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知识要点.pdf
社会学知识要点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史、社会思想史);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应用社会学。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实证性(体现在多运用经验研究方法,提倡价值中立。这也是社会学最基本的特点)整体性现实性。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法国)。1838年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新名词即建立这门学科的大体设想,标志社会学学科的产生。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迪尔凯姆(法国)、马克斯韦伯(德国)迪尔凯姆的基本社会学主张: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确立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即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事实。韦伯的的基本社会学主张: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社会行动。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并开创理了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社会学在美国获得了蓬勃发展。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三大理论传统:实证主义(代表人物迪尔凯姆)、诠释主义(代表人物韦伯)、批判主义(代表人物卡尔马克思)。现代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源于实证主义,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社会行动论的理论视角(源于诠释主义,代表流派符号互动理论,代表人物乔治.米德)、冲突论的理论视角(源于批判主义,代表人物达伦多夫)。中国社会学的开拓者:严复。1897 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的部分篇章,1903 年翻译出版群学肄言一书。严复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中国早期社会学流派:乡村建设学派。代表人物梁漱溟、晏阳初。综合学派。代表人物孙本文。孙本文的社会学原理 是 1949 年以前中国社会学界最重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社区学派。代表人物吴文藻、费孝通。吴文藻最早积极倡导推进社会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李达,瞿秋白。社区学派:社区学派是 20 世纪 3040年代活跃于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代表人物是吴文藻、费孝通。它以认识中国现实社会为宗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社区实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变迁进行了理论探索。第四章 社 会 一、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的含义: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本质的争论:争论焦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谁是第一位的?社会实在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因此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社会唯名论,代表人物马克斯 韦伯。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坚持个人优先,认为人们的行动建构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是真正了解社会。社会的特征:社会由人群组成;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是 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有机体。社会的构成要素:从静态角度考察:地理要素(自然环境)、生物要素(人口)、文化要素(文化)。从动态角度考察: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第五章 文化 1.文化的特征:从文化的形成看集体创造性;从文化的获得看非生物遗传性;从文化的内容看多样性;从文化的意义看象征性(此为文化的本质特征);从文化的发展看动态性。2.文化的构成:文化元素(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分为物质文化元素、非物质文化元素)、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全貌)。3.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反文化是一种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又称初级社会化,是指儿童在进入成年之前,为了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的社会化。它从生命早期开始,至青年期结束。继续社会化又称次级社会化、成人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化的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镜中自我”的概念包含三个主要因素:第一,一个人要能够想像得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第二,他要能想像得出别人对这一想像所作出的判断及评价;第三,他能对别人的判断及评价做出相应的反映。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理解:角色是一套有关权利、义务的规范。角色是人们对处于特定位置上的人的行为的期望。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地位的表征。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或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它由相互关系来确定。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角色紧张:因承担多种社会角色,以致出现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这就是角色紧张。角色冲突:一人同时承担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过程。社会行动:含义:所谓社会行动,是指行动者以他主观认定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发生联系的行为。分类:韦 伯把人的社会行动分为四类: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集合行为:含义: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集群行为,它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特点: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匿名性。符号互动理论 代表人物:早期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开创者)、库利、托马斯(提出情境定义);现代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的提出者、集大成者)、库恩、托马斯(提出拟剧理论)。情境与情境定义:在符号互动论那里,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拟剧理论: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符号互动理论关于社会互动的主要观点:a.人类的最本质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b.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c.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d.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e.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霍曼斯(行为主义的交换理论)、布劳(结构主义的交换理论)。布劳认为酬赏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价值由小到大排列)。第八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1.社会网络(教材 148 页)2.