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pdf

    • 资源ID:86190623       资源大小:3.04MB        全文页数:7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pdf

    1 目录 第 1 章总则 1 第 2 章地基与基础工程2 第 3 章主体工程 8 第 4 章建筑屋面工程20 第 5 章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 29 第 6 章建筑电气工程 53 第 7 章通风与空调工程 64 第 1 章总 则 1。1 目的 为了消除公司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通病,促进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公司建筑施工的现状和特点,特此编写本手册。1.2 适用范围 本手册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筑工程和建筑设备安装工程。1。3 主要内容 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我公司主要施工的 6 个分部工程的质量通病:(1)地基与基础。(2)主体结构.(3)建筑屋面。(4)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5)建筑电气。(6)通风与空调工程。1.4 编制依据 本手册主要是根据国家现行的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结合各单位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现状及常见多发质量问题进行编写的.1。5 使用要求 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关键在于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同时还应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 2 作。本手册虽然涉及建筑安装工程常见多发质量问题,但由于地区、工程及施工人员水平的差异,具体工程中质量通病的发生会有所不同.为了增强质量过程控制的针对性,应根据每个工程的特点,找出可能发生的质量通病,确定质量控制点,参照本手册制定防治对策;并积极推广新技术,开展 QC 小组活动,克服质量通病,提高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水平。第 2 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 2。1 工程桩 2。1.1 桩位位移 1.现象 全部或者公司部的工程桩发生横向位移或桩身上浮.2.原因分析。(1)桩基础施工定位错误。(2)工程桩施工顺序错误。(3)土方开挖施工错误。3.防治措施(1)严格桩基础施工定位:桩位的放样允许偏差:群桩:20mm;单排桩:10mm.打桩时严格按照放样进行定位,预制桩沉桩以前以及灌注桩成孔以前进行桩位复核.(2)预制桩施工严格控制垂直度:预制桩沉桩时,严格控制垂直度,以防止桩顶偏位。场地不平整时,应对桩机垂直度进行调整,保持垂直.(3)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工程桩施工:在软土地基进行桩基础施工时,由于施工顺序不当,会造成对已经施工完成的桩形成挤压,造成桩位偏移.并可以采用跳打法进行桩基础施工,采用跳打施工时,相邻桩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 60以上;(4)有序进行土方开挖:土方开挖应有序进行,一次挖深不得过大。土方机械开挖时,应防止挖掘机对桩体造成推挤。2.1。2 工程桩内部缺陷 1.现象 部分或者个别的工程桩承载能力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2。原因分析 3(1)工程桩深度未达到设计要求。(2)灌注桩施工顺序不当时,由于土体的挤压,会对相邻的桩体造成影响,轻则颈缩,重则断桩套管成孔灌注桩的施工对此影响尤其明显.(3)孔底虚土或沉渣过多。3.防治措施(1)工程桩施工严格控制垂直度。(2)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工程桩施工,可采用跳打法施工,采用跳打施工时,相邻桩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 60%以上。(3)成孔完成后,及时清孔并进行覆盖。桩孔达到设计深度或持力层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扩大头的施工,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清孔;桩孔应及时进行覆盖,以防止有虚土落入;(4)钻孔完成并验收后及时进行混凝土浇筑。清孔完成后,及时进行验收;放置钢筋笼;及时浇筑混凝土,以防止塌孔事故发生;人工挖孔桩等干成孔的桩芯混凝土施工采用常规方法施工,采用振动棒振捣密实。(5)混凝土搅拌与灌注基本要求:搅拌应控制材料质量与配比计量、坍落度;控制混凝土离析、浇筑厚度及振捣密实;灌注桩各工序应连续施工。钢筋笼放入泥浆后,4h 内必须灌注混凝土;灌注后,桩顶应高出设计标高 0。50m。