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1.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教案人教版高中全册信息技术教案.pdf
-
资源ID:86038205
资源大小:504.7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信息技术1.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教案人教版高中全册信息技术教案.pdf
1.2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课程内容标准 1、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等相关内容,是整册(套)书的导言或概括性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内容的延续和加深。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感受到由于科技进步而引发在自己身边的变化或影响,同时通过寻本溯源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激发对信息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向往。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引发了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变革,信息文化成为了大众参与和关注的社会要素,信息素养成为了衡量每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而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则是重中之重。为此,本节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及其影响给予高度的关注和了解。本节把“生活真奇妙”作为引子,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寻常百姓家里的喜人变化,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外、从 IP 电话到网络视频会议等等,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与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发对信息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种种思考。本节主要由两部分的内容组成: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影响;信息技术的历史与发展。“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影响”中指出,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与传播的一门高新技术。在教材中的“交流”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题目,通过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影响。教材中对信息技术应用和影响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主要有:(1)在社会生产方面的应用与影响。这表现在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前沿,它的广泛应用正在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2)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与影响。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产生,对基础学科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3)在工作、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应用与影响。人类的听说读写算等传统能力受到了新的挑战,信息素养成为了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人们在工作、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所构筑的数字化世界。(4)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应用与影响。世界“地球村”的概念和网络语言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因特网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和人们活动的地方。促进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并成为人们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内容。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不仅对人类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产生影响,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信息文化形态。当然,这里描述的只是普遍现象,还有待于师生的共同发现和补充,以期对信息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二、信息技术的历史与发展”中,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情况。如下表示:表 1-5 信息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名称 主要阶段 内容说明 信息技术的过去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语言的使用。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技术革命,其意义不亚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和人工取火。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文字的创造。为了长期存储信息,如记数、记事等,就要创造一些符号代表语言,经过多少年代的发展,这些符号逐渐演变成文字,使人类活动得以记录下来。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印刷的发明。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技术,使得人类文明传播得更远更广。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信息技术的现在 有人形容: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爆炸”时代。(1)信息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内容在全球范围内传播。(2)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信息产业成为了世界各国不得不重视和发展的“龙头产业”。(3)高速宽带网络技术的出现,网上的应用更加丰富多采,使更多人将享受到了舒适、高质量的生活。信息技术的未来(1)多元化 信息技术成为一个多学科技术的组合。(2)网络化 立体化信息正在通过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使信息传播更快,范围更大。(3)多媒化 超媒体技术把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信息传播得更加方便快捷和有效。(4)智能化 用计算机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以实现机器的自我学习和自动推理。(5)虚拟化 虚拟技术将把人们带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数字化世界。从上表中很明显地看出来,以时间为轴线对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作了一个具体的内容界定和划分,这对于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是有帮助的。在本节中,学生通过事例分析、交流研讨等各种活动,从探讨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入手,挖掘信息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然后再到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这对学生真正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应用以及所蕴含的文化现象起到一定的作用。