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docx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本文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出发,在对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构建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力图为社会提供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分析力,善于创造和合理应用新知识与技能的创新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商科院校实践教学与实用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项目批准号:JK08CGD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我国要想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建立或构筑这一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第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第三,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创新人才。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但是作为政策导向,开展大规模的研究和实践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当时众多高校结合本校实情,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并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管理体制、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从整体来看,应该说我国已经完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转向,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长期以来传统的社会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容乐观,理念的陈旧和落后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实践行为,这使得国内各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各高校在行动和步调上还显得非常不协调。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构建科学的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计体系科学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结合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突出专业的岗位性、应用性、技能性,重点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直接从事一线技能型、管理型和综合型人才。积极探索高校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工科专业与厂矿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应用型文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岗位技能的需要与生产实际需求,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1.符合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2.符合学生的个体特性和就业趋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主要是为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因此大学生个性结构发展的需求指明了课程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处在科技知识发展的前沿,要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就必须明确大学生现有的个体特征和发展水平。要全面考虑大学生的其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应用力以及注意力等特征,综合考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情感、意志和性格特征等优势与特点,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力争设置最优化的课程体系。3.符合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提高专业技能课程所占的比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开设信息技术、综合管理、市场走势分析等课程,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另外要设计好任选课程模块,能够充分地体现对文科生的科技素质教育,对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以及开设一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实用技术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体特征和就业倾向来自主选择在专业上纵向发展还是横向发展。(二)更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陈旧和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践行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理念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结构中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以树立正确、先进的创新教育观念为前提,在理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实践教育、技能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观。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是指导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它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各高校要坚持素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将人才培养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教育的框架,坚持强化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突出应用技能、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指导思想。要转变传统的知识论教学观,确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模式。将知识学习过程、科学研究过程、社会实践过程、自我教育过程有机融合一体,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联动发展。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人才培养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审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弹性和多样性,树立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观,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并使个体特征不同的受教育者,有不同的成才培养方案和发展空间,使其能够自我决定、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3.树立面向社会的教育理念4.树立创新型教育理念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进而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成为高等院校当前的首要任务。高校必须立足于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坚持创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成长的规律,将科研引进教学,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学习和实践,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的新型人才。(三)构建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1.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环境,拓展教学资源与教学空间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实现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双向反馈,利用在线课堂、辅导答疑、自学平台、电子邮件、BBS讨论、在线测试等教育手段,营造开放式的、共享式、协作式的良好网络教学环境,拓展教学空间,共享教学资源,形成支撑规模办学和多级服务功能的技术模式,为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创新人才培养及教学实践提供技术基础和支持。2.营造实践创新氛围,打造实践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校内外与课堂内外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因此,进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论知识架构,又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兼顾第一课堂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要将课堂内外进行有机结合,拓展与延伸实践教学的内涵,力争为学生营造实践创新氛围,提供更多的实践创新机会,以此来缩短学与用的差距,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3.实施产学研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效途径产学研结合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钩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入,高校正朝着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迈进。目前,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产学研合作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面向经济社会的生产、服务、实践发展需要,将产学研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既有良好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四、结束语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之一,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对它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优势,全程性、全员性、全方位地探索、实践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大批适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让其承担起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