灌注桩的实际浇筑混凝土量不得小于计算体积;混凝土取样:同一配比每班不得少于 1 组;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每根不得少于 1 组.(6)水下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拌合物质量,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塌落度满足设计施工要求,防止导管堵塞,造成混凝土浇筑中断;确保混凝土的供应,避免应供料不及时影响工程桩水下混凝土的浇筑;严格控制导管提升速度,确保导管下口始终处于混凝土之中;提升导管时,应防止钢筋笼移位.2。2 基坑支护开挖工程 2.2。1 止水失效 1。现象 开挖后支护结构出现明显渗水现象.2.原因分析(1)采用深搅桩等围护结构后土体止水处理时,提升速度快,搅拌不均匀,桩体搭接不严密,产生缝隙。(2)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围护结构因设计不合理,挖土不规范等原因产生过大位 4 移,引起土体开裂。3。防治措施(1)严格审查基坑支护、止水帷幕的设计方案。(2)深搅桩施工时,应严格施工管理,把好施工质量关,控制桩身垂直度,确保搭接严密,尤其是水灰比和喷浆提升速度,均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3)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搭接处须严密,确保浇灌混凝土的质量,并在混凝土中掺入防渗剂。(4)如已发生渗漏则采取压密注浆补漏或采用高压旋喷桩补漏等有效措施。(5)当出现位移较大及坑壁裂缝渗水的现象时,应停止土方开挖,并采取紧急补救措施。2.2。2 降水效果不好 1。现象 土层含水量高,基坑开挖困难。2。原因分析(1)降水井数量不足,井深不够。(2)降水井施工时,洗井工作马虎或滤料含泥过多造成堵塞。(3)抽吸水泵功率小。(4)降水井和回灌井的距离小,两井相通,形成降水井仅抽吸回灌井点的水,而使基坑内的水无法下降。3。防治措施(1)加强施工质量管理,认真洗井直到渗水通畅,严格控制滤料质量。(2)井管滤头宜设在透水性较好的土层中。(3)在支护结构外约 1.0m 挖排水沟,坑内需设排水沟和集水井,用水泵抽除积水.(4)选用与井径、渗透水量相匹配的潜水泵。(5)抽吸设备排水口应远离基坑,以防排水渗入坑内。(6)施工前应对管井、抽水设备进行保养、检修和试运转。(7)为防止降水井和回灌井两井相通,两井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其距离一般不宜小于 6m。2.2。3 支护结构失效 1。现象 基坑开挖或地下室施工时,支护结构出现位移、裂缝,严重时支护结构发生倒塌现 5 象。2。原因分析(1)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过分考虑节约费用,造成支护不足.(2)支护结构施工质量低劣,发生断裂、位移和失稳.(3)埋入坑下的支护结构锚固深度不足引起管涌。(4)止水帷幕质量差,地下水带动砂、土渗入基坑.(5)开挖方法不当。(6)基坑边附加荷载过大。3.防治措施(1)深基坑支护方案必须考虑基坑施工全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工况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支撑支护结构及止水降水方法,确保安全、经济合理,并经专家组审核评定。(2)制定合理的开挖施工方案,严格按方案进行开挖施工。(3)加强施工的质量管理和信息化施工手段,对各道工序必须严格把关,加强实时监控,确保符合规范规定的设计要求。(4)基坑开挖边线外,1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禁止堆放大的施工荷载和建造临时用房。2.3 地下室防水工程 2。3.1 混凝土墙裂缝漏水 1.现象 混凝土墙面出现垂直方向为主的裂缝。有的裂缝因贯穿而漏水。2。原因分析(1)地下室墙体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收缩与温差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2)收缩裂缝与混凝土的组成材料配合比有关;与水、砂、石、外加剂、掺合料质量有关;与施工时计量、养护也有关。(3)设计不当,地下墙体结构长度超过规范允许值.3。防治措施(1)墙外没有回填土,沿裂缝切槽嵌缝并用氰凝浆液或其它化学浆液灌注缝隙,封闭裂缝。(2)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设计,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3)设计时应按设计规范要求控制地下墙体的长度,对特殊形状的地下结构和必须 6 连续的地下结构,应在设计上采取有效措施.(4)加强养护,一般均应采用覆盖后的浇水养护方法,养护时间不少于规范规定。同时还应防止气温陡降可能造成的温度裂缝.2.3.2 施工缝漏水 1。现象 沿施工缝渗漏水。2.原因分析 对施工缝留置、处理不当。3.防治措施(1)选择好接缝的形式,见图 21。(2)处理好接缝:拆模后随即用钢丝板刷将接缝刷毛,清除浮浆,扫刷干净,冲洗湿润。在混凝土浇筑前,在水平接缝上铺设 1:2。5 水泥砂浆 25mm 左右。浇筑混凝土须细致振捣密实.(3)平缝表面洗刷干净,将橡胶止水条的隔离纸撕掉,居中粘贴在接缝上,见图2-1(c)。搭接长度不少于 50mm。