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及影响。从探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且还要从中归纳出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2)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学生要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个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发掘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活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1)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学生应当明确信息技术包含的是哪些具体内容,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目的。(2)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所出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例如“网络黑客(Hacker)”、“网上黄毒”、网络游戏、垃圾邮件、暴力信息、计算机犯罪等,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二、教学建议 本节课内容涉及范围大,必须理情内容线索,分清主次,有选择、有侧重地组织教学活动。1、课前准备 教师需要做的工作首先是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和提炼,精心安排好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内容,教学设计既要做到重点突出,又要落到实处。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典故或者经典文章给学生参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调查活动,然后把结果(如电脑作品、演示文稿、图片等)的展示和交流,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节目,教师提供多媒体电脑设备或者网络教室等环境,事先对这些设施设备做好充足的检查和准备,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其课堂上汇报的内容,确保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2、教学策略 在组织本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调查结果展示、视频播放结合的方式,以学生的交流和研讨为主,引导学生分别对“信息技术应用及影响”、“信息技术的历史与发展趋势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具体做法建议如下:(1)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历史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已经在教材正文中有所出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辅助材料或知识归纳等方法扼要地介绍,切忌教师以“满堂讲”代替学生的主动参与。(2)本节课适宜采用问题驱动、汇报展示、网络交互(BBS 论坛上进行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有序地展开教学过程。3、问题考虑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方式,也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在问题研讨过程中切忌空谈、无归纳、无反馈的做法,教师要适时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并在方法和内容上做好恰当的点拨提升。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和观点,善于发现其精华之处和有价值的地方,从而给予真诚的表扬和肯定。另外,类似的课前准备工作和课堂组织活动应当团结和发动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让这些学生在得到锻炼的过程中,并成为课堂活动真正有影响力的群体,自觉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三、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方面,学生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特别是与自己或身边有关的实例,从中发现或归纳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的看法或态度;对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或认识,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或自评,可以根据小组提交的活动成果和课堂表现等综合评价,给予等级评定和鼓励。四、练习说明 在教材的“练习”栏目中,题目 1 要求学生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信息技术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这可以从“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与传播的一门高新技术”中进行概括:技术基础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目的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与传播信息,其外在表现形式是高新技术。题目 2: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对个人或家庭的影响方面有所关注,并从目前情况出发对今后的变化进行规划和设计,体现其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五、参考教学案例【课题名称】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学习任务】1、通过调查访问等专题活动,了解信息技术在家庭、社区、生活、个人学习等方面的应用情况。2、结合视频节目,通过问题研讨,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历史和发展趋势,分析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3、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激发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通过实地考察和专题探究,搜集并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实例,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体验信息文化内涵。【学习方法】1、采用调查访问、专题记录、交流展示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2、充分利用实际案例、视频节目等学习资源,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建构知识。3、把实地考察的结果、观看视频节目以及阅读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做到从实践中来,从学习中提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影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利用 BBS 进行在线讨论)。【学习时间】1 课时【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学习过程】第一,学习准备 1、全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考察或调查访问,了解人们的通讯方式、电信业务运作、社区通信设施、教学设施使用、同学上网、家庭上网、社区网民或者智能小区建设等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情况。2、全班同学组成“信息生活采风”考察团,按照调查项目的分类不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建学习小组。分组情况及各小组学习任务如下:第一组,日常通讯组。调查你的同学、父母、亲威或朋友,了解他们经常采取什么样的通讯方式与他人保持联系的。第二组,电信业务组。到邮电局、电信局或银行等地方,调查了解一些基本业务运作情况,例如邮寄服务、电子汇款、信息网络服务、信用卡等。