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专题测评试题(详解版).pdf
-
资源ID:86078982
资源大小:770.2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考点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专题测评试题(详解版).pdf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专题测评 考试时间:90 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 I 卷(选择题 15 分)一、单选题(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15 分)1、如图,将甲音叉、手机分别放在M、N处。利用手机软件测出甲音叉发出的声音为40dB。撤去甲音叉,将乙音叉放在M处,手机位置不变,测出乙音叉发出的声音为60dB。甲比乙()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 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 C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 D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 2、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3、某学校九年级三班在教室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文艺晚会,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调 B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响度不同 C某同学发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D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的缘故 4、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 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D医生用 B 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5、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分辨人 B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降低音调 D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第卷(非选择题 85 分)二、填空题(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1、如图为航天员叶光富吹奏葫芦丝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_发声的;而听众能够分辨葫芦丝和古筝,主要因为两种乐器的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2、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与人不同。大象的语言可以用人耳听不到的 _波交流,蝙蝠可以利用 _波进行捕食。3、满怀深情的歌声“唱支山歌给党听”从教室内传出,杨老师隔着墙便能判断出是小华在唱歌,其依据是声音的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4、如图所示,如果在月球上用橡皮锤去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泡沫塑料小球_(选填“会”或“不会”)被弹起。5、如图所示,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小提琴,演奏过程中他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优美音乐声是通过_传入台下听众的耳中,在离舞台越远的观众听到声音的响度_(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三、计算题(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计 25 分)1、某人站在两山之间开了一枪,开枪后,他听到两次回声相差 5s,此人距较近的山的距离是 680米,(设声音传播的速度为v=340m/s),则:(1)此人听到较近的山的回声需要多少秒?(2)此人距较远的山的距离多少 m?2、某同学乘坐的汽艇经过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6s听到回声(声速为340m/s)。问:(1)若汽艇停在水面,他离高崖多远?(2)若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叫时离高崖多远?3、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2020 年 10 月 27 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 1 万米达到 10058 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若在下降中的某一时刻,奋斗者号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测出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反射回波所用时间是 4s,已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问:此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是多少?4、2020 年 11 月 10 日 8 时 12 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 10909 米。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和突破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之一。求:(1)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从海面以 1m/s 速度匀速下潜到 9000 米处,需要的时间t;(2)若在 9000 米深度时,“奋斗者”号向处于其正上方所的水面指挥船发出一个声波信号并经指挥船即刻自动反射后传回潜水器,耗时 12 秒,求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5、人类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若管长 918m,两次响声间隔 2.5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求:(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2)铸铁中的声速。(结果保留整数)四、实验探究(5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计 40 分)1、在学习声音的特性时,小明想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发声体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是否有关”。在设计实验时关于探究问题中的自变量遇到了如下问题,请你帮助他回答:(1)本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_(2)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何改变自变量?_(3)应该如何观测自变量?_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时,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小球被_,这说明了_,此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为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_,由此推理可知:_,此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为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理想实验法”);(3)如图丙所示,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这说明了声音的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与声源振动的_有关。3、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同学们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图所示:(1)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边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它,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_与振动的_有关;(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_(“不同”或“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_有关;(3)把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它操作相同,听出了两次声音的_不同;(4)以上的物理探究方法叫_。4、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真空不能_;(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_(填“能”或“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_(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A推理假设 B实验验证 C归纳总结(6)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乙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_(填序号);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5、在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时。(1)同学们采用如图所示的器材,选择音叉做声源,敲响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_竖直悬挂着的乒乓球,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接下来,他们使同一只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重复上述操作,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实验所得的结论是:声音的响度与_有关。(2)小明设计了另一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他用两枚钉子把一根橡皮筋固定在木板上,他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2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D【解析】【详解】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声音强弱的单位是dB,甲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40dB小于乙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60dB,而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则甲比乙振动的振幅一定要小;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高低,故 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故选 D。2、A【解析】【详解】A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 A 正确;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 B 错误;C“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 C 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 D 错误。故选 A。