随后即可继续浇筑混凝土。(4)沿漏水部位可用氰凝、丙凝等灌注堵塞一切漏水的通道,再用氰凝浆涂刷施工缝内面,宽度不少于 600mm.图 21 施工缝接缝形式 1底板;2墙板;3橡胶止水条 2.3。3 变形缝漏水 1。现象 地下室沿变形缝处漏水。2。原因分析(1)埋入式止水带没有铺好,固定不当,有的接头处脱胶。(2)后埋式止水带没有处理好而渗漏水。3。防治措施(1)采用埋入式橡胶止水带,质量必须合格,搭接接头要锉成斜坡毛面,用 XY-401胶粘压牢固。止水带在转角处要做成圆角,且不得在拐角处接槎。(2)表面附贴橡胶止水带,缝内嵌入沥青木丝板,表面嵌两条 BW 橡胶止水条。上面粘贴橡胶止水带,再用压板、螺栓固定.(3)后埋式止水带须全部剔除,用 BW 橡胶止水条嵌入变形缝底,然后重新铺贴好止 7 水带,再浇混凝土压牢.2.3。4 后浇带漏水 1。现象 地下室沿后浇缝处渗漏水。2。原因分析(1)后浇缝两侧的杂物没有清除干净;两侧混凝土没有浇捣密实。(2)后浇混凝土收缩性大;新旧混凝土接合处不密实,后浇混凝土养护不好。3.防治措施(1)必须全面清除后浇缝两侧的杂物,如油污等;打毛混凝土两侧面。(2)后浇混凝土的间隔时间,应在主体结构混凝土完成 30 40d 之间。宜选择气温较低的季节施工,可避免混凝土因冷缩而裂缝.要配制补偿性收缩混凝土.(3)要认真按配合比施工,搅拌均匀,随拌随灌筑,振捣密实,两次拍压,抹平,湿养护不少于 7d。2.4 回填土工程 2。4。1 填方出现橡皮土 1.现象 填方受夯打(碾压)后,基土发生颤动,将使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变形加大,地基长时间不能得到稳定。2。原因分析(1)在含水率过大的粘土、粉质粘土等原状土地基上进行回填。(2)用于回填的地基土含水率过大。(3)施工气温较高,表面易形成硬壳,阻止了水分的渗透和挥发.3。防治措施(1)夯(压)实填土时,应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土的最优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也可采用工地简单检验,一般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为宜。(2)避免在含水率过大的粘土、粉质粘土等原状土地基上进行回填.(3)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走;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 0。5m 以下。(4)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渗入橡皮土中,吸收土中水分,降低含水率。(5)将橡皮土翻松、晾晒、风干至最优含数量范围,再夯(压)实。(6)将橡皮土挖除,采取换土回填,或填以 3:7 灰土、级配砂石夯(压)实。2。4.2 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8 1.现象 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使回填土在荷载下变形增大,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导致不均匀沉降.2.原因分析(1)回填土料不符合要求(2)施工方法不当。(3)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不符合要求。3.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回填土料质量:填方土料不得使用含有大量有机物、石膏和水溶性硫酸盐(含量大于 5)的土以及淤泥、冻土、膨胀土;以粘土为土料时,应检查其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含水量大的粘土不宜作填土用;一般碎石类土、砂土和爆破石渣可作表层以下填料,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每层铺垫厚度的 2/3;使用灰土或者砂、砂石进行回填.(2)回填土的压实方法:一般有碾压、夯实、振动压实等几种,碾压法适用于大面积填土工程。碾压机械有平碾(压路机)、羊足碾、振动碾和汽胎碾。碾压机械进行大面积填方碾压,宜采用“薄填、低速、多遍”的方法;夯实法是利用夯锤自由下落的冲击力来夯实填土,适用于小面积填土的压实。夯实机械有夯锤、内燃夯土机和蛙式打夯机等.(3)回填施工基本要求:填土应按整个宽度水平分层进行,当填方位于倾斜部位时,应将斜坡修筑成 1:2 阶梯形边坡后施工,以免填土横向移动,并尽量用同类土填筑;回填施工前,应排除积水并清除杂物;清除基底松软部分;分层碾压或夯实,分层厚度应根据夯实机具的性能确定。(4)严格控制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在压实功作用下,土中的应力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其压实作用也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各种压实机械的压实影响深度与土的性质和含水量等因素有关;对于重要填方工程,其达到规定密实度所需的压实遍数、铺土厚度等应根据土质和压实机械在施工现场的压实试验决定。第 3 章 主体工程 3.1 模板工程 3.1。1 柱模板缺陷 9 1.现象(1)模板位移。(2)倾斜、扭曲.(3)胀模、鼓肚、漏浆。2。原因分析(1)群柱支模不跟线、不规方。