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解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详解).pdf
-
资源ID:86105737
资源大小:835.3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详解).pdf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题训练 考试时间:90 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 I 卷(选择题 30 分)一、单选题(10 小题,每小题3 分,共计 30 分)1、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 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下列古文化遗迹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刻有文字的甲骨残片 B用黄土建筑的城墙 C烧制精美的陶器制品 D人工磨制的玉石饰品 2、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液体的倾倒 C点燃酒精灯 D检验装置气密性 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倾倒液体 B称量药品 C点燃酒精灯 D闻气味 4、化学课上我们做过很多实验,下列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B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C将细铁丝绕成螺旋形 D在研钵中把胆矾研碎 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6、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读出液体体积 B闻气体气味 C取固体粉末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7、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气体膨胀 B食物的腐败 C金属的冶炼 D蜡烛的燃烧 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下列古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9、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产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鸡蛋打碎 B大米发霉 C甘蔗榨汁 D分离液态空气 1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卖炭翁中的诗句。这里“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 A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B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C两者都是物理变化 D两者都是化学变化 第卷(非选择题 70 分)二、填空题(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1、配制 7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需用 25%的氯化钠溶液_g;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2、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小明实验记录中的部分内容如下:观察到蜡烛熔化,熔化后的蜡烛很快燃烧起来,我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投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其中蜡烛熔化是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下一空同),蜡烛燃烧是_,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说明蜡烛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具有的物理性质_,从他的观察可知蜡烛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 3、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加热 2-3ml 液体药品,需要的仪器有哪些?_(2)设计实验证明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_ 4、下列哪些性质可以鉴别以下各种物质,请将有关的序号填在横线上:颜色 状态 气味 味道(1)厨房里的糖水和盐水_。(2)氧气和水_。(3)铜丝和铁丝_。(4)医用酒精和水_。5、向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_色沉淀;向盛有石灰石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试管中冒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_(填物质名称)这些变化中_(填“有”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三、实验探究(5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 1 秒后取出;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用火柴去点白烟;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熄灭蜡烛;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请回答以下问题:(1)参看(2)的实验记录,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_。(2)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探究步骤 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_ 燃着时 蜡烛火焰分_层 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 1s 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此处温度_ 干冷的内壁出现_,澄清的石灰水_。熄灭后 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立即点燃白烟时可看到_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_。2、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可观察到:_;手摸烧杯壁,感觉到_;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2)将烧杯迅速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蜡烛燃烧为_。(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_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获得结论)猜想_正确。(交流反思)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3、有一包从海水中获得的粗盐,已经经过初步提纯。课外活动小组对它的成分进行探究,并将粗盐进一步提纯。一些物质的溶解性 OH-Cl-24SO 2-3CO H+溶、挥 溶 溶、挥 Na+溶 溶 溶 溶 Ca2+微 溶 微 不 Ba2+溶 溶 不 不 Mg2+不 溶 溶 微 探究过程:.探究一:这包粗盐中可能有的杂质是 CaCl2和 MgCl2。现用实验验证这种假设:取样品并溶解,加入数滴 NaOH 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粗盐中无_;另取样品并溶解,加入数滴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实验证明:这包粗盐中含有的杂质是_。.探究二:这包粗盐中 NaCl 的质量分数。按下面步骤进行实验:称取 ag 的样品;将样品加水溶解,制成粗盐溶液;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某种试剂,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将中所得沉淀洗涤后小心烘干,称量得到 bg 纯净固体 M;向中所得滤液逐滴滴入稀盐酸,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后,移入蒸发皿蒸发,称量得到 cg 纯净固体 N;(1)的步骤中,都使用到同一仪器是_;它在步骤和中的操作方法相同,但目的不同,在步骤中的目的是_。(2)步骤中加入的试剂是_;目的是_。(3)根据以上实验可知粗盐中 NaCl 的质量分数为(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达)_。4、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探究。(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其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实验一)实验一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写出引起该变化的反应表达式_。