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胜利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pdf
-
资源ID:86073673
资源大小:140.37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5课十月革命胜利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pdf
第七单元第 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复习提纲 第 1 页 共 2 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 15 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1)经济: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I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4)思想: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2.标志: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3.内容(l)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意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l.背景(1)二月革命胜利后,工兵代表苏维埃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3)1917 年 4 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2.爆发(1)标志:1917 年 11 月 7 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2)结果: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提示: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区别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力量 资产阶级领导并起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参加 结果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联系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3.意义(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升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第七单元第 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复习提纲 第 2 页 共 2 页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 20 世纪的世界格局。(4)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4)评价:积极性: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消极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 年 3 月(2)内容: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3)意义: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提示: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 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2 年 12 月,苏联成立。1924 年 1 月,列宁逝世。(2)建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成就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 l937 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4)特征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买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什划体利。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提示: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列宁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由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5)评价 积极: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局限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