(2)组合钢模板重复使用前未经修整,两侧模板组装松紧不一。(3)模板刚度不够,拼缝不严,拉结、固定不牢。柱箍不紧固,或提前拆模。3.防治措施(1)支模前应先校正钢筋位置,弹线时对成排柱子的位置应找中、规方。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经校直、复核后,拉通柱顶基准线,依线按序立各个柱模。在柱模底部应设定位盘和垫木,以保证柱底位置准确。柱距较小时,柱间采用剪刀撑和水平撑;大柱距则应单独设置四面斜撑,以保证各柱模位置准确。(2)柱模应妥善堆放,使用前应检查、修整,分段支模连接应紧固,以防止柱模竖向倾斜、扭曲。(3)柱箍间距应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设置,木楞胶合板模应采用定型枋木加强阳角部位(图 31);组合钢模板在配板时,端头的接缝应错开布置,以增加柱模的整体刚度。角部的每个连接孔都应用 U 型卡卡牢,两侧的对拉螺栓应紧靠模板,如有缝隙应用木楔塞紧,以免扣件滑移,使拼缝处产生拉力,造成漏浆。图 3-1 阳角部位使用定型枋木 3。1。2 墙模板缺陷 1.现象(1)模板倾斜、胀模.(2)模板底部和阴角部位不易拆除,墙根外侧挂浆,内侧“烂根。2。原因分析(1)墙模板的横竖背肋间距过大,对拉螺栓规格过小或未收紧,套管破碎.(2)模板顶部未设或少设置拉杆(卡具),底部无导墙或导墙块,桁架支撑设置不合理。(3)找平砂浆或混凝土导墙不平整,使之与模板间的缝隙过大。(4)阴角部位模板拼缝不严,造成渗浆使角模嵌入混凝土内。(5)未按顺序拆模或拆模时间太迟而影响拆模。10 3。防治措施(1)墙模板应按配板图组装,横竖背肋间距应按模板设计布置,对拉螺栓规格一般为1216。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对拉螺栓是否收紧,采用不易被挤压振碎的套管,墙模顶部应设置上拉杆,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木模或胶合板模的背肋宜设置在板面拼缝处。(2)采取导墙支模时,按墙厚先浇筑 150200mm 高的导墙作为墙模板底部的内支撑,导墙混凝土两侧应平整;采取预制导墙块作内支撑时,找平砂浆应平整。(3)阴角模板的角不应呈锐角,应按拆模时间和顺序拆模.3.1.4 楼梯模板缺陷 1.现象(1)楼梯底部不平整,楼梯梁板歪斜,轴线位移。(2)侧向模板松动、胀模。2。原因分析(1)楼梯底板模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操作人员在模板上走动。(2)侧向模板接头处刚度不一致,拼缝不严密.3。防治措施(1)楼梯底板模拼装要平整,支撑应牢靠。(2)侧向拼缝应严密,钢木混合模板的配板刚度应一致,细长比过大的支撑应增设剪刀撑。(3)应对模板、支撑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3.1。5 梁模板缺陷 1。现象(1)梁模板底板下挠,侧向胀模。圈梁上口宽度不足。(2)底模端部嵌入梁柱间混凝土内,不易拆除。(3)梁柱模板接头处跑模漏浆.2。原因分析(1)梁的侧模刚度差,对拉螺栓设置不合理,斜撑角度大于 60,致使梁上口模板歪斜。(2)梁底模板刚度差或中间未起拱,顶撑未撑牢,浇筑混凝土时荷载增加,支撑下沉变形,导致梁模板中部下挠.(3)木模下口夹木未钉牢,围檩未夹紧。11(4)组合钢模板使用前未经清理、修整,拼缝缝隙过大。卡具未卡牢或侧模支撑不牢,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侧模下口向外歪斜造成胀模漏浆。(5)支模时梁底模端头与柱模间未留空隙,木模在浇筑混凝土后吸水膨胀,造成拆模困难。(6)钢木混合模板材质不同,接头固定不紧,拼缝不严.3.防治措施(1)圈梁木模的上口必须设临时撑头,以保证梁上口宽度。(2)斜撑应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圈梁上口平直。(3)组合钢模板采用挑扁担支模施工时,枋木或钢管扁担长度为墙厚加 2 倍梁高.(4)梁底模应按规定起拱。支撑在泥土地面时,应夯实并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梁底支撑间距应保证在钢筋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当梁高超过 600mm,侧模应加设钢管围檩.3。2 钢筋工程 3.2。1 钢筋错位 1.现象 柱、梁、板、墙主筋位置及保护层偏差超标。2。原因分析(1)钢筋未严格按设计尺寸安装,(2)浇捣混凝土过程中钢筋被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或被操作人员踩踏、砸压或振捣混凝土时直接顶撬钢筋,造成钢筋位移。3。防治措施(1)钢筋绑扎或焊接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为使 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对柱头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绑扎好,然后用810 钢筋焊成的井字形铁卡固定。对墙板钢筋应设置可靠的钢筋定位卡。(2)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浇捣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3。2。2 电渣压力焊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1。