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pdf
-
资源ID:86036046
资源大小:262.5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pdf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称 兰亭集序 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 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描绘了周围的景色、当日的气候和聚会的活动内容,其中对兰亭一带景色的描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然,包括王羲之在内的东晋士大夫之所以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山水的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蕴涵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而对这价值与意义的思索探寻也成为本课研究的难点。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3)深度挖掘作者生平轶事,以此作为作文素材来阐述工匠精神。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在本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良好;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良好;合作学习氛围积极主动;学生认知障碍主要在于个别文字意义由于时代久远而理解有难度以及对作者情感中的积极性理解有难度。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来实现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朗读、对答、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教学过程 关于作者情感变化的探究,首先教师出示三个句子请学生重点翻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翻译完之后请学生从三个句子中找到三个字(乐-痛-悲)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其实也是熟悉文本的过程:乐: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到会的人物场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会者的行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痛:第三段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先由社会人事的交往谈起: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爱好不同、性格不同: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悲:第四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熟悉完文本之后教师做适当的阅读引导,请学生代 表有感情的分层次配乐朗读这几个段落。最后教师解答作者情感如此变化的原因,去追溯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PPT 出示时代特征:政治局面思想主流名士结局 统治残酷玄学绝境死者无辜 社会动荡崇尚老庄生者颓败 权力斗争纵欲主义看轻生命 得出结论:唤醒: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感情是积极向上的)课例研究综述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取得的效果也显而易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而我自己也少做了很多出力不讨好的无用功,整堂课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