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与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复兴.docx

    • 资源ID:86259839       资源大小:46.21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与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复兴.docx

    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与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复兴摘要文章是包括张家界在内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考察。在湘西的旅游开发中,由于立足于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土家族苗族的文物古迹、语言、建筑、饮食、服饰、节庆、歌舞等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文中叙论结合,展示了土家族苗族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呈现出的风采,并对相关理论问题展开探索。关键词湘西;土家族;苗族;旅游开发;同首文化复兴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区域。因职业的原因,笔者一直关注着湘西的旅游开发,关注着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命运。旅游开发给土家族苗族文化带来的是福还是祸笔者怀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于2005年12月踏进了神秘的湘西。研究的结果令笔者兴奋不已: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并没有在旅游产业大发展中“迷失”,而是在旅游经济的形成中获得了新生。民族历史文化在旅游开发中长存立足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使凝结、沉淀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古城、城墙、宫殿、博物馆、碑塔、名人旧居、墓地等,都变成了宝贵的旅游景观,变成了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只要这些人文景观还存在,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就不会被世人遗忘,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也在当地的旅游经济中长存。在中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将伴随着长城、北京西安等古城、故宫博物院、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存在而长存。在湘西,苗族土家族历史文化也将伴随着凤凰古城、南长城、苗族土家族博物馆的存在而长存。凤凰古城始建于元代,原称五寨司城、镇竿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将原砖城改为石城。古城面积08平方公里,周长2公里,用当地坚硬的红条石砌成。建有分别位于东、南、西、北的“升恒”、“静澜”、“阜城”、“壁辉”四座城楼和千余个箭垛。城内有箭道坪,城外有大教场和小教场。古城实际上是古代苗疆边寨的一道军事防御体系,是历代封建王朝对苗族征战、压迫和苗族百折不挠反征战、反压迫的历史见证,是在战争的硝烟和斑斑血迹中兴建起来的。连续不断的战争和历次战争之后的建设治理与商业发展造出了凤凰古城,清末在镇压太平军中崛起的竿军及其以后的民国湘军一批批将领成就了凤凰古城,来自南方各地的官员商贾兴旺了凤凰古城,最终是苗族同胞的血汗和智慧铸成了凤凰古城。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在凤凰古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其中既有镇压苗民起义的产物,而更多是苗汉文化交融的结晶,而其根基则仍然是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凤凰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已得到整理、保护和修复的古建筑有天王庙、万寿宫、大成殿、准堤庵、天后宫、朝阳宫、万民塔、古虹桥、古城墙、四门城楼、石板路、杨氏宗祠、田家祠堂;老街深巷有71条,重点保护的名人故居及传统民居120余栋;风景名胜有八角楼、南华山、观景山、沙湾、奇峰寺、沱江吊脚墙、跳岩,等等。古墙、古桥、古街、古宫、古殿、古寺、古祠、古庵、古屋,使凤凰城呈现出一派明清古城风貌。特殊的历史文化使凤凰城孕育出众多英杰,先后在这里涌现出明清时期的4名提督、21名总兵、47名副将;民国时期的7名中将、27名少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批批作家、画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专家、教授等杰出人才。真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其中闻名遐迩的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抗英名将郑国鸿、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教案中维护民族尊严的贵州提督田兴恕、民国初年中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文化名人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他们的故居已成为凤凰古城的主要旅游景点。凤凰古城的居民以苗族为主体,在不同时代纳入了四川、福建、江西等地的汉人。五彩斑斓的苗族服饰,璀璨辉煌的苗族银饰,悦耳欢快的苗族歌舞,酸咸苦辣的苗族饮食,以及楚巫文化、傩戏、阳戏、腊染、纸扎、剪纸、雕刻等民间文化艺术,构成了凤凰古城以苗族文化为主调和多民族文化和谐相处的高雅古朴的民风民俗。