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3.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江苏专版·必修2).ppt
-
资源ID:86279975
资源大小:155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3.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江苏专版·必修2).ppt
第七课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o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处理民族管理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处理民族管理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例例 1 1考点考点 1 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居住着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例例 1 1考点考点 1 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3)我国的民族关系:旧中国的民族关系: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新中国的民族关系: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来历与内涵。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但是,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特别提示特别提示】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从中华民族内部结构来看,数千年来,内部各族族称在不断变化,大约数百年一易。族称的演变显示出其中历史内涵的变化;一些族兴起了,一些族衰亡了,一些族迁徙了,一些族与别的族融合后改换族称了。尽管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中原政权的更迭,常常导致一些族群向边疆乃至海外迁徙;而另一些边疆族则向中原汇聚,并建立政权。但不管其内部怎样变化,中华民族本身始终是一个数千年以来包容中国各族共同发展的恒久的主体。【特别提示特别提示】例例题题(2010南京三模)近年来,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绒、肉、乳、药四大绿色支柱,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_决定的。A人口数量结构 B经济发展程度 C社会主义本质 D自然生态环境【分分析析】识记,选C,是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答案答案 C例例 1 1考点考点 2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例例 1 1考点考点 2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民族团结原则:含义: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例例 1 1考点考点 2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原因: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例例 1 1考点考点 2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4)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5)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应该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民族的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特别提示特别提示】民族平等的含义中“平等”不是“相同”,民族平等着重讲各民族的地位平等,即我国各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已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的人口及发展还很不平衡,还不可能很快消除民族之间的差距,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结合民族团结的原因和意义,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特别提示特别提示】例例题题 (2010广东29)2009年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严重犯罪事件,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得人心。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对其进行了处置和平息。这说明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根本保证 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妨害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将不复存在 A B C D【分分析析】本题以新疆乌鲁木齐的“75”严重犯罪事件为背景考查民族团结。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排除含的选项。这类题审题时用排除法,找出错误项或与题干无关的就可以找出正确答案。答案答案 A误误区区一一 认认为为“对对少少数数民民族族地地区区采采取取特特殊殊照照顾顾政政策策,违违背了民族平等原则背了民族平等原则”释疑:(1)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各个方面的原因,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各民族发展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异。因此,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特殊照顾,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给予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2)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有利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也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方向。可见,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正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误误区区二二 我我国国各各民民族族在在政政治治、经经济济、文文化化等等方方面面真真正正实实现了平等,因此,各民族之间已经不存在差别现了平等,因此,各民族之间已经不存在差别 释疑:在我国,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从而铲除了民族不平等的阶级根源,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真正实现了平等,各民族之间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但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心理状况和思想感情,各民族间的这种差异将会长期存在。在我国,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差距,这是客观事实。因此,认为各民族之间已不存在民族差别的观点是不对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差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民族平等否认民族差别的存在,不利于正确解决民族问题。1.(2010江苏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一事实表明()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 B C DD【解解析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理解。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物质基础,错误;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错误。正确表明了民族团结的意义。2.(2010福建29)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少数民族的人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40岁以下提高到如今的70岁左右。以上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A少数民族地区享有更多的经济自治权 B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C我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 D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B【解解析析】本题通过阐述党和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面做出的贡献,考查民族团结这一高考必考点。题干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和发展。其原因主要归功于党和国家制定了符合当地的各项民族政策,故B为最佳选项。A、C由B引申而来;D项是陈述一种客观事实,与题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