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学设计(黄婉兰).pdf
1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从化中学 黄婉兰 教学内容描述:本节课主要描述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地图和正文,突出了两地“冰雪覆盖”的特殊环境。同时,从位置、气候、地形、海陆分布、居民、动植物、矿产资源等方面对两极地区作了比较。因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成为了当今科学考察的宝地,教材通过阅读材料人类穿越南极的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强烈的情感教育。最好,通过讨论日本的捕鲸行为,让学生认识到极地是人类的最后一块净土,人类要好好保护与和平利用极地。教学目标分析: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单元目标 本节课课时目标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说 出 两 极 地区 自 然 环 境的 特 殊 性 以及 开 展 科 学考 察 好 环 境保 护 的 重 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极地气候条件的恶劣,认识到极地科学考察的艰巨性,树立勇于开拓、克服困难的精神。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识与技能: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学会辨别方向;认读南北极圈;指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并判断其所处热量带,(2)理解两极地区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产生这种特殊性的原因。了解极地丰富的资源。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图片展示、视频等方法达成目标。教学重点分析: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的资源。教学难点分析:1、学会根据“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探究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原因。2、学会在极地地区图上方向的辨别。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中学生的学习习惯 中学生基本上已形成了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但对学习地理来说,仍凭兴趣去听课学习。学习压力小,因此形成了课堂听课,课外不学地理的习惯。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的基本知识分析图中的地理事物等。2.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局限性 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本章内容的方法也有其特殊性。如在极地地区图上判断方向。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的局限,成为了学习的阻碍。2 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 活动序列 一、揭示课题,引入两极地区 1、新课引入:人类最难到达的地区在哪里?2、比较两极地区的的位置、范围、海陆的分布。1、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辨认经纬线。2、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北极点和南极点并在图中标上纬度。3、在“北极图”上找出北冰洋、欧洲、亚洲、北美洲,格陵兰岛。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三大洲的位置。4、在“南极图”上找出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三大洋的位置。过渡:利用经度和方位记住两极海陆的分布。二、细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学会在极地地区图上判断方向。1、掌握极地地区图上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2、在极地地图上根据经纬网判断两地的相对方向。3、理解站在北极和南极点上,四周是什么方向。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从极点上空观看地球自转时的方向(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并教会学生用右手表示自转方向(拇指向上表示北极图,四手指一抓的方向表示自转方向,拇指向下表示南极图,四手一抓方向表示自转方向,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2、在北极图上所有经线标上箭头指向北极,所有的纬线标上自转方向,组成多个指向标。找出几个地点说出其相对方向,如:巴罗角在霍普角的什么方向等。在南极图上如此。3、理解为什么站在北极点上南极点上只有一个方向,这时的指南针会出现什么现象。三、阅读教材,比较两极地区在气候、动植物、资源、居民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1、仔细阅读课文,P101P104,完成表格 1.1、细读课文,并把重点的内容用笔划起来,学会自主学习。2、根据教材的文字描述和图表,完成附一:表格 1的内容。3、根据表格 1 的内容,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教师展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北极地区居民生活的图片和视频。同时也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两极地区的资料。四、考察极地、保护极地、和平利用极地的意义 1、展示学习的目标。2、阅读课文。3、理解考察极地、保护极地、和平利用极地的意义 4、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1、阅读课题“科学考察的宝地”,知道南极考察等等意义,并在“南极地区”图上找出长城站、中山站,标出昆仑站的地理坐标(S,77E),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答案.2、思考我国三个考察站的建站都选择在 2月的原因。3、小组交流我们从人类冒险探索南极的行动受到什么启示。4、全班交流怎样看待日本的捕鲸行为,怎样才能爱护南极。五、学习评价 ppt展示展示练习题(选择和读图题)。1、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2、师生一起评讲。3 见附二。六、课后活动 搜集有关北极的报导、图片,举办有关北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小型展览会。课后展示。附一:表格 1 比较内容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范围 主体部分 周边海洋(陆地)气温 降水 风速 动物 植物 居民 矿产 淡水资源 极昼、极夜现象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利用的资源包括:1、教材。教材是学生赖以学习、复习、考试参考的重要的依据,因此,阅读教材和划书是初中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 保证。2、PPt课件。能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片的展示,视频的播放,提高学习的效果,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能通过投影展示课后巩固练习,避免了初中学生没有填充册和练习册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和工具设计:评价方法和工具 目的 形成性评价:提问、讨论、展示习作。主要应用于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中极地的方向判读、经纬度的辨别的环节,通过师生、生生对话来进行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了解和确定学生是否能运用一般地图上辩方向和极地图辩方向的方法相结合,灵活判别方向并标出地理坐标。总结性评价:测验(PPT展示)。在学完本节课后,利用 Moodle平台,对学生进行极地地区知识的小测验,以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效果,为今后的教学作调整的依据。4 附二:课后小测验 一、填空题:1、跨经度最广大洲和洋分别是_和_。