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数学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 资源ID:86198580       资源大小:2.40M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7.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数学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数学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小学数学2的倍数的特征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电影院入口分为“单号入口”和“双号入口”,提问:座位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引出课题。(二)讲解新知结合导入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电影票的单号和双号有哪些?可预设学生发现座位号为2,4,6,8,10等都是双号。追问:判断双号的依据是什么?可设置学生同桌交流活动,通过计算2的1倍、2倍等,通过算式2=1×2,4=2×2,6=3×2,8=4×2,10=5×2,判断出2,4,6,8,10等都是双号。追问:这些都是2的倍数,那2的倍数有哪些特征?设置5分钟学生小组活动,请学生在百数表内圈出2的倍数,观察、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顺势给出偶数、奇数的概念,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并请学生注意奇的读音(j)。追问:0是奇数还是偶数?引导学生发现0的个位也是0,且2×0=0,符合2的倍数的特征,所以0也是偶数。(三)课堂练习下列数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33 98 355 988 0 1233678 8089 1000 655 5656 881(四)小结作业小结: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作业:同学之间相互写几个数,请对方判断是否为2的倍数,并说明原因。【板书设计】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练习: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答辩题目解析】1.你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哪些思考?【参考答案】综合教材内容和我对学生情况的把握,我认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如下目的。首先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在学习因数与倍数后开始探究2的倍数特征,进而探究5、3的倍数特征,感受数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认识质数、合数等,为后续的数与代数的运算打下良好基础。其次从教法学法上看,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因此从电影院的单双号这一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学生初步判断单双号,通过设置学生的同桌交流活动和小组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提升数学思维。2.谈一谈你教学中加入百数表的教学意义。【参考答案】教材呈现了从电影院入口的单双号场景过渡到通过计算2的倍数判断单双号,进而给出奇偶数的概念。考虑到学生仅仅验证2到10这些数字,就得到2的倍数特征这一结论的跨度较大,且不宜拓展。因此我设计教学时,先验证2到10这些数字是否是双号,进而加入百数表环节,请学生在百数表内圈出2的倍数,观察、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加深对2的倍数的特征的感受,深入体会探究倍数特征的过程,为后续研究5、3的倍数特征做铺垫。小学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提问: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预设学生得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追问: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引出课题。(二)讲解新知出示边长为分别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请学生观察后提问:能否通过数据说明这两个正方形纸片之间关系?设置学生小组活动,借助直尺、方格纸、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和多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等学具,进行观察、比较。可预设学生首先明确:正方形边长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进而得出:(1)可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去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需要铺满10行10列,则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借助方格纸,发现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占了1个方格,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占了100个方格,则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组织学生体会不同的比较方法后,师生共同总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提问: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出示1平方米的方格纸学具,并提示学生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后认真思考,并按照刚刚的探索方法进行尝试。结合学生作答,师生共同总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结合两次探究,师生共同总结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三)课堂练习出示正方形交通标志牌,计算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四)小结作业课堂小结:对比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回顾本节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后作业:测量自己的书桌的长与宽,计算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你认为刚才的授课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参考答案】我根据题本内容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进一步理解常见的面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教学中,我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学习,介绍了常见的3个面积单位,经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本节课的结论,并布置了相应的练习环节加以巩固理解,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客观上由于准备时间不足,备课有些仓促,如有不足请考官批评指正。2.常见的面积单位都有哪些?【参考答案】按照从小到大划分,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千米也称平方公里。从换算关系看,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除此之外,生活中还会有公亩、亩、垧等较大的面积单位。1公亩=100平方米,1亩=667平方米,1垧=1公顷=10000平方米。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水坝的梯形横截面图,创设相关情境(比如给水坝截面涂特殊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需要求梯形的面积大小。引入课题。(二)讲解新知请学生类比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思考:梯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学生根据之前学习图形面积的经验可得出:可以先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比较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一组,拿出梯形卡片学具,动手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三)课堂练习梯形水坝横截面,上底20米,下底80米,高40米。求堤坝横截面的面积。(四)小结作业提问: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回家找一个梯形面,借助直尺测量,计算出面积;总结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与推导方法。【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目前为止学生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如何得到的?【参考答案】学生已学过以下图形的面积公式:首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两个公式是通过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填充长方形和正方形,从而发现面积与长、宽、边长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将平行四边形沿任意一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对比发现转化前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公式;然后,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是将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与其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面积之间的二倍关系;最后是今天学习的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一种方法是和探究三角形面积时一样,将两个同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另一种方法是用平行于上下底的直线将梯形分割成两个高相等的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区别在于前一种方法用了两个原梯形,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梯形面积的二倍;后一种方法只用了一个原梯形,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原梯形的面积。