现象 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焊包不匀,并有咬边、夹渣、未熔合等现象;钢筋夹持处烧伤。12 2。原因分析(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清理不干净或端面不平;钢筋安装不正,轴线偏移,机具损坏,造成钢筋晃动和位移;焊接完成后,接头未经充分冷却。(2)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不过关.(3)焊剂装填不匀,或受潮.3.防治措施(1)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2)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3)根据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CJ18)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保持冷却 12min 后,待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4)焊工必须持有上岗证.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5)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头应按规定进行复验,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3。2.3 直螺纹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1.现象 套丝丝扣有损坏;接头拧紧后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2.原因分析(1)钢筋切断方法不对;加工完丝扣后没有按规定进行保护。(2)接头的拧紧没有达到标准或漏拧。3.防治措施(1)钢筋端部 45d 范围内不得混有焊接接头,应用砂轮片切割机下料以保证钢筋断面与钢筋轴线垂直,不得用刀片式切断机和气割切断钢筋。(2)钢筋套丝机的刀具冷却应采用水溶性切削冷却液,不得使用油类冷却液或无冷却液套丝。钢筋丝纹与连接套的丝纹应完好无损,如有发现丝纹表面有杂质,应予清除。试加工螺纹头后,应用专用环规检测螺纹头是否符合尺寸要求。(3)自检合格的钢筋丝头,应立即套上防护盖或与之相连接的连接套,在连接套的 13 另一端安上塑料防护盖保护。(4)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作上标记,防止漏拧。(5)拼装完后,不应有一个完整丝扣(加长型除外)。3.3 混凝土工程 3.3。1 混凝土表面缺陷 1.现象 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及孔洞。2。原因分析(1)模板工程质量差,模板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及时清除,新浇混凝土与模板表面残留的混凝土“咬接”。(2)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混乱等。(3)漏振或振捣不实。(4)公司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正常振捣。3。预防措施(1)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进行整形,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2)按规定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3)对公司部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方案(如开门子板、后扎等)以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顺利通过。3.3。2 混凝土表面裂缝 1.现象(1)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裂通.(2)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3)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2.原因分析(1)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高温干燥情况下产生干缩裂缝。(2)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混凝土,造成不规则的并随时间发展的裂缝。(3)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与收缩裂缝.3。防治措施 (1)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筑完毕后 12h 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 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 14d)。