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拟行路难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pdf
-
资源ID:86078764
资源大小:1.97M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拟行路难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pdf
【2019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 古诗词诵读客至优秀教案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优秀教案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其四)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对于诗歌诵读部分的学习应先从书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入手,使学生在大致了解古代诗歌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能够贯串起学过的作家作品及其风格流派,再从探究诗旨、把握诗境、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去鉴赏诗歌,这样有助于初学者对诗歌地学习和掌握。教学目标 1.了解可作者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及默写诗歌;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3.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4.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提高阅读诗歌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准备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人生不称意处十之八九,李白选择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不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如梦,早在南朝时鲍照又是怎样的面对呢?二、文学常识 1.作家简介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2.作品背景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 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 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三、读诗感悟 初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挑选 23 名同学)3、示范读(听录音)。再读:疏通诗意,质疑难点 教师给学生2-3分钟时间,自己默读或小声读疏通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自己提出质疑,教师找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其他学生解决不了再师生共同交流。教师预设:1、“行叹复坐愁”?2、“举杯断绝歌路难”?精读:品读鉴赏,体悟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后,以四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交流。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人的哪些行为具体表现了这种情感?明确:“愁”诗人的具体行为: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可以启发学生用诗句回答,师举一示例,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教师的示例总结概括)2、诗歌中的哪一个字是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明确:“命”;(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进行鉴赏)知人论世:悲愤亦有因。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个人际遇:鲍照和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长于乐府诗,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杜甫等有较大影响。但出身寒微,空有一身才华,却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几任小官。正如诗评家钟嵘所叹:“才秀人微,故取湮当明确感情变化:开始:平静舒缓 发展:自我宽慰 转折:借酒消愁 高潮:倾泻悲愤。3、诗人由何事物引发出关于“命”的深刻思考?明确:比兴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品读:感悟领会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酿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那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大家来品读这首诗歌,看怎样能更好的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愁情?悲歌一曲诉愁肠。四、整体感知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一)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三)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四)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 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五)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五、小结 拟行路难其四 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六、诗歌鉴赏【甲】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乙】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列诗句。(2 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_(2)请说说这两首诗最后两句所抒发感情的不同。(2 分)_ 答案:(1)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子简短有力,尾句是疑问句,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困难和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2)【甲】诗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乙】诗表达了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情。客至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客至选自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本诗从结构上看,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描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全诗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客至和宾至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宾是贵介之宾,客是相知之客”,这样就造成 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通过比较鉴赏,体会诗歌情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本市,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理解诗歌的情感线索,领会诗歌的内容;3.能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我诗人的思想感情。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线索。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背诵课文,理解诗人在客至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线索。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在客至中变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客至是不是也是这种风格呢?