2.为什么这样设计你的板书?【参考答案】我的板书设计大体上采用列表式。最上方为本节课标题,中间用表格呈现探究过程,表格右边两列分别是学生想到的两种转化方法,通过对比找出转化前后的关系,将转化前后相等的量呈现在图示下方的同一行,而第一列的三个量存在乘积关系(第一行乘第二行等于第三行),则后两列存在相同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方便得到梯形的面积公式,呈现在板书的最下方。整个板书整洁明了、重点突出,而且能帮助更好地进行对比,也能更好地理解新知加深记忆。【1月9日下午】小学数学面积单位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面积知识,并提问数学课本面积的大小。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容易想得到可以用数方格的形式进行表示。让学生利用方格纸进行表示,并分享表示结果。(6个格子、24个格子等)结合不同结果,教师追问原因,明确因为格子大小的不同。教师讲解实际是计量的单位大小不同,引出课题面积单位。(二)讲解新知1.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针对比较课本大小的方法,教师提问若只知道数格子的结果,能否进行比较。预设部分学生根据数格子的结果各有不同能够想到只比较数量不能进行比较;部分学生想到比较格子的大小,进而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格子的方法简单比较物品面积的大小。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分享思考结果,得到需要规定好格子的大小。教师讲解:确定格子的大小,实质是统一了计量单位。3.感知大小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卡片、报纸等物品裁剪、拼接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感受它们的实际大小。学生展示制作结果,并分享对比结果:1平方厘米大约是大拇指指甲的大小、1平面米大约能站12名学生。学生活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橡皮一面、数学课本封面、黑板面的大小。(三)课堂练习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_。(2)练习本的面积约2_。(3)一张有邮票的面积约6_。(4)单人床的面积约2_。(四)小结作业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课后作业:利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生活物品的面积大小。【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为什么要学习面积单位?【参考答案】“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长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单元知识展开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突变和飞跃。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主动探索建立面积的表象,熟练应用面积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本单元后面的面积计算作充分的知识铺垫。2.你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展开教学的?【参考答案】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知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理解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利用数方格的形式表示数学课本的大小,之后让学生分享各自数数的结果,发现大家表示的各不相同,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学生认识常用面积单位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不同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经历测量、观察、对比的过程,增加对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感知常用面积单位的大小。小学数学三角形的性质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带领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说明其特点: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思考三角形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引出课题。(二)讲解新知呈现学具四根小木棒,长度分别为:8cm、4cm、5cm、2cm。组织学生任选三根小木棒去拼三角形。学生汇报分享。教师呈现,并强调拼成三角形的方法:首尾相连。可能得到:(1)拼成三角形,分别为:8cm、4cm、5cm,4cm、5cm、2cm。(2)拼不成三角形:8cm、5cm、2cm,8cm、4cm、2cm。组织全班利用8cm、5cm、2cm三根小木棒摆一摆,说明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演示讲解:三根小棒不能收尾相连;5cm+2cm<8cm,不能拼成。组织学生从围成的三角形中任选两根木棒,将它们的和与第三根长度比较。并说说发现的结论。猜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请学生在练习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测量长度验证猜想。教师总结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课堂练习三根小木棒分别为:8cm、3cm、5cm,能否拼成三角形,为什么?(四)小结作业提问: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判断课后练习给定的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本节课学习的三角形性质是什么?三角形的性质还有哪些?介绍5条即可。【参考答案】本节课学习三角形的性质是关于边的,内容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三角形的性质有很多,具体如下:1.三角形关于边的性质除本节课的以外,还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关于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3.关于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重合,即三线合一。4.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5.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三角形的性质还有很多,在初中阶段会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2.导入中你采用了复习的方式,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本节课性质的探究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利用小木棒去拼三角形,也就是说学生需要会拼三角形。但是,学生之前只学习了什么是三角形,并没有掌握拼的方法。而拼的方法是需要借助三角形的特点的。所以,我先采用复习的方式,让学生画三角形并说明它的特点,从而强调:首尾相连。这就为后面性质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方便学生的探究,降低学习的复杂度,提升学生的兴趣。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向学生抛出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三)课堂练习出示例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cm,高为10cm,求圆锥的体积。(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作业:练习题第2题。【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说一说本节课你是如何进行导入的,这样导入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本堂课我采用的导入方式是复习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先带领学生回顾圆柱的体积,请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该如何计算,由此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进行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能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本节课的内容是完全依托圆柱的体积展开的,学生需要类比圆柱的体积得出圆锥的体积,因此在课堂一开始复习圆柱的体积,能为后面的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掌握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转化化归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在面对未知事物时,能够想到将其转化为已知事物,进而解决问题。【1月10日上午】小学数学吨的认识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选取恰当的质量单位填空小游戏,如: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袋苹果约重5( );一只蜂鸟重10( )。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质量单位千克与克。提问:一头蓝鲸重165( ),应选哪个质量单位?引出课题吨的认识。(二)讲解新知活动一:认识吨(t)。教师明确: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屏幕展现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重点关注图中的质量信息。