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 14 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2)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3)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3。3。3 混凝土强度不足 1.现象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能满足统计法或非统计法相应的判定式要求,即强度不足。2.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2)搅拌生产未严格按配合比投料.(3)搅拌时间不足,均匀性差。(4)试块制作、养护不符合规定要求。3。防治措施(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由于目前原材料供应渠道多,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水泥相当一部分是立窑生产,安定性有时不合格,强度偏差大,因此要根据来料采样试配,水泥一定要先检后用,不能光凭经验确定配合比。(2)无论是预拌混凝土还是现场搅拌都应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投料拌制,严禁任意更改。(3)严格按规程或搅拌机说明书规定的搅拌时间进行充分搅拌,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4)按规定制作试块,并及时进行标准养护。3。3。4 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选择不当 1.现象 由于评定方法选择错误造成混凝土强度误判。2。原因分析 对评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对结构物混凝土强度验收批的划分认识错误.3。防治措施(1)区分统计方法和非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正确判定试块强度值.(2)正确进行结构物混凝土验收批的划分;基础分部工程应单独作为一个验收批进行评定;对于多层或高层结构应按其强度等级及施工方法事先划分验收批进行评定。15 3。4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3.4.1 螺丝端杆变形、断裂 1.现象(1)变形:端杆与预应力筋焊接后,冷拉或张拉时,端杆螺纹发生塑性变形。(2)断裂:热处理 45 号钢制作的端杆,在高应力下(张拉过程中或张拉后)突然断裂,断口平整,呈脆性破坏。2.原因分析(1)端杆强度低(端杆钢号低或热处理效果差)或者是由于冷拉或张拉应力过高。(2)接头对焊质量不合格,违反先对焊后冷拉的规定;端杆材质或加工质量不符合要求。3.防治措施(1)加强原材料检验。(2)选用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参数。(3)坚持先对焊后冷拉的施工顺序。(4)根据变形值的大小更换端杆或通过二次张拉建立设计预应力值,对断裂的端杆必须进行更换。3.4.2 预应力钢丝张拉时滑丝、断裂 1。现象 在放张锚固过程中,部分钢丝内缩量超过预定值,产生滑丝,有的钢丝出现断裂。2。原因分析 滑丝主要是由于锚具加工精度差,热处理不当以及夹片硬度不够,钢丝直径偏差过大,应力不匀等原因。钢丝断裂主要是由于钢丝受力不匀以及夹片硬度过大而造成。3。防治措施(1)选用硬度合格的锚夹具。(2)编束时预选钢丝,使同一束中钢丝直径的绝对偏差不大于 0。15mm,并将钢丝理顺用铅丝编扎,避免穿束时钢丝错位。(3)浇筑混凝土前,应使管道孔和垫板孔垂直对中;张拉时,要使千斤顶与锚环垫板对中。3。4.3 后张法构件裂缝 1。现象 张拉后在构件锚固区、端面、支座区及预拉区(如吊车梁上翼缘、屋架上弦)产生裂 16 缝。2。原因分析(1)主要是构件端部节点处尺寸不够和未配置足够的横向钢筋网片或钢筋,另外混凝土振捣不实,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偏低以及张拉力超过规定等.(2)拱形屋架上弦裂缝主要是因为设计对张拉阶段构件预拉区的拉应力验算不足.3。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混凝土振捣,保证混凝土酌密实性和强度。(2)预应力张拉时,混凝土必须达到规定的强度;同时,应力控制应准确。(3)严格按设计要求配置适量横向钢筋或螺旋筋,保证混凝工端面有足够的承压强度和安全储备。(4)认真验算构件张拉阶段预拉区的拉应力,严格控制超张拉值。3.4。4 后张法构件孔道塌陷、堵塞、位置不正和灌浆不密实 1.现象(1)预留孔道塌陷或堵塞,预应力筋不能顺利穿过。(2)孔道位置偏移,构件在预加应力时发生侧弯和开裂.(3)灌浆强度低,灌浆不饱满。2。原因分析(1)抽芯过早,混凝土尚未凝固;抽管时方向不正产生挤压力破坏孔壁,形成塌陷、堵塞。(2)芯管固定不牢,“井”字架间距过大,加上混凝土振捣影响,使孔壁位置产生偏移、孔道不直或不通顺。(3)灌浆材料、配合比不合适,操作工艺不当,灌浆压力不够等造成灌浆不密实。3.防治措施(1)抽管应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一般以手指按压混凝土表面不显凹痕时为宜。混凝土浇筑后每隔 1015min 顺同一方向转动钢管;如果是两根对接的管子,其转动方向应相反。(2)芯管应用钢筋“井”字支架支垫,并与钢筋绑扎牢固.