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药学服务方案设计.pdf
1一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药学服务方案一一、前前言言腰间盘突出又名椎间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以腰,臀,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因为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而且许多人腰椎间盘突出但无腰腿疼痛症状而被人们忽视。此症主要是指腰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后,椎间盘纤维环在外力作用下被破坏,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在很多伤病患者中,本病常因早期的不及时或不正确处理而造成椎间盘软骨破裂、髓核突出加重,引起严重的腰部疼痛、单侧会双侧下肢疼痛麻木、坐骨神经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进而影响生活质量。腰椎间盘退变是腰间盘突出的基本发病机制。腰椎间盘退变大约开始于 2 0 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不可逆的自然过程,男性多于女性,大多为中老年人,与之工作性质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长期腰部用力不当,姿势和体位不正确就容易引起椎间盘的损伤。此病的患者大多数可以经过非手术治疗而恢复。二二、设设计计依依据据1 病人的基本情况患者姓魏,性别男,5 1 岁,汉族,居住在重庆,是一名农民,患有腰间盘突出,无遗传病史。2 治疗方案(1)绿色治疗方案,用针、药对病变部位进行松解。(药物、器械、正骨)(2)针灸推拿联合治疗,在某次实验研究的治疗优良率的比较下联合治疗效果比单一治疗效果好。2(3)C T检查,通过此检查来判断是否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三三、设设计计方方案案1 患者状态的评估(1)询问患者的自身情况请问您今年多少岁了?患有腰间盘突出有多久了?(2)询问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过敏史你以前服用过哪些药物?你有没有什么用药过敏情况?是否有过什么病史?有做过什么相应的治疗吗?(3)其他相关信息你的生活习惯一般是什么样的?现在从事什么工作?你现在的病情对工作有无影响?2 根据患者自述总结患者:魏某,5 1 岁,患有此病已经快三年了,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在工地上搬运很重的材料爬楼梯上小区顶楼工作,一天工作时间短的时候就不会感觉腰痛,一旦时间长的一天就会出现腰背疼痛的情况,有时会疼到第二天需要借助外力作用才能起床,休息两三天后又得到了缓解,无头晕头疼等症状。有在当地的医院就诊服药过,没有药物过敏史,也无其他疾病史,患病这几年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大的改变不会再去长时间无休止的工作,在没有发作时对工作没什么大影响,偶尔也会去医院进行复查。3 向患者介绍相关检查方案C T检查:是诊断患者是否患有此疾病准确率较高的一项常用检查方法,应用价值较高。帮助患者俯卧位,对腰部进行常规的平扫,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腰部进行增强扫描,C T检查病灶征象不明显的患者可考虑做一下磁共振(MR I)检查,以免漏诊。如果只有 C T检查和 M R I 检查表现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则不应诊断为本病。4 向患者介绍疾病概况和治疗原则腰间盘突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椎体以及椎间盘里面的髓核、纤维环逐渐的退行性改变;此病腰痛症状最为常见,疼痛部位较深,无法定位;也可出现下肢放射疼痛,表现为坐骨神经疼痛,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打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或马尾神经症状,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此上两种症状在临床上少见。发病因素:外伤,是此疾病引发的重要因素,如腰扭伤;职业,也与之密切相关,比如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的情况下和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3者,因过度负荷或弯腰状态下提过重的物品时,也有可能是遗传因素,但此因素在国内比较少见。腰间盘突出有三个时期,急性期、缓解期和康复期,所以患者需要根据病情让医生制定合适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不要擅自增加治疗次数,适当做些锻炼,不要过度劳累,合适的睡姿,按摩,热敷等方法。5 阐述治疗作用与治疗原因及正确使用方法(1)针灸推拿联合治疗针灸推拿对于患者身体的二次伤害及整体康复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针灸过程中椎间盘在损伤退化及康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调控针灸的作用机理。通过针灸的方法,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病灶的微循环活动、提高韧带的修复能力。推拿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基本病理特点,从多个层面减轻病灶处的压力,提高其自身的抵抗能力。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病灶处进行 3 0 分钟左右的推拿治疗,来加快腰部及下肢的血液循环,从而加快髓骸中水分的吸收使髓骸恢复弹性;增加椎间盘外压力;给患者腰部拔火罐再热敷敷腰部,进行腰部寒湿治疗;增加竖脊肌肌肉活动能力;用手掌揉搓胃部周围使肠胃消化功能恢复正常。针灸,本质上提高腰间盘突出位置的自我康复能力。而推拿更注重提高病灶的自我修复能力、缓解患者的身体压力,为复位创造条件。