预设学生得到集装箱的质量为2吨,一节火车的质量为60吨。解决导入问题,一头蓝鲸重165吨。可设置学生同桌交流活动,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较重的物体,可以用吨作单位。例如大象、轮船、大卡车等。活动二:间接感受1吨有多重。提问:1吨有多重?首先屏幕展示图片,每袋大米重100千克,请学生计算10袋大米重多少?顺势给出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1吨=1000千克。可设置学生小组活动,先测量组内学生体重,互相背一背,先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再算一算、估一估,多少个这样体重的同学重1吨,充分想象,形成间接经验。(三)课堂练习填上具体数量。1头奶牛重500千克,( )头奶牛重1吨;1桶食用油5千克,( )桶食用油重1吨。(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总结吨的概念及符号表示,回顾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作业:搜集古代人民测量质量的小故事,并找一找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吨作质量单位。下节课分享交流。【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参考答案】学生在小学阶段,会接触一些基本的质量单位如:克与千克、吨,也会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如市斤、两。根据学生理解的难易与生活经验的客观情况,学生会先了解克与千克及其换算关系,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本节内容“吨”。由于“吨”这样一个质量单位过大,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间接感受、明确1吨有多重,方便应用多种质量单位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估算与应用。学生了解的市斤、两等质量单位也作为一个必要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客观事物。2.在设置学生感受1吨有多重的教学活动时,你有哪些思考?【参考答案】学生感受1吨有多重这个教学设计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仅让学生知道概念并不是完整的教学,还需要让学生具体的感知1吨有多重,但是1吨质量又过于大,因此我设计了一些小活动,让学生在形成间接经验的同时,又可以熟悉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首先给出图片展示每袋大米重100千克,请学生计算10袋大米重多少,由此讲明1吨=1000千克;然后设置一个小活动,即背一背同学,感受一下,再估一估、动笔算一算,多少个这样体重的同学重1吨,充分想象,形成间接经验。也考虑过用一些历史典故文学形象等,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金箍棒,古人用的兵器等,限于时间关系,并没有采用,但以后教学时可以考虑加入。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画法。创设王明同学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奖的故事,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近几年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队伍数量的统计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读取表格信息,用条形统计图进行表示,找学生代表展示制图结果并说一说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清晰地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及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量变化这一特点更加明显地表示出来?引出课题折线统计图。(二)讲解新知教师出示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折线统计图,并讲解像这样由点、线连接的统计图称为折线统计图。小组活动:前后四人一组,5分钟时间,观察折线统计图,思考从折线统计图中能够得到哪些信息,如何画折线统计图,并对比条形统计图,思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小组代表汇报分享讨论结果。预设学生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每年参赛队伍数值,每年较上一年是上升还是下降,整体是上升还是下降)。了解折线统计图是先将每年的数值描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教师补充: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上升、下降的变换,还能根据两点间连线的倾斜程度,看出变化的快慢。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得到: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数据思考未来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预测2013年参赛队伍的大致数量,并说明原因;同时根据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谈谈感想。(三)课堂练习大屏幕出示陈东0-10岁身高的数据,组织学生根据表格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四)小结作业小结: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作业:统计近一个月每天的最高温度,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介绍近期温度的变化。【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说一说小学阶段学习的统计图。【参考答案】小学阶段主要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学生第一个基础的统计图类型,它主要的优点就是图中呈现数据较为清晰,能在图中看出每组数据的数量;折线统计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基础上,用描点连线的方式确定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据的多少,还能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百分比后学习的统计图,能够直接看出单个数据与总数据的一个百分比关系。2.你认为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后进行的学习,它帮助学生掌握事物变化快慢以及趋势。通过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制图绘图的动手能力。同时折线统计图本身也是统计与概率中的较为基础的部分,通过这节课,帮助学生走进统计概率模块,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小学数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给圆柱形物体贴装饰彩纸的情境,提问需要多大面积的彩纸。带领学生分析,彩纸需要覆盖圆柱外表的所有面。教师提出圆柱的表面积,说明本节课探究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引出课题。(二)讲解新知1.圆柱表面积的组成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把课前准备的圆柱展开。观察展开图,思考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容易得到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2.圆柱的表面积教师请学生说明各部分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根据展开图能够确定底面圆的半径进而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但是侧面积不能直接得到。教师组织学生继续观察展开图,可以动手合上再打开帮助观察,找出展开前后图形的联系。学生已经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侧面积即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通过合上又展开的过程容易发现侧面的长是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通过等量代换得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师生共同总结: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两个底面的面积。(三)课堂练习一个圆柱形茶叶筒的侧面贴着标纸,圆柱底面半径是5cm,高是20cm,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注意带领学生分析明确题目要求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四)小结作业小结: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作业:找身边的圆柱物体,测量必要数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参考答案】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本节课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根据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了解了圆柱的展开图。之前也学习过求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所以对于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怎么找到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还是有些困难的,所以我把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首先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然后再按部分去看,对于底面的面积,学生不难看出是求一个圆的面积,重点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再次组织学生观察圆柱的展开图,找找底面和侧面的联系,得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这样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两个底面的面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条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找到结果。