社会群体、社会集群与社会类属: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社会集群又称集合体、聚集体,指一些恰巧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聚集在一起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临时性的、没有相互的作用、无法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类属是指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人(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同一类属的人也许彼此并没有见过面,没有交往,更谈不上持续互动,也不必然有什么共同的利益。3.社会群体的构成要素:角色、地位、规范、群体凝聚力。4.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最早由库利提出。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家庭;儿童游玩群体;邻居;朋友圈子。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5.家庭: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家庭的功能:生物功能(生育);经济功能(生产、消费。传统社会主要体现为生产,现代社会主要体现为消费);社会保障功能(抚育、抚养、赡养);休息与精神满足(宣泄、调节、娱乐)。第九章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内涵: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它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现象,社会发展带来了社会分化和高度的社会分工,从而也带来了合作的要求,促进了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的构成: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确定的目标规范性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教材 179-182)4.权威的分类:韦伯认为,权威是获得认可的权力,在社会组织中权威由其具体的职位来代表。权威就其形成而言可以分为: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和魅力型权威。在现代社会组织中法理型权威 占主导地位。科层制: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这样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是非人格化的和具有工具合理性的。在韦伯看来,依照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它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组织环境:组织的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从一般的意义上分析,组织的环境包括相关组织、相关制度和文化。中国的单位组织: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第十章 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学将中层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人类生活领域的基本规范体系。社会制度的类型:本原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家庭制度。派生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社会制度的构成素:价值系统:社会制度存在的意义系统,即某一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规则系统:社会中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选择、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认为合理的、合适的东西。组织系统:实施社会制度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机构。设施系统:社会制度得以运行的物质手段,包括使用的物资设备和象征性的器物。社会制度的正功能与负功能:正功能:满足人的需要;导向功能;整合与控制功能(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整 合是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文化传递功能。负功能:压制个性;阻碍社会变迁。社会制度对社会变迁的阻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社会成员的过度社会化和对越轨者的制裁。社会制度的显功能和潜功能:默顿提出。那些行动者预料到和认识到的、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后果是显功能。那些没有被预料到、也没有被认识到的客观效果是潜功能。第 十 四 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 E A 罗斯提出。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一般说来,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主要有法律、道德、习俗、宗教。政权:政权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之上的、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 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纪律: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它们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成员,促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社会舆论可以分为民间舆论和权力者制造的舆论。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由现实问题引起;集体互动的产物;靠大众传播形成。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社会舆论形成之后就在一定范围内占主导地位,它会对人们的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会对少数人的、与众不同的言行产生心理压力。人们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自外于众人,就会使自己的言行与众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于是社会控制作用发生了。社会学关于社会越轨的理论解释: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迪尔凯姆首先对越轨现象进行规范地研究,称反范是指 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而在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时,如果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础,社会就会导致失反范,从而产生人的越轨行为。默顿的手段目标论:默顿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系统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不一定能为每一个成员都提供条件以达到目标。在社会为人们提出的价值目标与达到目的的合法手段(制度化手段)不配套、不统一时,人们就可能有五种行为方式:认同文化目标,也遵从制度化手段,这是遵从。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系形式主义。既不认同文化目标,也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消极退缩,这是逃避 行为。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反叛。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属越轨行为。标签论:标签论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标签论注意到加标签者和被加标签者的身份和地位,即由谁给谁加标签,认为基本上是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或上层)给下层人加标签,而上层人的此类行为或更严重的行为被视为正常。因此,加标签常有不平等的性质。第十一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社会分化:所谓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专门的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门化、地位多样化。