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讲课稿.doc

    • 资源ID:86305119       资源大小:187.50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讲课稿.doc

    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总论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32学时适用对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科生。先修课程:遗传学、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性质:作物育种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动态。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难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三、与其他课程关系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涉及到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绪论(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基本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难点:作物育种学的性质。第一节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1、概念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3、作物育种学的性质4、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5、作物育种学的发展6、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第二节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1、作物品种的概念2、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第三节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1、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成就2、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第一章育种目标(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育种目标的概念,制订育种目标的意义。重点: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难点: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第二节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1、高产2、稳产3、优质4、适应性强,熟期适当5、适合机械化作业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特点。重点: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难点: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2、无性繁殖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1、自交的遗传效应2、异交的遗传效应第三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1、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2、作物品种类型3、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第三章种质资源(2学时)基本要求: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种质资源的保存、鉴定研究和利用。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种质资源的保存。难点: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第一节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1、种质资源的概念2、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1、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1、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2、种质资源的搜集3、收集材料整理4、种质资源的保存5、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研究6、种质资源的利用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2、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第四章引种与驯化(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引种的基本原理、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重点: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难点:驯化的原理与方法。第一节引种的作用第二节引种的基本原理1、气候相似性原理2、生态环境和生态型相似性原理3、纬度、海拔及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第三节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1、引种的一般规律2、引种的方法与技术第四节驯化的原理与方法1、概念2、植物驯化的原理与方法第五章选择育种(1学时)基本要求:掌握选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重点:选择育种的特点,选择育种的主要技术环节。难点:选择育种的主要技术环节。第一节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选择的意义2、选择的基本原理3、选择的基本方法第二节性状鉴定的方法1、性状鉴定的作用与原则2、性状鉴定的一般方法3、性状鉴定的一般记载方法第三节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1、选择育种的意义2、选择育种的特点第四节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第五节选择育种的方法与程序1、主要技术环节2、选择育种的一般程序第六章杂交育种(4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杂交育种的意义、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重点: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和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难点: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1、杂交育种的意义2、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第二节杂交亲本的选配1、杂交亲本选配工作的重要性2、杂交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第三节杂交方式和技术1、杂交方式2、杂交技术第四节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1、系谱法2、混合法3、派生法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1、杂交育种程序2、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第七章回交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回交育种方法、回交的特点。重点:回交育种方法和回交的特点,回交的用途。难点: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第一节.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1、回交育种的意义2、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第二节.回交育种方法1、亲本选择2、回交育种程序及要点3、回交育种的灵活运用第三节.回交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1、回交育种的有利性2、回交育种的局限性3、回交的用途第八章杂种优势利用(5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杂种优势的概念、配合力的概念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杂交制种技术。重点:杂种优势的概念、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杂交制种技术。