涵,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有更深的根基。活动三: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其他地方的各种民俗 板书设计:我们当地的风俗 文化象征体现美德 评价单:“家乡尊老风俗介绍”评价单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说清楚 有资料 有感受 风俗时区 风俗内容 风俗内涵 第二课时 4/8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实物导入,揭示课题。1师:先来看一样食品。(出示:粽子)2师:你们知道粽子和什么节日有关吗?(端午节)3虽然现在随时可以吃到粽子,但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必吃粽子的习俗却延续至今。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媒体出示:端午节与屈原)说说你们了解了什么?(虽然屈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屈原的爱国精神,却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因此,我们会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来纪念他的忠魂)4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你们家乡还有什么端午节日习俗呢?5小结:相同的节日在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形成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板书:差异性 6出示课题:奇妙的节日风俗.观看图片 交流节日 交流端午节来历 交流端午节风俗 实物导入,用粽子这一同学熟知的食物引出话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探究兴趣。结合生活中过端午的实际经验,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自然发现相同的节日在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明白了因此会形成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活动二:了解节日,感受内涵 1除了端午节这样的共同节日,各个地方还有不少当地特色节日,看书本,选一个节日同桌互相说说:这些节日的名称、地区和风俗活动 看书说一说 学生交流 通过交流熟悉的家乡独特节日风俗,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节日还有很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奇妙而独特的风俗和丰富的内涵。5/8 2你知道这些节日风俗的来历么?3除了书上的这些,你还知道家乡的什么独特节日,又是怎么过这个节日的?(多媒体)如:春节剪纸、贴春联 元宵节猜灯谜 清明节祭奠亲人 4指名交流:这些节日寄托了家乡人怎样的情感和愿望?5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节日还有很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奇妙而独特的风俗和丰富的内涵。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感情。板书:独特性 观看媒体 学生交流 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感情。活动三:课后拓展 布置“家乡风俗小调查”板书设计:独特性 奇妙的节日风俗 差异性 6/8“家乡节日风俗介绍”评价单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说清楚 有资料 有感受 风俗特点 风俗过程 风俗内涵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交 流 调查 1出示课前小调查(关于中秋节)2组织交流:风俗名称 风俗活动 淘汰或变革的理由 可替代的活动 3师:你们觉得怎样过中秋节才有意思?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呢?组织学生交流 4小结:家乡的节日风俗会影响人们生活,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风俗,需要淘汰或变革,要用合适的方式来庆祝传统节日,风俗就会演变。板书:风俗的演变 生活需要 学生观看 学生交流,预设:“每年过中秋,爸爸、妈妈总忙着送月饼、收月饼,请客送礼,真没意思”承接前一节课,以上节课布置的小调查作业引入本课学习,同时请学生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调查内容,在进一步了解节日的基础上就“如何过节才有意思?想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等问题展开讨论,知道传统的节日也应有时代的价值,才能过一个更有意义的团圆节。活动二:情 境 辨1创设情境:春节放鞭炮 2组织辨析:过年要不要放鞭展开辨析:过年要不要 通过生活中过年放鞭炮习7/8 析 炮?3小结:传统的节日也应有时代的价值,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应该淘汰。板书:时代需要 4组内交流:变革清明习俗,如何做到文明祭扫?5小结: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作为小学生,清明时节应该开展凭吊先烈,文明祭扫活动。放鞭炮?学生交流 俗的辨析,提升学生认识,进一步明确传统的节日也应有时代的价值,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应该淘汰。活动三:走 进 重阳 1出示资料,了解重阳。(重阳节双九节老人节)2多媒体:重阳习俗。3 组织学生读重阳诗、谈感受。4小结:有些良好的节日风俗已经被人们淡忘,需要重视和传承,国家和社会为此都在努力。板书:共同努力 学生交流 以重阳节为例,呈现资料,帮助学生知晓从古至今尊老爱老的古诗,近几年从个人到国家传承重阳习俗的情况,从而明确,有些良好的节日风俗已经被人们淡忘,需要重视和传承,国家和社会为此都在努力。板书设计:风俗的演变:生活需要 时代需要 共同努力 8/8“家乡风俗小调查”评价单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有条理 有资料 有观点 风俗活动 淘汰或变革的理由 可能替代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