采用钢管留孔时,支架间距不应大于 100cm;采用胶管时,间距不应大于 50cm。(3)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不得碰振芯管,起拱的构件芯管应同时起拱。(4)灌浆用水泥不低于 425 号,强度不低于 20MPa,水灰比应控制在 0。40.45,泌水率不宜大于 23%,应掺入微膨胀剂或木钙。灌浆前用压力水冲洗孔道,灌浆压力 17 以 0.30。5MPa 为宜.对重要构件应采用二次灌浆法。第二次灌浆应在第一次灌浆初凝后进行。3。5 砌体工程 3.5。1 砌筑砂浆强度不稳定 1.现象 砂浆强度波动较大,匀质性差.特别是低强度砂浆强度易低于设汁要求。2。原因分析 计量不准,未按重量比配制砂浆;砂子过细,含泥量偏大;砂浆搅拌不匀,影响砂浆的匀质性及和易性;砂浆试块的制作、养护方法不当等.3。防治措施(1)砂浆配合比的确定,宜按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00),并结合现场实际材质情况和施工要求,由试验室试配确定。(2)建立施工用计量器具校验、维修、保管制度.(3)砂浆搅拌时应分两次投料,先加入部分砂子、水和全部塑化材料,通过搅拌,再投入其余的砂和水泥。3。5.2 砖砌体组砌混乱 1。现象 砌体组砌方法混乱,砖柱垛采用包心砌法,出现通缝。2.原因分析 操作人员忽视组砌方法,出现多层砖的直缝。370mm 砖柱习惯于用包心砌法。3。防治措施(1)应使操作者了解砌墙组砌形式:墙体中砖搭接长度不得少于 1/4 砖长,内外皮砖层最多隔 200mm 就应有一皮丁砖拉结。允许使用半砖头,但也应满足 1/4 砖长的搭接要求,半砖头应分散砌于混水墙中或非承重墙中。(2)砖柱的组砌方法,应根据砖柱断面和实际使用情况统一考虑,但不得采用包心砌法.(3)砖柱横、竖向灰缝的砂浆都必须饱满,每砌完一皮砖,都要进行一次竖缝刮浆塞缝工作,以提高砌体强度。(4)墙体组砌形式的选用,应根据所砌部位的受力性质和砖的规格尺寸误差而定,一般清水墙面常选用一顺一丁和梅花丁组砌方法;在地震地区为增强齿缝受拉强度,可采用骑马缝组砌方法。由于一般砖长度正偏差、宽度负偏差较多,宜采用梅花丁的组砌 18 形式,可使所砌墙面竖缝宽度均匀一致。为了不因砖的规格尺寸误差而经常变动组砌形式,在同一栋号工程中,应尽量使用同一砖厂生产的砖。3.5。3 砖缝砂浆不饱满 1。现象 砖层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低于 80(规范规定);竖缝内无砂浆(瞎缝或空缝)。2.原因分析(1)砂浆和易性(工作度)差,如使用低强度水泥砂浆;采用不适当的砌筑方法,如推尺铺灰法砌筑。(2)干砖上墙。(3)砌筑方法不良。3.防治措施(1)改善砂浆和易性是确保灰缝砂浆饱满度和提高粘结强度的关键。如不宜选用标号过高的水泥和过细的砂,可掺水泥量 10%25的粉煤灰。其掺量必须经试配确定,以达到改善砂浆和易性的目的。(2)改进砌筑方法.不得采取推尺铺灰法或摆砖砌筑,应推广“三一砌筑法”。(3)严禁用干砖砌墙.冬季施工时,应将砖面适当润湿后再砌筑。3.5.4 墙体留槎形式不符合规定,接槎不严 1.现象 砌筑时随意留槎,且多留置阴槎,槎口部位用断砖砌筑;阴槎部位接槎砂浆不密实,灰缝不顺直。2.原因分析 由于施工组织不当,造成留槎过多;斜槎留置方法不当;随意留设施工洞口。3。防治措施(1)在安排施工组织计划时,对施工留槎应作统一考虑.外墙大角应同时砌筑。纵横墙交接处,有条件时也应同时砌筑。如不能同时砌筑,应按施工规范留砌斜槎,如留斜槎确有困难时,也可留直槎,且应用阳槎,并按规范规定加设拉结筋。(2)8 度以上抗震设防地区不得留直槎,斜槎宜采取 18 层退槎砌法,为防止因操作不熟练,使接槎处水平缝不直,可以加小皮数杆。(3)后砌非承重隔墙,可于墙中引出凸槎,对抗震设防地区还应按规定设置拉结钢筋,非抗震设防地区的 120mm 隔墙,宜采取在墙面口留榫式槎的作法,接槎时,应在榫式槎洞口内先填塞砂浆,顶层砖的上部灰缝,用大铲或瓦刀将砂浆塞严,以稳固隔墙,19 减少留槎洞口对墙体的影响。3。5。5 配筋砌体钢筋遗漏 1.现象 配筋砌体中的钢筋在操作时遗漏,或没按设计规定放置。2。原因分析 主要是操作时疏忽造成的。3。防治措施(1)砌体中的配筋与混凝土中的钢筋一样,属于隐蔽工程,应加强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存档.施工中,对所砌部位需要的配筋应一次备齐,以便检查。砌筑时,配筋端头应从砖缝处露出,作为配筋标志。(2)配筋宜采用冷拔钢丝点焊网片,砌筑时应适当增加灰缝厚度(以钢筋网片上下各有 2mm 保护层为宜)。(3)配筋砌体一般均使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水泥砂浆,为使挤浆严密,严禁用干砖砌筑。应采取满铺满挤,使钢筋能很好地被砂浆包裹。3.6。6 填充墙砌筑不当 1.现象 框架梁底、柱边出现裂缝;外墙裂缝处渗水.2.原因分析 柱边少放、漏放拉结钢筋;梁下墙体一次砌完,或梁下口一皮砖平砌.3。防治措施(1)柱边(框架柱或构造柱)应设置间距不大于 500mm 的 26,且在砌体内锚固长度不小于 1000mm 的拉结筋。若少放、漏放必须在砌筑前补足。(2)填充墙梁下口最后 3 皮砖应在下部墙砌完 3d 后砌筑,并由中间开始向两边斜砌。(3)如为空心砖外墙,里口用半砖斜砌墙;外口先立斗模,再浇筑不低于 C10 细石混凝土,终凝拆模后将多余的混凝土凿去。(4)外窗下为空心砖墙时,若设计无要求,应将窗台改为不低于 C10 的细石混凝土,其长度大于窗边 100mm,并在细石混凝土内加 26 钢筋。(5)柱与填充墙接触处应设钢丝网片,防止该处粉刷裂缝。20 第 4 章建筑屋面工程 4。1 屋面找平层 4。1.1 找坡不准,排水不畅 1.