难点:配合力的概念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第一节杂种优势的概念和表现1、杂种优势的概念2、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3、杂种优势的度量第二节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1、显性假说2、超显性假说第三节杂交种品种的选育程序1、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2、亲本选配3、配合力及其测定4、杂交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5、杂交种品种类型第四节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杂交制种技术1、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2、杂交制种技术第九章诱变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诱变育种的特点。重点:诱变的方法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程序。难点:诱变的方法。第一节诱变育种的特点第二节诱变的方法1、物理诱变2、化学诱变第三节诱变育种的方法与程序1、处理材料的选择2、处理部位的选择3、诱变处理后的选育第四节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1、衡量诱变效果的指标2、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第十章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远缘杂交的概念、意义和作用、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重点: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难点: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第一节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1、远缘杂交的概念2、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2、远缘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3、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第十一章倍性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多倍体、单倍体概念和种类、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重点: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和种类、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难点:产生单倍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第一节多倍体育种1、多倍体的概念和种类2、多倍体植物的特点3、多倍体的育种意义4、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第二节单倍体育种1、单倍体的概念和种类2、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3、产生单倍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第十二章抗病虫育种(3学时)基本要求:掌握与抗病性、抗虫性有关的概念。重点:与抗病性、抗虫性有关的概念;作物抗病虫育种的特点性;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鉴定方法。难点: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作物抗病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1、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2、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3、抗病虫育种的特点第二节作物品种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1、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2、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3、作物抗病虫性的机制第三节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1、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2、基因对基因学说3、作物抗病性虫鉴定第三节抗病品种的选育1、抗源的收集和创新2、抗病虫品种选育方法3、抗病育种中的若干问题第十三章抗逆性育种(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作物逆境种类,抗旱性、抗寒性的含义。重点:抗逆育种的特点,抗旱性、抗寒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难点:抗旱性、抗寒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第一节抗逆性育种的意义和特点1、作物逆境种类2、抗逆育种的意义3、抗逆育种的特点第二节抗旱性育种1、抗旱性的含义2、抗旱性鉴定技术和指标3、抗旱品种的选育第三节抗寒育种1、抗寒性的意义2、抗寒性鉴定技术和指标3、抗寒品种的选育第十四章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群体、群体改良的概念。重点:轮回选择的方法、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难点:轮回选择的方法。第一节群体改良的意义1、群体改良的概念2、群体改良的意义3、群体改良的途径第二节群体改良的原理1、群体的概念2、群体遗传学基因平衡定律3、群体进化的动力第三节基础群体的建立1、基础群体的选择2、基础群体的合成第四节轮回选择法1、轮回选择的意义2、轮回选择的作用3、基础群体的培育4、轮回选择的方法第五节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1、隐性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2、显性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第六节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1、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2、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第十五章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0.5学时)基本要求:田间试验和试验小区设计技术。重点: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难点: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第一节田间试验技术的重要性1、田间试验设计技术2、试验小区设计技术3、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第二节品种区域试验技术第三节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1、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2、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第十六章种子生产与管理(0.5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我国现行的作物品种审定组织体制和程序。重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种子生产程序。难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第一节品种审定与推广1、我国现行的作物品种审定组织体制和程序2、国外现行的作物品种管理制度3、品种的推广第二节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止1、品种混杂、退化的涵义2、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第三节种子生产1、原种生产2、良种生产3、加速种子繁殖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版2003主要参考文献:作物育种学总论潘家驹主编农业出版社第一版1994作物育种学西北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第一版1981植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教研室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89执笔人刘桂茹植物育种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育种生物技术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28适用对象:农学专业先修课程:作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生物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新的生物操作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克隆、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等技术。这些技术在传统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并形成一个以应用为主的新的研究领域。