(实验二)(1)如图 A,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_。(2)如图 B,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_,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3)如图 C,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并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_和_。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从蜡烛熄灭的现象判断,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与实验一所示实验相比较,图 C 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_。(拓展延伸)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她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婷婷这样做的目的是_。5、化学课上小明学习了酒精灯的使用,回家后对蜡烛的然烧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他的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1)观察蜡烛燃烧的火焰也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提出问题:蜡烛的三层火焰的温度哪一层更高?猜想与假设:你的猜想是_。设计并进行实验:小明将一根细木条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 1 所示,约 1s 后取出,细木条的变化如图 2 所示。请你描述此变化_。获得结论: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反思与交流:上述结论对我们使用酒精灯的启示是_。(2)小明将一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由此可以获得的结论是_。在进行该实验时,小明还发现玻璃杯的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小明的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填字母编号)。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 查阅资料,了解蜡烛的组成,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C 此现象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 与老师或同学交流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C【详解】A、刻甲骨文,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用黄土建筑的城墙,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烧制精美的陶器制品,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人工磨制的玉石饰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C。2、D【详解】A、闻气体气味时不能凑到瓶口,需要用手轻轻煽动,不符合题意;B、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不符合题意;C、点燃酒精灯时应使用火柴或打火机,不符合题意;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导管伸入水中,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气密性好,符合题意;故选 D。【点睛】3、D【详解】A、液体取用时,应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试剂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管略倾斜,试剂瓶口紧靠试管口,使液体药品缓慢流入试管内,故选项错误;B、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满足左物右码,故选项错误;C、不能使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酒精灯,故选项错误;D、闻药品气味时应用手扇动,使少量到气体飘入鼻腔内闻药品气味,故选项正确。故选 D【点睛】4、A【分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可能有吸热、放热、发光等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详解】A、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凝成的石蜡固体,点燃石蜡固体,会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 A 符合题意;B、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水蒸汽遇冷凝结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不符合题意;C、将细铁丝绕成螺旋形,铁丝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 C 不符合题意;D、在研钵中把胆矾研碎,使大颗粒胆矾变成小颗粒,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点睛】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常伴随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不会伴随化学变化。5、A【详解】A、熄灭酒精灯要使用灯帽盖灭,所示操作正确。B、绝对不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所示操作错误;C、为了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后再进一步污染试剂,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位于试管口上方垂直滴加,不能伸入试管内或触碰试管壁,所示操作错误。D、倒取液体时瓶塞应该倒放,所示操作错误。故选 A。6、B【详解】A: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A 正确。B: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B 错。C:取固体粉末时,应略斜的持试管,用药匙或纸槽将固体粉末送到试管底部。C 正确。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然后用手握住容器外壁,若导管口产生气泡,则装置气密性好。D 正确。综上所述:选择 B。【点睛】7、A【详解】A、气体膨胀,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食物的腐败,有微生物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金属的冶炼,有金属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蜡烛的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A。8、B【详解】A、烽火燃烧,一定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描写的是下雪,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烈火焚烧若等闲”描写的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爆炸燃烧,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B。9、B【详解】A、鸡蛋打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大米发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甘蔗榨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分离液态空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答案:B。10、B【详解】“伐薪”是指砍伐木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炭”是指把木材加热,使木材变成炭,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炭,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二、填空题 1、28 偏大 【详解】设:需用 25%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x。70g10%=x25%,x=28g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偏大,水的实际体积偏小。即所配溶液质量偏小,因此,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点睛】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偏大,水的实际体积偏小。