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含答案).pdf
-
资源ID:86062832
资源大小:872.9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含答案).pdf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和医学发展 2、知道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和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 3、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医学的发展、史记和宗教 难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67-71,用笔划出关键词)1、找出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2、找出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内容 3、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对当时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五、【当堂训练】1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A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 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D昂贵,不能广泛采用 2“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A春秋 B战国 C秦 D东汉 3右图是河南省南阳市区的一著名景点医圣祠,导游向你介绍时,肯定会介绍到下列哪一部作 品()A本草纲目 B史记 C伤寒杂病论 D论语 4下列哪一位医生为减轻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发明了“麻沸散”()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张衡 5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创造“五禽戏”C华佗制成“麻沸散”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6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A春秋 B资治通鉴 C论语 D史记 7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请问佛教传入我国是在()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8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各项()佛教在古印度创立 汉明帝修建白马寺存放佛经 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 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 国 A B C D 9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的共同点包括()都创立于东汉末年 都以治病的方式进行传道 对贫苦人民有吸引力 都认为人们生来是受苦的 A B C D 10下列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传播影响最深远的是()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司马迁编写史记 C华佗发明了“五禽戏”D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六、【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基石)2、经济繁荣;(物质保障)3、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对之前的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当堂训练】1、A 2、D 3、C 4、C 5、B 6、D 7、B 8、D 9、A 10、A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练习 1.下列科学家与其成就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A.华佗-推算出圆周率 B.李时珍-写成齐民要术 C.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D.宋应星-创制“麻沸散”2.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商周时期人们把汉字铸在青铜器上 B.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 C.西汉时期汉字的主要书写材料变为纸张 D.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选择题 3.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 85 岁的老太太刷屏了。外界热闹,她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集体发掘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下列关于中医中药说法,正确的是()A.三国时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B.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C.李时珍被尊为“医圣”D.千金方被誉为“东方医药学巨典”4.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体例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在此书中不可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是()A.秦灭六国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北京人已经使用火 5.“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的记载是下列哪 一人物的发明()A.张仲景 B.华佗 C.祖冲之 D.蔡伦 6.人们把史记定位为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A.歌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 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 D.体例完备,内容翔实 7.2016年 2 月 25 日,近万名民众及游客聚集在医圣苑医圣山下,虔诚祭拜张仲景,纪念张仲景诞辰1866周年。众人朗读医圣颂,向医圣敬献山茱萸、山药、丹皮、地黄等六味优质中药材。医圣的著作是()A.本草纲目 B.黄帝内经 C.千金方 D.伤寒杂病论 8.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你不能读到的史实是()A.商鞅变法 B.陈胜吴广起义 C.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D.官渡之战 9.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A.活字印刷术 B.交子 C.造纸术 D.指南针 10.如图所示两幅图片与那个宗教有关?()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1.从“神仙方术”“注重现实人生”“太上老君”,你能联想到的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12.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A.黄帝 B.张仲景 C.华佗 D.郦道元 13.佛教传入我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始终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A.受到统治者竭力压制 B.道教等中国本土宗教反对 C.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固 问答题 14.198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 14 座古墓葬,其中秦墓葬 13 座,汉墓 1 座。这座汉墓是汉景帝时期的,在棺内的死者胸部发现一幅纸质地图。请回答:(1)我国最早的纸出现在何时?在没有纸张之前人们用过什么作书写材料?(2)什么事件后,纸才得到普遍的使用?请你试着分析一下原因?(3)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什么影响?(4)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倡用“再生纸”,这有何重要意义?材料题 15.阅读材料 材料一 鲁迅先生评价此书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材料二 综合题 (1)史记作者是谁?该书成书于什么时期?(2)该书的题材是哪一类型?(3)史记记录的内容是什么?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医热”不少国家已经组织中医学会、针灸学会开展学术交流,同时还翻译出版中医书籍对中医学的研究,在西方以美国、德国较为引人注目此外,英国里明顿办有中医学院、法国巴黎拉丁区也办有中医学院;前苏联成立有全苏中国医学研究会等(1)材料一中的医学家对中国传统医学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请举出另外两名对我国古代医学做出贡献的医药学家(2)材料二中的“中医热”说明了什么问题?(3)请你谈谈如何对待以中医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次,有个推车的病人,曲着脚,大喊肚子痛。不久,气息微弱,喊痛的声音也渐渐小了。华佗切他的脉,按他的肚子,断定病人患的是肠痈。因病势凶险,华佗立即给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待麻醉后,又给他开了刀。病人经过治疗,一个月左右病就好 了。材料二: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药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根据网络搜集整理 材料三: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摘自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演讲 请回答:(1)材料一中,华佗所使用的“切脉”方法是哪位名医总结的?华佗使用什么方法为病人进行麻醉?(2)材料二中所述的是哪一医学名著?根据材料二归纳这名著的主要内容。(3)根据材料三,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与传统中医有何关系?答案和解析 【答案】1.C 2.C 3.B 4.D 5.D 6.D 7.D 8.D 9.C 10.A 11.C 12.B 13.D 14.(1)出现于西汉早期,龟甲、兽骨、竹简;(2)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因为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成本大大降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大的提高了;(3)从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文化交流和保存提供重要条件等方面进行回答,不必求全;(4)有利于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节省森林资源,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思想。