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pdf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 50 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习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 各数的认识;5、20 以内的进位加法;6、20 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域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 20 以内数的过程,认识 20 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 20 以内的加、减法;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2、数学思考领域 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 20 以内数的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 20 以内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生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3、解决问题领域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初步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4、情感与态度领域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可以用 20 以内的数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四、本册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现实的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接受;引入数学问题(如 P7 例 1、P18 例 1);引导学习思路(如 P71 第 11 题);激发学习兴趣(如 P26 例 1、P54 主题图)。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如 P10例 1、P81 主题图);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平台(如 P17 第 9 题);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如P8 例 4,P36 例 3);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行为与学习要求(P16 第 8 题,P89 第 3题)。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以对话出现。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课堂活动 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机会;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习活动的联系与区别;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个体与集体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 P16 第 8 题、P62 第 4 题,认识周围的数、我有一双小巧手。贴近儿童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6.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影响 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册两个数学文化:P58“分类”和 P80“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五、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 20 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点是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和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七、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 1 准备课 2 课时 23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9 课时 49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16 课时 10 分一分、认识物体 5 课时 11131120 各数的人数 7 课时 1416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8 课时 1719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9 课时 20 总复习 4 课时 高一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校选用的数学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 A 版教材。与旧教材作一比较,发现本套教材是在继承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优良传统和基础上积极创新,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我校是一所普通的高中,在重点高中和私立学校扩招的影响下,我校新生的素质可想而知了。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大,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期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有下列几个特点:1、更加注重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即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2.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体现了问题性,本套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每一章都可以看到“观察”“思考”“探索”以及用“问号性”图标呈现的“边空”等栏目,利用这些栏目,在知识形过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信息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认识工具,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体现了积极探索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对数学的本质作进一步的理解。4.关注学生数学发展的不同需求,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教材通过设置“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探究性、拓展性、思想性、时代性和应用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和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数学在推动其他科学和整个文化进步中的作用。5.新教材注重数学史渗透,特别是注重介绍我国对数学的贡献,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三.教学任务与目的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函数的构成要素,会求简单函数定义域和值域,会根据实际情境的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通过已学过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的含义,会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根据某个主题,收集 17 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欧拉等)的有关资料,了解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2.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 y=ax 与对数函数y=logax 互为反函数(a0,a1)。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 y=x,y=x2,y=x3,y=1/x,y=x1/2 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3.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间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4.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5 以长方体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判定方法以及基本性质。