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的基础是什么有什么概述.docx
理性思维的基础是什么有什么概述理性思维的基础是是人类以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为特征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因为唯有通过这种活动,人类才能把对象世界分解为各个要素,并重新组合这些要素,重造新物。分析、综合等理性思维方法,正是以物质实践活动中的分解、重组为源头的。正所谓:只有改造世界的本来面目,才能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理性思维的基本概述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理性思维属于代理思维。它是以微观物质思维代理宏观物质思维的。理性思维的产生,为物质主体时代的到来,为主体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为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理性思维是利用微观物质与宏观物质的对立性的同一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的。同一是目的性的,先是微观物质主动与宏观物质加强同一,尔后是宏观物质主动与微观物质加强同一。前者是微观对宏观的认识,后者是微观目的性的实现。只有微观物质对宏观物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微观物质利用宏观物质发展的必然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理性思维例子:买了橘子吃,但是味道不怎么样,没有香甜感,于是我去查找原因,发现只有少数的橘子如我买的这样,但是并不能这样来将橘子的品质定性.第一、感性需要理性的分析。第二、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第三、段落安排上努力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理性思维的3种形式常见的非理性思维方式1.灾难化灾难化又被称为认命,指学生对未来持过分消极的预期,往往把一次失败看成是一场灾难。这样的学生往往不自信,自主性较差,受暗示性强,一个细微的外部刺激也会引起他许多极端的想法,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学生仅因为一次作业没有做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就产生消极认识,认为自己一定是一个差生,老师肯定对自己非常失望,再也不会欣赏自己,进而悲观、抑郁,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生形成灾难化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和自身的特质有关,另一方面和教师平时的教育方式有关。这并不是说教育者在学生犯错误时不能批评,而是应注意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指正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年龄较小、比较敏感或脆弱的学生不要使用过于严厉的言辞,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之后,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必要时,可以向学生解释自己的初衷,消除批评造成的不良影响,以沟通思想,达成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外部评价的正确认识,能理性地看待表扬与批评。2.非此即彼非此即彼又称为黑白分明、极端化或对立分割性思维,指学生用简单的二分法看待事物,习惯于对事物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是或非,对或错,好或坏),对事物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盘否定的思维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低,只能接受简单的二分法原则,于是教育过程中经常以这样的方式提问,如这道题这么做对不对或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这一过程被习惯化以后,学生思考任何问题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对不对、好不好等,没有意识到是非对错只是事物的两个极端方面,在它们之间还有许多中间状态。教育者过分强调典型而忽略了事物存在的其他大量的中间状态是学生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的主要原因。3.无端否定无端否定就是不合理地否定自己的积极经历、事迹或素质。某学生一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但这并未增强他的信心,因为他认为这只是自己运气好,考试发挥得好,并不能说明自己有能力,学习方法得当。教育者因为害怕学生产生骄傲情绪,所以经常告诫他们凡事多想自己的不足,强调谦虚的传统美德。这样做固然有积极的意义,但一旦走向极端,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学生形成无端否定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谦虚教育的同时,教育者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4.情绪推理使用情绪推理的学生,会因为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实际上是相信)就认为某件事情合乎现实,无视或轻视反面的证据。一名初一学生,虽然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五名,但她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无视自己取得的好成绩。老师和家长起初都认为她只是不够自信,因此,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期末考试时,她未能进入前十名,这时,教师和家长都责问她成绩为何退步。于是,她更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并将情绪推理扩展到对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都认定是失败。6.最大化或最小化这也反映了一种极端的眼光,指学生片面地夸大或缩小事实,不顾实际情况的思维方式。某位初三学生在临毕业前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不太理想,于是他认为自己非常差劲,对即将临近的毕业考试感到害怕和没有信心,所以情绪非常低落。导致他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是他夸大了考试成绩中消极一面的信息。习惯于这种最大化或最小化思维的学生,往往都会在评价自身、他人或一件事时,不合理地夸大消极面或缩小积极面,不能正视自己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缺陷。7.精神过滤精神过滤又被称为选择性注意,是指不看整体,仅将注意力集中于部分细节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考试中虽然有几科取得了高分,但因为一门功课分数偏低,某学生就认为自己的成绩糟糕透顶,而对自己形成消极评价。它也可以被称为选择性概括。片面性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它也可能表现为只注重自己的成绩,只根据自己的优点来评价自身,而没有注意自己的缺点。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形成对事物正确全面的认识。8.度人之心度人之心是指坚信自己懂得别人的心思,因此,不考虑其他可能性就作出武断的判断。这种问题易见于那些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某位初二的女生,数学成绩在一个学期内急剧下降,老师和家长都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这个学生告诉家长,是因为数学老师不喜欢她,所以上课时她再也提不起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了。原来在一次数学课上,她因为和同学讲话而被老师批评,从此她就认为数学老师讨厌她。她很讨厌我,所以才对我那么凶。这名女孩这样告诉她的父母。9.以偏概全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是指远远超出现有情境得出一个更大范围的结论。一个人个子不高,这可能导致他对自己的外表没有信心,进而消极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行,各方面都不好。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缺点是难免的,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还是瑕不掩瑜的。10.个人化个人化的思维是指个体相信别人都是因为自己才产生消极行动,而不考虑其他更有可能的解释。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主动为客人倒开水,但杯子太烫,孩子失手打了杯子还洒了客人一身的水,受到大人的责备。于是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误,因此,怕见任何客人。其实,家长只是想告诉他端杯子时应该握住杯柄,这样才不容易滑落。家长的错误在于没有明确告诉孩子为何受到批评。对孩子来说,他还不能像一个成人那样自己分析事情的原因,他们可能会错误理解大人的批评,对原本正确的事也会形成错误的观念。这提示表明,在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受到批评或表扬的原因,尤其在批评学生的过错时,更应明确告诉他们原因,并肯定其行为中正确的成分,指出其不正确行为中的可以理解的原因,激励他们坚持对的方面,改正错的方面,这样才能使教育收到效果。11.应该和必须陈述这又被称为命令式思维,是指个体有一个精确固定的观念认为自己或他人应该怎么做,或必须怎么做,高估了不这么做的严重后果。专制式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变得教条化,迷信权威。习惯如此思维的人思想僵化,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总是服从规则,不爱动脑筋思考事物的合理性,过分注重原则,灵活性差。纠正这种思维习惯的最佳途径是采用民主式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质疑,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12.管状视野管中窥豹,只看见事物的一个方面无论是消极方面还是积极方面,就得出片面结论的极端思维方式。面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教育者应当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教师不要刻意回避事物的缺陷方面,也不要一味强调事物的积极方面,而应该一方面指导他们克服可以改正的缺点,另一方面让他们逐渐明白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关键是每个人都应当发扬自己的优点,从而让他们学会悦纳自己,接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