3、B【解析】【详解】A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改变振动的弦的长度,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因此其目的是改变音调,故 A 正确,A 不符合题意;B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音调不同,故 B 错误,B 符合题意;C音箱发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利用转换法将音响的振动转化为可以观察的纸屑振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动产生的,故 C 正确,C 不符合题意;D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是 0.1s,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且回声和原声叠加缘故,故 D 正确,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4、D【解析】【分析】【详解】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故 A 错误;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随着空气的质量变小,介质变少,声音变小,故 B 错误;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C 错误;D医生用 B 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身体疾病信息,故 D 正确。故选 D。5、D【解析】【分析】【详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 A 错误;B用超声波能清洗眼镜,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 B 错误;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响度放低些,故 C 错误;D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 D 正确。故选 D。二、填空题 1、振动 音色【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葫芦丝发出声音是由于葫芦丝内的空气柱在振动。2不同的发声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听众能够分辨葫芦丝和古筝主要是因为两种乐器的音色不同。2、次声 超声【详解】12人的听觉范围是 20Hz20000Hz,其中低于 20Hz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高于 20000Hz 的声波是超声波,大象用次声波交流,蝙蝠可以利用超声波进行捕食。3、音色【详解】每个人的音色不同,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故杨老师隔着墙便能判断出是小华在唱歌,其依据是声音的音色。4、不会【详解】在月球上用橡皮锤去敲击右边的音叉,右边的音叉振动,但由于月球上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右边音叉无法将振动传出去,所以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左边的泡沫塑料小球不会被弹起。5、音调 空气 越小【分析】【详解】1演奏过程中他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通过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来改变声音的音调。2台下听众能听到优美音乐声,是音乐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中了。3声音的响度除了跟振幅有关外,还与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即离发声体的距离越远,听到声音响度越小;故观众离舞台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三、计算题 1、(1)4s;(2)1530m【详解】解:(1)人距较近的山的距离是s1=680m,则到另一山的距离为s2;由svt可得,第一个回声传来用的时间 1122 680m4s340m/sstv(2)设第二个回声传来用的时间t2,由题知 t2t1=5s 则 t2=5s+4s=9s 由svt可得,第二个回声通过的距离为 2s2=vt2=340m/s9s=3060m 则人距较远的山的距离s2=1530m。答:(1)此人听到较近的山的回声需要 4s;(2)此人距较远的山的距离多少 m 此人距较远的山的距离为 1530m。2、(1)1020m;(2)1050m【详解】解:(1)若汽艇停在水面,声音传播到高崖的时间 6s3s2t 汽艇到高崖的距离 340m/s 3s1020msvt(2)若汽艇以 1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叫时离高崖的距离 11(10m/s340m/s)6s1050m22svvt声艇 答:(1)汽艇停在水面,他离高崖 1020m 的距离;(2)他喊叫时离高崖 1050m。3、3000m【详解】解:从发射超声波到海底的时间 14s2s2t 由svt可得,此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 1500m/s2s=3000mhvt 答:此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是 3000m。4、(1)9000s;(2)1500m/s【详解】解:(1)已知潜水器运动距离为s=9000m,速度为v潜水器=1m/s,则需要时间 9000m9000s1m/sstv潜水器(2)从潜水器发出信号到指挥船收到信号用时为 112s6s2t 在这段时间内,信号传播距离s=9000m,因此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9000m1500m/s6ssvt 答:(1)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从海面以 1m/s 速度匀速下潜到 9000 米处,需要的时间 9000s;(2)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1500m/s。5、(1)2.7s;(2)4590m/s【分析】【详解】解:(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 11918m2.7s340m/sstv(2)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时间为 212.7s-2.5s0.2sttt 铸铁中的声速为 22918m4590m/s0.2ssvt 答:(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 2.7s;(2)铸铁中的声速为 4590m/s。四、实验探究 1、振幅 见解析 见解析【详解】(1)1探究“发声体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是否有关”,需要改变振幅的大小,自变量是振幅。(2)2用大小不同力敲击鼓面,敲击的力度越大,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敲击的力度越小,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小。(3)3鼓面上的泡沫球跳起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弹开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转换法 越来越小 真空不能传声 理想实验法 音调 频率【详解】(1)12让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小球会被弹开,是因为音叉在振动,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3实验中音叉的振动不明显,通过小球将其振动放大,这是转换法。(2)45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闹钟的响铃声会逐渐变小,那么当罩的空气完全被抽出,闹钟处于真空环境,则铃声将无法听到,可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6实验中,真空罩内空气完全抽出不易操作,是通过实验加推理得出结论的,这是理想实验法。(3)78用相同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钢尺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这说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3、音调 频率 不同 振幅 音色 控制变量法【详解】(1)1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从而得出声音的音调和振动频率有关。(2)34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拨动它,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3)5把上述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它操作相同时,振动的物体不同,所以听到声音的音色不同。(4)6探究音调时,控制音色和响度不变;探究响度时,控制音色和音调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4、小 大 小 介质 传声 不能 A B【详解】(1)1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减小。(2)2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由于声音传播的介质增多,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变大。(3)3由于介质(空气)逐渐减少,故声音逐渐减小。如果完全没有空气了,将会听不到声音。(4)45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真实的实验是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铃声越来越弱,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如果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于是形成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5)67由于玻璃罩内无法获得真空,所以不能直接得出实验结论,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实验结论;(6)8探究真空能否传声,需要有相同的声源,分别在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使物体发出声音,我们是否能听到。A 选项中,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该选项设计不合理;B 选项中,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C 选项中,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D 选项中,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5、靠近 乒乓球被弹开 乒乓球被弹开幅度变大 振幅 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3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详解】(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靠近竖直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会被弹开。3使同一只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音叉响度越大,幅度越大。让它靠近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更大。4对比两次实验可得,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幅度越大,说明响度大的音叉振动幅度大,表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2)5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要控制其他因素相同,改变振动的幅度,听声音的大小。小明设计了另一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他用两枚钉子把一根橡皮筋固定在木板上,他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2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3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