现象 找平层施工后,在屋面上发生公司部积水现象,尤其在天沟、檐口和水落口周围,下雨后积水不能及时排出。2。原因分析 排水坡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水落管内径过小,屋面垃圾、落叶等杂物未及时清理。3.防治措施(1)平屋面宜由结构找坡,其坡度宜为 3;当采用材料找坡时,宜为 2%。(2)天沟、檐沟的纵向坡度不应小于 1;沟底水落差不得超过 200mm;水落管内径不应小于 75mm;1 根水落管的屋面最大汇水面积宜小于 200m2。(3)屋面找平层施工时,应严格按设计坡度拉线,并在相应位置上设基准点(冲筋).(4)屋面找平层施工完成后,对屋面坡度、平整度应及时组织验收。必要时可在雨后检查是否积水.(5)在防水层施工前,应将屋面垃圾与落叶等杂物清扫干净。4。1。2 找平层起砂、起皮 1。现象 找平层酥松,表面起砂,影响防水层粘结.2。原因分析 结构层或保温层高低不平,导致找平层施工厚度不均;配合比不准,使用过期或受潮的水泥,砂的含泥量大;屋面基层清扫不干净,找平层施工前基层未刷水泥净浆;水泥砂浆搅拌不均,摊铺压实不当,特别是水泥砂浆在收水后未能及时进行二次压实和收光;养护不充分。3。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结构和保温层的标高,确保找平层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2)在松散材料保温层上做找平层时,宜选用细石砼,其厚度一般为 3035mm,砼强度登记应大于 C20。必要时,可在砼内配置 4200mm 的钢丝网片。(3)水泥砂浆找平层宜采用 1:2。51:3(水泥:砂)体积配合比,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 32。5 级;不得使用过期和受潮结块的水泥,砂的含泥量不应大于 5,当采用 21 细砂骨料时,水泥砂浆配合比应改为 1:2(水泥:砂)(4)水泥砂浆摊铺前,屋面基层应清扫干净,并充分湿润,但不得有积水现象。摊铺时应用水泥净浆薄薄涂刷一层,确保水泥砂浆与基层粘结良好.(5)水泥砂浆宜用机械搅拌,并要严格控制水灰比(一般为 0.60。65),砂浆稠度为 7080mm,搅拌时间不得少于 1.5min.搅拌后的水泥砂浆宜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开花”的要求,并做到随拌随用.(6)做好水泥砂浆的摊铺和压实工作。推荐采用木靠尺刮平,木抹子初压,并在初凝收水前再用铁抹子二次压实和收光.(7)屋面找平层施工后应及时覆盖浇水养护(宜用薄膜塑料布或草袋),使其表面保持湿润,养护时间宜为 710d。4。1.3 找平层开裂 1.现象 出现规则或无规则的裂缝。2.原因分析(1)在保温屋面中,如采用水泥砂浆找平层,其刚度和抗裂性明显不足.(2)在保温层上采用水泥砂浆找平,两种材料的线膨系数相差较大,且保温材料容易吸水。(3)施工工艺不符合要求,如抹压不实、养护不良等。(4)屋面温差变化较大。3。防治措施(1)在屋面防水等级为、级的重要工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整浇的钢筋砼结构基层,一般应取消水泥砂浆找平层.这样可省去找平层的工料费,也可保持有利于防水效果的施工基面。2)对于保温屋面,在保温材料上必须设置 3540mm 厚的 C20 细石砼找平层,内配4200mm200mm 钢丝网片。3)对于装配式钢筋砼结构板,应先将板缝用细石砼灌缝密实,板缝表面(深约 20mm)宜嵌填密封材料.为了使基层表面平整,并有利于防水施工,此时也宜采用 C20 的细石砼找平层,厚度为 3035mm.(2)找平层应设分格缝,分格缝宜设在板端处,其纵横的最大间距:水泥砂浆或细石砼找平层不宜大于 6m(根据实际观察最好控制在 5m 以下);沥青砂浆找平层不宜大于 4m.水泥砂浆找平层分格缝的缝宽宜小于 10mm,如分格缝兼作排气屋面的排气道时,22 可适当加宽为 20mm,并与保温层连通.(3)对于抗裂要求较高的屋面防水工程,水泥砂浆找平层中,宜掺微膨胀剂.(4)其余同 4。1.2 的防治措施.4.2 卷材防水 4。2.1 卷材防水鼓泡 1.现象 卷材铺贴后即发现鼓泡,一般由小到大,随气温的升高,气泡数量和尺寸增加。2。原因分析 基层不干燥,表面没有扫刷干净,防水层底部有水汽渗入,基层面没有涂刷基层处理剂,粘结剂与卷材材性不匹配,涂刷不均匀,铺贴卷材时没有将底面的空气排除,有的排气槽堵塞等。3。防治措施 基层必须干燥,用简易检验方法测试合格后,方可铺贴;基层要扫刷干净,选用的基层处理剂、粘结剂要和卷材的材性相匹配,经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待涂刷的基层处理剂干燥后,涂刷粘结剂。卷材铺贴时,必须抹除下面的空气,滚压密实。也可采用条粘、点粘、空铺的方法,确保排气道畅通。有保温层的卷材防水屋面工程,必须设置纵横贯通的排气槽和穿出防水层的排气井,见图4-1。图 62 排气槽和排气井 4.2。2 卷材防水层裂缝 1.现象 防水层出现沿预制屋面板端头裂缝、节点裂缝、不规则裂缝渗漏。2。原因分析 盲目使用延伸率低的卷材,板端头和节点细部没有做附加缓冲层和增强层,施工方法错误,如在铺贴卷材时拉得过紧.3.防治措施(1)选用延伸率大,耐用年限要高于15 年的卷材。(2)在预制屋面板端头缝处设缓冲层,见图4-2 和图 4-3,干铺卷材条宽300mm。铺卷材时不宜拉

    注意事项

    本文(质量通病防治手册--.pdf)为本站会员(hg158****2095)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