如今,凤凰古城已开发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而且已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旅游品牌,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了凤凰古城能永续利用,当地各级领导机关已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由此可以看到,苗族的历史文化在开发成为旅游产品之后,已变成财富的源泉,受到严格的保护,使之能永续利用,因此将在旅游经济中长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资源还被搜集整理建成了民族博物馆,因此也获得了新生。一是张家界的秀华山馆即土家族博物馆;二是凤凰县山江苗族博物馆。两个民族博物馆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馆藏文物相当丰富,民族源流、生产工具、山地开发、农商经营、家居建筑、家具服饰、婚丧嫁娶、节庆饮食、歌舞娱乐、文学艺术、风俗信仰,都有实物陈列,把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浓缩在一个个展室中,活生生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令笔者感动不已的是,这两个民族博物馆都是由个人办起来的,都是私藏博物馆。博物馆是人们发明的保存和展示人类历史文化的有效办法。采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各类博物馆,将使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得以长期保存、长期展示给后人了解、学习和继承。在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中兴办起来的土家族、苗族博物馆,既是有吸引力的高雅旅游景观,也是使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得以长久保存的人类文明的宝库。民族语言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强化在开发凤凰古城和其他苗族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为了增强苗族文化特色,展示苗族优秀文化风采,保护民族优秀文化,贯彻落实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级领导机关倡导苗族干部带头“讲苗话、唱苗歌、穿苗装、起苗楼”。由此发端,在湘西苗族同胞中自然形成了一条新的不成文的“习惯法”条款:“苗族同胞之间不讲苗话就是对本民族的背叛!”乍听起来令人惊讶:这是不是太狭隘了但仔细一想,这是理所当然的呀!如果你自认为自己是苗族,你认为苗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你为自己是苗族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你认为苗语是本民族宝贵的文化,讲苗话是一个苗族人的重要标志,那么在使用苗语交流没有障碍的本民族同胞之间,你懂苗语为什么不使用苗族交流笔者不知道有没有苗族同胞自己精通苗语却在本民族同胞间交流时不使用苗语。假设有这种人,就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是他的苗族意识淡薄或已消逝;二是他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为讲苗语“土”,是“下里巴人”,低人一等。“苗族同胞之间不讲苗话就是对本民族的背叛”这条苗族新的“习惯法”条款,正是苗族增强本民族内部凝聚力的有力保障,也是苗族人整体上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充分体现,是苗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自然流露。作为一个壮族学者,对比苗族,笔者深感壮族自愧不如。壮族作为中国拥有161788万人口的大民族,壮语现在只作为乡村语言在其聚居区的壮族民间使用。说来可悲,在南宁市区生活的几十万壮族同胞,平时来往都以汉语桂柳话、白话(粤语)或普通话交流,甚至同县、同村的老乡也少讲壮话,壮族家庭中坚持讲壮话的也已不多。在城市生长的新一代壮族成员绝大部分已不会讲壮话。造成壮族语言使用的这种状况当然有其多方面原因,如南路和北路方言差异较多,交流有障碍;在历史上壮族与汉族和平共处多,军事对抗少;在全国统一用汉语汉文作为交流传播工具,而壮族绝大部分同胞已会讲汉语桂柳话、白话和普通话的新历史条件下,推广壮文已困难重重;历史上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当代仍然有其阴影,极少部分壮族同胞担心在公共场合讲壮话低人一等,怕别人瞧不起,等等。壮语的使用远不如苗语的使用,尽管客观原因很多,但反映出壮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远比苗族淡薄,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民族共同体,苗族的生命力比壮族旺盛。民族建筑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复兴土家族苗族传统的民族建筑是吊脚楼,属南方族群干栏式建筑风格,全部用木材建造,以小片瓦盖屋顶。在湘西,除了传统的吊脚楼,也还有各种风格的建筑。在古代,已广泛吸收了汉族的建筑风格;在当代,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遍及湘西,变成了主要的建筑形式,吊脚楼已日渐稀少。在旅游业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幡然悔悟,认识到传统的土家族苗族吊脚楼,是民族建筑艺术的杰作,民族特色鲜明,是吸引游客特别是老外的宝物!因此,吊脚楼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笔者在湘西的10天考察游览中,随处可见新建的吊脚楼,让人感到吊脚楼正在复兴。在以“石”立市的张家界,人们还是想方设法展示土家族的民族符号,处处可见土家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吊脚楼。在凤凰古城,则以苗族的吊脚楼作为建筑艺术的基调。特别是沿沱江两岸的苗族吊脚楼建筑群,连接城墙,鳞次栉比,临江排列,延绵数里,雄伟壮观。凤凰古城在旅游开发中不仅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原有的苗族古建筑,还新建了许多苗族吊脚楼,虹桥之上,城墙对岸,古城之中,许多新起的建筑都采用了苗族吊脚楼建筑艺术。凤凰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首,所展示的建筑风格,就是吸收了汉族建筑艺术成分的苗族建筑艺术。民族服饰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走俏如果说,民族意识是民族共同体内在的本质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体存在的最后纽带,那么,民族服饰就是民族共同体外在的鲜明特征,是民族共同体首先消失的民族符号了。