因此,植物育种生物技术是对传统育种学科的发展和延伸,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植物育种学科。由于植物育种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手段在育种中的应用,因此,学生首先应具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植物育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是各种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在育种中的应用途径。难点是许多技术的原理尚不清楚,同时缺乏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如上所述,在学习该课程前,学生应首先掌握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植物育种学的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又可以深化对育种学知识的理解。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第一章 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4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植物组织培养、体细胞克隆、体细胞突变、小孢子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等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方法。重点:掌握植物组织培养、体细胞克隆、体细胞突变、小孢子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等技术手段。难点:这些技术的原理尚不清楚,无实验环节。第一节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1 培养基及其组成2 培养基的配制3 无菌操作方法第二节 组织培养与作物育种1 体细胞克隆变异及其育种利用2 单倍体细胞培养及其育种应用3 幼胚培养与远缘杂交育种4 种质的长期保存5 脱毒及繁殖重要品种或材料6 人工种子的生产第三节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1 原生质体的分离2 原生质体培养3 细胞融合第二章 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10学时)基本要求: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掌握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方法、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以及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等。重点: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方法,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及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难点:转基因方法。第一节 作物的转基因技术1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2 转基因育种程序第二节 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1 外源基因整合的机制2 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3 外源基因的遗传传递规律第三节 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1 转基因作物的育种目标2 转基因方法的确定3 转基因作物品种的培育第四节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1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2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3 我国有关转基因植物的政策法规第三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1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分子标记的种类、分子标记筛选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重点:分子标记的原理,遗传分离群体的构建与基因定位,MAS育种方法。难点:分子标记的技术原理。第一节 分子标记的类型和作用原理1 分子标记的类型和特点2 分子标记的原理第二节 重要农艺性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技术1 遗传分离群体类型及其特点2 遗传图谱的构建3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质量性状基因定位4 数量性状位点分析第三节 作物MAS育种方法1 作物MAS育种需具备的条件2 MAS育种方法提高分子标记的筛选效率小麦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麦遗传育种学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16学时适用对象:农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遗传学、植物学、生物统计学、作物育种学总论、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性质:小麦育种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专业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掌握小麦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国内外小麦育种工作的发展动态。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小麦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难点:小麦育种学的基本原理三、与其他课程关系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涉及到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作物育种学总论、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国内外小麦育种概况(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小麦育种工作的重要性。重点:我国小麦育种工作进展。难点:我国小麦育种工作进展。第一节.小麦育种工作的重要性第二节.国内外小麦育种工作进展1、世界小麦育种突出进展2、我国小麦育种工作进展第二章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小麦属物种和近缘植物的分类,掌握中国小麦品种特性。重点:掌握中国小麦品种特性。难点:小麦属物种和近缘植物的分类。第一节小麦及其近缘植物的分类1、小麦属物种的分类2、小麦属近缘植物的分类3、小麦类新物种的分类4、中国小麦的种第二节我国小麦品种特性及其利用价值1、中国小麦品种特性2、中国小麦品种的利用价值第三节国外引进小麦品种材料的利用第三章小麦育种目标(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小麦种植区划和河北省小麦育种目标。重点:了解中国小麦种植区划和河北省小麦育种目标。难点:不同生态地区的品种生态类型。第一节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第二节小麦不同生态地区的品种生态类型第三节我国各麦区的育种目标第四章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与选择(6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小麦主要性状指标与选择方法。重点:掌握小麦主要性状指标。难点: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第一节产量性状的遗传与选择1、对高产稳产品种的要求2、与高产有关的性状3、高产性状的遗传与选择第二节品质性状的遗传与选择1、小麦品质指标2、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与选择第三节抗病性遗传与选择1、小麦抗条锈病遗传与选择2、小麦抗白粉病遗传与选择第四节抗逆性的遗传与选择1、小麦抗旱性遗传与选择2、小麦抗寒性遗传与选择第五节早熟性的遗传与选择1、小麦早熟性2、小麦早熟性的遗传3、小麦早熟性选择指标4、小麦早熟性育种第五章小麦育种途径和方法(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小麦育种的主要途径。重点:杂种小麦的选育,花药培养的技术要点。