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及价值分析.pdf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及价值分析 一、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 通过对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根源、特征及其条件的考察,笔者认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1、对人类发展前途的乐观主义 马斯洛对人的自我实现的研究实际上表达了他对于人“应该”怎样生活的一种看法:这是人有可能实现的建设性生活的图景。他相信,对价值观完全可以作科学的研究,从而确立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观;他认为自己所提出的新价值体系即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就是建立在对人性、人的潜能和需要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以优秀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这些人的价值选择将是人类追求、向往的终极价值。强调人性中自然因素的作用。马斯洛认为“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至少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是先天给定的”,“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他认为,“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或智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形态具有这潜能,正如他有胚胎形式的胳臂和腿一样。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全都是胚胎形式的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的,正如他的胳臂、腿、脑、眼睛一样。”把合理社会和健康文化的主要功能仅仅局限于促进人固有的先天潜能普遍地自我实现。2、强调人的存在的自由性 马斯洛坚决反对把人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反对对人的机械主义研究方法,即片面地强调环境决定作用的行为主义方法;他认为人靠内在的法则而不是外界的压力生活,健康的人有超脱周围环境的能力,人通过自觉的意识努力和行动,能够改造环境及自身。内在自由似乎比外在自由更重要。动力心理学的关键概念是:自发、释放、自然、自我认可、冲动意识、满足。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价值分析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既有心理学也又有价值哲学的研究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值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客体所固有不能等同于主体即人的需要,从关系范畴,是主客体关系的一种价值,既来源于客体,又取决于个体的需要和主体的实践活动。价值实践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1、关于自我实现的动力 马斯洛看到了人的需要在人的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并把人的自我实现动力说成是人的价值活动的最终动力。他认为“人性按着他自己的本性有指向越来越完善的存在,越来越多地实现其人性的压力。”因为“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或者可以具体地概述为,向自我实现的各个方面和一切副次方面成长,也就是说,他有一种内部的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发地表现,完全的个别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人的 似本能的基本需要是人的内在的潜能、内在本质、固有趋势,它们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力。“作为人的高级需要的自我实现需要,如果被剥夺或阻塞,会酿成缺乏维生素所呈现的类似病状生活缺乏价值观念,缺乏意义感和充实感”。这种“人性的压力”,对人是一种更深层、更本质的压力。于是,人在其生存的基本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出如何生存得更好,与自我发展有关的需要。至此,人就开始受到新的超越性动机的支配和驱动。然而,人的个体需要的发生和变化则是一个受既存文化影响的社会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揭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成这一差别的还是劳动。”通过劳动,人类使自身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同时,也以主体的姿态反观自身,认识自己、确证自己、改造自己,实现自身的发展。正是这种基于人的实践形成了对自我的自觉意识和超越意识,形成了人的自我实现的客观前提。“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只有在实践中意识到主客体关系并以此来反求和确立自我时,才能成为自觉的、自为的人。唯有如此,才会关注尚未被开发和使用的潜在的能力,才会关注自我发 展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意识才会确立起来。自我实现需要并不是人的内在固有趋势、固有需要,而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的,人的需要也不是人的价值活动的最终动力,它只是在形式上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基于此,马斯洛所描绘的健康人格和自我现实的标志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而影响人的需要的转变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2、关于自我实现的途径 马斯洛依据他所建构的人的内在价值论,把人的自我实现的动力归结为“人性的压力”,在人自身的自然中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因此对自身潜能和价值的“自知”或“自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不同,外在的要求是主体对环境的反应,对他人的命令的反应。“内在需求”可以说是人内心的反应,是人内在地感觉到的一种与责任完全不同的自我沉迷。自我实现的人正是按照自我意欲生活的人,是怡然、自发、天然真情的人,他们比其他人更易于把握自己的真性。因此只要自知了自己的这种内在价值,内在需求,然后按照需要能次的递进在基本需要的充分满足后,并全力以赴地追求更高级的满足,就能走向自我实现。马斯洛从自然主义出发,看不到人的自我实现是一种能动的追求,是一个有自觉目的的社会实践过程。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角度论述道:“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 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这说明人的能动性和人的受动性存在是一致的,它既表现为人对客体对象的依赖性,又表现为客体对象对人的制约性。“因此,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人的自我实现必然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实践的发展,人的各种能力,生产力、感知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等等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并不断得到开发和提升的。3、关于人的社会价值 马斯洛抛开人与社会的关系,单纯从个人出发去发现和寻找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认为这些价值是人类本性所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中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是全自然主义的价值系统。他说:“我不同意文化相对论,我认为应该有基本的、潜在的而且是跨文化的人类标准;这些标准超越各种文化,并具有更普遍的人性。没有这些标准我们就失去了批判的尺度。”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认为颠倒的价值观是由颠倒的不合理的现实存在造成的。现实的存在中人的利益的冲突是其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根源。显然,马斯洛没有看到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活本质上是社 会的实践的,每个人自我实现的全部现实性都与整个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联系在一起,不仅每个人的价值观与目标是社会赋予的,而且他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也要根据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并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整个社会的实践活动溶为一体。因此,个人的自我实现,只有通过社会,通过集体、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达到;只有把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为社会做出贡献,自我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人的自我实现才具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总之,自我实现不是人的机体所固有的自然性,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一种方式,本质上是人的能动的社会化的成长过程,是人的自身潜能和价值、理想目标的实现,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对现实自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