2、南极地区因为年降水量少,被称为“_”,因风力大被称为“_”。3、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在_半岛上。4、到南极地区惊醒科学考察最好时间是_。(1)填地理事物名称 A._洲 B._洲 C._洲 D._海峡 E._(国家),F._岛(2)F 点在 C 点的_方向。(3)在图中用字母“N”标出北极。A 点在 N 的_方向。(4)指出划分东西半球的的经线圈。5 实践报告 一、设计思路 1、围绕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完成课题“冰雪覆盖的地区”。位置的特殊性: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海陆分布的特殊性:北极中心是海洋,周围北三大陆地包围,南极则相反。气候的特殊性:严寒和“被冰雪覆盖”是两极地区共同的气候特征。资源的特殊性:特别是南极地区的淡水资源和煤矿的分布。2、承接思路 1,因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成为了大批科学家赴极地考察的宝地,也成为了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多国在南极修建了考察站,要求学生在途中找出我国的两个考察站,并在图上标出 2009年 2 月修建的新考察站昆仑站的地理坐标。通过阅读人类穿越南极的事例,体会科学家不怕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3、承接 1 和 2,举例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的恶化,提醒人们要保护极地、和平利用极地的重要性。整个过程基本沿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人类对极地环境的破坏保护与和平利用极地”的思路进行教学。二、教学步骤 1、复习旧知识:展示亚洲、东南亚、美国等地区的地图,观察图中经纬线的形状。2、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图,观察途中经纬线的形状与刚才的地图有什么不一样。3、新课的学习。教学步骤 活动序列 教学效果 二、揭示课题,引入两极地区 1、新课引入:人类最难到达的地区在哪里?2、比较两极地区的的位置、范围、海陆的分布。1、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辨认经纬线。2、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北极点和南极点并在图中标上纬度。3、在“北极图”上找出北冰洋、欧洲、亚洲、北美洲,格陵兰岛。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三大洲的位置。4、在“南极图”上找出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三大洋的位置。1、学生对经纬线的认识区分还可以,但标极地的地理坐标就感到困难了。2、对怎样记住三大洲、三大洋的位置兴趣很大。经过全班同学的探讨找到了易于记忆的方法,而且各班都有各自的方法。,6 过渡:利用经度和方位记住两极海陆的分布。二、细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学会在极地地区图上判断方向。1、掌握极地地区图上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2、在极地地图上根据经纬网判断两地的相对方向。3、理解站在北极和南极点上,四周是什么方向。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从极点上空观看地球自转时的方向(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并教会学生用右手表示自转方向(拇指向上表示北极图,四手指一抓的方向表示自转方向,拇指向下表示南极图,四手一抓方向表示自转方向,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2、在北极图上所有经线标上箭头指向北极,所有的纬线标上自转方向,组成多个指向标。找出几个地点说出其相对方向,如:巴罗角在霍普角的什么方向等。在南极图上如此。3、理解为什么站在北极点上南极点上只有一个方向,这时的指南针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对判断极地图的自转方向比较容易,但掌握极地图某两地的相对方向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才能理解,而且最终的效果仍不是太理想。三、阅读教材,比较两极地区在气候、动植物、资源、居民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1、仔细阅读课文,P101P104,完成表格 1.1、细读课文,并把重点的内容用笔划起来,学会自主学习。2、根据教材的文字描述和图表,完成附一:表格 1 的内容。3、根据表格 1 的内容,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教师展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北极地区居民生活的图片和视频。同时也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两极地区的资料。本环节一自主学习为主,内容简单,大多能从课文的文字中找到,缺乏探究性。学生对视频、图片及展示他没自己搜集的资料更有兴趣一些。四、考察极地、保护极地、和平利用极地的意义 1、展示学习的目标。2、阅读课文。3、理解考察极地、保护极地、和平利用极地的意义 4、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1、阅读课题“科学考察的宝地”,知道南极考察等等意义,并在“南极地区”图上找出长城站、中山站,标出昆仑站的地理坐标(S,77E),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答案.2、思考我国三个考察站的建站都选择在 2 月的原因。3、小组交流我们从人类冒险探索南极的行动受到什么启示。4、全班交流怎样看待日本的捕鲸行为,怎样才能爱护南极。学生对本环节的教学内容兴趣大,特别是标注昆仑站的地理坐标的兴趣特浓。可能是 因 为具 有一 定 难度,有成功感。五、学习评价 ppt展示展示练习题(选择和读图题)。见附二。3、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4、师生一起评讲。5、效果好。六、课后活动 搜集有关北极的报导、图片,举办有关北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小型展览会。课后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因为基本是上网查找的东西,因此各组的资料的雷同性高,降低了展示的兴趣和热情。7 三、教学实践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基本的读图技能,教学的有效性高。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注重了教学的有效性。从学生的课后小测结果来看,学生的答对率达 90%,证实了课堂教学除了注意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外,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不足之处: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欠少。如在极地地图上辩方向,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己得出辩方向的方法。而是更多地由老师讲解、学生理解、最后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最后学生懂了,但学生不能体会解决难题带来的成功感和快乐,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教学机智:初一学生还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如对于投影的地图与课本的地图,虽然是一样,但要求他们在地图上做笔记,往往存在顾虑,失去耐性,干脆不做的思想。未来解决这个长期的问题,我用实物投影的方法,直接在地图上画,学生也跟着画,如在极地地图上标地理坐标、方向标、判读方向的方法等,学生更易明白,肯做笔记的学生增加了。学生见解:在本节课的用设么方法更容易记住三大洲、三大洋的相对位置,各班的学生都发表的不同的意见。好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有点学生的方法连老师都没想过。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总结学生的方法有如下:1、在北极图上,多岛屿的北美洲,欧亚是连在一起大陆。0 经线穿过欧洲与欧洲连起的是亚洲。北美洲在西半球,只要能辨东西经就行。2、在南极图上,0 经线穿过大西洋,180经线穿过太平洋。南极半岛对着的南美洲,面向南美洲西是太平洋,东是大西洋。剩下的就是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