难点:杂种小麦的选育,轮回选择建拓小麦基因库,基因工程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第一节杂交育种1、亲本选配2、杂种后代处理与选择第二节杂种小麦的选育1、杂种小麦产生的途径及其研究概况2、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的研究和利用3、核雄性不育性的研究和利用4、光温敏雄性不育性的研究和利用5、化学杀雄产生不育系第三节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异源多倍体和导入外源基因1、双二倍体的产生2、外源基因的导入第四节诱变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第五节花药培养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1、花药培养概况2、花药培养的技术要点第六节轮回选择与群体改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1、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简介2、轮回选择建拓小麦基因库第七节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1、组织培养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2、基因工程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作物育种学各论盖钧镒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版1997主要参考书:小麦育种学吴兆苏主编农业出版社第一版1990中国小麦遗传资源董玉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版2000冬小麦种质创新与评价利用李晴祺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1998玉米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玉米遗传育种学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专业课学时:16学时,1学分适用对象:农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田间试验及统计分析、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生态学、作物育种学总论等。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课程性质:玉米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玉米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课程。目的任务: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学习玉米育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玉米育种目标制定和实现育种目标的理论、常规方法和技术,了解国内外育种成就与新发展,并能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具有推广、繁育玉米良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对先开课程要求:首先打下扎实的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普通遗传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遗传规律,以及田间试验设计方法和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全面系统掌握作物育种学总论全部内容。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玉米的群体改良和雄性不育性的利用。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玉米遗传育种学是以遗传学、进化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综合利用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田间试验及统计分析、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栽培学和农产品加工等课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的一门专业课。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第一节 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1学时)1、国内玉米育种概况2、国外玉米育种概况第二节玉米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2学时)1、 米育种目标2、主要性状遗传第三节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2学时)1、 米的分类2、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3、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第四节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的选育(5学时)1、优良自交系应具备的条件2、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3、自交系间杂交种的选育第五节主要目标性状育种(2学时)1、高产育种2、抗病育种3、品质育种第六节玉米群体改良(2学时)1、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2、轮回选择的方法3、群体改良的效果第七节雄性不育性的利用(2学时)1、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类别与特性2、玉米不育系与恢复系的选育技术3、玉米雄性不育系制种技术第八节玉米育种试验技术(0学时)1、玉米育种田间试验2、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3、加速育种进程的技术第九节玉米种子生产(0学时,在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中讲授)1、配制玉米杂交种的技术2、自交系原种生产第十节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动向及展望(0学时)1、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动向2、生物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盖钧镒.作物育种学各论(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潘家驹.作物育种学总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刘纪麟.玉米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卢庆善.农作物杂种优势.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李竞雄.玉米育种研究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秦泰辰.作物雄性不育化育种.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李竞雄.玉米雄性不育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A.R.哈洛威.玉米轮回选择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农业出版社陈彦惠.玉米遗传育种学.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6西北农学院.作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佟屏亚.当代玉米科技进步.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棉花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棉花遗传育种学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专业课学时:16学时,1学分适用对象:农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田间试验及统计分析、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生态学、作物育种学总论等。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课程性质:棉花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棉花优良品种和杂交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课程。目的任务: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学习棉花育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棉花育种目标制定和实现育种目标的理论、常规方法和技术,了解国内外育种成就与新发展,并能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具有推广、繁育棉花良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对先开课程要求:首先打下扎实的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普通遗传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遗传规律,以及田间试验设计方法和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全面系统掌握作物育种学总论全部内容。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棉花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创新;棉花育种途径和方法;杂种优势利用;棉花良种繁育方法与技术等。