15.(1)司马迁;西汉;(2)纪传体通史;(3)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时期的内容。16.(1)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李时珍等;(2)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力的逐渐增强,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外传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和认可;(3)继承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等 17.(1)扁鹊;服用麻沸散;(2)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还精选了 300多个药方;(3)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解析】1.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故选 C 本题以科学家与其成就的搭配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论;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2.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西汉时期汉字的主要书写材料变为纸张”这一说法错误。故选 C 本题以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纸的发明和改进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纸的发明和改进的相关史实。3.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被尊为“医圣”的是张仲景,他著有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学巨典”。故选 B 本题以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为切入点,考查中医中药的相关知识;识记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相关代表人物及其贡献。4.题干强调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体例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指的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北京人已经使用火发生在黄帝之前,这部史学巨著中不可能有记载。故选 D 本题考查了史记;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5.“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的记载是蔡伦。东汉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成就及传播。6.人们把史记定位为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体例完备,内容翔实。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BC仅侧重说明了史记内容的一个方面。故选 D 本题考查了史记;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全面分析四个选项,并灵活运用史记内容与地位。7.我国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钻研医学,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故医圣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故选 D 本题考查张仲景,重点掌握张仲景的代表作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8.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它不可能记载东汉末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故选 D 本题考查了史记;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与官渡之战的时期。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是汉朝发明并改进的,A、B、D 均为宋朝的成就,在之前并没有出现。故选 C 本题考查宋朝的创新成就,知道造纸术是汉朝发明并改进的;注意准确识记宋代的发明。10.题目给出的图片是白马寺和佛教雕像,它们都与佛教有关;东汉明帝时派人去西域求佛法,东汉明帝时在河南洛阳修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故选 A 本题考查了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佛教的传入与相关寺院及雕像。11.据题干“神仙方术”“注重现实人生”“太上老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东汉后期,在民间兴起。它尊崇春秋时期的老子为祖师,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道教,知道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朝时期道教的相关史实。12.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13.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教,来世就能得到幸福,因而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但由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固,佛教传入我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始终未能占据统治地。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佛教传入我国后未能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朝时期的佛教的相关史实。14.(1)本题考查对纸出现时间以及纸出现之前书写材料的识记。我国最早的纸在西汉早期就出现了。根据所学可知,在没有纸张之前人们用龟甲、兽骨、竹简、布帛等作书写材料;(2)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创造了“蔡侯纸”,这种纸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等做造纸原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纸的质量也提高了,从而逐渐普遍使用;(3)本题主要考查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4)本题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突出历史学科紧跟时代步伐的特征。现在造纸原料以木材为主,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因此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15.(1)本题主要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是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既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2)本题考查的是史记的相关知识点。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3)本题考查史记的内容。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6.(1)本题考查的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依据材料“张仲景”。可知考查的是张仲景的贡献。张仲景收集许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医圣”。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才外对中医有贡献的还有华佗,他擅长外科手术。还有明朝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2)本题考查的是“中医热”说明的问题的相关知识点。依据材料“20 世纪 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医热”不少国家已经组织中医学会、针灸学会开展学术交流,同时还翻译出版中医书籍对中医学的研究,在西方以美国、德国较为引人注目。此外,英国里明顿办有中医学院、法国巴黎拉丁区也办有中医学院;前苏联成立有全苏中国医学研究会等”可知“中医热”说明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力的逐渐增强,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外传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可 (3)本题考查的是如何对待中医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其落后的一面。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继承和发展,依据我国国情,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7.(1)本题考查的是扁鹊和华佗的医学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症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所沿用,因此华佗所使用的切脉方法是扁鹊总结的。第二问,依据关键信息“华佗”“麻醉”,可知方法是服用麻沸散。结合教材可知,东汉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再进行开刀等外科手术。(2)本题考查的是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依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可推断著作是伤寒杂病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第二问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根据材料二归纳”,可见答案在材料中,根据材料二的信息“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可 以判断主要内容是: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还精选了 300多个药方。(3)本题考查了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与传统中医的关系。结合所学的知识,根据材料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一遍温习中医古籍,表明了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根据材料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进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研究瓶颈,表明了中国传统医学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