2、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硬度小 密度小于水 可燃性 【详解】蜡烛熔化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用小刀切蜡烛,说明蜡烛硬度小;浮于水面说明蜡烛密度比水小;从实验可以看出蜡烛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故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硬度小;密度小于水;可燃性。3、(1)酒精灯、试管、试管夹(2)1、点燃酒精灯;2、把一根火柴横放于酒精灯的火焰中部,片刻取出;3、观察看火柴的变化,可以看见由两侧向中间黑色逐渐变浅;4、得出结论:可见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加热效果最好。【解析】(1)加热少量液体时用试管,试管用试管夹夹持,可以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是素质教育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之一,而能力的考查又逐渐成了中考重点和热点,但是,该内容也是学习难点,应重点练习,养成对实验进行评价我自我设计实验的习惯;1、本题是关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问题,解答本题可据不同火焰的加热效果去证明;2、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3、点燃酒精灯,把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根据火柴梗在三层不同火焰处灼烧变黑的不同程度来证明。4、(1)(2)(3)(4)【分析】(1)糖水和盐水在颜色、状态、气味上的差别不大,但是糖水是甜味,盐水是咸味,因此选择(2)氧气是气体,水是液体,状态不同,故选择(3)铜丝在一般情况下先紫红色,铁丝呈现银白色,故选择(4)医用酒精在气味上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香味,水则是无味液体,故可以通过气味区分,故选择【点睛】5、蓝 二氧化碳 有 化学 【详解】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会产生蓝色沉淀;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两个变化中都有其他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故填:蓝;二氧化碳;有;化学。三、实验探究 1、浮在水面且不溶于水 三或者 3 a 最高 水雾 变浑浊 熄灭的蜡烛被引燃 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根据实验记录可知先探究蜡烛点燃前,即蜡烛的密度大小,故应先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然后再点燃蜡烛,接着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 1 秒后取出,观察火柴的碳化情况,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片刻后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最后熄灭蜡烛,此时点燃生成的白烟,观察白烟能否引燃蜡烛。故正确的操作步骤是。石蜡的密度比水小,将其放入水中后,可观察到石蜡不溶于水,且会浮在水面上。点燃蜡烛后,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芯三部分。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 1 秒后取出,观察火柴的a处碳化最明显,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观察到烧杯内壁有小液滴,说明有水生成。片刻后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立即点燃白烟时可看到蜡烛被再次引燃。根据上述现象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2、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发烫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变化 发烫 物理变化 二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收集证据:(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可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手摸烧杯壁,感觉到发烫,说明蜡烛燃烧放热;(2)将烧杯迅速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分析:由以上分析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3)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通电中: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获得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二成立;交流反思: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3、MgCl2 CaCl2 玻璃棒 加速粗盐的溶解 Na2CO3溶液(或碳酸钠溶液)将杂质 CaCl2完全转化为 CaCO3沉淀 100a-111b%a或a-1.11b100%a 【详解】.探究一:取样品并溶解,加入数滴 NaOH 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无氢氧化镁沉淀生成,粗盐中无MgCl2;取样品并溶解,加入数滴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有钙离子,则这包粗盐中含有的杂质是 CaCl2;.探究二:(1)在的步骤中都有在溶液中添加物质,故都需溶解过程,因此都使用到同一仪器是玻璃棒;步骤是将样品加水溶解,制成粗盐溶液,故其目的是加速粗盐的溶解;(2)粗盐溶液含有钙离子,因此加入碳酸钠溶液会得到沉淀;粗盐溶液含有钙离子,加入碳酸钠溶液会得到沉淀,其目的是将杂质 CaCl2完全转化为 CaCO3沉淀;(3)如题,称取 ag 的样品,将中所得沉淀洗涤后小心烘干,称量得到 bg 纯净固体 CaCO3,因此可得,原溶液中含钙离子b100mol,则 ag 的样品中含氯化钙杂质 111100bg,粗盐中 NaCl 的质量分数为1.11100%aba。4、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或2232Ca(OH)+COCaCO+H O 外焰温度最高 白烟燃烧 水 二氧化碳 检验是否生成水 需要氧气参加 能够同时检验生成物水和二氧化碳 排除偶然性 【详解】实验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符号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或2232Ca(OH)+COCaCO+H O;实验二 1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外焰温度最高;2观察到的现象为白烟燃烧,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3 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说明反应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石蜡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检验是否生成水;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耗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需要氧气参加;与实验一所示实验相比较,图 C 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检验生成物水和二氧化碳;拓展延伸她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婷婷这样做的目的是排除偶然性。5、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可能最高 木条与外焰接触部分碳化最严重 外焰的温度最高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体加热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 ABD 【详解】(1)根据提出问题:蜡烛的三层火焰的温度哪一层更高?可以作出猜想:外焰温度最高;设计并进行实验:将一根细木条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 1 所示,约 1s 后取出,由图可知,木条与外焰接触部分碳化最严重,由此可以获得结论:外焰温度最高;反思与交流:外焰温度最高,故使用酒精灯应用外焰加热;(2)将一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水生成,故可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是作平行实验,确保结果准确,符合题意;B、查阅资料,了解蜡烛的组成,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进一步进行探究,符合题意;C、此现象虽然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应多加思考,不符合题意;D、与老师或同学交流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探究物质的变化,符合题意。故选 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