第三组,社区通信组。调查某个社区的通信设施装置、分布情况(例如公共电话亭、磁卡电话、邮电局及家庭电话等),了解其对居民生活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第四组,学校设施组。调查学校的教室、实验室里教学设施的装备和使用情况,了解它们对老师教学和同学学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第五组,调查上网组。通过调查或实地考察,了解同学上网、家庭上网、社区网民或者智能化小区建设等情况,探讨网络生活和信息化建设对人们所带来的影响。3、在组长带领下,确定小组学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分工合作,搜集与题目有关的典型例子。4、通过各种信息发布途径,全班同学共享和浏览各组搜集的资料,可以形成信息作品,例如专题学习网站等。第二,学习流程 环节 学习流程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1、组织学生观看光盘节目“生活在信息社会”,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情境。2、录像设疑:观看视频节目之后,讨论并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信息社会的认识。(2)请你描述出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情况。以 视频 节 目 导入新课,容易 引 起 学生的兴趣。(二)古今沟通 1、结合视频节目,查阅课文,做有关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沟通的练习,用图表形式把下列词语连接起来并表示出来。语言 文字 印刷 电报 电话 广播 电视 通信 计算机 网络 信息高速公路 宽带网 多媒体应用 2、就“信息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题目,在网站的“在线课堂”上发表评论意见或短文。3、结合课文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让 学生 把 信 息技 术 的 发展 历 程 以时 间 为 轴线 进 行 归纳和研讨。(三)生活采风 课前,学生们组成了“信息生活采风”考察团,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形成了调查报告。课堂上,考察团的五个小组组成如下:(1)日常通讯组(组长:)(2)电信业务组(组长:)(3)社区通信组(组长:)(4)学校设施组(组长:)(5)调查上网组(组长:)1、五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专题汇编,进行展示和交流。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浏览和讨论。3、浏览学习之后,分小组交流调查方法和观后感想。将 课前 准 备 与课 堂 学 习有 机 结 合起来,突破课 堂 学 习的局限性。(四)问题讨论 通过展示和讨论,大家对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通过 BBS 论坛或课堂交流,就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讨,发表意见。问题 1: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个人学习生活都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可结合实例说明)论题 2:信息技术应用可能带来哪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何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就此谈谈你的意见或做法。通 过学 生 研 讨案例,交流经验,提高认识。(五)归纳拓展 这节课,我们就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讨,也对信息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未来进行了探讨。应该说,我们对信息技术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充满了信心。1、请学生归纳并表达出对信息技术基本含义的理解和认识。2、布置课外学习与实践:以“我家里的生活变化”为题,围绕信息技术在你家庭生活的应用、作用和影响,撰写一篇调查研究的文章。把 课堂 学 习 再次 延 伸 到课堂之外,拓 宽 学 习的 真 正 含义。六、参考资料 1、补充资料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Intetnet 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 1968 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 ARPANET。ARPANET 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1985 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为鼓励大学与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这些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开始他们想用现成的 ARPANET,不过他们发觉与美国军方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利用 ARPANET 发展出来的叫做 TCP/IP 的通迅协议自已出资建立名叫 NFSNET 的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资金的鼓励和资助,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已局域网并入 NSFNET。这样使 NSFNET 在 1986 年建成后取代 ARPANET 成为 Internet 的主干网。90 年代初期,随着 WWW 的发展,Internet 逐渐走向民用,由于 WWW 良好的界面大大简化了 Internet 操作的难度,使得用户的数量急剧增加,许多政府机构、商业公司意识到 Internet 具有巨大的潜力,于是纷纷大量加入 Internet,这样 Internet 上的点数量大大增长,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十分丰富,如今 Internet 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通过 WWW 浏览、电子邮件等方式,人们可以及时的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Internet 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一个全新的通讯方式,可以说 Internet 是继电报、电话发明以来人类通讯方式的又一次革命。我国 Internet 的发展较晚,但还是比较迅速。1987 年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率先开通到德国的 X.25 线路,此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并实现与 Internet 的连接,以此为基础我国的 Internet 初具雏形。近几年,Internet 规模迅速发展已经覆盖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54 个国家,连接的网络 6 万多个,主机达 500 万台,终端用户近5000 万,并且以每年 1520%的速度增长。1994 年中国 Internet只有一个国际出口,300 多个入网用户,到 1996 年已发展到有 7条国际出口线,2 万多个入网用户,到 1995 年我国初步建成四大骨干网络: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作的中国科研网(CASNET)。目前已经连接了全国 24 个城市的上百个研究所。由清华大学负责运作的中国教育科研互连网(CERNET)。目前已经连接了全国三百多所大学,拥有 2Mbps 的国际专线,CERNET 计划连入全国绝大部分大学和有条件的中学、小学。由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支持,吉通公司负责运作的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由邮电部组建的中国网(Chinanet)。Chinanet 是我国的第一个商业网,1995 年 6 月第一期工程完成,开通了北京、上海两条带宽 64Kbps 的国际出口线。预计第二期工程完成后,将覆盖各省市的全国骨干网,同时出口线带宽由 64K 升至 2M。CHINANET 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 31 个省市,拥有 86Mbps 的国际专线。以上四大骨干网的建立为 Internet 在我国的使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 Internet 在我国会有一个良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