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pdf
1 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承担系部:电子信息系 系部负责人:XXX 项目负责人:XXX 项目小组成员:XXX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 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要实施“百千万投资行动计划(即百项重大工程、千个重大项目、万亿总投资规模),大力推进“工业倍增”行动,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11 年,衡阳市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2075。36亿元,同比增长 44.8,年增产值 593.55 亿元,在全省位居第三;衡阳特变、华菱衡钢、富士康、欧姆龙、中兴通迅等 12 家世界 500 强和17家央企先后落户衡阳;这些现代化企业都大量运用了PLC技术、变频技术、人机界面、现场总线、自动检测等先进自动化技术;在未来五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将达 5 万余人,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建设基础 该专业始源于 1958 年,2004 年开始招收高职生,目前在校学生 310 人;现有专业课教师 23 名,其中专任教师 15 人,兼职教师8 人,院级专业带头人 2 人,副高职称教师 8 人,研究生学历 5 人,具有连续 5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达 14 人,“双师”素质教师100%;初步形成了“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考证”三融合教学,“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231”);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作业流程,分析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能力目标,并参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初步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以课程资源库建设为根本目标,初步建成了电子技术基础 PLC 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证等 5门数字化网络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编写出版了 4 本校本教 2 材;拥有 2000 平方米的校内实训基地,内设 PLC、电气配线与安装、机床维修、数控机床维修、自动控制系统、电子产品制作等 6 个实验(训)室,共有各类教学生产设备 123 台套,设备总价值 438 万元,可同时容纳 400 名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具备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功能,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以产促研,以产促学”的基地运行特色。与特变电工、衡阳纺机、南方互感器等12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有保障。建立了院、系、教研室三级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督导机构,搭建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形成了以社会化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严密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近 3 年来,该专业为本地输送毕业生 680 人。毕业生职业资格获证率达 98,年终就业率达 95。5%,对口就业率为 84.6,用人单位满意率为 95。3。教师为衡阳纺机、华岳电子工程学校等单位长期提供技术服务、立项研究课题、培训鉴定高级技工(共 1886 人次),每年为企业节约经费约 50 万元;较好地实现了岗位知识技能与专业教学有机地融合.二、建设目标 依托衡阳的重点产业,以“一区二园为平台,继续创新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进一步深化“231(双主体、三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学生规模数量和培养质量同步增长;推进“教师即师傅,师傅即教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加快“四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发挥本专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矿山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和智能楼宇技术等专业的发展,形成群体优势。三、建设思路 依托衡阳汽车行业战略联盟平台,深度融入衡阳装备制造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化“2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为突破口,打造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以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以突出专业职业技能教育为根本目标,大力推进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四位一体”3 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教育教学过程考核为重点,以社会化评价为核心,继续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将该专业打造成为衡阳市乃至湖南省的一流品牌专业。三、重点建设内容 1。紧贴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每年至少开展 2 次人才需求调研,并做好毕业生回访工作,了解人才需求现状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新岗位、新技术、新标准,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聘请风顺车桥、亚新科、华菱衡钢、特变电工等企业的电气专家充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确保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2。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对接区域先进的装备制造业,组建由 10 家以上知名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章程、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在 5 家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在学校设立现场专家工作站;按照“一师一企”的要求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共同开展应用研究;按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先安排学生就业的原则,校企共培共管学生.3。深化“23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继续推进“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考证”三融合教学、“工学交替、学做合一”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见图 1)。4。优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依托行业战略联盟,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成立课改小组,进一步优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见图 2)。通过赴企业调研,参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明晰专业定位,确定岗位核心技能;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流程,分析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能力目标,开发出适合该专业职业需求与发展的课程体系,使之与“231”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把设备的电气安装与调试、运行维护、维修作为专业核心技能,突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真实的作品、任务、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特色.5.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4 优化教师管理制度,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鼓励 45 岁以下的教师实施学历提升,优化知识结构,三年后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 50以上。