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712 年 2 月 12 日 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 春望 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 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 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2.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严武等友人帮助下,于成都西郊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时期他也写了不少的闲适诗。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三、诵读明义 1.播放多媒体朗诵。2.注意读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 sn 市远无兼味,樽 zn 酒家贫只旧醅 pi。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3.指名朗读: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樽:酒器。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余杯:余下来的酒。4.请用散文化的语言疏通全诗。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陈酒浊酒招待。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5.全班齐读。四、评讲诗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1释“群鸥”。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2此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3赏析“皆”字。“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1释“缘”。因为。2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3体味作者的情感。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1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A 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B 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五、鉴赏点拨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1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寂寞孤独 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2.“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明确:是说没人光顾 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1)主人下马客在船 (2)秦时明月汉时关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联应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4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 这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5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友情深厚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六、小结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七、朗读,当堂背诵。登快阁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登快阁 巧用典故、巧化名句,看似平白如话,实则暗含深意。以且叙且写的自然笔调开篇,描绘了诗人公事之余登高远望所见广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以及此番美景下因知音难觅、世事扰人而产生的归隐、不争之情。但这种归隐之情与陶潜饮酒其五或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所呈现的归隐超脱的意境不同。陶潜和王维的隐逸之情不仅存在于笔端,也存在于二人的实际行为中,他们有归隐之意且有归隐之举,而黄庭坚虽与白鸥相盟,但结合其生平经历,我们发现他始终没有实现这一盟约。这就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这首登快阁:诗人在吟诵此诗时除了表层的“快意”,他的心境应该有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因公事扰人之“不快”而登阁“寻快”,在晚晴江月图中“赏快”时却因自己政坛难觅知音的处境而“失快”,而后无奈“移快”美酒,又“悟快”于归隐之乐,最后仍走下快阁回归官场,在日常“了却公家事”的现实中寻找因济世安民而得到的内心满足欣慰之“快”。教学目标 1.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感情,分析表现手法;2.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3.感受诗人狷介自持的生命气质。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提高月的诗歌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生命气质与人生智慧。文化传承与理解:背诵课文,感受作者坦荡的胸襟,体会作者知音难觅,希冀弃官归隐的情感。教学重点 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教学难点 品读语言,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教学方法 讲授法、品读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崔颢离潼关楼)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古人登高登阁,或览胜,或寄远杜少陵登高,他看见了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他想到了命途多舛、国运艰难。辛弃疾登亭,他看见了楚天秋水、遛岑断鸿,他感叹道流年易逝、报国无门,那么,黄庭坚登阁,他又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庭坚的登快阁。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修水县人。其父黄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庭坚从小上涨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黄庭坚自由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 牧童诗。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苏门六君子即苏门四学士和李方叔、陈师道的合称。2.创作背景 此时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长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有感而发。3.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鼻祖: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祖:杜甫 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三、读 1.播放多媒体朗诵。2.背诵全诗 自由读赛读齐读 3.3.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数衍官事。痴儿,作者自指,了却:完成。东西:东边和西边,指在阁中四处周览,倚:倚靠;落木:落叶;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聊:姑且。弄:演奏。与白鸥盟: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4.请用散文化的语言疏通全诗 示例:我办完了公事,登上快阁,在这晚睛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好清樽美酒,柳以解忧了。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四、串讲诗歌 1.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首联以寻常笔法,写得平坦,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傍晚时分干完一天的公务,似有无限快意,登临快阁自然合情合理,但也从中隐隐露出厌倦官务的情绪。