在南方的各少数民族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民族特征中最先消失的就是民族服饰。相对于南方京、黎、壮三个民族,苗族服饰的生命力就顽强得多。据自治州民委,聚居于自治州北部的土家族同胞穿民族服装已越来越少,仅在永顺县农村还有一些土家族农民穿民族服装。而在自治州南部苗族聚居的凤凰、花垣、保靖、吉首,有较多的苗族同胞还穿民族服装。从介绍中知道,民族服饰在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中也同样在逐步“迷失”在土家族中尤显突出。笔者在湘西考察看到,旅游产业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拦挡了民族服饰的消失,并使之在市场经济舞台上得到复兴。(二)民族服饰被当作礼服。据州民委的介绍,由州里的民族领导干部带头,各级领导干部出席重要会议、接见外宾,都穿戴民族服饰作为礼服。民族服饰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外在标志,由于被当作少数民族官员的礼服进入大雅之堂而身价升高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此在礼仪场合、在世人的眼中增强了民族特色。笔者在湘西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见到导游和服务员都身着艳丽的土家族苗族服饰。据说,在旅游旺季,那些接待游客的迎宾队伍,那些民族风情村寨的表演现场,民族服饰更是五彩缤纷,瑰丽多姿。为了鼓励和激发年轻一代穿民族服饰,州民委还倡导凤凰、永顺、古丈旅游区域的学校以民族服装作校服。制作民族服饰成本较高,由民委给予补贴。以民族服装作统一的校服,把学校打扮成民族的殿堂,使学校民族特色浓郁,这是颇具深谋远虑的举措。(三)民族服饰成为畅销的旅游纪念品。土家族苗族服饰经过开发,已经成为湘西各旅游商店的畅销商品。在凤凰古城,经营苗族土家族服装的商店一家连着一家,经营苗族银质首饰的店铺一个比一个高档,经营的种类众多、款式新颖。民族服装、首饰的生产和销售,已经成为凤凰古城的一个产业,为土家族苗族同胞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伴随着民族服装、首饰的生产和流通,不仅满足了中外游客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苗族土家族服饰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民族饮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兴旺“吃在酒上,用在银上,花在鬼上”。这是一些学者对苗族土家族消费结构中消极面的概括。说来也奇,消极的东西也能生发出积极的精品。“吃在酒上”终于在湘西酿制出名酒之王“酒鬼酒”;“用在银上”则打造出了苗族璀璨瑰丽的首饰文化;“花在鬼上”同时也伴生出土家族苗族的美味佳肴。在旅游目的地享受美味佳肴,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旅游业的兴旺也必然带来饮食文化的兴旺,湘西旅游产业开发因此也包括了土家族苗族美味佳肴的开发。特定的聚居区域、特色的地方物产和特别的民族性格造就了土家族苗族众多的美味佳肴。土家族与苗族的食谱大同小异,以稻谷、玉米为主食,辅之小米、红薯、小麦、马铃薯和豆类,喜欢甑蒸饭和铁鼎锅饭。好辣喜酸是苗族土家族菜谱的主要特色,酸萝卜、酸辣子、酸鱼、酸肉是特色大众菜,一日三餐不离辣椒。人们以“三日不食酸和辣,心里就像猫儿抓”来形容土家族苗族的饮食特色。腊味也是土家族苗族的美味佳肴,过年家家户户杀年猪,将猪肉用食盐和香料腌好,挂在火炕上熏制成芳香美味的腊肉。腊豆腐又是一道佳肴,用豆腐、猪血、肉、花椒等搅和,捏成球状,熏烤而成。土家族过年食品糯米粑粑、炒米、糯米酒也别有风味。葫葱、椿芽、蕨菜、竹笋、葛粉、野薤、野木耳等,是土家族苗族平时喜欢食用的天然绿色食品。冬天吃火锅,也是土家族苗族特色烹调。在农家,冬天一家人围着火塘,享用热气腾腾、香辣味扑鼻的火锅,给生活增添无穷的温暖和乐趣。为了使中外游客既能观赏湘西神奇美丽的山水风光,又能饱尝土家族苗族的美味佳肴,湘西的民族饮食开发绝招频出,不断升温。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首先举办土家族传统名肴大奖赛,200多名土家族民间厨师大显身手,做出300多道土家族传统名菜。在凤凰古城,中外游客不仅能够在饭店、酒家享受苗族的美味佳肴,在街头和景区品尝各种苗族小食,还可以采购各种旅游食品。民族节庆及歌舞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红火苗族土家族是节庆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节庆和歌舞是紧密连在一起的。民族节庆和民族歌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的符号,具有凝聚民族成员,鼓舞民族斗志,活跃民族情绪,抒发民族情感,丰富民族生活等重要功能。在湘西的旅游产业开发中,民族节庆和民族歌舞因为变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而火爆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族节庆因成为旅游而规模空前。过去,民族节庆多为当地居民自娱自乐,有的只是本民族各个家庭庆祝丰收而杀鸡宰羊、改善生活的节庆;有的是青年人开展社交、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节日;有的则是族人集聚祭拜祖宗或村人祭祀鬼神的活动。旅游业兴盛起来之后,这些民族特有的节庆活动,特别是那些热闹非凡的节日,被开发成为招徕游客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成为人们体验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好机会。因此,许多节庆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在野外举行则漫山满坡都是人,中外游客和当地其他民族都热烈参与,同土家族或苗族共同欢庆节日。旅游产业开发使土家族苗族的各种节庆活动火爆起来了。民族节庆成为国际、族际文化交流的平台,这是当代社会一种文明进步的时尚。第二,民族歌舞因旅游开发而百花盛开。民族歌舞在旅游产业中开发比较充分,在湘西的各个旅游景区都可以看到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美丽峡谷中的德夯苗寨,四周险崖高丛,谷中水车慢转,寨里鼓声如雷,火旁舞步悠柔,被称为西南第一苗寨。在这里的旅游开发中,险峰奇水与歌舞风俗融合为一,苗族的猴儿鼓舞、苗家椎牛、土家族的摆手舞都得到充分的展示。