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体验公理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四.教学措施和活动 1.加强集体备课与个人学习,个人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养成解数学题的习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3、了解新课程教学基本程序,掌握新课程教学常规策略,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5、要深刻理解领悟新教材的立意进行教学,而不要盲目地加深难度。本学期担任高一 5、6 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 11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还可以;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一)情意目标(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二)能力要求(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3)通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三)知识目标 1.集合、简易逻辑(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2.函数(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数列(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 n 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 n 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三、教学难点 1.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四、工作措施.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一、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二、教材特点: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 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三、教法分析: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四、学情分析: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五、教学措施: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小三数学上册应用题练习题及答案 小三数学上册应用题练习题及答案 1、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里(1)一捆绳子长 162 米,已经用去了 48 米,剩下的绳子平均分成2 段,平均每段长多少米?正确的算式是()162-(482)162-482(162-48)2(2)新华书店运来一批课本,运走了 2800 本,剩下的是运走的 3倍这批图书一共多少本?28003+280028003-2800280032800(1+3)2、解答下面各题(1)仓库里有洗衣机、冰箱共 165 台,其中洗衣机 112 台,剩下的是冰箱,冰箱比洗衣机少多少台?(2)姐姐与妹妹踢毽子,姐妹两人一共踢了 115 下,其中姐姐踢了 75 下,剩下的是妹妹踢的,姐姐比妹妹多踢多少下?(3)地下停车场上有 64 辆汽车,其中小轿车有 8 辆,其余的是大轿车,大轿车的辆数是小轿车的多少倍?参考答案 1、;或 2、(1)165-112=53(台)112-53=59(台)答:冰箱比洗衣机少59 台(2)115-75=40(台)75-40=35(台)答:姐姐比妹妹多踢 35 下(3)64-8=56(辆)568=7 答:大轿车的辆数是小轿车的 7 倍 五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答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答案人教版 一、填空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4.1,比宽长 0.5 米,周长是(15.4)米,面积是(14.76)平方米。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是0.509,这个小数是(50.9);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3048,则原来的数是(30.48)。3、BC=3.3,如果 B 和 C 都缩小 3 倍后,那么 BC=(3.3)。4、由“7、9、6”组成的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平均数是(827.5)。5、2.999985 保留二位小数是(3.00),精确到千分位约是(3.000)。6、4 分钟做 5 个零件,平均每分钟(1.25)个零件,每个零件要做(0.8)分钟。7、一个梯形的面积是 1.5 平方分米,它的上底是0.8 分米,下底是 1.7 分米,高是(1.2)分米。8、2.5 的一半的 1.2 倍是(1.5);5 除 6.3 与 7.6 的和是(2.78).9、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24 厘米,长是宽的 2 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10、甲乙两数的和是 13.2,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等于乙数,甲数是(1.2),乙数是(12)。二、判断题 1、4.50.8+4.50.7=4.5(0.8+0.7)=4.51.5=3()2、一个三角形底增加 4 厘米,高增加 3 厘米,面积增加 6 平方厘米。()3、一个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 6.8,这个数最大是 6.89。()4、边长是 1000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公顷。()5、一个不为 0的数除以小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三、选择题 1、一个油桶可以装 7 千克油,有 30 千克油,需要装()个桶。4562、一个农场的面积大约是 3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3、两个小数的和与这两个小数的积比较.()。和大于积和小于积无法比较 4、用 18 根 1 厘米长的小棒摆长方形,一共有()种不同摆法,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平方厘米。3 种 184种 184 种 204 种 245、12 分是()小时0.20.121.2 四、计算 1.口算 0.1-0.09=0.0112.5-5=7.50.67+0.3=0.970.38100=380.651.3=0.510.25=431.3100=0.3130.81.25=143.90.5=7.85.52.52=1.12.竖式计算(4 分)6.52.72.412.853.4=9.69(得数保留两位小数)(验算)3.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12 分)1.63+2.370.38.4699+8.465.78+0.84+0.16=1.63+7.9=8.46100=5.78+1=9.53=846=6.78 5.6353.41-(1.41-0.88)4.58.2+0.8255=5.675=3.41-1.41+0.88=4.58.2+8.25.5=0.85=2+0.88=8.2(4.5+5.5)=0.16=2.88=82 五、解决实际问题 1、蜗牛一分钟爬行 8.2 厘米,照这样计算,蜗牛爬行 53.3 厘米要多少分钟?53.38.2=6.5(分钟)2、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是 10 米,高是 6 米,共收蔬菜1020 千克,这块地平均每平方米收蔬菜多少千克?1020(106)=102060=17(千克)3、妈妈在超市中买了 200 克葵花籽,花了 4.3 元。葵花籽每千克是多少元?爸爸买了 1.25 千克,需付多少元?200 克=0.2 千克 4.30.2=21.5(元)21.51.2526.88(元)4、一袋大米,第一次用去 8.25 千克,第二次用去 7.78 千克。第三次用去的比第一、二次用去的总量少 6.08 千克。这袋大米多少千克?(8.25+7.78-6.08)+(8.25+7.78)=(16.03-6.08)+16.03=9.95+16.03=25.98(千克)5、修一条水渠,10 个工人一天可以修 0.4 米,照这样计算,1000 个工人每天可以修多少米?合多少千米?方法一:0.4101000=40(米)=0.04(千米)方法二:0.4(100010)=40(米)=0.04(千米)6、506 班同学为美化教室买了 9 盆盆景,付了 100 元,找回 4元 2 角。平均每盆盆景多少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4 元 2 角=4.2 元(100-4.2)9=95.8910.64(元)7、一个梯形(如图),你能在这个梯形中画一条线段,将它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还能画一条线段将这个梯形分成其他两个图形吗?请自己画图一一列举出来。8 厘米 5 厘米 4 厘米 5.6 厘米 平行四边形:5.64=22.4(平方厘米)三角形:(8-5.6)42=4.8(平方厘米)分成三角形和梯形分成平形四边形和梯形 分成梯形和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