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乡的风景教案.pdf
1 画家乡的风景教案 课题:画家乡的风景 课时:二课时 课时安排:一课时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与学习,加强透视在作品中的自主运用。能通过图片或作品,表现出透视合理的风景画作品。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透视现象与规律,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空间感,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家乡风景的描绘,增强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从热爱家乡的角度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分析作品透视,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初步理解风景画作品中体现的情感表现力。养成用审美的眼光去艺术地表现家乡和身边熟悉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原理。掌握风景画中的透视,2 能运用透视表现于风景作品中。难点: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如何把自己的理解及掌握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教具:课件、等其他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大家基本每天都要接触的东西钱,有句话叫“纸币是国家的名片”,那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的“名片”了吗?人民币背面所描绘的景色是什么呢?我们今天这节课,首先就来欣赏欣赏这些美丽的风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共同的家乡,因此也可以说,人民币的设计师和我们这节课一样,也在“画家乡的风景”。简介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背面的图景:1 元-杭州西湖三潭印月,5 元-山东泰山日出,10元-长江三峡,20元-桂林山水,50元-拉萨布达拉宫,100 元-北京人民大会堂 二:讲授新课(一)、平行透视(一点透视)3 1、出示面值为一元的人民币背面,讨论其展示的“三潭印月”和教材上草原的路有何异曲同工之处。2、学生讨论,并谈自己的理解。3、教师总结,引出平行透视的概念。(补充透视基本术语: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消失点就是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上的点,又叫灭点)4、让学生找出哪一个面值的人民币背面图案也用了平行透视的方法(100 元)。5、要求学生关注 100 元人民币背面左方的柱子,最后教师总结出平行透视乃至整个透视学在画面上的表现规律: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6、引导学生欣赏村道 母亲湖,总结大地的层次和道路应该如何在纸张上表现出来(大地的形象由宽变窄向远方延伸,构成路的形状以斜线最终消失在大地上),并在人民币背面图景中找出与之相似的人民币(10 元的长江图案)。(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1、引导学生观察马棚,并叫学生到黑板上画出马棚的简图。2、根据学生画的简图,指导学生认识线条、角度、位置、形体的4 大小比例,进而展示成角透视的概念和原理。3、引导学生从人民币背面图景中找出成功运用成角透视的典范(50 元上的布达拉宫主体大厦)。4、归纳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手表现手法的区别(前者总结为“中间小两边大”,后者总结为“中间大两边小”)。(三)、两种透视的应用 1、引导学生观察 5 元和 20 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景,总结出哪些是平行透视(5 元上山的层次、20 元上的漓江),哪些是成角透视(5元上两侧的山峰、20 元上中部的山峰和水中的倒影)。2、引导学生观察 50 元人民币背面图景中天上的云和教材中 陕北风情山居景色 两幅图,总结平行透视的两种布局(总结为“见天中间远,没天上边远”)。3、引导学生用手拿铅笔观测透视线条的角度和方向。4、教会学生如何在平行透视的整体景观中置入成角透视的具体物体,并叫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对教材上“学生作品”的结构分析图。5、根据教材上的“学生作品”和学生在黑板上的完成情况,总结描绘风景的步骤(1、选择风景。2、用铅笔观测透视线条的角度和方向。3、先从主体入手进行细节刻画。4、调整画面布局。5、5 着色)三:体验练习,进行创作 1、作业:描绘你印象最深的家乡的景色(多媒体循环播放展示家乡的风景照片)。2、作业要求:A、色彩搭配和谐 B、透视准确 C、远近关系处理好 D、构图匀称均衡 四:作业展示,课堂评价 1、作品展示。学生自评:自己描绘的是哪个景色?为什么要描绘它?讲述自己和这一景色所发生的故事 小组互评:作业的远近关系处理怎样?构图是否合理,透视准确吗?2、教师总结点评 五:课后作业 课下搜集我们家乡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