加强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设立专项经费,新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 1 名,院级专业带头人 2 名(专兼职各 1),科研骨干教师 5名.加强与风顺车桥、华凌衡钢等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横向合作开发等途径,丰富专任教师的企业工作背景,使专业老师成为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实现“教师又是师傅”的目标。进一步充实兼职教师库,聘请企业师傅兼职授课,全程参加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教学活动,提升其高职教育理念,将企业师傅培养成为优秀教师,实现“师傅又是教师”的目标,并确保兼职教师授课学时达总专业课时的 30.6。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完善校内实训教学条件 与天煌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将 PLC 实训室进一步升级,增添项目模块,涵盖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西门子、三菱、欧姆龙品牌;与深圳中科欧鹏合作,扩建嵌入式电子实训室;与上海寰益合作,新建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以自动生产线为载体,涵盖电气自动化技术的PLC、变频调速、自动检测、伺服、步进、单片机等核心技术,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更贴近职业环境的条件;与深圳怡宝合作,扩建机床维修实训室;同时加强原有实训室的内涵建设,继续进行实训项目的二级开发.(2)合作新建校外实训基地 依托衡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巩固与特变电工、风顺车桥等知名企业合作的同时,瞄准衡阳一园两区新进企业,新建 7 家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相对接.(3)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校内实训基地严格按企业工作规范要求进行实训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实训场所营造企业化的工作环境,使学 5 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技术规范、安全操作和质量意识。7.充实优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进一步建设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单片机与 C 语言、自动检测、电力电子及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充实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专业素材库,全方位打造开放性、普适性和先进性的学历教育教学资源库。新建特色栏目,与上海宇龙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机电控制、数控机床维修、柔性制造自动生产线等仿真实训、虚拟实验等。实时跟踪专业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及时调整、充实完善职业培训资源库。8.强化教学管理 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试行“工学交替”分阶段学习制度,逐步实施学生在合作企业完成专业课程学分认定制度。继续推行专业技能综合考核模式,即以作品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同时跟踪职教新干线的个人学习空间,将其作为评价与考核的指标。引入学生、企业、社会满意率等,修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9。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积极主动收集行业企业研发、技改信息,利用“双师”资源,向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2-3 次,推广应用技术项目,每年 12 项。充分发挥专业社团作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技术服务。五、建设进度及预期效果(一)建设进度 阶段 内涵建设 硬件建设 第一 阶段(2012年)投入 244万元 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订项目建设规划 1.新建“嵌入式电子实训室”2.完善“231人才培养模式 3。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完成好 2门专业基础课、1 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出 1 本校本教材.2。完善“机床维修实训室”6 4。修订 2013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新建 3 个校外实训基地 5.培养 1 位院级专业带头人 第二 阶段(2013 年)投入 297万元 1.继续完善“231”人才培养模式 1.新建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 2 完成好3 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出1 本校本教材 2。新建创新工作室 3。修订2014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新建电子产品流水生产线 4.进一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水平,培养院级兼职专业带头人一人,科研骨干教师 2 人 4.新建 2 个校外实训基地 第三 阶段(2014年)投入 259万元 1。进一步完善“231”人才培养模式 1.做好实训基地的整合和功能提升;实现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四位一体”2。建设好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证教学资源库,出版 2 本校本教材,将专业课程体系资源库系统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3.修订 2015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新建 2 个校外实训基地 4.继续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职称层次,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 1 人,科研骨干教师 3 人,建成兼职教师资源库使专兼职教师比达 1:2 3。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24 项,实现经济效益 20万元/年(二)预期效果 专业规模适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到2014年,专业在校生数量现有310人的基础上,达到350人左右规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实现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23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运作并取得经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全面形成。建成3门专业基础课与7门专业核心课程网络化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了开发有利于工学结合的“企业化”课程2-4门,编写校本教材3本。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院级专业带头人2人(专兼职各1人),科研骨干教师5人,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稳定在30%.7 实验实训条件较现在有一长足的进步.实现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四位一体功能;校内实训设施先进够用,校外实训基地能100%提供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810 项,技术推广项目 3 项以上,获经济效益 20 万元;组织学生参与产教服务人数在 100 人次/年以上;引导毕业生到本市中小企业就业占每年毕业生总数的 30以上;期内累计完成社会各类培训与技能鉴定 2000 人次以上,为职业院校培训师资 2030 人。六、经费预算 经费总额为 800 万元,省财政投入 100 万元,衡阳市财政投入200 万元,行业企业投入 160 万元,学院自筹资金 340 万元。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 230 万元、课程资源库建设 50 万元、教学团队建设 120 万元、实训实施设备条件建设、实训基地的整合和功能提升 400 万元。七、保障措施 成立电气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工作激励机制,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设立项目建设专项经费,严格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