游客在饱览险谷奇景之后,参与苗族大型跳舞晚会,在如雷的鼓声中,在熊熊的篝火旁,与苗族同胞手拉着手翩翩起舞,那可是人生难得的欢乐了。在以苗族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景观的凤凰古城,民族歌舞也得到充分开发和弘扬。在古城的沱江之滨,建有多处民族歌舞、民族戏剧、民族体育表演场所,由专业或业余民族文艺队伍每天作定时专场演出,至时游客购买门票即可观看。民族歌舞在凤凰县已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据介绍,在凤凰古城的周边,已创办了35个苗寨风情旅游村,村村都有民族歌舞表演队。有趣的是苗族也变成了旅游开发项目。那些仰慕苗族传统文化的外国新婚夫妇,不惜花上几千元人民币,在凤凰举办一次苗族结婚仪式,作为终生的纪念。第三,民族歌舞精英成为旅游开发推动力量。民族歌舞、节庆在湘西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弘扬,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层次展开的发展势头,既有各苗族旅游村寨表演队原生态“下里巴人”的表演,也有全国著名歌唱家“阳春白雪”的演唱,民族歌舞精英在旅游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到凤凰拍摄MTV、有宋祖英、阎维文、孙悦等参加的“凤凰天下美”群星演唱会等,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凤凰古城名扬四海,凤凰旅游短短5年就红火起来。民族意识、民族凝聚力在旅游开发中升华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很可能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最后家园了。当一个民族的成员们还自认为自己是属于这个民族的一分子时,即使这个民族的各种外在文化特征都已消失,这个民族共同体也还会具有凝聚力,因此也还会依然存在,而不会消逝。在一个民族的绝大部分成员们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而且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成员而感到光荣和自豪的时候,这个民族共同体就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民族自我认同意识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所不在地生存着,并表露在每一个民族的各种文化符号之中。这种民族文化符号显现得越多、越充分,民族特征凸显就越强烈,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力就越强盛。相反,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显现得越少,越淡薄,就说明这个民族的民族特征正在消逝,“族籍”正在“迷失”,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力就会减弱。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浪潮中,中国的各个民族能否在实现经济飞跃的同时,也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笔者正是带着这个时代的命题走进湘西的。在湘西考察旅游产业开发的所见所闻,使笔者为这一时代难题找到了部分答案:立足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能够在实现旅游经济飞跃的同时,也能够使一部分民族文化得到复兴。首先是由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存变成了宝贵的旅游景观受到严格保护而得以长存。同时,民族语言、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及歌舞等民族文化,也因为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又自然带来了民族意识、民族凝聚力的升华。伴随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土家族、苗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都增强了。笔者经过20多年的观察研究后发现,“族籍迷失”即民族符号的自然消失从哪里开始从学校开始!从经济活动和婚姻半径的延伸开始!从各个民族共同体活跃的优秀分子开始!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是十分可怕的现实。一个民族的优秀分子们,竟然成了本民族优秀文化不自觉的掘墓人,这太可怕了。但从一个民族吸纳人类先进文明实现本民族发展进步的角度看,正是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商人、文人、工人、军人、政客给本民族共同体造出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生命的活力,迈出了前进的步伐。这样一来,问题又回到了上文提出的时代命题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潮流不可阻挡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类文化群落如何做到既能实现物质上富裕发达,又能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兴旺湘西旅游产业开发给土家族苗族文化带来复兴的实践,似乎已为这个时代的命题给出了可贵的答案。从学校开始阻拦“族籍迷失”。以民族服饰作校服,对民族成员从小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民族的精英开始阻拦“族籍迷失”。为民族精英关注、保护民族文化提供宽松的政治社会环境。从民族干部开始阻拦“族籍迷失”。倡导民族干部讲民族语言、穿民族服饰、学民族文化、带头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在各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大力提倡弘扬民族建筑艺术、保护民族文化、穿戴民族服饰、推广民族美味佳肴、普及民族歌舞、欢度民族节庆、奉行民族礼仪。

    注意事项

    本文(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与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复兴.docx)为本站会员(教****)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