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棉花遗传育种学是以遗传学、进化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综合利用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田间试验及统计分析、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栽培学和农产品加工等课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的一门专业课。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第一节国内外棉花育种概况(2学时)1、中国棉花育种概况2、世界棉花育种概况第二节棉花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3学时)2、 棉花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3、 中国棉区划分及主要棉区的育种目标4、 主要育种目标性状的遗传第三节棉花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2学时)2、 棉属分类2、棉属栽培种及其野生种系3、棉花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利用第四节棉花的育种途径和方法(7学时)1、遗传变异的来源2、引种3、自然变异选择育种法5、 杂交育种法6、 其它育种方法7、 育种材料田间产量比较试验及抗性鉴定技术8、 生物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第五节种子生产(2学时)1、棉花良种繁育意义与体制2、品种退化的原因3、原种生产技术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作物育种学各论,盖钧镒,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第一版2、 作物育种学,西北农学院,农业出版社,1979,第一版3、 植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教研室,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第一版4、 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国家标准局,标准出版社,1982,第一版5、 作物良种繁育学,纪俊群、池书敏,农业出版社,1992,第一版实验作物学作物育种学部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实验作物学作物育种学部分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专业课学时:40学时,1.5学分适用对象:农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植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等。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性质:实验作物学作物育种学部分是农学专业的一门实践教学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难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三、与其他课程关系以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为主要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涉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等。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小麦(15学时)第一节小麦杂交育种的田间试验设计(3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小麦杂交育种的工作程序、各个试验圃的主要任务、田间试验方法和试验计划书的制订,熟悉试验播种工作的有关内容。重点:小麦杂交育种的工作程序和试验计划书的制订。难点:试验计划书的制订。1、各个试验圃的研究内容和田间区划2、种子准备3、试验计划书的制订4、田间规划与播种第二节小麦有性杂交技术(3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小麦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掌握小麦有性杂交技术。重点:掌握小麦有性杂交技术。难点:小麦去雄和授粉。1、小麦开花的生物学特性2、有性杂交的步骤和方法第三节小麦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技术(3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小麦花药培养外植体的取材、培养基的配制、接种技术、适宜的培养条件。重点:小麦花药培养外植体的取材、培养基的配制和接种技术难点:小麦花药培养外植体的取材和接种技术。1、小麦花药培养外植体的取材2、培养基的配制3、小麦花药培养接种技术4、小麦花药培养的适宜条件第四节小麦杂交后代的田间鉴定与选择(3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小麦优良单株和优异品系的田间评选方法和技术。重点:小麦主要性状的田间鉴定与评选方法。难点:小麦主要性状的田间鉴定与评选方法。1、小麦杂交后代各世代的田间鉴定内容2、小麦主要性状的田间鉴定与评选方法第五节小麦面筋含量和沉淀值测定(3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小麦面筋含量和沉淀值的测定方法和技术。重点:小麦面筋含量和沉淀值的测定方法和技术。难点:实验药品的配制和标准操作规程的掌握。1、小麦面筋含量的测定2、小麦面粉沉淀值的测定第二章棉花(15学时)第一节棉花枯黄萎病识别与调查(3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时间、发病特征和调查方法。材料及用具:棉花枯黄萎病圃试验田、调查表、铅笔。内容和方法:枯萎病特征、病情分级、普遍率和严重度调查;黄萎病特征、病情分级、普遍率和严重度调查。作业: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不同品种(系)的枯黄萎抗病性。第二节棉花的杂交与自交技术(3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棉花有性杂交和自交的方法与技术。材料及用具:棉花杂交亲本圃试验田、棉线、标记牌、蜡管、铅笔、剪刀。内容和方法:棉花的花器结构、开花习性;自交方法,去雄、授粉、标记。作业:独立完成自交花朵和杂交花10朵,描述自交和杂交过程。第三节棉花纤维品质分析方法(3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测定棉花衣分、纤维长度等考种方法和技术。材料及用具:不同棉花品种的籽棉,轧花机,天平,考种表,黑绒板,钢尺,拨针,牙刷。内容和方法:衣分测定和纤维长度;皮辊轧花机轧花衣分,棉纤维分梳长度测量法。作业:比较不同品种的衣分和纤维长度差异。第四节棉花田间单株选择技术(3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和初步掌握棉花育种和良种繁育阶段的单株选择的要求和标准,以及不同产量因素的综合选择技术。材料及用具:棉花品种比较试验田、调查表、铅笔。内容和方法:调查单株结铃数,吐絮通畅程度,手感衣分高低,手扯纤维程度。作业:选择单株结铃多、衣分高、吐絮畅和纤维长的单株10株。第五节棉花原种和良种生产程序与技术(3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和熟悉棉花原种生产程序、技术要求以及种子生产标准。材料及用具:棉花原种和良种生产田,良种加工车间。内容和方法:原种和良种生产田的田间整齐度和田间纯度达标要求;种子加工次序、程序和种子质量检验方法。作业:种子生产的田间检验与室内检验方法。第三章玉米(10学时)第一节玉米自交、杂交技术(3学时)基本要求:学习掌握玉米有性杂交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便于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中得到应用。重点:玉米自交和杂交技术。难点:自交和杂交过程中如何有效防止其它花粉的感染;杂交双亲的花期相遇问题。第二节玉米杂种优势率的估测(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观察玉米杂种优势的表现,并通过与亲本的观察比较,学习杂种优势率的估算方法。重点:利用测得的玉米杂交种、双亲自交系以及对照种的一些数量性状的相应数据,运用公式计算杂种优势率。难点:准确测得玉米杂交种、双亲自交系以及对照种的一些数量性状的数据。第三节玉米室内考种(3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玉米自交系或杂交种室内考种的方法、技术以及项目,为准确评价玉米自交系或杂交种提供有效数据。重点:准确测的玉米自交系或杂交种果穗的一些产量因素,合理描述玉米性状的优劣。难点:如何客观评价被测玉米自交系或杂交种的应用价值。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作物育种学实验指导书河北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教研室编写1990主要参考书:作物育种学实验官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版2003作物育种学实验申宗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版1992执笔人刘桂茹,刘占国,陈景堂-

    注意事项

    本文(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讲课稿.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