诗人在阁上徘徊瞻眺、消遥自在的生动情态宛然可见。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颔联,从人、境相融,进而写心、境意会。诗人在快阁上,放眼眺望远山无数;居高临下,见清江一道,描绘出一副令人陶醉的深秋晚晴图。这两句分别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及谢眺“澄江静如练”(谢朓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脱化而来,写得精粹洗练,意境逼真,动静映照,开阖变化,于写景中分明可见作者坦荡的胸襟。3.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朱弦”、“青眼”极富色彩,“佳人”、“美酒”意境很美。“已为”、“聊因”虚词烘托,把诗人心底波澜极有层次地表现出来。“聊因”二字,写出了诗人高逸兀傲而又无可奈何的孤愤之情。个“横”字,用的出新,目光顾盼流动,只是为了杯美酒。本是一个极平常的字,经过诗人的运化,即能点石成金,可见黄诗炼字之法。“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五、六两句写诗人独自登临的孤寂之感,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能寄杯于酒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4.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尾联写诗人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本是诗在用典、炼字方面颇见功夫。“天远大”、“月分明”,点活了眼前景,写出了胸中境。“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快阁东西”中的“东西”,写其徘徊瞻眺,“倚晚晴”的“倚”,写其逍遥自得,用寻常字面,意态宛然可见。五六句属对严整,意思流贯,把七言歌行的手法运用到律诗中,气势流转,谋篇布局颇见章法。五、品读诗意 本诗题为登快阁,可知是首登高望远之作,而一“快”字,便给了人们一种把心灵要淋漓尽致的释放出来的强烈冲动,且往下看。“痴儿了却公家事”哦,作者开口便写自己了,“痴儿”是他自己对自己的称谓,我们的文学传统里从来就偏爱这个痴字,千古情人独我痴,对于自命风雅的文人学士,更喜欢这个字了,“了却公家事”这么一句,写的叫我们马上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庞统在耒阳理政来,那样的潇洒又那样的分明。他在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之后要去做什么呢,打一圈麻将呢,泡一阵电脑,还是干脆去醉,去狂,诗人没有,他自有他的去处,他登了快阁。“快阁东西倚晚晴”他去看夕阳,看那些无尽致的风景去了,一个“倚”字,仿佛把作者的形象一下子摆在了千万的读者眼前,又仿佛把诗人定在了快阁。他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好句马上就出来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时是秋,可以看得见千山,自然是诗人的夸张,但一下把气象打开了,把心境也打开了,叫生命一下着面的是无尽的苍茫,而落木的意象的选择,接了古人写秋之传统,他要写就得有新意,“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已经写的很有力度和速度了,他要怎样来超越?他写了,写的是落木因为叶子的飘零,把空间给放大了,一种空阔阔的感觉马上就会把你的心给揪住,揪的你疼,揪的你想喊救命。月已经升起,“玲珑望秋月”是得仰望,也许是千年的仰望太久,太累,需要俯视来求得心灵的平衡,于是,诗人要底下头来去找那个被无数诗篇写的有些旧的月亮,那个月亮自然不可以悬在天上了,它在水里,它照亮了一道澄江,那是多么清奇的一份感觉,写的心境也一扫悲秋的哀叹,于是被后人吟咏着,念叨着,享受着。这样的心境在我们的古代文人是一个很高的令人向往的,有了这样一句可以压住大诗人的句子,再往下写又很难了,“朱弦已为佳人绝”好家伙,不写景了,写到人来了,而且是美人哦,“佳人”我们看不见,不知道她有怎么美而更绝神秘和更有想象力,那常常弹给佳人听的弦也弄断了,我们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旖旎的故事,可这句诗分明的告诉我们,那可是他最仔细,最感动,最怀想的人,就是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在,或者已经分手,所以就像俞伯牙在钟之期之后不在理琴一样,“长绝”不仅是深情,更把他的对不可再得的美感的珍重表现为永恒的怀念。“青眼聊因美酒横”写到青眼,也就写到诗人的本色,他要保持他大丈夫的人生选择,可是他加以青眼的就是美酒,想来他也不会常常是醉的东南西北也找不到的,因为青眼难得会常常使。“万里归船弄长笛”又和千山,和澄江联系起来了,是和有诗情的一句,弄长笛,写的好若人想去听听其中寄托了多少的情思。“此心吾与白鸥盟”又接住了开头的痴儿,和白鸥盟,自是要表白他的一颗赤子之心了。六、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也是很鲜明的,首先是它吸取了诗歌创造的传统成果,在意象的选择上一依前人,基本没有选择新的入诗,这点是很清楚的,这里就不用一一的拉出来。在写法上,也同样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样的写下来。但是,在黄庭坚的手里,看着就这样的传统的写出来,却写出来创造,写出来神奇。一件作品就在于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可以给读者有阅读快感的东西来,而不论它是用什么手法弄的,如果是读者最熟悉的手法而写出还有他们可以阅读到的快感来的,那自然是非大手笔不能。其次就是它写出来新的气象,在宋代可能和它的国家之积弱有关,尽管有苏东坡那样的大江东去,还有辛弃疾那样的挑灯看剑,但是总体来看,文人的气象就是不高,这首诗作为宋诗被广为传诵,还是因了气象的原因,它这里没有忧愁的叹息,没有缠绵的追想,没有不太现实的的狂呼悲歌,没有,有的是在视野里和胸怀间所体味品悟出来的美。写了很悠闲开朗的生活,却是高雅壮丽的,远离了官场的营营与碌碌,也远离了城市,离了家,在高楼这样一个可以任意的选择视点的位置,尽情的看,尽情的想。而且作者写出来了他看到的,他想到的,由这所看,所想,就创造出来了新气象,我说气象开阔,其实还没有说到点,那种气象,不仅仅是开阔,还有一些很温馨的东西从字里漫出来,把读者的心灵给抓住,抓住就是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咀嚼。再次应该说的是语言,语言对于艺术的表现当然是最基层的层面,作者一律用了最简单的字眼入诗,没有晦涩难懂,没有琢磨不透的的些东西,甚至是种很口语的诗句,有一点典故,也是差不多家喻户晓的了,就是这样。七、课堂小结 通观全诗,不由的我们要想到如今的文学,如今的诗歌,我想,这首诗,不论是它的思想内容,不论是它的表现手法,都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的契机,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任何一个想要创作的人,可以不知道这首诗,可以不喜欢这首诗,但是,他们不 可以在他们的创造过程中缺少这首诗所以成功的经验,但愿我们能够有一些可以像这首诗一样给后人长期念叨的文学作品。临安春雨初霁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临安春雨出霁 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意思;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和艺术表达的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诗文描绘的自然美。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古代诗人借诗言志的传统。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2.领会本诗传递的自然美和艺术美。教学难点 由诗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生齐背鹊桥仙。这首词的作者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深情款款的婉约词收割了一大波粉丝,其中有一位女粉丝,她是宋神宗时的宰相唐介的孙女。她痴迷秦观的词,在分娩前的晚上,她甚至梦见了秦观,因秦观字少游,她便与丈夫商量,给儿子取名游,字务观。这就是陆游名字的来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陆游的脚步感受当时南宋时代的京华风貌!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这首词的作者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深情款款的婉约词收割了一大波粉丝,其中有一位女粉丝,她是宋神宗时的宰相唐介的孙女。她痴迷秦观的词,在分娩前的晚上,她甚至梦见了秦观,因秦观字少游,她便与丈夫商量,给儿子取名游,字务观。这就是陆游名字的来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陆游的脚步感受当时南宋时代的京华风貌!2.写作背景 陆游写这首诗已 62 岁。他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3.陆游名句 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1.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