2.说一说目前为止小学阶段学过的立体图形,以及它们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参考答案】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正方体的表面积=6×棱长×棱长;长方体的表面积=2×长×宽+2×长×高+2×宽×高;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2×底面的面积。【1月10日下午】小学数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一、考题回顾注:图片节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9页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组代表分享,教师引导完善试商方法:第一,确定商是几位数,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与除数的前两位;第二,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答辩题目解析】1.就试商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试商过程使得整个计算步骤增加,而且有时候需要调商,可能需要尝试几次才可能成功,考验学生的耐心。其次试商后商应该写在哪一位也容易出现错误,需要学生掌握算理才能方便计算。试商首先要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的时候要看前三位。其次针对本节课接触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比如154÷22,可以把22四舍成为20进行试商;而120÷18可以把18五入成20来进行试商;这些都可以一步试出来,但有些不能一次成功,比如185÷37,将37看作40进行试商,初商4,太小了,再改成商5,因此试商如果采用四舍的话,初商会容易偏大,要调小;五入的话容易偏小,要调大,最后进行验算,检验结果。2.本节课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参考答案】本节课主要讲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非整十数)的算理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小学数学整数除法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讲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非整十数)的笔算算理。通过试商的方法先进行估算,进而求出准确结果,其中试商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除法计算的速度和正确性,而且这部分知识为之后的计算也奠定了基础。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体育课上六(1)班学生自由活动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找出图中进行不同活动的人数,并计算各项运动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填入表格。提问:可否用统计图来表示表格中的百分比呢?预设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中加入百分比的标注,教师明确这样来表示不能直观看出各部分占比间的相对大小,能否用一种特定的统计图来表示各部分占比呢?引出课题扇形统计图。(二)讲解新知1.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信息不全的扇形统计图,并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完善信息,并讲解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扇形统计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图中的圆形代表什么?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思考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知识思考问题。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圆形代表整体,可看作单位1;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可以直观看出每部分的占比,每个扇形的大小与其百分比的大小有关。2.深化认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扇形统计图,说一说还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得到什么数学信息。教师进行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讨论结束找学生分享讨论结果。预设:占比最高的项目是兵乓球;喜欢乒乓球和足球运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喜欢足球运动的比喜欢跳绳运动的多7.5%等等。(三)课堂练习做一做:牛奶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百分比如下。每天喝一袋250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作业:思考总结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征,分析三种统计图的优缺点;完成课后练习1、2题。【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扇形统计图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认识到扇形统计图能够直观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整个圆表示总体,圆内各个扇形表示各部分,并且扇形的大小能够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的占比多少。本节课不要求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因此整节课堂都在一些实际情境中让学生看图、识图、读图,旨在认识扇形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并从中读取信息,同时体会扇形统计图的应用价值。2.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体现各组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统计数据的增减变化;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易比较部分相对于整体的大小。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一、考题回顾注:图片节选自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页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大屏幕展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图片蝴蝶、天坛、飞机等。让学生观察图片,初步感受图片的特点(物体的两边完全相同、物体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教师引出在图片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引出课题轴对称图形。(二)讲解新知根据发现的特征,教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学习中见到的具有上述特征的图形,自己简单画一下。学生展示分享讨论结果(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圆等),教师汇总并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小组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各自画的图形、及教材给出的图形,利用教具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物体的两边是不是能够完全重合。学生分享对比结果。教师讲解: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强调:轴对称图形是能够在中间找到一条线,图形沿着这条线折叠,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叠。学生活动:利用教具制作轴对称图形,并分享制作方法。(四)小结作业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作业:回家与父母分享本节课学习内容,并找一找家里有哪些轴对称物品。【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为什么这样设置课堂练习?【参考答案】我认为课堂练习的设置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对知识有更好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教师通过学生练习的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课堂练习我设置了两个题目,第一题展示学生熟悉的英文字母,让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判断字母中哪些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此题目是对本节课知识的直接练习。第二题让同桌合作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应用意识。2.说一说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参考答案】在探究几何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轴对称性是比较基本的一项,并且通过轴对称的学习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究发现更多的性质,所以轴对称的学习为后期探究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此外,生活中也存在中很多轴对称的事物。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帮助学生建立对称美。

    注意事项

    本文(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数学面试真题及答案.doc)为本站会员(wo****o)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