在腰间盘突出病症的治疗过程中,推拿往往与针灸相互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可明显增强患者腰腹肌肌力和腰部协调性,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有利于维持各种治疗的疗效。方法一燕子飞,趴在硬板床上后双手缓慢向上抬,手向上的同时抬头,双肩向后上方收起的动作,且缓缓上抬双脚,保持腰大肌紧张状态;方法二臀桥,弯曲膝盖仰卧在地上,两脚间的距离稍大于肩宽,略向两侧分开,双手向两侧分开平放在地面上,将臀部向上顶起,使整个躯干从肩到膝盖基本在一直线上并与小腿垂直,此方法难度较大,适应于青壮年,每日两次,每次重复 1 0 到 2 0 遍;夏天可选游泳,每次在 2 0 到 3 0 分钟,注意保暖;方法三起做摸膝法,仰卧、屈膝关节、双手触摸膝关节,重复 2 0 到 4 0 次;方法四交替抬腿法,俯卧位交替抬腿 2 0 到 4 0 次。(3)转移注意力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看书、听音乐等方面来分散注意力,当你沉浸在书籍的故事里或享受音乐的旋律时,快乐会分担掉你一部分的疼痛感,从而减轻疼痛情况。家人陪伴他聊天开导,安慰鼓励,让他保持愉快的心情,治疗也许会事半功倍。4(4)腰椎间盘突出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消磨患者耐心,可让其产生焦虑甚至拒绝配合治疗,照看人员应耐心陪伴疏导,介绍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缓解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引导积极配合治疗。(5)可以适当服用止痛药,缓解疼痛,一般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但长期服用对胃会造成一些伤害,年轻人服用此类药时给予护胃药物,但对于老年人一般不支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6 治疗的注意事项(1)下床时,不要猛然起身,患者先将身体移到床的一侧,借助胳膊力量慢慢起来。(2)严格卧床休息 3 到 4 周,保护腰部,睡硬板床,用枕头垫高小腿。(3)在展开体位护理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在硬板床上休息,仰卧时在腰部垫一个枕头,侧卧时要屈膝屈髋避免腰间盘损伤。(4)疼痛感较为强烈时,可根据医生指导下服用止痛药以及消炎药进行配合治疗,以达到缓解病痛和局部消炎的效果,外部可贴伤湿止痛膏来配合治疗。(5)此病症治疗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患者短期或长期丧失劳动能力,易产生复杂心理,家人给予支持和安慰,让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6)日常要做好腰部保暖,佩戴好腰围保障腰部健康,睡觉时注意姿势及腰部保护,且高度重视坐姿和站姿。(7)注意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例如:南瓜、胡萝卜、燕麦等,多喝水,少量多餐,防止便秘。(8)捡东西时,不要直立弯腰下去捡,先蹲下,后缓起身。(9)疼痛减轻后指导患者及早开始床上锻炼,根据恢复情况慢慢增加锻炼力度,不要急于求成。(1 0)工作时,如若出现腰部不适或疼痛的情况下,立即停下或适当休息后去就医,要量力而行。7 健康指导(1)康复阶段:六忌,一忌长期弯腰;二忌长期久坐;三忌用力过猛;四忌睡软床;五忌弯腰搬提过重物品;六忌长期精神过度紧张。(2)穿硬度适中的弹性鞋底的鞋,让脚适度放松,不要穿高跟鞋。(3)适当做一些运动,可根据医生指导进行运动,也可网上查找一些有助于康复的运动,不要做一些不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的活动。5(4)不要长时间以一种姿势坐在某地不动或葛优躺的在沙发上放松,像学生、办公室文员、汽车司机需要长期久坐,也需要利用空闲时间起来活动,是长期紧张的状态得到放松,也不要长时间的站立、行走,康复期间尽量不要高强度的工作或闲着无聊约三两好友去旅行。(5)防止潮湿受凉,不要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可能会腰部着凉从而引发疼痛。(6)可以适当对腰部进行湿敷,一般可以用热水袋也可以用中药封包湿敷,对于急性期效果不佳。(7)康复后,也要坚持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劳累,要劳逸结合。四四、设设计计小小结结患者目前主要是由于工作原因长期需要搬提重物,腰部活动较多,常常反复发作,严重时会耽误工作,如在工作期间复发可前往当地医院就医,若不严重也可选择适当休息调整,但还是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空余时间做一做康复运动,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维持病情不再加重或复发。本毕业设计对一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法时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希望患者能从本设计中得到一定的帮助。五五、附附件件患者运动姿势图6六六、参参考考资资料料 1 卢世麟.腰间盘突出症康复阶段“六忌”J .解放军健康,2 0 1 6(6):1.2 刘 春 华.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保 守 治 疗 的 护 理 和 康 复 指 导 J .中 外 医 学 研究,2 0 1 3(1 5):1 0 8-1 0 9.3 齐 兵.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患 者 保 守 治 疗 的 综 合 护 理 体 会 J .河 南 外 科 杂志,2 0 1 6(5):1 4 2-1 4 3.七七、致致谢谢大学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就意味着在校学习的快乐时光要告一段落了。我要先感谢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我写毕业设计过程中给我的细心帮助和悉心教导,以及室友和周边同学、老师给予的温暖和帮助,让我度过了这段美好且快乐的大学时光。很庆幸在食品药品学校遇到的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祝愿我们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