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把社会分化分为 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垂直分化带来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理论:在西方社会学家中,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处于最重要的地位。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马克思的阶级与韦伯的阶级的不同:马克思对阶级的划分标准是分析看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占有生产资料的是一个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的是另外一个阶级。韦伯对阶级的划分标准是财富的多少,具体表现为市场购买力,具有相同市场购买力的是同一个阶级。在现代社会,社会学家使用的较多的分层指标是职业,一般称为职业分层或职业评价。社会分层的功能:功能论者认为,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在维持社会方面具有某种有益的功能。社会冲突论 认为社会分层制度是由有权势者的利益促成的,它是有权势集团的价值标准的表现,这种分层实际上包含着不平等,而且它妨碍社会最理想地发挥其功能。社会流动:我们把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称为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不同于物理空间上的位移,而是人们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地位上的变化。判断某种变动是否属于社会流动,关键是看当事人在社会结构中获得或占有他所期望的资源的机会是否发生了变化。在社会流动中一般更加关注人们的职业、职位的变化,因为职业是人们的主要的社会地位的代表,它对获得经济、权力、声望资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社会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群体性的流动,非结构性流动主要体现为个人自由流动。第十二章 社 区 社区: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会中,学者们对社区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数学者对社区的定义都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涵义:社会互动、地域和共同约束。社区和社会指的都是人类生活的群体形式,但社区强调了共同体和地域两个特点。与社会相比,社区更强调具体地域内的人群关系,强调这种关系的亲和性。社区研究: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指主要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培养出来的学者组成的、注重经验研究、倡导并从事社区研究而形成的一个学术派别。该学派开创了参与观察法,并创造了人文区位学理论 差序格局:费孝通把中国传统社会中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别的现象称为“差序格局”。城市化:我们把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 过程称为城市化。衡量某一个国家或区域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是城市化水平,它是指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重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性:有学者称城市所具有的与农村社区不同的特征为城市性。它包括人口密度大、社会分工发达、异质性高、社会流动性大以及人际接触的匿名性等。城市性也是衡量一个居民聚居区城市化程度的指标。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社会变迁分为宏观的社会变迁、中观的社会变迁和微观的社会变迁。社会学主要研究中观的社会变迁,即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社会制度的变化。默顿提出了中层理论。社会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社会是个生物有机体,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进化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社会进化具有渐进的趋势,它会导致社会和 文化的分化、整合、重组,最后达到专业化和复杂化,从而带动社会进步。从社会整体出发,社会历史是沿着一定进化阶梯前进,每一个阶梯都比前一个阶梯高级,最后可以达到完美及和谐的境界。帕森斯的社会变迁理论:帕森斯用其系统理论解释人类的进化,它提出社会进化的四个机制: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现代冲突论的社会变迁观:现代冲突论的代表人物是达伦多夫。达伦多夫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围绕着权力和权威形成两个阶级,即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统治阶级和占有很少权力和权威的被统治阶级。现代社会是由这两个阶级组成的强制性的协作联合体。在这种社会中,压迫和强制是普遍现象,被统治阶级总是要改变自己的地位,于是冲突产生。社会冲突的结果引发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现代化的含义:现代化指十七、十八 世纪(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现代化的内容: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包括四个方面经济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核心;政治现代化: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社会结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参见教材 260 页 317 页)。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又体现为社会关系结构的普遍性原则;社会组织结构的科层制组织的增多;职业结构中新的职业不断增多,各种职业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区域结构的城市化。关于西方现代化的理论解释:“工业社会”理论模式:迪尔凯姆指出,现代社会中劳动分工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导致社会团结类型从“机械团结”(即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或“所有群体成员的共同情感和共同信仰“而把个体联结起 来的那样一种社会团结类型)向有机团结(即通过职能上的相互依赖而将个体联结起来的那样一种社会结合类型)的转变。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实际上是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理性化”理论模式: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或者说现代化过程之所以首先西欧国家中产生和发展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新教伦理的出现,它使得目的理性行动成为西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动的主导类型,从而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等现代社会因素的发展。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教材 39-58)社会问题 社会解组:社会解组是指社会上原来通行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失效,人们之间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社会解组主要体现为失范、文化冲突和价值崩溃。贫困问题:国际上一般用贫困线来测 量贫困。所谓贫困线是指社会中家庭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人口问题 4.婚姻家庭问题 5.环境问题 6.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问题 名词解释:社会互动 芝加哥学派 文化 人的社会化 社会网络 核心家庭 7.科层制8.社区 9.社会分层 10.社会流动 11.社会工作 12.社会保障 13.社会现代化 14.涂尔干 考试说明:专业必修课,闭卷考试形式。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考试题型:一、判断题(10 道题,每空 1分共 10分)二、单项选择题(6 小题,每题 1 分共 6分)三、多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 2分共10 分)四、名词解释(5道题,每题 3分共 15分)五、材料分析题(3 小题,共 24 分)六、判断改正题(5小题,每题 2分共10 分)七、论述题(2 小题,共 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